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 黄定福 | 出版社 | 宁波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10年10月1日 | 页 数 | 278 页 |
定 价 | 38.00 元 | ISBN | 9787807436102 |
内容简介
本书综述了宁波近代建筑材料、技术与宁波近代建筑业、宁波近代建筑的类型和特点、宁波近代建筑发展的三个阶段及180多处近代建筑实例。 黄定福,1970年9月出生于宁波,现为文博专业副研究员,宁波市文博学会会员,宁波市文化研究会会员,宁波市城市研究会会员,长期从事宁波地方史、古建筑、近代建筑的研究。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多篇,有发表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古建园林》的《宁波天宁寺塔唐代特征初探》,发表在《中国文化遗产》的《宁波一绝庆安会馆戏台》、《宁波近代建筑的特色及保护利用》、《宁波外滩的形成及近代建筑的保护》、《宁波石库门建筑的前生今世》等等。2100433B
鸟巢,水立方,央视新址,国家大剧院,当代MOMA,香山饭店,长城饭店,新首都机场航站楼、中央广播电视塔,中华世纪坛,建外SOHO,数码大厦 ,首都博物馆新馆 ,LG大厦 ,西奥中心,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
北海被列为对外通商口岸。先后有 英国、 德国、 奥匈帝国、 法国、 意大利、 葡萄牙、 美国、 比利时等八个国家在北海设立 领事馆和商务机构,同时建造了欧式风格的楼宇,包括 教堂、医院、海关、 洋行、...
开埠之初,8家洋行构建了沿外滩最早的一批建筑。到1949年,新建的洋房已在沿江连接成片,加上上海道设立的江北海关和英领事馆,最初的外滩界面形成了。 这一时期的建筑大多没有专业建筑师设计,图样由...
中国近代建筑史既是一部异域建筑体系被动输入,本土木结构建筑走向解体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社会主动追求建筑现代化、探索建筑本土化的历史。这个过程中,在上海、天津、武汉、宁波等开埠城市,有一批领时代之先的营造商(现称为建筑商)和设计师开始崭露头角,积极参与租界区建设或旧城改建,迅速掌握现代建筑理念和组织结构方式,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营造了一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建筑,宁波帮营造商和设计师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在分析宁波帮及其特征、宁波帮在近代建筑行业的崛起、宁波帮与近代建筑遗存、宁波帮建筑文化特征等的基础上,明晰了宁波帮在中国近代建筑业中的发展状况和所取得的成就,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和对中国近代建筑业发展的贡献,以作为今天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发展的借鉴。
建筑年代相对集中。 天津 60%的历史风貌建筑是在 1900 年至 1937 年不足 40 年的时间里建 成的。 各类建筑相对集中, 呈现群区性。 建筑规模宏大的金融建筑主要集中在解放北路一带, 被称为 “东方华尔街 ”;近代商贸性风貌建筑主要集中在和平路,而中式商贸 性风貌建筑主 要集中在估衣街、古文化街一带;居住性历史风貌建筑主要集中在河北区 “一宫 ”、建国道一 带的原意租界;河西区大营门、下瓦房一带的原德租界; 和平区五大道风貌区及中心花园 附近。 规划与建筑的设计理念、应用技术与西方社会同步。主要体现在: ——合理的规划模式: 1920年代, 正值英国 “花园城市 ”规划理论盛行之时, 英租界新 区(即现在的五大道地区)基本按照该理论进行规划与建设,从而形成了 具备完整的公共 配套设施、 宜人的空间尺度和舒适的居住环境的高级居住区。 例如,为保证该居住区的环境 质量,不设商业中心
本书以广西沿海近代建筑为研究对象,基于对基础理论、历史文献、现状建筑的分析,系统地研究近代建筑的形成背景、主要特征、地域特色、保护利用等内容,通过以下几部分作逐步深入的探究: 部分,通过早期西方教会的宗教传播、通商口岸的强势植入和后期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广、社会精英的推崇效仿四条影响渠道的分析,探究广西沿海近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第二部分,通过现存建筑实例的分析,探究广西沿海近代建筑的形态特征,重点对立面形式的研究,分别从立面类型、立面构成分析,总结立面特征并探究形成的原因。 第三部分,从物质空间、立面形式、建筑构造建筑选址与环境四方面分析近代建筑的形态独特性,重塑广西沿海近代建筑的文化价值。从文化来源、传播途径、接受方式、影响结果四方面凝练广西沿海近代建筑的地域特色。 第四部分,分析当前广西沿海近代建筑的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保护策略及保护路径。以期为后续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参。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7)》是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编纂的《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学术丛书的第七部——第12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会刊(2010)。其中所载88篇论文,是第12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2010)从所征集的122篇学术论文中经审阅后选出的,内容涉及近代建筑史学研究;近代建筑样式及其演变研究:近代城乡发展研究及历史地段考察;近代建筑类型研究及个案考察;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研究与保护;近代历史地段及历史建筑研究与保护;近代建筑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近代建筑师、建筑教育及建筑制度;近代建筑装饰变化及特征诸方面。反映了近两年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成果,可以说是一部具有学术代表性的重要文献。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7)》对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人员汲取近代建筑历史经验从事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有指导作用,对文物保护部门和开发单位保护与再利用近代建筑、开发历史地段具有参考价值。《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7)》既可作为建筑历史研究资料、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历史理论教学教材,又可作为了解当地人文、风土历史、城市变迁的指南。
目录:
本书是中国建筑学会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编纂的《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丛书中的第六辑。其中收载了2008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的125篇学术论文,内容涉及邻边界地区城市及建筑之研究与保护;近代城市及建筑发展之考察研究;近代建筑类型与样式研究;近代历史地段考察研究与保护;工业遗产考察研究与保护利用;近代建筑考察研究;近代建筑保护与再利用;近代建筑综合研究;近代建筑理论及史学研究;近代建筑师、建筑教育及建筑业界研究诸方面。反映了近两年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是一部具有学术代表性的重要文献。
本书对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人员吸取近代建筑历史经验、从事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具有指导作用,对政府相关领导、文物保护部门和开发单位保护与再利用近代建筑、开发历史地段也有参考价值。本书既可作为建筑历史研究资料、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历史理论教学辅助教材,也对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历史、城市变迁有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