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 | 外文名 | Faculty of Architectural,Civil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Ningbo University |
---|---|---|---|
创办时间 | 2000年3月 | 类 别 | 二级学院 |
所属地区 | 浙江宁波 | 主要院系 | 土木建筑工程系、地理系、建筑设计研究 |
现任院长 | 郑荣跃 |
近五年来,学院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0项、省部级项目74项,宁波市科技局择优委托重大项目4项,横向项目近300项,累计科研经费超亿元。发表论文536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达305篇,出版专业著作20余部。共获得各级科研奖励18项,国家发明专利43项,实用新型专利90个。
学院现有“土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土木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平台;拥有土木工程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CAD&GIS实验室(计算中心)、环境工程实验室等3个建制实验室;拥有宁波市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火灾)、水质科学与工程和土建工程训练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
近年来,学院学生获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学术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1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二等奖2项;土木系本科毕业生先后11人荣获“中国土木学会高校优秀毕业生奖”。学院先后获得宁波市“工人先锋号”、宁波市优秀教工小家、浙江省教育系统“三育人”先进集体、浙江省模范职工小家和全国模范职工小家等荣誉称号。
学院现有教职工104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81人,实验教辅人员12人,行政管理人员11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12人,占教师总人数的15%;副高职称31人,占教师总人数的38%;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5人(含博士后4人),占教师总人数的80%。35周岁以下教师29人,占教师总人数36%;45周岁以下教师57人,占教师总人数70%。学院共有国家人才工程计划专家、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2人、第三层次10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1人、第二层次2人,宁波市“3315”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1人,宁波大学“浙东学者”1人、“浙东青年学者”2人。
1、省重点学科:工程力学(与工学院共建)
2、宁波市重点学科A类:人文地理学,B类:结构工程
3、宁波大学重点学科:结构工程、人文地理学
1、工程力学(与工学院共建)
2、结构工程
3、人文地理
4、地理课程与教学论
1、浙江省重点专业:土木工程
2、宁波市重点专业:土木工程
3、宁波大学重点专业:土木工程
4、宁波大学重点建设专业:建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5、浙江省精品课程:《钢结构》
(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分管)
1、宁波市重点实验室:结构工程
2、浙江省土木工程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浙江省普通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宁波大学结构设计实践教学基地
4、浙江省高等学校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建筑与规划省级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学院组建成立于2000年3月,由原土木建筑工程系、地理系、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组建而成。其中,原土木建筑工程系于1986年由当时的浙江大学对口援建,建筑工程专业及建筑学方向首批本科生当年招生,1990年获土木工程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五年制建筑学本科专业招生;原地理系的前身是创建于1982年的宁波师范学院地理系,1983起招收地理教育专业专科生,1994年起招收本科生。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于1986年,是学校的产业单位,具有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甲级资质,并具独立法人资格。地基处理中心创建于1991年,是经原省教委批准成立的集科研生产于一体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2000年7月,原国家海洋局所属的宁波海洋学校并入宁波大学,其中水处理技术专业并入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2000年7月首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实现招生,2002年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实现招生,2003年城市规划本科专业实现招生,2004年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现招生。学院自各系创建以来,已累计向社会输送了五千余毕业生。
教授 周绪红* 刘伯权 * 赵均海* 周天华* 王毅红* 郑宏* 颜卫亨 李建峰 石坚 傅光耀 ...
郑大本部已经取消二本招生 除西亚斯三本
是隶属于建筑与艺术学院学院内转专业后适应性好些毕竟课程更加相近
学院注重教学、科研的建设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院注重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的培养,广大毕业生已逐渐成为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的精英之材。截至2010年5月,该院学生已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高校优秀毕业生,曾荣获学生建筑设计作品竞赛国际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全国优秀奖4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三等奖1项;全国“挑战杯”大学生竞赛铜奖3项、省“挑战杯”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省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2项的佳绩。
学院强调“不让一人掉队”,并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与打造,以和谐促稳定、以创新求发展。学院学生考研蔚然成风,考研录取率近三年均保持在14%以上,并涌现出了一男生寝室六名学生全部考取公费硕士研究生、一男生被世界20余所知名大学录取为研究生等先进典型。
<正>宁波大学建筑上程与环境学院设有土木工程系、建筑学系、城市科学系、环境工程系等4个系。这些系下设结构工程与减灾研究所、道路与桥梁工程研究所、结构安全与工程管
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设有土木工程系、建筑学系、城市科学系、环境工程系等4个系。这些系下设结构工程与减灾研究所、道路与桥梁工程研究所、结构安全与工程管理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城市与环境研究所、城市规划研究所、文化空间设计研究所、建筑设计研究所、区域发展规划与地理信息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所、建筑节能与材料研究所等多个研究机构。
宁波大学结构工程研究所成立于2015年,隶属于宁波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主要经历:
1985-1989在河南大学地理系学习,任学习班长;
1989-2004在驻马店教育学院地理系工作,历任地理系教学秘书、地理系副主任、主任;
2003.9-2006年在河南大学环境规划学院攻读人文地理学硕士;
2005年至今在许昌学院工作,历任教学秘书、副院长、院长。
现任许昌学院教授、教学名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城市环境与生态建筑研究所所长,许昌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中国地理学会会员、河南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许昌地理学会秘书长。
学术研究:
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土地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不仅对实践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和深入研究,而且取得了专业领域中丰硕的科研成果。主要学术成就:先后主持省部级项目《河南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研究》《河南省全新世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关系研究》《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形成的机理及发展对策研究》《基于GIS的中原城市群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优化配置研究》等4项,参与完成省部级项目3项,地厅级项目《许昌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优化配置研究》、《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进程及区域差异研究》、《河南省土地流转的现在问题及对策》、《河南城乡一体化推进机制及对策研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等8项。在城市与区域发展、土地资源利用研究方面具有领先优势,近5年来共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20余篇,被SCI、EI收录5篇,CSSCI收录8篇,出版专著2部,参编教材3部。
教学研究:
主持完成河南省教学研究项目《地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人才培养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地理教学模式的构建》(第二完成人)2项,获得河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许昌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一项。主持完成地厅级教学研究项目《区域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研究》、《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地理实验教学的内容体系与实施路径》、《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地理教学技能培养模式研究》5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2篇。
代表论文:
基于Voronoi图的河南省城市影响区研究,CSSCI收录,城市发展研究,2009.1
许昌新区建设的理念及可持续发展规划,CSSCI收录,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
基于GIS的许昌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水土保持研究,2009.3核心期刊
城市空间演化与中原城市群地域组织研究,CSSCI收录,城市发展研究,2008.2
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分布格局,CSSCI收录,城市发展研究,2009.11
中原城市群地区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与发展研究,信阳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调控与绿化配置研究,CSSCI收录,生态经济,2007.9
基于Immune Agent的城市水污染控制决策系统,计算机工程,2009.10,核心期刊
Characteristics of an urban heat island of different underlying surfaces and the assessment of a human comfort index for Zhengzhou,EI收录(第二作者)
Ontogenic Decreases of δ13C in Bivalve Shell: Evidence of Vital Effect,Yan hui, Wu guoxi,li Zhongxuan,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CI收录(第二作者)
获奖情况:
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
河南省城市化的进程、问题及对策研究获河南省社科项目特等奖
河南省城乡一体化推进机制及对策研究获河南省社科项目一等奖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地理教学模式的构建获河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县域在中原城市群建设中的作用与对策研究获许昌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河南省城市综合竞争力研究获河南省社科项目一等奖
代表著作:
河南省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第一完成人),西安地图出版社;
区域调查的理论与方法,(第一完成人),西安地图出版社;
综合自然地理学(合著,第三完成人),西安地图出版社;
自然资源学概论(合著,第三完成人),西安地图出版社;
可持续发展评估研究(第二完成人),群言出版社。
学术交流:
参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等主办的学术会议20余次。尤其是中国地理学会于2009年10月17-1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办“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活动,吴国玺教授应邀参加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在“人文经济地理”版块“创新城市与区域发展”会场,作了题为《河南省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的专题报告,他从学科研究的高度上,考察了城市竞争力,设计了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河南省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了较为科学的判断。
1978.09-1982.07 , 沈阳师范大学生物系、生物科学教育专业学习,获理学学士。
1982.07-2003.07 ,许昌师专地理系任教,兼任基层工会主席。
2003.07-至今 ,许昌学院任教,兼任基层工会主席、实验室主任。
其中,1991.07-1992.07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访问学者;2005.03-2005.09,河南农业大学进修学习。
现任许昌学院教授、教学名师,十佳师德标兵,许昌市劳动模范,中国地理学会会员、河南省地理学会会员。
教学及学术研究
董东平教授主要从事植物资源、植物区系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讲有《植物地理学》、《植物生态学》、《土壤地理学》、《生态农业概论》、《教学技能训练》和《花卉欣赏》等专业基础课和全校公选课,不仅对实践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和深入研究,而且取得了专业领域中丰硕的科研成果。
近五年,先后主持完成“禹州大鸿寨种子植物资源调查及其数据库建立”、“禹州大鸿寨生态旅游资源调查及其开发策略”、“嵩山种子植物资源数据库”、“禹州大鸿寨种子植物资源及生态旅游资源调查”、“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建设”、“许昌城郊土壤动物类群调查研究”等多项省厅级科研项目。其中“禹州大鸿寨生态旅游资源调查及其开发策略”获许昌市科技进步2等奖。几年来,先后在《植物保护学报》、《生态学报》、《武汉植物学研究》等全国中文核心、CN等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21篇,其中“贺兰山西坡植被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嵩山与鸡公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比较研究”分别获河南省科技论文二等奖和三等奖。个人出版40万字的专著《土壤与植物地理野外调查研究》1部,并获许昌学院优秀著作奖。
先后主持并完成了《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生态学概论》课程建设并已通过院优质课程评估;《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正在进行院精品课程申报工作;参加的《自然地理学》课程建设已获得校级重点扶持学科;完成许昌学院教学研究课题《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建设》、《嵩山种子植物数据库》和《许昌郊区土壤动物种群调查研究》等; 主持并完成东校区土壤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建设,目前已投入教学使用。
代表论文及著作
1.嵩山与鸡公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比较研究.武汉植物学研究,2008第2期.
2.河南农田杂草植物区系特征及生态分布.植物保护学报,2008第2期.
3.嵩山与鸡公山、天目山种子植物区系比较.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第4期.
4.河南天目山森林种子植物区系研究.林业资源管理,2007第8期.
5.河南嵩山河南嵩山国家森林公园木本植物区系.林业科学,2009第3期.
6.贺兰山西坡植被群落特征及其环境因子关系研究.生态学报2008第9期.
7.河南野生玉铃花资源及保护与利用研究.北方园艺,2007第6期.
8.河南栽培植物野生种系及保护与利用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7第4期.
9.河南安息香属植物种群特征及应用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7第6期.
10.禹州市天南星的生态学特性及繁殖技术研究.河南农业科学,2008第8期.
11.河南外来入侵植物区系成分与成灾机制.河南农业科学, 2007第5期.12.许昌市城郊外来入侵植物调查及危害风险评价.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期. 13.许昌郊区不同生境下大型土壤动物资源调查.许昌学院学报,2011第2期.
14.许昌7种生境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初探.河南农业科学,2010第9期.
15.土壤与植物地理野外调查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07.
获奖及个人荣誉
禹州大鸿寨生态旅游资源调查及其开发策略 河南省科技厅鉴定项目,获许昌市科技进步2等奖
贺兰山西坡植被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河南省科技论文二等奖
嵩山与鸡公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比较研究. 河南省科技论文三等奖
土壤与植物地理野外调查研究.个人专著,并获许昌学院优秀著作奖
许昌市劳动模范.2011.05
许昌学院十佳师德标兵.2009.10
许昌学院教学名师.2010,09
学院坐落于英雄城南昌,有两个校区,彭桥校区与风光秀丽的青山湖相邻,瑶湖校区与碧波荡漾的瑶湖相望。校园占地2026亩,校舍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学院绿树碧水,亭台楼榭,曲径通幽,流水潺潺,是读书研学的理想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