中文名 | 泥塑艺术 | 类 别 | 民间艺术 |
---|---|---|---|
原 料 | 泥土 | 对 象 | 人物、动物 |
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处发现。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时间约为6千至7千年前左右;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时间约为7千年前。可以确认是人类早期手工捏制的艺术品。
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考古工作者从两汉墓葬中发掘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汉代先民认为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丧葬习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这在客观上为泥塑的发展和演变起了推动作用。
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唐代杰出的代表。他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道子学成,惠之不甘落后,毅然焚毁笔砚,奋发专攻塑,终成名家。为当世人称赞:“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 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品出售。北宋时东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乐”在七月七日前后出售,不仅平民百姓买回去“乞巧”,达官贵人也要在七夕期间买回去供奉玩耍。
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中著名的产地有无锡惠山、天津“泥人张”、陕西风翔、河北白沟、山东高密、河南浚县、淮阳以及北京。
石膏像 陶器 瓷器 景德镇
玉田泥塑:从远古人类在狩猎实践中“灼土为埙”,到创造具有实用和审美价值的民间泥塑工艺,玉田泥塑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玉田泥人坯模造型与秦汉时期的陶俑相似来看,它的历史相当久远。在清光绪年间(1875-1908),以戴家屯刘凯为代表的泥玩具艺人就已蜚声于世。此后,经过历代泥塑艺人的不断努力追求,使玉田泥塑延续至今。玉田泥人与天津泥人张的泥人不同,玉田泥人体现了更浓郁的乡土气息。这些半塑半画以画为主的小体泥彩塑,造型单纯简练,以白色作底,敷以红、黄、绿、黑各色,色彩强烈而协调,在我国民间泥塑领域以风格独特而占有一席之地。 自1993年国家文化部命名玉田县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泥塑)”以来,愈加不言自名。2100433B
泥塑的基本用料——泥土需精心准备,一般选用带些粘性又细腻的土,经过捶打、摔、揉,有时还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纸或蜂蜜。泥塑的模制一般分为四步: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制子儿就是制出原型,找一块和好的泥,运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个形象,经过修改、磨光、晾干后即可,有些地方还要用火烧一下,加强强度。翻模就是把泥土压在原形上印成模子,常见有单片模和双片模,也有多片模。脱胎就是用模子印压泥人坯胎,通常是先把和好的泥擀成片状,然后压进模子,再把两片压好泥的模子合拢压紧,再安一个“底”,即在泥人下部粘上一片泥,使泥人中空外严,在胎体上留一个孔,使胎体内外空气流通,以免胎内空气压力变化破坏泥胎。最后一道工序是着色,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一般着色之前先上一层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洁,便于吸收彩绘颜色,彩绘的颜料多用品色,调以水胶,以加强颜色附着力。
天津“泥人张”彩塑是清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自张明山先生首创,流传至今已有180年历史。泥人张彩塑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能真实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体态;追求解剖结构,夸张合理,取舍得当;用色敷彩,典雅秀丽。泥人张彩塑适于室内陈设,一般尺寸不大,约40厘米,可放在案头或架上。它所用的材料是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加以棉絮反复砸揉而成的“熟泥”。经艺术家手工捏制成型,自然风干,再施以彩绘。
无锡彩塑相传已有400年的历史。经艺人世代艺术实践,创造出享誉世界的惠山泥人。惠山泥人品类丰富,分为粗货、细货两大类。粗货又称耍货,主要以吉祥祈福为题材,采用模具印坯,手工绘彩,其造型夸张,线条简拙,整体丰硕稚胖,彩绘用笔粗放,色彩对比强烈。主要供儿童玩耍。细货是以手捏为主塑造艺术形象。内容大多以戏剧题材为主,故称手捏戏文。也捏佛像和反映现时生活的作品。一件作品从脚捏起,从下到上,由里到外,分段组合,一气呵成。在彩绘上则以细腻的笔触,从头到脚,从人物表情到衣服褶裥作精致的描绘。手捏戏文再现了戏剧演出的典型场景,突出戏剧人物的瞬间神态,造型生动,色彩艳丽悦目,装饰精美,历久不衰。是人们家居的装饰品和送礼的佳品。
敦煌莫高窟的泥塑,因均施彩绘,故称彩塑。也可包括榆林窟、东西千佛洞的彩塑。莫高窟保存着自北凉飞北魏飞西魏飞北周、隋、唐、五代飞宋、西夏至元等10个朝代的彩塑(包括影塑)3000余身。莫高窟所在的沙山属玉门系砾岩,不能雕刻,故造像均用泥塑。除几尊巨像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以木头扎草作骨架,外表再用泥塑,干后敷彩施色。也有用手捏、模压、刀刻等方法制成的。塑像题材主要是佛、菩萨飞弟子、天王、力士等。
陶瓷泥塑课程在陶瓷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合理设置,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独立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当前的陶瓷艺术教学中,建立以陶瓷泥塑课程为切入点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当务之急。笔者以下就对在陶瓷泥塑课程中强化陶瓷艺术的制作工艺、促使学生认识到陶瓷泥塑的独特性,通过陶瓷泥塑课程了解传统技艺、从而丰富学生的陶瓷艺术装饰手段,以陶瓷泥塑课程为切入点确立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陶瓷泥塑课程丰富陶瓷艺术实践教学构架、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等陶瓷泥塑课程在陶瓷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水泥直塑制作工艺: 1、水泥直塑定位放样:根据图纸、模型及现场情况进行定位放样。 2、预埋件埋置: 现浇板块采用 70×100×6的预埋件,间距 1.5-2.5m 埋置;框架柱身采用 70×100×6 的预埋件,间距 2m 埋置。 在埋设前均应将其与混凝土接触的表面上的锈、 油渍、油漆清除干净, 埋件在覆盖前均应加固牢靠, 并搭接到混凝土钢筋上, 预埋件的规格、数量、位置及埋入深度均应符合设计图的要求。 3、骨架制作: 主材料为 50×50×5 角钢,次要处用 30×30×3角钢,涂刷锈漆进行防锈处理。先进行塑石方形骨架制作,骨架角钢的间距尺 寸一般控制在:横向间距 1.3m ,GRC假树,竖向间距 1.3m。,连接采用焊接方式;然后根据模型进行左右斜拉,做出假山的 大致形状。 4、钢丝网片: 水泥假山制作采用的钢丝网一般为: 6mm 的网孔、 丝径在 0.3-0.5mm 之间为合适。 在
民间的泥塑艺术从前多为小孩的玩具,造型质朴,颜色原始粗犷,但是又不失艳丽的艺术特征,能够充分体现表达对象的特征,夸张中充满了童趣,而陶瓷艺术是我国的艺术国粹,无论是青瓷还是白瓷都体现了中国古老精湛的制瓷技术。表现在现代包装设计中不但是将泥塑和陶瓷器皿上的花纹巧妙地运用到外包装上,还运用到容器的设计中包装上,使这种“回归情结”得以彰显、得以贯彻。这种回归情结是对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风格的呼唤,不只是针对了解本土文化的人群,同时也是面对外来文化冲击的应对。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回归不是对“传统”的摹仿和复制,而是运用传统的形式符号用新材料、新技术、以新的方式表达包装设计风格。
在包装设计中传统民间风格的具体表现是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有效利用,并且加以适应市场需要和时代要求的改革。更多的是在宏观的观察下,对民间的艺术元素进行微观细致地采纳和吸取,将抽象变为具象,将无机变为有机。
陶瓷因其低成本、可塑性以及精美的造型,成为现代包装行业中一种十分常见且重要的包装材料,并被广泛运用于酒类、食品以及化工行业
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
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处发现。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时间约为6千至7千年前左右;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时间约为7千年前。可以确认是人类早期手工捏制的艺术品。
大吴泥塑,又称“浮洋泥塑”“翁仔屏”“大吴安仔”等,因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浮洋镇大吴村而得名。
据史料记载,南宋末年,曾随父亲在江苏无锡经商并学习惠山泥塑艺术的福建漳浦人吴静山,南迁入潮州定居,并以制作泥塑玩具为生。从此大吴泥塑代代相传,至明朝中期初步繁荣。
清乾隆至宣统年间为大吴泥塑的鼎盛时期,约有1000人口的大吴村有400多个泥塑艺人,几乎是户户有作坊,人人会泥塑。
抗日战争时期,潮州沦陷,泥塑艺人纷纷转业,整个泥塑行业一片萧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泥塑一度遭到禁止,泥塑艺人的数量也逐渐减少,大吴泥塑濒临绝境。
直到21世纪初,中国国家加强了对民间艺术的扶持力度,大吴泥塑才得以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