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绵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抢抓5G商用机遇,建设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新型智慧城市。《绵阳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绵府办发[2020]13号)旨在依托全市科技创新资源,扎实推进基础网络提升、智慧政务、智慧健康服务、文化教育惠民、智能交通畅行等13项重点工程,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以资源融合为驱动、精细化城市治理为内涵、市民与企业获得感为特征的智慧城市生态体系。
《绵阳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总体目标。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是以“惠民、兴业、优政”为重点,着重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行动。即“坚持1个目标引领,强化两个转换、两个构建,落实5大任务,实施13项重点工程”,全面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化,全面实现城市数创资源共享化,全面深化民生服务便捷化,全面提升城市治理协同化,全面加快产业发展数字化。到2022年底,初步构建覆盖全域的智慧城市生态体系,搭建以“城市智脑”为核心的共性平台,实现城市数据资源汇聚融合、智慧应用创新普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政府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高,物联网、大数据等智慧产业创新发展,城市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建成国内一流、西部领先具有科创特色的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标杆。
《绵阳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了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即总体架构,着力构建以“城市智脑”为核心、以民生服务、城市治理、产业经济融合应用为重点的智慧城市生态体系。“1”套基础支撑体系,是指建设统一的城市大数据平台,构建高速稳定的通信网络和覆盖广泛的感知体系,形成绵阳智慧城市建设的“数字底座”。“1”个绵阳城市智脑,是指以数据的开放共享和融合利用为核心,重点建设数据共享和业务共性支撑能力,建设城市态势感知与仿真平台、城市联动指挥与协同处置平台、城市智能决策与预测预警平台,实现绵阳城市运行体征的监测和统一指挥调度。“3”类融合应用,即着力建设民生服务、城市治理、产业经济三类融合应用,构建均等化的民生服务体系,提升个性化、便捷化的服务体验, 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建立产业经济发展支撑体系。“1”个城市统一服务入口将全面汇聚城市的政务服务、公共服务、便民服务以及其他各类城市应用,为政府、企业及个人提供统一的移动综合服务入口。 2100433B
为建设“国内一流、西部领先”具有科创特色的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结合绵阳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的城市发展目标,聚焦智慧政府、智慧社会、数字经济,全面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战略深度融合,推进中国科技城建设实现新突破,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体系,构建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建设西部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推进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实现“数汇科技城,智创新绵阳”的长远愿景。
二、建设目标
依据《绵阳市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2020—2022)》,以“惠民、兴业、优政”为重点,着重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行动,即“坚持1个目标引领,强化两个转换、两个构建,落实5大任务,实施13项重点工程”,全面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化,全面实现城市数创资源共享化,全面深化民生服务便捷化,全面提升城市治理协同化,全面加快产业发展数字化。到2022年底,初步构建覆盖全域的智慧城市生态体系,搭建以“城市智脑”为核心的共性平台,实现城市数据资源汇聚融合、智慧应用创新普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政府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高,物联网、大数据等智慧产业创新发展,城市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建成国内一流、西部领先具有科创特色的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标杆。
三、建设原则
(一)以人为本,普惠全民。充分发挥信息化对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作用,立足市民生活、政府管理和服务企业运营的实际需求,全力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统筹部门职能和各方资源,汇集各领域专业数据,推动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模式创新,切实增强智慧城市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惠及全体市民。
(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强调需求导向,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性、科学性和前瞻性,确保具体建设内容服从并服务于全市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城市管理、惠民服务、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制定具备可操作性的顶层规划、分阶段强化目标和建设进度,根据实际需求滚动推进实施计划,科学有序地推动绵阳智慧城市建设。
(三)集约建设,共建共享。对基础网络、政务云平台、大数据中心、城市智脑应用等信息化支撑体系进行全市统筹规划和统筹建设,为各区县、各部门提供安全稳定的信息化基础支撑,实时准确的数据服务,为全市市民提供统一的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社会服务线上入口。市级充分考虑覆盖区县级使用需求,同类系统区县级不再进行单独建设。
(四)政府引导,开放合作。强化政府规划引领、统筹协调、应用示范等方面的推动作用,同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开发商、运营商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及智慧应用系统的建设,吸引金融企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五)可管可控,保障安全。依法加大对信息资源和个人信息保护的力度,统筹制定全市统一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并与国家、省级平台标准对接,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技术标准和应急处置方案,各区、各部门遵照执行、协同联动,确保网络空间安全运行,确保信息共享和大数据的安全使用和管理。
四、总体架构
新型智慧城市总体架构为,着力构建以“城市智脑”为核心、以民生服务、城市治理、产业经济融合应用为重点的智慧城市生态体系。
“套基础支撑体系。建设统一的城市大数据平台,构建高速稳定的通信网络和覆盖广泛的感知体系,形成绵阳智慧城市建设的“数字底座”。
绵阳城市智脑。以数据的开放共享和融合利用为核心,重点建设数据共享和业务共性支撑能力,建设城市态势感知与仿真平台、城市联动指挥与协同处置平台、城市智能决策与预测预警平台,实现绵阳城市运行体征的监测和统一指挥调度。
融合应用。着力建设民生服务、城市治理、产业经济三类融合应用,构建均等化的民生服务体系,提升个性化、便捷化的服务体验, 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建立产业经济发展支撑体系。
“1”个城市统一服务入口。全面汇聚城市的政务服务、公共服务、便民服务以及其他各类城市应用,为政府、企业及个人提供统一的移动综合服务入口。
五、建设模式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采取政府投资建设、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企业共建、企业投资建设等模式,根据项目情况分类分层级灵活选择不同建设模式。政府投资建设包括:公益属性强、涉密要求高、投资额度较小、急需建设的项目;政府购买服务包括:公益属性强、服务标准性程度高、基础性强、前期投入较大、非经营性、使用期长的项目;政府与企业共建:面向公众服务、具有一定消费市场潜力的准经营性项目;企业投资建设:面向公众的经营性项目。
六、主要任务
紧紧围绕智慧绵阳建设思路和目标,根据整体架构统筹规划,坚持以问题导向,优先弥补发展短板,以提高政务效能、降低经济成本、完善公共服务、方便群众生活为重点,实施5大主要任务。
(一)建设集约智能的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基础网络,完成在科技城主城区和县域中心区域5G网络的总体布局并投入商用,开展城市重点领域物联网应用示范,在交通、环保、水利、气象等领域建立高速稳定、覆盖广泛的感知体系;持续推进全市各部门非涉密电子政务应用向政务云平台迁移,加固网络安全威胁监测、预警防护、应急处置、数据隐私保护等措施,建设安全可靠的政务云中心。
(二)形成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格局。健全完善全市信息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构建城市级大数据资源中心。推动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开放,加强大数据资源的分析利用。打造城市智脑体系,增强人工智能、区块链、电子证照等共性服务,建立城市交通、应急指挥、产业经济运行、民生保障等多个城市级智慧中枢,建设智慧政府的综合监控、展示、指挥、决策的实体中心。
(三)优化民生服务供给质量。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快升级“互联网 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城市统一服务入口、智慧健康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精准扶贫服务体系、社区生活服务体系、教育文化服务新模式,促进民生服务资源均等化和普惠化,并增强教育和医疗领域的特色优势服务,“让信息多跑路,让市民少跑腿”,逐步消除城乡鸿沟,保障入城务工人员享受同等同质的城市服务体验,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四)促进城市治理智慧协同。聚焦群众关注的公共交通、公共安全、生态环境、法治建设等领域,加大监控监管信息采集及视觉计算分析等手段应用,建立城市时空大数据一张图,整合交警和公交等多方数据,不断优化城市交通资源配置,提升应急综合管理水平,加强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强化生态环境治理,完善法治环境建设,实现各级政府部门“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全面建设数字型政府。
(五)多维度开拓产业发展空间。加强政府数据、企业数据、互联网数据的深度融合,重点提升宏观经济运行监测分析能力,营造健康产业发展环境;围绕绵阳电子、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和科技城的资源禀赋,加快信息技术、科技资源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拓展延伸产业创新空间;依托各电信运营商、“5G智造联盟”等单位,大力发展5G系列产品和应用,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与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家庭等特色产业及临床医疗等领域融合应用,引导前沿科技产业发展。
七、重点工程
按照绵阳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思路和总体架构,结合五大建设任务,总体规划了13项系统工程,作为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
(一)基础网络提升工程。积极培育长虹、九洲等一批本地化相关企业,创建5G网络生态体系建设,加强5G网络创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完成全市5G网络的总体布局,实现重点交通道路、城镇5G网络全覆盖。开展智能灯杆、北斗定位服务等物联网示范项目,推动万物感知互联,形成高速、泛在、智能的感知网络体系。
(二)城市大数据及智脑工程。从全市统筹管理的角度出发,完善城市基础数据资源体系、交换共享体系,建设大数据应用支撑平台、人工智能计算平台,将散落行业和领域数据即时汇聚、共享和开放,形成海量数据资源,提供统一的城市数据、用户、流程、分析等支撑服务,以城市民生保障、交通、应急、环保、气象、产业经济运行等为突破口建立“智脑中枢”,让城市的各个“器官”协同工作,推动政府管理理念和社会治理模式进步。
(三)智慧政务提升工程。以推动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精细化、智能化、社会化为导向,以“一网通办”为抓手,加快政务云平台扩容升级和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建立本地信息资源平台和宏观经济库、产业企业库、社会舆情与研报智库三大公共数据智库,基于全市数据汇聚共享,优化再造政务流程,打造“四位一体”的政务服务平台,不断提升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智慧化政务管理应用水平,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构建协同、高效、便民、创新的智慧政府框架。
(四)统一城市服务工程。以“让市民用一个畅享所有城市服务”为核心理念,围绕“市民生活”和“企业经营”的每一天,探索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运营保障模式,围绕身份认证、账户管理、电子证照、支付、客服等应用环节,建设“互联网 城市服务”公共服务支撑平台,建立一个“多屏联动”的全景式的城市服务门户,形成城市服务统一出入口,让市民和企业能够享受一站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城市服务。
(五)智慧健康服务工程。推进互联网 医疗健康建设,促进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家庭医生签约、药品供应保障、医保结算、医学教育和科普、人工智能应用等深度融合应用,推动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进一步健全全民健康信息、居民健康管理支撑、区域远程医疗、公共卫生应急等体系,促进“健康绵阳建设”,打造国家智慧城市卫生健康样板。
(六)综合社会保障工程。全面整合全市就业创业、人事人才、社会保险、住房保障、优抚救助、养老供给、医疗保障等领域的业务信息资源和系统,完成互联网线上服务与社区基层的线下服务相结合,实现全流程协同管理、基层综合办理和网上一站式服务,为城市居民、退役军人及低保特困群体提供多渠道、便捷灵活、足不出户的服务,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切实保障。
(七)文化教育惠民工程。构建互联网 教育大平台,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建成公平、优质、特色、创新、开放的智慧教育服务体系;突出绵阳“千里名城,李白故乡”文化特色及宜养宜居地域特点,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平台、IT实训基地,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增强城市文化内涵。
(八)智能交通畅行工程。依托绵阳“城市智脑”打造交通中枢,全面整合公安、交通、城管等各部门各行业的交通相关数据和视频监控资源,建设智慧信号融合管控平台、城市交通决策分析及仿真系统等系列智慧化应用,构建全市“大交通”模式下的全方位城市智慧交通体系,缓解交通拥堵,提升出行效率,为畅通绵阳建设提供有效支撑。
(九)公共安全保障工程。充分利用物联感知、大数据、智能识别等信息技术手段,建设社会治理综合信息平台、全市综合应急指挥平台、智慧城管等重大项目,推动各类视频监控资源、数据资源和应急指挥资源的有效整合,全面增强城市治安防控和应急指挥能力,实现城市管理共建共治、协同高效,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为百姓安居乐业和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十)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基于绵阳环境信息化现状和实际业务需求,引入先进的人工智能、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手段,重点建设环境质量综合决策、污染源智能监管、污染溯源分析、重污染天应急管理等智慧化应用,并建立土壤环境数据管理系统、污染防治攻坚战决策分析系统,全面助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改善绵阳环境质量,建设美丽绵阳。
(十一)产业经济监管提升工程。基于产业经济和企业运营数据的整合优化,打造宏观经济运行监测与重大项目监管、产业运行监测调控、市场综合监管与农业信息化管理等重大项目,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强化产业经济运行监管,优化企业投资、生产、经营环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经济平稳发展。
(十二)智慧企业服务整合工程。以协同、创新的信息化服务载体建设为助手,推动企业综合服务一体化平台、科创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对各种企业服务、产业服务进行整合提升,营造面向企业发展的一体化综合服务环境,构建开放、便捷、智能的企业服务生态体系。
(十三)产业经济保障工程。通过智慧财政、智慧国资、智慧审计等系统建设,聚焦重大项目,绩效导向,规避风险,提升资金利用效率,推进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联合创新监管模式,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和消费环境,为城市经济平稳高效发展提供保障。
八、建设时序
以《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考核指标体系》为参照,以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切的民生服务问题为出发点,优先启动紧迫性、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建设,以此为抓手突出建设成效,推进智慧绵阳建设“一年一台阶,年年新面貌”。
——2020年以“重点突破、夯实基础”为导向,围绕城市发展的刚性需求和民生领域短板,以及“框架性、紧迫性、重要性、探索性”项目需要,将城市大数据与城市智脑、城市服务平台、智慧健康等建设内容纳入重点建设项目清单。全市智能化应用基础将得到进一步夯实,基本完成智慧绵阳总体架构建设,整体进入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起步期”的高级阶段。
——2021年,以“融合协同、全面推进”为导向,以“集约化、协同化、泛领域化”为着力点,不断优化体制机制建设,打造智慧绵阳建设生态系统,将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社区平台等建设内容纳入重点建设项目清单。各领域智慧化应用进一步完善,绵阳智慧城市的智能化应用效果显现,进入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成长期”。
——2022年以“智能引领、建成标杆”为导向,一方面开展重点工程项目回头看,全面升级和完善民生服务、城市治理、产业经济等领域各类智慧化应用;一方面加大“三融”“五跨”实施力度,加快建设数字化、智慧化政府,通过众多平台将城市全场景与人、物全面连接起来,绵阳智慧城市建设突显局部性或领域内的智能化,达到“智能城市”标准,整体进入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成长期”的中高级阶段。
九、保障机制
(一)建立推进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建立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推进机制,组织研究建设过程中的的重大问题,统筹推进建设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绵阳市政府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和本方案《新型智慧城市重点项目建设计划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有序、有力、有效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二)优化项目管理,有序开展建设。坚持以《顶层设计》指导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坚持建设一批,储备一批,滚动实施的原则,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方案确定的建设时序,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实施项目于今年10月底前完成可行性论证报告,报市建设服务型政府领导小组新型智慧城市联席会议研究,并按程序市政府审定。为统筹推进,确保本方案计划的6个系统工程的整体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按各系统工程整体招标,各牵头单位会同市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局、市财政局和相关责任单位做好统筹协调工作,有序开展好具体建设工作。
(三)开放生态平台,创新合作机制。联合绵阳市国家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服务技术中心等科创资源,构建开放生态平台,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共赢发展。创新合作机制,积极引入国内电子政务、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大型企业,与本地化企业建立多样化合作关系,坚持高点定位、前瞻引领,共同创建面向未来的新型智慧城市,为绵阳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智慧城市是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创新环境来支撑打造的全新城市形态,它不仅仅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同时也是通过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的方法论的广泛应用而形成的城市全面创新的可持续生态。...
智慧城市建设是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城市管理与运行效率,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新引擎,一经提出就引起世...
国家层面好像是住建部。省市级一般都是各省市的经信委、信息办等机构负责。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 30多年的发展,中国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 每年有 1500万人口进入城市。 到 2025年,中国将会有近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国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城市社会。《金 融时报》 2010 年 9月 21 日报道: 1980 年中国城市人口比例仅 20%,而到 2010 年这一比例达到 45%,是世界上城市人口最多的国家。城市化虽然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城市要保持可 持续发展却越来越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需要转方式、 调结构、 改变生活方式、 不断解决突发性 事件等问题。 首先,城市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急需转变增长方式, 突破增长极限。 城市 发展日益受到土地、 空间、能源和清洁水等资源短缺的约束, 城市人口膨胀、 环 境保护等问题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2007年我国石油、天然气的人均储量分 别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 7.35%和 7.13%,而 2006年我国单位
智慧城市建设标准 宽带网络 信息技术 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息交 换 局域网和城域网 特定要求 第 15 部分:低速无线个域网( WPAN)媒体 访问控制和物理层规范 GB/T15629.15-2010 信息技术 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息交 换 无线高速率超宽带媒体访问控制 和物理层规范 GB/T26229-2010 信息技术 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息交 换 无线高速率超宽带媒体访问控制 和物理层接口规范 GB/T26230-2010 基于公用电信网的宽带客户网络总 体技术要求 GB/T28508-2012 广播电视网 广播电视光缆干线同步数字体系 (SDH)传输接口技术规范 GB/T17881-1999 城市基础空间数据库 城市用地分类代码 CJJ46-91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 CJJ100-2004 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元数 据标准 CJJ/T144-2010 地名
日前,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拟通过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构成全区一体化的大数据中心,以信息化应用的技术手段和服务模式,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
据了解,目前,宁夏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但存在重复建设突出、互联互通困难、发展后劲不足、防范能力欠缺等问题。出台实施意见,就是要加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促进整合共享,实现长效运营。
意见提出,到2020年,宁夏80%以上政府服务事项要实现网上办理,并形成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的一体化公共服务模式,行政村光纤通达率、4G覆盖率达到100%。
宁夏智慧城市建设采用“1243”架构,即统一承载、先进适用的智慧基础设施;标准规范、网络安全两套保障体系;智慧政务、智慧城建、智慧民生、智慧产业四大应用领域;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我爱城市APP、创业创新平台三大服务平台。
据介绍,宁夏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以提升惠民服务水平为目标。在此基础上,还将整合多方资源,促使民生服务更到位、行政管理更高效。
目前,宁夏政务网络基本覆盖各级主要机关事业单位,公共“云平台”规模达到3000台云服务器,已集中承载了130多个政务民生应用系统。同时,全区电子政务外网也基本实现从区到村五级贯通,形成了政务数据流通的全区“一张网”。
智慧城市建设是近几年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据统计,我国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增长到2015年的56.1%,城镇人口数量从1.7亿增加到7.7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不论城镇化发展的年增长率还是城镇人口总量,我国都已经居于世界前列。根据预测,我国城镇化率在“十三五”期间将继续提高,到2020年达到60%以上,城镇常住人口在2018年超过8亿,城市承载越来越多的人口,城市工作愈加重要。由于传统城市发展的不足,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城市病”。
为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城市生活需要,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让广大市民享受高质量的城市生活,建设智慧城市成为城市发展之必然。
传统的智慧城市建设侧重于技术和管理,忽视了“技术”与“人”的互动、“信息化”与“城市有机整体”的协调,导致了“信息烟囱”“数据孤岛”,重技术轻应用、重投入轻实效,公共数据难以互联互通,市民感知度较差等问题。2015年,新型智慧城市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一批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
新型智慧城市作为智慧城市发展的新阶段,是现代信息技术和城市发展深度融合的产物。国家标准委《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提出的八大指标中,惠民服务和市民体验分别占比37%、20%,权重明显大于其他各项,“以人为本”成为评价指标的宗旨,立足点在于应用效果和民众感受。
因此,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将“人”的实际需求作为顶层设计,以提高“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核心,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实现城市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使城市更容易被市民全面感知,提升城市生活的便捷化、高效化。具体来讲,要以主体智慧推动城市进步,以人人参与实现城市发展,注重满足市民物质和精神多方面的需要,注重城市的个性和特色。
一是注重发挥城市主体的作用,人人参与、共同推动。
城市因人而生,因人而兴。城市智慧就是“人”的智慧,人的素质、能力直接关系到城市建设的水平。“人”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建设中最核心的要素。城市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人”的角色,将城市“智能化”和人的“智慧化”协调统一起来,使“人”的智慧和“城”的智慧共促共进,进而实现城市建设的“智慧”最大化。作为城市主体的“人”,包括居民、企业、政府以及其他社会机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全社会的创造力,提升市民的参与度和参与能力,形成城市建设主体的合力效应。牵起政府的有形之手、市场的无形之手和市民的勤劳之手,促进城市主体之间协调协同,行动上同心同向,实现新型智慧城市的共治共管、共建共享。另外,要加强相关人才培养,形成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是注重满足人的需要,增强市民的城市获得感。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城市建设必须符合广大市民的利益,尊重民意、用好民智,鼓励市民发挥其主体意识,使市民不仅成为城市建设的“剧中人”,更是城市建设的“剧作者”。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要把更多精力放在满足城乡居民的需求上,实现居民的生活便利、提高生活质量;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要求把科技手段和人的幸福感充分结合起来,坚持需求牵引、效果为先,注重用户体验,把人民的满意度作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是注重城市建设的个性和特色,把城市特有的历史和文化要素最大限度地融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做到“一城一策”“百城百样”。
注重保持城市特有的历史传承、地域文化、民俗风格等“基因”;根据城市的资源禀赋、特色基础、自然风格等,打造别具一格的智慧城市品牌。发扬城市个性,杜绝千城一貌、城城一面。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城市建设要讲究城市文化,塑造城市灵魂,提升城市品质,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文化和精神需求。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永不竣工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从“人”自身出发,获得真正人性的灵感,“以人为本”引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城市的无限“智慧”。
17日,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腾讯、百度、神州数码等二十余家企业和高校组成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企业联盟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揭牌成立。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须以经济发展、绿色开源、网络空间安全为主要目标,通过体系规划、信息主导、改革创新,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现代化深度融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总经理樊友山在会上表示,新型智慧城市从本质上是以信息为主导、网络为支撑、数据为要义、服务为根本的网络体系。
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已经有超过500个城市在进行智慧城市试点,并均出台了相应规划,计划投资规模超过万亿元。从实际效果看,智慧城市在城市交通、医疗、政务管理等领域取得了广泛成果。
樊友山表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企业联盟将以政府主导、城市主体、企业主力,汇聚国内外高端智慧和优势资源,共同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联盟成立现场,中国电科与深圳、福州、嘉兴签署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