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爱卫办)按照饮水安全工程年度建设计划,制订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工作计划,抄送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发展改革部门。
3.2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爱卫办)根据工作计划适时组建单个工程评价专家工作组。专家工作组负责制定本工程卫生学评价方案,开展评价工作并出具评价报告。
3.3卫生学评价报告经组织实施的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后提交给当地人民政府,并抄送同级发展改革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
3.4专家工作组进行卫生学评价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工程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
2.1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爱卫办)是农村饮水工程卫生学评价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省(区、市)评价工作的组织管理,包括获取年度投资计划、制订评价年度计划、组建专家工作组、审核评价报告、报送有关部门、管理评价资料。
2.2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爱卫办)负责本省(区、市)卫生学评价专家的资格审查,并将通过资格审查的专家名单报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全国爱卫办)备案。未通过资格审查的专家不得参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工作。
2.3评价专家工作组主要由公共卫生、卫生管理和给排水专业的专家组成。每个评价专家工作组成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不少于3人;担任专家组长的应有正高级技术职称。
通过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卫生学评价,确保工程建成后水质达标,长期发挥工程卫生防病效果,为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对设计供水能力≥3000m/d的新(改、扩)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开展卫生学评价;其他农村小型集中式供水工程及分散式供水工程,主要做好工程建设前水源及建成后验收性水质检测工作,保证防病改水工程能落实到病区。
本身的话,农村和城市的饮水工程,按道理说标准应该是一样的,但是现在。因为管道等的原因,所以说城市的饮水工程。标准要稍微高一些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05年,国家启动了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要在两年内解决212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按照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等指标衡量,全国尚有3亿多农村人口(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占80%)饮...
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可看看:http://www.byxy.com.cn/wangjuns/quanguonongcunyinshu_1.html
关于印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技术细则(试行)》的通知
全爱卫办发〔2008〕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单列市卫生厅局、爱卫会办公室:
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工作,是确保工程建成后水质达标和长期发挥卫生防病效果的重要基础;其评价结果是工程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之一。
为科学、规范地指导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工作,根据卫生部、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和水质卫生监测工作的通知》(卫疾控发〔2008〕3号),我们组织制定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技术细则(试行)》(以下简称《细则》)。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各地可结合实际,研究制订本地贯彻落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和《细则》的具体实施办法,以保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
附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技术细则(试行).doc
二○○八年五月六日
4.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前卫生学评价
主要是以参与专题论证会等形式,开展水源卫生学评价、工程设计评价、工程技术审查等,以书面形式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存档。
4.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后卫生学评价
4.2.1新(改、扩)建工程卫生学评价应在工程试运行后期、竣工验收之前开展。
4.2.2核查工程供水覆盖范围和病区类型;评价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中卫生安全要求的落实情况。
4.2.3检测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水质。设计供水能力≥3000m/d的新(改、扩)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水质卫生检测由通过计量认证的地市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006)执行。专家组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进行评价。
4.2.4开展现场卫生学调查,收集有关卫生学资料。
4.2.5评估水厂化验室的水质分析检测能力。
4.2.6查验水厂涉水产品卫生许可批件、制水工作人员健康证等。
4.2.7评估水厂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4.2.8出具卫生学评价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评价依据、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达标情况、存在问题、整改建议等。卫生学评价除对照有关标准进行单一因素评价外,还应结合现场调查、卫生监测、化验室检测、试验和健康检查等资料进行分析,作出综合评价。
5.1水源选择和卫生防护
5.1.1水源选择
(1)农村生活饮用水的水源选择,应从供水水量、供水水质、卫生防护、供水连续性、供水范围等方面加以综合权衡和评价。
(2)采用地表水为生活饮用水水源时,水质应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要求。采用地下水为生活饮用水水源时,水质应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要求,其取水量应低于容许开采水量。采用海水淡化时,原水水质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3)水源水应有卫生部门出具的水质检验报告。
(4)当原水水质不符合上述要求,又无其他合适的水源时,应采取适当的预处理措施。
(5)水源供水量保证率应不低于95%。
(6)当水源水量不能同时满足多种用水需求时,应按照优先保证生活饮用水供给的原则,统一规划、调度水资源。
5.1.2水源卫生防护
(1)水源卫生防护管理
①生活饮用水水源卫生防护应符合《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②地方人民政府对水源地应确定保护范围,落实防护措施,设置保护标志。
③跨行政区域的水源及其集雨面积范围内,应根据有关法规明确并落实各自的责任和义务。
④各级供水单位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同步开展饮水工程建设、环境卫生改善和公民健康素养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保护水源和节约用水意识。
(2)地下水水源卫生防护
①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的卫生防护范围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取水构筑物的型式和附近地区的环境卫生状况确定。在卫生防护带和生产厂区设置有明显标志的保护区和范围。在净水厂外围30m内,不得设置生活住宅区、畜禽养殖场、渗水厕所、污水渗透沟渠,不得设立垃圾、粪便、废渣等堆放场,并严格控制污水收集管道的铺设位置。
②在井的影响半径范围内,严格控制使用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灌溉,严禁使用持久性、剧毒性农药。粉砂含水层井的周围25-30m,砾石含水层井的周围400-500m范围应设为卫生防护区。
(3)地表水水源卫生防护
①以河流为供水水源时,在划定的水源保护流域内不得进行养殖活动,不得排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沿岸防护范围内不得从事任何有可能污染水域水质的活动,严禁捕捞、停靠船只、游泳等;以水库、湖泊为供水水源时,应根据不同情况的需要,将取水点周围部分或整个水域及其沿岸划为水源保护区。
②凡新建的有一定容量的水源地,如水库、堰坝等,首次作为水源使用前必须进行清理和消毒处理。
③对处于枯水期的内河、水库等水源“死水位”时底层淤泥引起的水质变化,应采取有效措施。
④对利用水电站尾水作为饮用水源时,应对电厂发电、检修过程提出卫生学防护要求。
⑤对明渠输水沿线可能引发的各种卫生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范。
⑥对水源保护区内和附近的污染源要逐步建立信息数据库,并制订水源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水源地的护岸绿化和植被应选择适宜的乔木和灌木,以保护和改善水质。
5.2取水构筑物
水厂取水构筑物应符合相关技术要求,并注意下述原则。
5.2.1地下水取水构筑物
(1)大口井井口应高出地面50cm,并保证地面排水畅通;50m半径范围内无明显的污染源。
(2)核查管井设备材料的卫生许可批件;核查管井竣工时的水位、消毒和水质检测结果记录。
(3)应定期观察管井水位并记录,如井底淤积过多、影响水量或水质时,应及时清理。
(4)室外管井井口应高出地面20cm,周围应设半径不小于1.5m的不透水散水坡。
(5)对水质不良的非开采含水层应封闭,封闭材料可用粘土或水泥砂浆。
5.2.2地表水取水构筑物
(1)河流取水一般应选择在水流顺畅、靠近主流的河段,避开回流区和死水位;在有潮汐影响的河流取水时,应考虑咸潮对取水水质的影响。
(2)在水库取水时,要考虑水库中泥沙淤积及水生生物生长对取水口周围的影响,一般应在远离支流入口、靠近大坝的水面以下分层取水。
(3)在湖泊取水时,取水口应远离支流且在湖泊出口处。
(4)取水头部应满足卫生防护要求。
5.3厂址选择和布局
5.3.1厂址应选择环境保护条件较好、卫生环境良好、废水排放条件有利并便于设立防护地带的地方。
5.3.2厂区应设置围墙,生产区须与生活区分开。
5.3.3厂区内应利用空地进行绿化、美化,绿化面积不宜小于水厂总面积的20%。
5.3.4消毒间及其药剂仓库宜设在水厂的下风处,并与值班室、居住区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5.3.5厂区内的厕所应符合卫生要求,严禁在水厂内修建渗水旱厕和渗水坑,厕所和储粪池位置与生产构(建)筑物的距离应大于10m。
5.3.6水厂生活污水应单独设立排放管道,总排污口应设在水厂下游,并符合卫生防护要求。
5.4水处理
5.4.1基本要求
(1)水厂应制订水处理操作技术规程。
(2)水厂配备的净水设施、设备必须满足净水工艺要求;必须有消毒设施,并保证正常运转。
(3)水处理剂和消毒剂的投加和贮存间应通风良好,防腐蚀、防潮,备有安全防范和事故应急处理设施,并有防止二次污染的措施。
(4)水厂不得将未经处理的污泥水直接排入地表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域。特殊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浓缩水或泥渣等必须妥善处置,防止形成新污染源。
(5)净水工程设计应考虑任一构筑物或设备进行检修、清洗或停止工作时仍能满足供水水质要求。
(6)在寒冷地区,净水构筑物和设备应有防冻措施。
(7)供水规模3000m/d及以上的水厂应采用常规净水构筑物净化水质,不宜采用一体化净水装置。
5.4.2净水工艺
水源水质符合相关标准时,可采取以下净水工艺:
(1)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的地下水,可只进行消毒处理。
(2)原水浊度长期不超过20NTU、瞬时不超过60NTU时,可采用接触过滤加消毒的净水工艺。
(3)原水浊度长期低于500NTU、瞬时不超过1000NTU时,可采用混凝、沉淀(或澄清)、过滤、消毒的净水工艺。
(4)原水含砂量变化较大或浊度经常超过500NTU时,可在常规净水工艺前采取预沉措施;高浊水应按《高浊度水给水设计规范》(CJJ40)的要求进行净化。
限于条件,选用水质超标的水源时,可采取以下净水工艺:
(1)地表水有机污染较严重时,在常规净水工艺前应增加生物预处理、化学氧化处理或滤后深度处理。
(2)水源水含有大量藻类时,在常规净水工艺前应增加相应处理工艺,并应符合《含藻水给水处理设计规范》(CJJ32)的要求。
(3)水源水铁、锰、氟、砷等超标时,需特殊水处理。
5.4.3预处理
(1)预沉淀
①当原水含砂量变化较大或浊度经常超过500NTU时,宜采用天然池塘或人工水池进行自然沉淀,沉淀时间宜为8~12h,有效水深宜为1.5~3.0m,出水浊度应小于500NTU。自然沉淀池宜分成两格并设跨越管。
②自然沉淀不能满足要求时,可投加混凝剂加速沉淀。
(2)粉末活性炭吸附
原水有机物污染较严重或有异臭异味时,可投加粉末活性炭吸附处理。有关技术要求如下:
①粉末活性炭投加宜根据水处理工艺流程综合考虑确定。一般投加于原水中,经过与原水充分混合、接触后,再投加混凝剂或助凝剂。
②粉末活性炭的用量根据试验确定,宜采用5~30mg/L。
③炭浆浓度宜采用5%~10%(按重量计)。
5.4.4混凝剂和助凝剂的选择与投配
(1)混凝剂或助凝剂产品必须符合《饮用水化学处理剂卫生安全性评价》(GB/T17218)的规定。
(2)混凝剂和助凝剂品种的选择及其用量,应根据原水混凝沉淀试验结果或参照相似条件下的水厂运行经验,结合当地药剂供应情况和水厂管理条件,经综合比较确定。
①混凝剂可选用聚合氯化铝、硫酸铝、三氯化铁等。
②助凝剂可选用聚丙烯酰胺、活化硅酸、石灰乳液等。
(3)混凝剂宜采用液体方式投加。混凝剂的配制应根据其性质和投加量,选用水力、机械或压缩空气等方式进行溶解和稀释。
(4)加药系统应满足原水最不利水质的最大投加量要求,并设指示瞬时投加量的计量装置和采取稳定加注量的措施。有条件时可采用自动加药系统。
(5)加药间应有保障工作人员卫生安全的保护措施;应设冲洗、排污、通风等设施;室内地坪应有排水坡度。
5.4.5混合、絮凝、沉淀、澄清
(1)混合方式可采用水力、机械或水泵混合。
(2)混合时间不宜大于30s。
(3)混合装置至絮凝池的距离不宜超过120m。
(4)絮凝池、沉淀池和澄清池的类型,应根据原水水质、设计生产能力、出水水质要求、水温、是否连续运行等因素,结合当地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絮凝池宜与沉淀池合建;选用澄清池时,应能保证连续运行。运行时应满足各类池型对絮凝时间、流速、原水浊度等参数的要求。
(5)进水压力较高或变化较大时,宜在絮凝池(或机械搅拌澄清池)前设稳压井。
(6)沉淀池、澄清池应能均匀地配水和集水;滤前水浑浊度应小于8NTU。
(7)沉淀池和澄清池的个数或能够单独排空的分格数不宜少于2个。
5.4.6过滤
(1)滤池池型选择应根据设计生产能力、运行管理要求、滤前水质等因素,并结合当地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运行时应满足各类池型的滤速、滤料组成、反冲洗强度和周期等参数的要求。
(2)滤池应根据滤池型式、生产规模、操作运行和维护检修等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不得少于两组(格)。
(3)滤料应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抗蚀性能,一般采用石英砂、无烟煤等。滤层厚度和滤料级配应符合要求。
5.4.7深度处理
(1)原水中有机物污染较严重、经常规处理后仍不能满足生活饮用水水质要求时,可采用活性炭吸附、臭氧氧化 活性炭吸附联用、投加氧化剂、生物氧化预处理 常规处理等方式进行深度处理。
(2)颗粒活性炭吸附工艺,应根据原水水质、净化后的水质要求、必须去除的污染物种类及含量,经活性炭吸附试验或参照水质相似水厂的运行经验,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5.4.8特殊水处理
(1)当原水中铁、锰、砷、氟化物、溶解性总固体含量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规定时,应进行净化处理。
(2)地下水除铁、除锰宜采用曝气 接触氧化过滤、曝气 氧化 过滤等处理工艺。当原水含铁量超过2.0mg/L、含锰量超过1.5mg/L时,宜采用曝气 氧化 二次过滤等工艺。
(3)地下水除氟
①除氟的方法可采用活性氧化铝吸附法、电渗析法及混凝沉淀法等。
②活性氧化铝吸附法适用于含氟量小于10mg/L的原水。
③电渗析法可用于含氟量小于12mg/L的原水。
④混凝沉淀法适用于含氟量不超过4mg/L的原水。
(4)苦咸水除盐处理
①除盐处理方法,一般可采用反渗透或电渗析法。
②电渗析法除盐适用于溶解性总固体含量小于5000mg/L的苦咸水。
③反渗透法适用于溶解性总固体含量小于40000mg/L的苦咸水。
(5)除砷
①除砷方法,可采用反渗透法、复合多介质过滤法、离子交换法、吸附法、混凝沉淀法等。
②反渗透法和复合多介质过滤法适用于处理砷含量较高的原水。
③离子交换法适用于合砷量小于0.5mg/L、pH值6.5~7.5的原水。
④吸附法适用于合砷量小于0.5mg/L、pH值为5.5~6.0的原水。
⑤混凝沉淀法适用于含砷量小于1mg/L、pH值为6.5~7.5的原水。
5.4.9消毒
(1)生活饮用水必须消毒。
(2)生活饮用水的消毒可采用液氯、次氯酸钠、二氧化氯、臭氧、紫外线等方法。
(3)加氯点应根据原水水质、工艺流程及净化要求选定。
(4)消毒剂用量应根据原水水质、管网长度和相似条件下的水厂运行经验确定,使出厂水和末梢水的微生物指标达到标准要求。
(5)若需采用液氯进行前加氯时,应合理控制投加量,并注意出厂水中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的含量应符合标准要求。
(6)消毒剂投加系统应有控制投加量的设施和指示瞬时投加量的计量装置,必要时应考虑投加设备的备用,有条件时宜采用自动控制投加系统。
(7)采用液氯消毒时,加氯间必须与其他工作间隔开,必须设固定观察窗和直接通向外部并向外开启的门。加氯间和氯库的外部应备有防毒面具,抢救设施和工具箱。在直通室外的墙下方设有通风设施,照明和通风设备应设置室外开关。
(8)采用二氧化氯消毒时,出厂水中二氧化氯含量应不超过0.7mg/L。
(9)投加消毒剂的管道及配件必须耐腐蚀,宜用无毒塑料管材。
5.5调节构筑物
5.5.1调节构筑物的清水池、高位水池和水塔有效容积应根据调节水量的需要设置,不宜过大,以免贮水时间过长影响水质。
单独设立的清水池或高位水池可按最高日用水量的20-40%设定;同时设置清水池和高位水池时,清水池按最高日用水量的10-20%设定,高位水池按最高日用水量的20-30%设定;水塔可按最高日用水量的10-20%设定。
5.5.2清水池和高位水池的分格数或个数不得少于2个(格)。
5.5.3前置调节构筑物的有效容积应满足消毒剂与水的接触时间要求。
5.5.4清水池、高位水池应有保证水的流动、避免死角的措施,容积大于50m时应设导流墙。
5.5.5清水池和高位水池应加盖,周围及顶部应覆土;其顶部应设通气孔便于空气对流,其直径不宜小于150mm,出口宜高于覆土0.7m;通气孔应有防止杂物和动物进入池内的措施。
5.5.6清水池顶上不得堆放可能污染水质的物品和杂物;在清水池顶上种植植物时,严禁施用各种肥料和农药。
5.5.7调节构筑物清水池、高位水池、水塔应定期清洗,清洗完毕经消毒合格后方可再蓄水使用。每半年清洗一次,以保证水质安全。
5.5.8清水池的排空管、溢流管严禁直接与下水道联通,以免发生污染。
5.5.9清水池、高位水池四周排水畅通,溢流管应高于池周围地面,防止污水流入。
5.6输、配水管网
5.6.1供水管材和配件材质必须符合卫生学要求,需具有有效的涉水产品卫生许可证。采用金属管时,应进行内外防腐处理,内防腐不得采用有毒材料。
5.6.2管材不应与有毒有害物质和腐蚀性物质一起堆放;安装前应清除管内杂物。
5.6.3管线布置应避免穿越毒物、生物性污染或腐蚀性地段,无法避开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5.6.4供生活饮用水的配水管道不应与非生活饮用水管网和自备供水系统相连接。未经批准,不得从配水管网接管,以保证安全供水。
5.6.5当供水管与污水管交叉时,供水管应布置在上面,且不允许有接口重叠,若供水管铺设在下面,应采用钢管或设钢套管,套管伸出交叉管的长度每边不应小于3m,套管两端应采用防水材料封闭;当供水管与污水管网平行铺设时水平净距应大于1.5m。
5.6.6试运行前按以下要求进行管道冲洗和消毒:
(1)宜用流速小于1.0m/s的水连续冲洗管道,直至进水和出水的浊度、色度相同为止。
(2)管道消毒,应采用含有效氯浓度不低于20mg/L的清洁水浸泡24h,再次冲洗,直至取样检验合格为止。
5.6.7管道及附属设备更换和维修后,应严格冲洗、消毒。
5.7水质检验
5.7.1供水规模≥3000m/d的农村水厂必须设置水质检验室和制订相应的水质检验制度。
5.7.2水厂应按照《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2004)的规定,配备必要的水质检验设备和技术人员、确定检验的项目和频率。
5.7.3水质检验严格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006)执行,实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5.7.4水源水中铁、锰、砷、氟化物超标时,水厂应增加相应项目的检测;水源水有机污染较严重时,水厂应增加耗氧量(CODMn)、氨氮等项目的检测。
5.7.5水质检测采样点原水应在水源取水口,出厂水应在清水池之后,管网末梢水应按照管网布置选择。在全部采样点中,应包含水质易受污染的地点和管网陈旧的部位以及当地可能导致水质变化的地方。
5.7.6水质检测结果及时反馈至水厂管理部门,为净水工艺参数调整或改进提供依据。当检测结果超过水质卫生标准限值时,应立即重复测定并增加频率。
5.7.7水质分析能力评价
(1)有专门的水质分析实验室,包括理化和微生物检测,且化验室的建设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2)从事水质检验的技术人员必须经过水质检验技术培训并取得合格证后,方可上岗从事水质检验工作。
(3)有相应的水质分析仪器设备,且仪器设备的管理应符合实验室资质认证的要求,有完善的仪器设备档案、仪器设备一览表等。
(4)建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有水质检测质量保证措施。
(5)检测原始记录完整,规范,符合相关要求。记录应归档保存,保存年限按相关规定进行。
5.7.8水质检验项目和最低检验频率要求见下表。
水质检验项目和最低检验频率6.引用规范和标准
本细则主要引用的规范和标准如下: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49-2006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饮用水化学处理剂卫生安全性评价》GB/T17218
《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GB/T17219
《农村给水设计规范》CECS82:96
《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2004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报告
评价报告编号:
评价项目名称:
报告编制日期:
扉页
(1)工程名称、地址:
(2)水厂法人代表、联系电话:
(3)工程设计单位:
(4)设计负责人、联系电话:
(5)工程施工单位:
(6)施工负责人、联系电话:
(7)评价专家组组长:
P1水厂基本情况
(1)工程供水规模(设计、现状)
(2)工程受益人口(设计、现状)
(3)病区类型及覆盖人口
(4)总投资
(5)开工、竣工时间
(6)水源类型
(7)供水工艺流程图
报告提纲:
1.水源和取水构筑物
(1)水源选择、水源保护及卫生防护措施的落实
(2)水源水质检测项目及结果
(3)取水点位置
(4)取水构筑物的设计及周边环境卫生
(5)地方病史及范围
(6)水源周边污染源调查
(7)其他
2.厂区布置和运行管理
(1)厂址选择
(2)厂区布置、环境卫生、安全防护
(3)涉水产品卫生许可证、制水人员健康证
(4)管理制度和人员业务能力
3.水处理工艺流程
(1)净水工艺和运行参数
(2)特殊水质处理工艺
(3)药剂的选择和投加
(4)消毒剂的投加位置、投加量和接触时间
(5)出厂水和末梢水水质检测结果
4.管网和调节构筑物
(1)调节构筑物的容积
(2)清洗和卫生防护制度及落实情况
(3)管道清洗消毒记录和维修记录
(4)管网铺设范围占设计范围的百分比
5.水质检测
(1)水质检测设备配备
(2)检验技术人员能力及培训
(3)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
(4)水质检测制度和质量保证措施
(5)检测结果的记录和归档
(6)检测结果的利用
6.评价意见和建议
(1)总体评价
(2)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健康危害
(3)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整改建议
(5)专家组组长签字、日期
7.附件
(1)水源水水质检测报告
(2)出厂水水质检测报告
(3)末梢水水质检测报告
(4)其他必要附件2100433B
——文章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对策 1、界定农村饮水工程的性质,明确事权划分 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上,与公共产品受益范围相关。中央政府提供的 是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地方政府提供地区性的公共物品,因此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应 属于地方事务,由地方政府负责解决。但从投资来讲,我国的财政政策和经济发展 状况,决定了一些地方政府很难承担得起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的资金筹措责任,在这 种状况下,中央政府可以给予适当的补助。因此,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的投资政策宜 实行“地方为主、中央和地方政府统筹、农民适当承担、吸引社会资本”的原则。 2、特别重视和做好市、县、乡级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 农村饮水工程的上马存在盲目性,影响了效益的发挥和工程的可持续性,没有很好 的规划是主要原因。事实上,国家和省层次上的规划由于具有人力、物力等方方面 面的优势,通常能得到全面、充分的研究和论证,而基层的
文章通过对六安市农村饮水不安全的原因分析,针对不同项目区的自然地理、水文地质条件和饮水不安全类型对工程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比选,提出四种可适应不同饮水不安全类型,不同地形、地质、水源情况的典型工程型式,同时对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对策。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建设项目卫生学评价概述
一、建设项目卫生学评价的定义
二、建设项目卫生学评价的目的
三、建设项目卫生学评价的意义
第二节建设项目卫生学评价的分类
一、按建设项目评价对象分类
二、按建设项目建设周期分类
第三节建设项目卫生学评价依据
一、职业病危害评价依据
二、公共场所卫生学评价依据
三、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
第四节建设项目卫生学评价程序
一、评价的基本程序
二、不同类别评价程序的特点
第五节建设项目卫生学评价方法
一、检查表法
二、类比法
三、定量分级法
四、单项指数和综合指数法
五、集合比数法
六、风险评估法
七、经验法
八、综合评价法
九、其他评价方法
第二章建设项目工程图纸的读识
第一节建设项目工程常识
一、建设项目的建设阶段
二、建筑行业常用术语
三、卫生学评价常用术语
第二节工程图纸的基本知识
一、图纸的基本知识
二、工程图纸的分类
第三节各类工程图纸的读识
一、工艺图纸的读识
二、建筑施工图纸的读识
三、空调通风系统工程图纸的读识
第四节识图实例
一、建筑总平面图纸
二、工艺流程图纸
三、工艺设备布置图纸
四、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图纸
第三章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
第一节职业病危害评价概述
一、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常用术语
二、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分类
三、职业病危害评价的意义
四、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卫生学特点
五、职业病危害评价引用的技术依据
六、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一、预评价的目的
二、预评价范围与内容
三、预评价的资料收集
四、预评价方案的编制
五、预评价的工程分析
六、类比调查
七、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八、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分析
九、职业病危害评价
十、评价结论
十一、补偿措施
十二、预评价报告书的编制
十三、集合比数法在预评价中的应用
第三节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一、控制效果评价的目的
二、控制效果评价范围与内容
三、控制效果评价的资料收集
四、控制效果评价方案的编制
五、职业卫生现场调查
六、总体布局分析与评价
七、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分析与评价
八、建筑卫生学分析与评价
九、职业病防护设施分析与评价
十、个人防护用品分析与评价
十一、辅助用室分析与评价
十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分析与评价
十三、职业卫生管理分析与评价
十四、健康影响评价
十五、评价结论及建议
十六、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的编制
十七、综合评判法在控制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第四节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一、现场采样与测定的技术依据
二、现场采样与测定的现场调查
三、现场采样与测定方案的制订
四、检测点的设置
五、现场采样技术
六、现场测定技术
七、检测数据的处理
八、检验报告的编制
第四章工业通风工程卫生评价
第一节工业通风工程概述
一、全面通风
二、局部通风
三、事故通风
第二节全面通风系统
一、气流组织
二、换气量及换气次数的确定
第三节局部排风系统
一、局部排风罩
二、除尘装置
三、气体净化装置
四、风管
五、通风机
第四节工业通风设施性能测试
一、风管内风压、风速、风量的测定
二、局部排风罩口风速、风量的测定
三、通风系统的新风量、换气次数的测定
四、管道内空气尘含量的测定
五、除尘器性能的测定
第五节局部通风设施性能评价
一、排风罩性能评价
二、通风管道性能评价
三、通风机性能评价
四、净化装置性能评价
五、设备的减振降噪措施
第五章重点行业职业病危害评价简介
第一节集成电路制造
一、工艺简介
二、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三、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第二节石油化工产品加工
一、工艺简介
二、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三、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第三节炼钢连铸
一、工艺简介
二、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三、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第四节大型船舶制造
一、工艺简介
二、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三、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第五节燃气发电
一、工艺简介
二、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三、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第六节专用码头
一、工艺简介
二、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三、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第六章公共场所卫生学评价
第一节公共场所卫生学评价概述
一、公共场所的定义
二、公共场所的分类
三、公共场所的卫生学特点
四、公共场所卫生学评价引用的技术依据
五、公共场所卫生学评价的分类
六、公共场所卫生学评价的意义
七、公共场所卫生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轨道交通类建设项目卫生学评价要点186
一、资料收集186
二、工程分析188
三、健康影响因素的识别201
四、评价因子及其标准的选择206
五、关键控制点210
第三节医院类建设项目卫生学评价重点215
一、资料收集216
二、工程分析217
三、健康影响因素的识别222
四、评价因子及其标准的选择227
五、关键控制点232
第四节大型商务中心类项目卫生学评价重点239
一、资料收集240
二、工程分析241
三、健康影响因素的识别245
四、评价因子的选择256
五、关键控制点261
第五节公共场所卫生学检测268
一、空气品质的评价方法268
二、现场采样与测定的要求268
三、现场采样与检测的依据269
四、检测点的设置269
五、现场采样技术274
六、现场测定技术276
七、现场采样和测定的注意事项278
八、现场卫生学调查279
九、检验报告的编制279
第七章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
第一节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概述282
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现状282
二、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管理283
第二节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基础知识284
一、空气调节的意义284
二、空调主要设备与部件284
三、空调通风系统的分类287
四、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运行原理290
第三节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评价291
一、资料收集291
二、工程分析292
三、健康影响因素的识别294
四、现场卫生学调查295
五、空调室内设计参数分析297
六、空调通风系统分析297
七、空调卫生防护措施分析298
八、空调防护装置效能分析299
九、检测结果的分析300
十、评价结论及建议301
十一、评价报告的编制302
第四节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检测303
一、现场采样与测定的技术依据303
二、现场采样与测定的现场调查303
三、现场采样与测定方案的制订304
四、检测点的设置304
五、现场检测与采样技术307
六、检测数据的处理309
七、检验报告的编制311
第八章建设项目卫生学评价质量管理
第一节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313
第二节评价质量管理的特点314
第三节ISO/IEC17020简介315
一、ISO/IEC17020来源315
二、检查和检查机构的定义315
三、检查机构的职能315
四、检查机构的基本准则315
第四节评价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316
一、评价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316
二、评价机构的组织和管理317
三、评价人员的管理318
四、机构认证的人员要求319
第五节评价准备过程的质量控制320
一、评价合同洽谈评审的质量控制320
二、资料审核的质量控制321
三、国家有关的产业政策322
第六节评价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323
一、工程分析的质量控制323
二、确定评价单元的质量控制323
三、卫生学调查的质量控制324
四、评价方法的质量控制324
第七节现场采样与测定的质量控制325
一、检测项目选择的质量控制325
二、检测点设置的质量控制325
三、现场采样的质量控制325
四、现场测定的质量控制326
五、记录的质量控制327
六、检验报告编制的质量控制327
第八节评价报告编制过程的质量控制327
一、评价报告编制的质量控制327
二、评价报告引用资料的质量控制328
三、评价报告技术审查的质量控制328
四、评价报告申诉的质量控制329
第九节文件资料管理的质量控制329
一、文件资料的管理范围329
二、文件资料的分类管理329
三、文件资料的借阅330
第十节评价质量体系文件330
一、评价质量管理文件编制原则330
二、评价质量手册编制要点330
三、评价程序文件编制要点331
四、评价作业指导书编制要点331
五、评价质量管理文件举例332
附录职业与公共场所建设项目卫生学评价相关的文件、标准目录
参考文献347 2100433B
建设项目卫生学评价内容简介
《建设项目卫生学评价》是2009年由化学工业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关于工程建设项目卫生健康体系评价方面的专著。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业通风工程防护效果评价、重点行业职业病危害评价、公共场所卫生学评价、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卫生学评价的依据、原理、方法和过程以及评价质量控制、并辅之大量的实例。本书具有:内容全面,理法相融,语言通俗,针对性强的特点。
《建设项目卫生学评价》系统地介绍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业通风工程防护效果评价、重点行业职业病危害评价、公共场所卫生学评价、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卫生学评价的依据、原理、方法和过程以及评价质量控制、并辅之大量的实例。同时还介绍了与上述评价密切相关的一些内容,以供读者借鉴与参考。
《建设项目卫生学评价》文字简洁易懂,科学性、实用性和示范性强,是从事建设项目卫生学评价与安全评价工作者、职业卫生管理、职业卫生监测、厂矿职业卫生工作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实用参考书。
卫生学评价结束时应编制评价报告。评价报告是卫生学评价工作的总结性文件,应在基本情况分析、现场调查、卫生检测、评价分析的基础上,全面、真实地反映卫生学评价的全部工作,文字要求简洁、准确。评价报告应包括项目的基本情况、评价依据、评价内容和方法、评价结论和建议。报告格式见附录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