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明清木构楼阁构架演替中拼柱榫卯及受力机制研究 | 项目类别 |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
项目负责人 | 乐志 | 依托单位 | 南京林业大学 |
本研究课题针对中国建筑遗产中的一类,明清楼阁进行研究。主要对象为该类型楼阁的拼接柱节点。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 节点形式的调研 第二, 节点的侧向刚度,加固方式和破坏模式分析 第三, 基于拼柱节点的楼阁侧向刚度研究 基于上述研究内容,共获得如下个方面的成果: 第一, 楼阁发展历史脉络梳理和整理,归类整理了传统木构楼阁结构演化的基本脉络,并指出了明清楼阁结构发展的必然性 第二, 明清楼阁调研,共调查研究了11处建筑遗产,均为国家级文保单位,此外拍照记录20余处。明确了部分建筑内拼柱节点的存在、位置和形式 第三, 拼柱榫卯节点的超声波无损检测,通过对36个拼柱试件的超声波检测,明确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拼柱节点测量方法 第四, 拼柱节点的试验分析,第一次针对6个杉木材试件,第二次针对96个松木材构件,进行了水平侧推力下的单节点低周往复试验,获得了各类节点的侧向刚度数据,大约在0.16-0.3kN/mm左右,极限承载力为10-20kN(200mm直径),明显低于连续柱刚度。 第五, 完成了可适用于木材复杂应力下的Vumat分析材料模型,并应用于配套有限元中,与试验数据一定程度上吻合,提供了试验分析外的手段 第六, 通过实验和有限元分析软件,比对性分析和研究了拼柱节点的加固方法,指出传统的包镶柱铁件作法约可提高节点极限承载力一倍,并明确,同样直径下,包镶柱刚度大于非包镶作法20%以上。 第七, 分析了基于拼柱节点的楼阁在侧向力作用下的内力分布和变形,指出节点高于楼板1米的拼接位置使得该节点承担荷载大大降低,是传统明清楼阁建筑中该节点普遍存在的内因。通过比较该节点和同尺度下梁柱节点刚度,指出其虽然明显低于连续柱,但大于梁柱节点,加上其有利位置,在楼阁侧向力计算中,和连续柱差别不大,因此没有必要进一步使用高强材料如碳纤维包裹的加固方式。 上述结论,对于认知传统木结构有重要的补充意义,同时对保护重要的文化遗产,提高修复时的工艺水平也有积极作用
本课题为一项综合建筑学,结构分析和木材检测多学科研究方法,针对明清楼阁构架演替中的榫卯和受力机制的基础性研究。明清木构楼阁是传统木构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架演变中以通柱造代替层叠式的结构驱动机制至今不明。这与当前研究中缺少针对其核心技术拼柱榫卯的基础研究和综合建筑历史理论与结构分析的方法均有关。本研究即针对性的结合多学科研究方法,解析明清楼阁构架受力机制和节点构造的关系。第一、结合构架研究成果,梳理和拼柱密切相关的作法;第二、结合榫卯研究和多种测绘手段,包括无损检测技术,综合研究现存明清木构楼阁典型案例中,拼柱榫卯的构造和位置。并结合结构试验方法解析其作用机理;第三,建立半刚性有限元节点框架模型,定量比较、分析明清木构楼阁演替过程的受力差异,重新梳理其演替规律。本课题的阶段性成果不但是对明清楼阁构架演替的再认识,也可帮助充实完善建筑历史理论研究体系和针对古建遗产的结构研究与实践。
这样的没有画的,都是在工程量中表格输入,或者手工计算的,不能什么构件都要画到软件上的
仿古工程木构架木支撑怎么计算 这个包含在暗装的费用中了,不需要去计算!
、抬梁式木构架抬梁式木构架至迟春秋代已经初步完善经历代断提高产套完整比例做其具体做沿着房屋进深向石础立立柱立柱架梁再梁重叠数层瓜柱梁至逐层缩短逐层加高至层梁立脊瓜柱构组木构架形坡屋顶斜面平行两组木构架...
斗拱受力的古建木构架施工技术 摘要:随着生产技术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各施工工序分别由简单的加工 到专业制作。各个加工工艺从简朴粗狂发展到细腻精致, 从个性发挥发展到系统 规范化,木建筑作为中国一个独特且重要的构件, 斗拱其蕴含着中国精神生活的 一个侧面,意义至为深刻。 关键词:斗拱;古建筑;施工 引言 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建筑艺术的瑰 宝,具有极高的文物、 历史和艺术价值。 它们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创造才能的高 度成就,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其中最具中国特色, 数量众多且蕴涵丰富 的历史文化信息的当属木结构古建筑。 一 斗拱的组成和受力机理 (一)斗拱的组成 斗拱指的是一系列木构件的组合。斗和拱是这一系列构件中最基本的两个。 其它构件还有昂、耍头木、衬方头、罗汉方、撩檐方和算捏方等。通常把这一组 合物以“斗拱”二字命名(图 1)。 图 1斗拱 斗
木构楼阁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建筑类型,集中体现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木构建筑技术,对其研究有重要意义。从楼阁建筑空间、构架、立面和尺度四方面对楼阁的建筑构成作了初步考察,并结合历史上楼阁建筑的发展,力求全面探讨其中的构成规律,掌握古人楼阁建筑设计方法。
内容简介
《潮州传统建筑大木构架》是在笔者2005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基础上改写而成的。全书共分6个章节,主要对潮州传统建筑大木构架知识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潮州传统建筑发展概况、潮州传统建筑大木构架名词、潮州传统建筑大木构架分析、潮州传统建筑大木构架设计探析等。潮州传统建筑历史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潮州传统建筑大木构架》并非关于此系统的全面研究,仅仅是就其中大木构架体系中部分的重要问题所进行的基础研究与讨论。
2100433B
1 绪论1
1.1 木构架建筑概述1
1.1.1 概念1
1.1.2 历史地位1
1.2 木构架建筑的类型4
1.2.1 按结构与构造分类4
1.2.2 按使用功能分类6
1.2.3 按社会制度与等级分类11
本章小结11
思考题11
2 木构架建筑的起源与演变12
2.1 木构架建筑的历史渊源12
2.1.1 技术渊源12
2.1.2 自然地理渊源13
2.1.3 社会文化渊源14
2.2 木构架建筑的演变历程14
2.2.1 前秦时期——木构架的萌芽阶段15
2.2.2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木构架的初始形成阶段17
2.2.3 隋、唐、五代时期——木构架的成熟阶段18
2.2.4 宋、辽、金时期——木构架的精致化阶段19
2.2.5 元、明、清时期——木构架的高度程式化阶段21
本章小结22
思考题22
3 木构架建筑的平面布局23
3.1 单体建筑的构成要素23
3.1.1 间23
3.1.2 出廊25
3.1.3 面阔与进深26
3.2 单体建筑的基本形式27
3.2.1 正式建筑27
3.2.2 杂式建筑27
3.3 组群建筑的组合方式28
3.3.1 非庭院式布局28
3.3.2 庭院式布局31
本章小结36
思考题37
4 木构架建筑的立面形制38
4.1 屋顶38
4.1.1 屋顶的构成要素38
4.1.2 屋顶的形制与等级39
4.1.3 屋顶的形态与成因43
4.1.4 屋顶的分件45
4.1.5 屋顶的构造做法47
4.2 屋身49
4.2.1 穿斗式木构架49
4.2.2 抬梁式木构架51
4.2.3 斗拱54
4.2.4 雀替61
4.3 台基62
4.3.1 台基的形制62
4.3.2 台基的功能63
4.3.3 台基的组成65
本章小结68
思考题68
5 木构架建筑的装修69
5.1 概述69
5.1.1 装修的分类69
5.1.2 装修的功能70
5.1.3 装修的意义70
5.2 外檐装修71
5.2.1 门71
5.2.2 窗74
5.2.3 栏杆75
5.3 内檐装修77
5.3.1 藻井天花77
5.3.2 板壁77
5.3.3 格门78
5.3.4 罩79
5.3.5 其它79
本章小结81
思考题81
6 木构架建筑的色彩与彩画82
6.1 色彩82
6.1.1 建筑色彩体系82
6.1.2 单体建筑用色特点83
6.1.3 群体建筑用色特点83
6.2 彩画84
6.2.1 彩画的种类84
6.2.2 彩画的等级及彩画现象分析86
本章小结86
思考题87
7 传统木构架建筑赏析88
7.1 宫殿建筑88
7.1.1 夏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88
7.1.2 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88
7.1.3 唐长安大明宫遗址89
7.1.4 明清北京紫禁城91
7.2 坛庙建筑97
7.2.1 北京天坛97
7.2.2 北京社稷坛98
7.2.3 北京太庙101
7.2.4 山西太原晋祠103
7.2.5 山东曲阜孔庙103
7.3 陵寝建筑105
7.3.1 战国墓105
7.3.2 秦始皇陵106
7.3.3 西汉陵107
7.3.4 唐乾陵108
7.3.5 宋昭陵108
7.3.6 明十三陵109
7.3.7 清东陵113
7.4 宗教建筑114
7.4.1 佛教建筑114
7.4.2 道教建筑116
7.4.3 伊斯兰教建筑121
7.5 民居建筑123
7.5.1 合院式住宅123
7.5.2 窑洞住宅128
7.6 风景园林建筑130
7.6.1 皇家园林建筑130
7.6.2 私家园林建筑132
7.7 其它建筑137
7.7.1 北京紫禁城角楼137
7.7.2 西安钟楼138
参考文献1392100433B
本书选取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为研究对象,系统地介绍了木构架建筑的构造、发展演化及其艺术价值与结构功能。同时,尝试以木构架为切入点,从建筑艺术与结构技术角度全面、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我国古代建筑遗产和建筑历史。旨在赋予这古老民族形式适合新时代需要的新姿态,希望人们能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古代建筑具有的不可估量的价值,使人们能更加重视中国传统建筑技术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