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现有专职教师50名,由中青年教师组成,其中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1名、省级百千万人才3名、“赣江”特聘教授1名和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名;有四位教师在欧美获博士和/或做过博士后研究。在发光材料与器件、粉体及纳米组装与复合材料、计算材料学、电子互联与封装材料几个方向形成了较强的学术梯队。新成立了“高分子材料”、“新型有色金属”和“新材料应用”三个研究所。
潘际銮院士1993年从清华大学到江西出任南昌大学校长, 他亲自率领建立了南昌大学材料学科系统。
自93年以来,经过两代校领导的支持培育、两代教师的辛勤努力,我们在材料科学技术教育、学科建设与研究开发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 在人才培养规模上扩大了十倍;在培养层次上增加了“材料学”和“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硕士点、“材料工程”学科工程硕士点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由国家人事部授权设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在“九五”和“十五”211工程建设中我们都承担了重点建设项目,都以全优通过了国家验收;“十五”中该院“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被评为该学科七个国家重点学科之一;材料科学研究所以突出的研发业绩赢得“教育部发光材料与器件工程研究中心”的设置。
近年来学院通过产学研结合道路积极进军太阳能光伏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开发与分析咨询服务工作。
2007年与国际光伏企业 LDK Solar Ltd 联合成立了“南昌大学-LDK太阳能研究中心”;学院还积极响应中国光伏产业迅猛发展、急需人才的形势,开展光伏技术人才培养工作。
2008年在江西省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参与组建了南昌大学太阳能光伏学院,被委作为光伏学院初期建设期间的挂靠单位。
发扬学科带头人江风益教授提出的“多发光、少发热”的团队精神,学院在材料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上取得了良好业绩,近三年来(2004~2006)学院科研经费逾1700万元,科技成果转让收入逾750万元,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不是粉末冶金院,这是两个不同的学院。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是我国粉末冶金领域(专业)教学、科研与新产品试制开发三结合的学科综合基地。现有教职工22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
材料科学发展的展望 首先看看世纪之交的形势: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信息、能源、生命、交通、环境、国防以及高科技对新型材料的需要比以往更为迫切。材料应用的广泛性、使用条件的复杂性和安全可靠性的要求也越...
你要读博或者搞研究的话,个人感觉光学可能更有前途一些。材料科学工程这个学科毕竟存在了太长时候,要有所突破是比较难的。而光学工程 的 LED 方向 应该在未来的几年里或者一段时间有广泛的应用。
本科教育工作在学院处于中心地位。学院教学专用实验室使用面积约4000平方米,教学专用仪器装备价值逾1200万元。学院的教育理念可以凝练为“健、全、专”三字:首先是培养一个人格稳健、高尚的人;其次是培养一名有全面工程科技素养、全面学习适应能力的工程师或科学家;最后是培养一名有扎实专长的材料工程师或材料学家。学院本科设“材料科学与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两个专业,在高年级阶段这两个专业分别设“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方向。我们全力实行知行结合的培训方针,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良好效果,学院历年毕业生当年就业率都在80%以上。
植根于江西土地,励志跃青云之上。我们将自强不息、薪火相传,建设一所能汇聚和培养一流材料科技人才、能为地方产业发展切实出力、能对人类文明发展有所贡献、在学术与技术水平和实力上有特色和突出强项的堪称全国先进水平的材料学院。
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及专业 介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CollegeofMaterialScienceandEngineering 学院简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由原公路学院道路材料教研 室、工程机械学院材料系、资源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合并 组建而成。学院依托学校工科优势学科开展材料科学与工程 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一个基础与应用研究并重,在材料表 面工程、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等领域实力较强,交通材料方 向研究和开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学院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整体层次高。教师中具有 博士学位的占 65%,高级职称教师占 56%。部分教师入选国 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教育 部优秀人才计划、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校级教学名师等, 2 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学院拥有道路材料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 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
山东建筑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授课教案 授课 教师 姓名 崔明铎 教学 日期 060905- 070112 授课 对象 材料、成形 051-4 授课 时数 36h 课程 名称 金属工艺学、工程材料及其成形基础(热加工) 本次 授课 内容 绪 论 课程地位,发展简史,学习方法介绍,引导学生热爱金工课。 第二章 材料性能。 教材名称及版本 : 《金属工艺学》(第四版) 授课方式(讲课 实验 实习 设计) : 讲课 本次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 通过课程地位,发展简史,机械制造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向学生介 绍金工(工程材料成形基础) ,使学生了解、熟悉至热爱金工课。 学习方法介绍,告诉学生金工课是与中学课程完全不同的典型的大 学课程。说明课程特点,引起注意,掌握大学课程的学习方法。 授课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 课程地位,发展简史,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介绍约用 1课时 第二章 材料性能
全球能源紧缺与气候恶化危机推动了世界清洁新能源的蓬勃发展,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及其支撑产业更因其突出优势而迅猛发展,光伏技术人才匾乏问题进而凸现。南昌大学太阳能光伏学院在此形势下于2008年10月成立。这是中国第一所在大学设立的光伏学院,得到了江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学院与著名的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光伏与可再生能源工程学院建立了全面合作联系,设立了“2 2”联合培养计划和奖学金;是江西省光伏材料技术创新团队项目主持单位;江西省高校光伏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挂靠单位;江西光伏产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欧洲新型单晶薄膜电池技术联合攻关项目成员单位。
学院初期建设与运行依托南昌大学材料学院,该院是南昌大学“九五”、“十五”和“十一五”211建设重点项目承担单位,“九五”和“十五”建设都以全优成绩通过教育部验收,具有国家批准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学位授予资格和博士后流动站,是“材料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学科所在单位,承担了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重大项目,拥有教学实验面积约16000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总值约1800万元。
光伏学院于2009上半年年追加投入了300万建设太阳能光伏材料实验室;下半年将进一步投资建设光伏电池工艺与检测实验室,并联合企业建设一座太阳能屋顶示范发电站。光伏学院现设“材料物理”专业,侧重光伏材料与光伏电池技术,培养具备扎实材料物理基础和太阳能光伏材料与器件技术知识专长的材料科技人才。
郑州大学(新校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源于1983年成立的四川建材学院硅酸盐工程系,学院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三大学科领域开展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三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材料工程、化学工程两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应用化学、功能材料和能源化学工程5个重点批次招生的本科专业。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5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9人;正高职称43人,副高职称4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0人。有国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5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3人,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支,省级教学团队1支,四川省教学名师1人、四川省优秀教师1人,绵阳市优秀教师5人。
学院秉承 “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 的人才培养宗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被列为国家特色建设专业,并进入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被列为为四川省特色专业。学院有四川省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西南科技大学化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化学综合设计实验》课程列入国家精品课程重点建设、《材料工程基础》等7门课程遴选为省级精品课程。学院实施了多项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数学建模大赛、混凝土设计大赛等大型科技竞赛中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如学生刘锋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黄通昀被授予“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学院重视学科建设与发展,依托四川省非金属复合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绝缘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四川东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设)、生物质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实验室(共建)、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建)等科学研究平台,学院形成了建筑材料与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材料、生物质材料、特种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功能材料、碳纳米及纳米复合材料、金属材料防护、电化学与表面处理、有机合成、精细化工等特色研究方向。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是四川省重点学科。近三年,学院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1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军工等国家级项目38项,立项项目经费累计近6500余万元、到校经费41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6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7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2项,授权86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9项,各级成果鉴定5项。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和联合办学,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国内外的高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关系,聘任外聘教师90人,其中29人担任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实施了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服务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