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枝五针松生长习性
中国特有树种,产于云南东南部海拔500-1800米的石灰岩山地,疏生不成森林,或与栋类树种混交成林。喜雨量充沛、气侯温和、湿润及土壤深厚、排水良好的环境
分布区为南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温13--17℃,1月平均气温8--12℃。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干、湿季节明显,干季多浓雾,相对湿度80--85%。土壤为石灰岩风化的赤红壤或红色石灰土,pH值4.5--5.5。常生于石灰岩山地常绿阔叶林中或石山岩坡和悬崖峭壁。3月开始抽稍发叶,4月开花,翌年10月球果成熟。
毛枝五针松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达20米,胸径达60一100厘米;树皮呈不规则块状开裂;1年生枝暗红褐色,密被褐色柔毛;冬芽无树脂。针叶5针一束,长2.5一6厘米,宽1一1.5毫米,先端急尖,边缘有细齿,腹面两侧各有5一7条气孔带,横切面三角形,有3个中生树脂道;叶鞘早落;鳞叶不延下生长,脱落。雄球花单生苞腋,簇生于幼枝基部,呈穗状,有多数螺旋状排列的雄蕊;雌球花近顶生,具多数螺旋状排列,具2胚环的珠鳞,背面托以小苞鳞。球果翌年成熟,淡黄褐色或褐色,下垂,长圆状圆柱形或卵状圆柱形,长4.5一9厘米,直径2一4.5厘米;果梗长1.5一2厘米;种鳞近倒卵形,长2一3厘米,宽1.5一2厘米,鳞盾扁菱形,边缘薄,微内曲,下部的鳞盾边缘微向外曲,鳞脐顶生,微凹;种子卵圆形,长8一10毫米,直径约6毫米,种翅膜质,长1.6厘米,宽7毫米。
毛枝五针松为云南南部石灰岩山地的特有种,其分布区域极其狭窄,仅零星分布于云南麻栗坡、西畴、马关。
阳性树,但比赤松及黑松耐阴。喜生于土壤深厚、排水良好、适当湿润之处,在阴湿之处生长不良。虽对海风有较强得抗性,但不适于砂地生长。生长速度缓慢。不耐移植,移植时不论大小苗均需带土球。耐整形。
华山松主产中国中部和西南部高山上,分布于西北、中南及西南各地,主要分布地区有宁夏、山西、陕西、河南、甘肃等省以及四川西部、湖北西部和西南部、贵州中部和西北部、云南北部和中部、西藏雅鲁藏布江下游,垂直分...
盆栽五针松,有许多变种,有长叶、短叶、球针、银叶、金叶等。长叶品种,在新叶未成针时,可剪掉每根针芽的三分之一,或一半,这样会愈长愈密。剪芽宜在晴天,以利断口愈合。修剪枝条要在秋后,以免松脂流失,造成死...
栽培要点:用种子繁殖。秋季采收球果,晒干开裂,筛出种子,储存至第二年早春播种,饱满的种子约在30--40天发芽出苗,要搭棚遮荫,注意苗期抚育管理,防止立枯病。
毛枝五针松现存植株极少,材质优良,可作滇东南石灰岩山地的造林树种。
毛枝五针松其枝细,松针短,是极好的盆景植物。
毛枝五针松不仅分布区极狭窄,而且数量极少,仅零星分布于云南东南部石灰岩山区。由于森林破坏严重,分布区内许多山岭已经光秃,仅在悬崖峭壁上偶有残存。
西畴小桥沟已建立自然保护区,应大力繁殖种苗,扩大栽培。同时对麻栗坡和西畴的毛枝五针松古树应加强保护。
毛枝五针松(学名:Pinus wangii)为松科松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500米至1,800米的地区,多生于石灰岩山坡,已由人工引种栽培。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南天竹的生长习性 南天竹的生长习性 南天竹性喜温暖及湿润的环境,比较 耐阴。也耐寒。容易养护。栽培土要求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 土。对水分要求不甚严格,既能耐湿也能耐旱。比较喜肥,可多 施磷、钾肥。生长期每月施 1~2 次液肥。盆栽植株观赏几年后, 枝叶老化脱落,可整型修剪,一般主茎留 15cm左右便可, 4月修 剪,秋后可恢复到 1m高,并且树冠丰满。 常绿灌木。土壤。花期 5-7 月。野生于疏林及灌木丛中,也 多栽于庭园。强光下叶色变红。适宜在湿润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 土生长。 南天竹的养殖方法 繁殖以播种、分株为主,也可扦插。 可于果实成熟时随采随播,也可春播。分株宜在春季萌芽前或秋 季进行。扦插以新芽萌动前或夏季新梢停止生长时进行。室内养 护要加强通风透光, 防止介壳虫发生。 种子繁殖 秋季采种,采后即播。在整好的苗床上, 按行距 33厘米开沟, 深约
香樟 樟树多喜光,稍耐荫;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性不强,对土壤要求不严,较耐水湿,但 当移植时要注意保持土壤湿度,水涝容易导致烂根缺氧而死,但不耐干旱、瘠薄和盐碱土。 主根发达,深根性,能抗风。萌芽力强,耐修剪。生长速度中等,树形巨大如伞,能遮阴避 凉。存活期长,可以生长为成百上千年的参天古木,有很强的吸烟滞尘、涵养水源、固土防 沙和美化环境的能力。 女贞 女贞耐寒性好,耐水湿,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耐荫。大叶女贞木樨科女贞属 ,别名: 桢树,大叶女贞,高杆女贞。树皮灰绿色,平滑不开裂。枝条开展,光滑无毛。浆果状核果 近肾形, 10~11 月果熟,熟时深蓝色。大叶女贞不耐干旱和瘠薄,适生于肥沃深厚、湿润 的微酸性至微碱性土壤。 大叶女贞阳性树种,喜光,喜温暖环境。适生于深厚、肥沃、湿 润的土壤,对土壤的适应性强,酸性、中性、碱性土及轻度盐碱土均可生长。深根性,侧根 广展,抗风力强。忌积水,不耐
木质大藤本,茎略扁压。
小枝圆柱形,有纵棱纹,密被黄褐色糙硬毛,毛长达2-3毫米。卷须不分枝,相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
叶为掌状5小叶,中央小叶倒卵椭圆形,外侧小叶椭圆形,长7-20厘米,宽4-10厘米,顶端骤尾尖,基部阔楔形,外侧小叶基部不对称,边缘每侧有6-15个牙齿,齿粗、细或有时不明显,上面绿色,脉上伏生疏柔毛或脱落几无毛,下面浅绿褐色,被黄色糙硬毛;侧脉6-8对,网脉明显;叶柄长10-16厘米,小叶柄长0.8-3厘米,密被黄褐色糙硬毛。
花序腋生,长4-6厘米,比叶柄短2倍以上,二级分枝通常4,集生成伞形;花序梗长4-5厘米,被黄色糙硬毛;花梗长2-4毫米,密被黄褐色柔毛;花蕾卵圆形,顶端钝;萼碟形,有4个短三角状小齿,外面被柔毛状绒毛;花瓣4,卵圆形,顶端头盔状,被绒毛状柔毛;雄蕊4,花丝基部扩大,花药黄色,心状卵圆形,长宽近相等,在雌花内雄蕊短而败育;花盘在雌花中不明显;子房圆锥形,顶端被糙毛,花柱明显,基部略粗,柱头4裂。
果实球形,橘黄色,直径2-3厘米,有种子(1)2-3颗;种子长椭圆形,顶端微凹,基部有短喙,背腹凹,种脐在种子背面基部向上呈带形,渐狭到种子顶端,两侧有横肋,肋钝,腹面中棱脊不明显,两侧洼穴呈沟状,从中部或近中部向上斜展,达种子顶端,中棱脊与洼穴之间有钝的横肋。
花期6月,果期8-12月。
【别名】红五加、五爪龙、大血藤、扁藤。
【来源】药材基源:为葡萄科植物毛枝崖爬藤的根或茎藤。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etrastigma obovatum(Laws.)Gagnep.[Vitis obovata Laws.]
采收和储藏:秋、冬季采收,除去泥土,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性味】辛;温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主风湿痹痛;劳伤;咳嗽;跌打损伤;骨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本种近日本五针松P. parviflora Sieb. et Zucc.,但小枝无毛(仅幼枝初被疏生毛),针叶长达8厘米;球果具短柄,种翅窄长,长为种子的2倍,容易区别。早田文藏(B. Hayata) 于1908年将台湾五针松分别定名为Pinus morrisonicola Hayata (in Gard Chron. ser. 3, 43: 194. 1908)和P. formosana Hayata (in Trans. Linn. Soc. Bot. 38: 297. t. 22. 1908, et in Journ. Coll. Sci. Univ. Tokyo 25 (19) : 217. f. 9. 1908)。复查上述文献,Gard. Chron. ser. 3, 43期,于1908年3月出版;尽管早田文藏发表P. formosana Hayata的手稿是1908年1月完成,但在Trans Linn. Soc. Bot. 38: 297的正式发表日期是1908年6月。同时,早田文藏于同年在Journ. Coll. Sci. Univ. Tokyo 25 (19): 217曾以台湾五针松并不分布在新高山为理由, 改名为P. formosana Hayata, 这是不符合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 因此台湾五针松的有效学名应为P. morrisonicola Hay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