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赤杨又名赤杨叶(种子植物名称)红皮岭麻(广东海南),高山望(广东阳春),冬瓜木(广东英德),鹿食(广东澄迈),豆渣树(云南屏边),依果白(瑶语),福氏赤杨叶(中国植物图谱),水冬瓜(广西),白花盏(广州),白苍木(广东封川),落叶乔木,本种的叶形状、大小、被毛多少、颜色和花果大小等常因分布区或生长期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异,如生于中国南部海南岛和云南的植物,其花、果和叶均较小,而向北分布则逐渐变较大,又如有些植物嫩叶密被星状毛,老叶常逐渐脱落变为无毛或呈灰白色。有些学者以这些变异的形态特征作为分变型或变种的依据,但从较多数植物标本看来,种些形态变异没有明显的界限,常同一植物或同一标本上有中间性状。
中文学名 | 拟赤杨 | 拉丁学名 | Alniphyllum fortunei (Hemsl.) Makino |
---|---|---|---|
别称 | 拟赤杨、水冬瓜 | 界 | 植物界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目 | 柿目 | 科 | 安息香科 |
属 | 赤杨叶属 | 种 | 拟赤杨 |
分布区域 | 中国、印度、越南和缅甸 |
拟赤杨是中国南方的主要用材树种之一,生长快,干形直,材质轻软,切削容易,胶粘性能好,是胶合板和造纸的优良原料。它适宜制作铅笔杆、包装箱和板料等。
它为亚热带树种,主要产区气候温和湿润,年降雨量1300-2000毫米,天然散生于常绿阔叶林中,呈零星及小片分布。它天然更新能力强,常与青冈、泡花树、枫香、南酸枣、木荷等阔叶树种混交。拟赤杨适生于山谷、山坡中下部、水沟旁,土壤干旱、瘠薄的地方不宜栽植。
乔木,高15-20米,胸径达60厘米,树干通直,树皮灰褐色, 有不规则细纵皱纹。不开裂;小枝初时被褐色短柔毛,成长后无毛,暗褐色。叶嫩时膜质,干后纸质,椭圆形、宽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8-15(-20)厘米,宽4-7(-11)厘米,顶端急尖至渐尖,少尾尖,基部宽楔形或楔形,边缘具疏离硬质锯齿,两面疏生至密被褐色星状短柔毛或星状绒毛,有时脱落变为无毛,下面褐色或灰白色,有时具白粉,侧脉每边7-12条;叶柄长1-2厘米,被褐色星状短柔毛至无毛。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长8-15(-20)厘米,有花10-20多朵;花序梗和花梗均密被褐色或灰色星状短柔毛;花白色或粉红色,长1.5-2厘米;花梗长4-8毫米;小苞片钻形,长约3厘米,早落;花萼杯状,连齿高4-5毫米,外面密被灰黄色星状短柔毛,萼齿卵状披针形,较萼筒长;花冠裂片长椭圆形,长1-1.5厘米,宽5-7毫米,顶端钝圆,两面均密被灰黄色星状细绒毛;雄蕊10枚,其中5枚较花冠稍长,花丝膜质,扁平,上部分离,下部联合成长约8毫米的管,花药长卵形,长约3毫米;子房密被黄色长绒毛;花柱较雄蕊长,初被稀疏星状长柔毛,以后被毛脱落。果实长圆形或长椭圆形,长(-8)10-18(-25)毫米,直径6-10毫米,疏被白色星状柔毛或无毛,外果皮肉质,干时黑色,常脱落,内果皮浅褐色,成熟时5瓣开裂;种子多数,长4-7毫米,两端有不等大的膜质翅。花期4-7月,果期8-10月。
中国产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四川和云南等。本种分布较广、适应性较强,生长迅速,阳性树种,常与山毛榉科和茶科植物混生;生于海拔200-22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中。印度、越南和缅甸也有。模式标本采自福建厦门。
拟赤杨栽培技术
1、采种育苗选择生长快、干形通直圆满、冠形匀称完整、无病虫害的20-40年生长健壮的母树采种。果实 成熟期为11-12月。种实采回后在通风处摊晾,使果壳裂开,脱出种子。除去杂质,种子阴干后用种子袋封装,贮存在低温干燥的环境条件下。
育苗地应选在山区日照时间较短,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地方。圃地须精耕细作,要求苗床土壤细碎,床面平整。每亩播种量1.5-2.0公斤。播种后用黄心土薄盖,以不见种子为度。然后用稻草覆盖苗床,保持苗床土壤湿润、疏松,利于种子发芽出土。幼苗出土初期抗性差,需精细管理。一年生苗高80厘米,地径0.8-1厘米,产苗量为每亩1.5-2.0万株。
2、造林造林时应选择在山区山坡中下部及山谷溪涧土层深厚、肥沃、湿润的地方。定植穴的规格为50厘米×50厘米×40厘米,表土回穴。培育大径材的株行距为3米×3米,造林密度每亩为74株。定向培育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的株行距为2米×2米,造林密度为每亩167株。可营造杉木和拟赤杨混交林,混交比例为3:1,对提高林分生长量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3、抚育管理拟赤杨生长快,3-4年可郁闭成林,应连续抚育3年,每年2次;应做好补植,除杂灌、松土培土等工作,结合抚育每年扩穴松土20-25厘米。
拟赤杨预期效益
拟赤杨生长迅速,15-20年树高可达18米,胸径2 1厘米,高生长年均达1米,径生长年均达1厘米以上,12-15年生的工业原料林即可采伐利用。
拟赤杨林分郁闭早,且每年大量的枯枝落叶分解速率高,具有培肥和涵养水源之功效,生态效益显著。
测定3株(Z1,Z2,Z3)7年生欧美杨107杨(Populus×euramericana cv.‘Neva’)的组织比量、纤维形态,并分析其径向变异模式。结果显示,所测定材料中木射线比量变化幅度为10.21%~13.60%,导管比量为17.30%~24.40%,纤维比量为64.37%~71.24%;纤维长度为635~1261μm,纤维宽度为17.96~22.33μm,胞腔径为14.34~17.83μm,双壁厚为3.55~5.35μm,壁腔比为0.22~0.34,长宽比为37.81~60.89,微纤丝角度为15.39°~25.63°。径向变异模式研究得出:Z2从髓心向外纤维比量持续下降,Z1和Z3在髓心与第4生长轮之间为纤维比量先下降后上升,从第4生长轮开始纤维比量缓慢下降。导管比量径向变异与纤维比量恰好相反,相互之间此消彼长。纤维长度和纤维宽度从髓心向外迅速增加,到第6年后缓慢增长或开始下降。微纤丝角在髓心到第3生长轮之间表现为波动,从第4生长轮开始先上升随后下降到树皮。长宽比从髓心到树皮Z2一直保持迅速增长趋势,Z1上升到第5生长轮后,开始下降;而Z3上升到第6生长轮后,开始下降。双壁厚在髓心与第4年轮之间先上升后下降,随后向外逐渐增长。Z1和Z3壁腔比从髓心到第5生长轮先上升后下降,随后上升到树皮;而Z2壁腔比从髓心向外下降到第4生长轮,然后开始逐渐上升到树皮。认为幼龄期胶质纤维的存在对杨树木材解剖特性径向变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了各单株在髓心附近的径向变异模式差别较大,并建议在今后的类似研究中关注这种影响。
杨绍公路市区段改造工程项目项目土建工程第二合同段 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章 工程简述 §1.1、工程概况 杨汛桥至绍兴公路作为绍兴市区连接绍兴县福全、通向漓渚的城市进出口主要干道,其交通地理位置相当重要,目前该段道路市区段的老路现状宽13米,行车道为水泥砼面层,宽9米。老路路面状况极差,板块破损严重。道路两侧多为破屋旧房,路边杆线林立,竹木市场沿路而建,环境整治差,与绍兴大城市建设形象格格不入,因此该段道路的改造拓宽的必要性已显得相当突出,通过改建可以整治两侧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使该段公路成为“洁、畅、美”的景观大道。 本工程施工图设计范围为杨绍公路市区段与绍兴县段(已建成)相接处至市区山阴路偏门环岛。 本标段为第二合同段,起点桩号为K1+000,终点桩号为K2+891.645,全长1.892KM,宽60M。本合同段主要包括路基、路面及排水工程,
檫树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13个省区,其水平分布东起浙江的西北部,福建闽北地区,南至广东北部,西达四川中部,北至安徽的西北部。其中,以湖南的武陵山,雪峰山脉,江西的怀玉山脉,九岭山脉,以及湘赣两省交界的武功山、罗霄山脉一带为主要分布区,垂直分布一般在海拔800米以下的山区。多系天然散生林,与马尾松、杉木、毛竹、樟树、苦槠、拟赤杨等树种混生。江西德兴、婺源、乐平、赣县等地有较大面积的人工林。
檫树喜光,喜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于年平均温度为15~20℃,年降雨量1200~200毫米的地区生长。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沙壤或山地黄红壤、黄壤上生长良好。瘠薄干旱地生长不良,低洼积水地易得烂根病而致树木死亡。幼树对霜冻较敏感,常因霜冻而枯梢。天然下种更新能力强,现有天然林和人工杉木林中散生分布的天然檫树,大多借助鸟类排泄粪便中的种子繁殖而成。此类天然檫树生长稳定,大多能成大径材。
窑干材的常见木材有针叶树材有红松、马尾松、云南松、樟子松、红皮云杉、鱼鳞云杉、臭冷杉、杉木、柳杉、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长苞铁杉及陆均松。阔叶树材有椴木、沙兰杨、石梓、木莲、白桦、枫桦、水曲柳、黄波罗、柞木、核桃楸、色木槭、白牛槭、甜槠、荷木、灰木、枫香、拟赤杨、桂樟类、樟叶槭、光皮桦、野柿、金叶、白兰、天目紫茎、檫木、苦楝、毛丹、油丹、野漆、橡胶树、水青冈、厚皮香、悬铃木、马踢荷、米老排、麻栎、白青冈类、红青冈类木、高山栎、裂叶榆、春榆、毛白杨、山杨、毛泡桐及兰考泡桐。窑干的设备投资大、工艺复杂、成本较高,但干燥快、需时短,可以干燥至任何最终含水率,便于工业生产。干燥效果比天然干燥好,目前主要使用的是窑干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