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能源,降低费用
使用计量系统后,用户会主动节省资源用量,降低能耗,据统计,能耗可降低15%-20%
简洁易懂
采用集散系统,现场控制域内的通讯总线为点对点通讯:结构直观简单,系统通讯速度高,使用快捷、方便直观的图形操作接口,包括历史和动态趋势报表,易学易懂
可靠性高
系统采用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的结构,即使系统网络某一部分的控制器或线路受到损坏,也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动作;系统亦会即时对故障区发出报警指示,即使中央控制站出现故障,现场的各个控制器也能正常工作,系统还能够继续运行。
符合国标标准设计
设计标准是以国标标准为基础,从品质管理方面开始,符合ISO900的标准;从技术方面,不论软件或硬件的采用,也是从国际标准开始;操作系统采用美国微软公司的视窗。
减少物业管理矛盾
精确计量、公平收费、减少物管和业主之间的矛盾。计费系统本着"多用多付,少用少付"的原则,成功化解这些矛盾,为物业管理的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
模块式设计
系统设计由操作站至控制器,完全是根据控制点的数量及功能而定。在数量方面,可随日后控制点的改变而随意更改而绝不影响目前的运作,并且每一个控制器也是多功能的,它可以任意调校以达到控制不同的设备。
提高设备使用寿命,减少维护量
使用系统后,减少设备的工作负荷,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运行费用和物业管理费用。物业管理的智能化、合理化--通过管理促进节能。
只是预埋管,2根RC32的
水锤泵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水在流动中突然受阻后产生比正常压力高十倍以上的瞬时水锤压力实现提水。 多克水锤泵系统主要由动力水管(进水管)、泵体、排水阀、压水阀、缓冲筒、出水管六大部分组成。 水锤泵工作前,排...
各有各的优缺点,如果天气好的话,太阳能是非 常省电的,反之则非常耗电。空气能就是费用高,平时要电养着,费用高,三五年之后就变成耗电王了。硬是要二选一我选太阳能,不过我还是认为用一级节能的正宗的品牌电热...
集中空调能耗计量系统浅析——分别介绍了精确计费系统和定性计量系统的系统结构和计量原理,可为集中空调能耗计量系统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阐述了太阳能热水工程的研究发展及特点,提出了太阳能热水远程监控与能耗计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案,并且依据技术经济指标计算公式得到系统的节能减排数据。配备了具有GPRS/以太网模块的数据采集装置,开发了基于.Net平台的数据中心软件以及web发布平台,具有数据接收、处理、分析、查询等功能。应用结果表明,系统运行稳定,操作简单,数据可靠性高。
Trenerg建筑能效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如下:
冷热源、空调、照明、给排水、变配电系统监控
能耗计量
能效分析
绿色技术监控
相关系统集成
优化运行策略
建筑能效管理系统的基本需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监测用能设备的性能、运行状况
呈现能源转换、输配与系统配置及运行效率
能耗计量与分析
优化运行策略
中国国内能源管控系统建设及相关技术处于高速发展,但通过分析已应用或正在开发的能源管控系统,可以发现现存的一些问题,如缺少生产工艺及生产设备全面的能耗数据,无法做到能耗数据完整的对比分析、能耗预测;基础能耗计量及计量管理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生产设备种类繁多,无统一设备标准规范,使得能耗数据采集难度大;缺乏能源计划制定等功能,并且中国信息化尚处于起步阶段,信息孤岛现象严重,能源精细化难以展开落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国内尚未有能源管控系统的建设及实施指南或相关依据标准。
随着“绿色制造”、“节能减排”、“智能制造”等概念的提出,智能装备、智能制造过程的概念日趋火热,伴随着智能装备进入过程工业,使得原本就存在问题的能源管控越发难以实行。为了让新时期、智能化的过程工业管控系统得以加快建设并且更好的发展,建立过程工业能源管控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在过程工业能源管控系统相关标准方面,国内外尚处于空白状态。因此,制定了国家标准《智能工厂—过程工业能源管控系统技术要求》(GB/T 38848-2020)。
标准计划
2018年1月9日,国家标准计划《智能工厂—过程工业能源管控系统技术要求》(20173985-T-604)下达,项目周期24个月,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TC124(全国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上报及执行,主管部门为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发布实施
2020年7月21日,国家标准《智能工厂—过程工业能源管控系统技术要求》(GB/T 38848-2020)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2021年2月1日,国家标准《智能工厂—过程工业能源管控系统技术要求》(GB/T 38848-2020)实施。
国家标准《智能工厂—过程工业能源管控系统技术要求》(GB/T 38848-2020)依据中国国家标准《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 1.1-2009)规则起草。
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化分公司、中南大学、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化工大学。
主要起草人:尚文利、邹涛、尹隆、陈春雨、臧传治、柳晓菁、桂宁、徐海伦、丁宝苍、刘贤达、赵剑明、韩忠华、林硕、张士博、赵亮、袁德成、宗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