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高阶切触齿形的提出
1.1密切齿形的来源
1.2国内外研究历史和现状
1.3本书的意义
1.4与本书理论相关的评价与讨论
第2章密切啮合理论基本方程
2.1齿面曲线的3阶近似
2.2齿轮与齿条齿面啮合点邻域间隙为4阶无穷小的条件的推导
2.3内啮合齿面啮合点邻域间隙为4阶无穷小的条件
2.4外啮合齿面啮合点邻域间隙为4阶无穷小的条件
第3章密切啮合媒介齿条的构造
3.1密切媒介齿条的构造方法1——多项式拟合法
3.2媒介齿条的计算实例
3.3对应齿轮的齿廓
3.4压力角系数的影响
3.5媒介齿条的构造方法2——渐缩线映射法
3.6拟合密切齿条齿廓的曲线选择为渐开线
3.7密切啮合齿条算例
3.8利用计算机绘图功能绘制密切齿形
3.9密切啮合齿条的构造方法3——修改二阶导数法
第4章密切啮合直齿圆柱齿轮
4.1对应齿轮的坐标
4.2用相似法在范成仪上画出齿轮
4.3刀具的设计与加工
4.4密切齿轮的机械加工
第5章密切啮合齿轮与齿条
5.1密切啮合齿条的绘制
5.2齿轮齿条啮合坐标计算
第6章密切啮合内齿轮
6.1用相似法在范成仪上作内啮合齿形
6.2密切内啮合坐标计算
第7章密切啮合斜齿圆柱齿轮
7.1概述
7.2密切斜齿减速器参数的设计
7.3当量齿轮概念
7.4直齿轮减速器改变为斜齿轮减速器
7.5在齿轮范成仪上产生密切斜齿轮齿形
7.6密切斜齿轮齿廓的理论方程
7.7密切斜齿轮通用齿面方程
7.8成型铣刀的轮廓
7.9密切斜齿轮齿廓计算机的编程和计算结果
7.10密切斜齿轮的机械加工
第8章密切啮合直齿圆锥齿轮
8.1相对运动速度方向的诱导曲率
8.2直齿锥齿轮空间啮合密切的条件
8.3用相似法在范成仪上画出背锥齿形
8.4直齿圆锥齿轮理论齿面
8.5直齿圆锥齿轮的切齿方案
8.6产形冠轮齿面和啮合方程式
8.7啮合面
8.8被切齿轮的齿面
8.9直齿圆锥齿轮理论齿面换成密切齿形
8.10密切齿形直齿圆锥齿轮理论齿面
8.11圆锥齿轮的加工
8.12在牛头刨床上加工
8.13密切圆锥齿轮的机械加工
第9章密切啮合弧齿螺旋锥齿轮
9.1空间密切啮合的齿廓曲率
9.2弧齿锥齿轮的密切条件
9.3密切弧齿圆锥齿轮的加工
9.4密切接触弧齿锥齿轮基本啮合原理
9.5产形轮齿面方程式
9.6啮合方程式
9.7接触线和啮合面方程式
9.8密切弧齿锥齿轮齿面方程式
9.9产形轮齿面曲率分析
9.10密切接触弧齿锥齿轮设计计算
9.11密切接触弧齿锥齿轮刀具设计和制造
9.12刀齿设计
9.13切齿机床的调整
9.14刀位安装角
9.15VB6.O在齿轮设计中的应用
第10章密切啮合弧齿锥齿轮的全成型法加工
10.1齿面方程
10.2齿面的法矢及切矢
10.3密切啮合弧齿锥齿轮铣刀盘
10.4刀片的设计制造
10.5刀片测量
10.6内外刀片
10.7仿真
10.8全成型法的加工实验
10.9全成型法的应用场合
第11章密切啮合摆线齿螺旋锥齿轮
11.1概述
11.2摆线齿锥齿轮基本啮合分析及加工原理
11.3产形面的形成及其方程
11.4保证啮合局部共轭的条件
第12章密切啮合蜗轮蜗杆
12.1概述
12.2密切接触蜗杆
12.3与蜗杆齿面(螺旋面)啮合的蜗轮齿面
12.4用飞刀切齿加工蜗轮
12.5密切蜗杆蜗轮的加工
第13章密切啮合环面蜗杆
13.1密切蜗杆螺旋齿面
13.2密切蜗杆的瞬时接触线、啮合面
13.3密切蜗轮的齿面
第14章密切接触轴承
14.1背景和意义
14.2对轴承的特殊要求
14.3深沟球轴承
14.4深沟球轴承钢球与轴承滚道的接触
14.5深沟球轴承的滚道曲面优化
14.6密切轴承的参数化建模
14.7内外圈滚道的加工
第15章密切啮合凸轮
15.1概述
15.2凸轮接触类型
15.3密切啮合直动凸轮
15.4密切啮合摆动凸轮
第16章密切接触力学
16.1契贝谢夫多项式计算
16.2编写VB程序绘制二阶与四阶曲线的比较
16.3四阶应力分布曲线分析
16.4二阶与四阶曲线系数关系及应力分布
16.5相似法画齿形及其接触齿面应力分析
第17章密切接触的有限元计算
17.1ANSYS发展与现状
17.2ANSYS的典型分析过程
17.3常规齿轮齿形的有限元弯曲应力分析
17.4密切齿轮齿形的有限元弯曲应力分析
17.5整个齿轮的有限元分析
17.6基于ANSYS的接触问题分析(常规轴承)
17.7常规滚道的平面接触应力分析
17.8基于Ansysworkbench深沟球轴承接触应力分析
参考文献 2100433B
周建军编著的《密切接触理论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本书把微分几何的“切触”概念应用到齿轮啮合,以期获得齿面之间的*接触状态,从而实现最小接触应力和*接触强度。利用空间矢量函数的马克劳林级数对齿面进行局部展开,避开曲率导数和挠率导数的计算,以便精确到任意阶数。从而创立了全新的齿轮啮合和传动理论。
matlab可以进行仿真。比如你可以搭建一个数控机床模型,对其进行pid设计,研究其最优使用参数。
第2版前言第1版前言第1章 土方工程1.1 土的分类与工程性质1.2 场地平整、土方量计算与土方调配1.3 基坑土方开挖准备与降排水1.4 基坑边坡与坑壁支护1.5 土方工程的机械化施工复习思考题第2...
第一篇 综合篇第一章 绿色建筑的理念与实践第二章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总体情况第三章 发挥“资源”优势,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第四章 绿色建筑委员会国际合作情况第五章 上海世博会园区生态规划设计的研究与实践第六...
1 工程常用图书目录(电气、给排水、暖通、结构、建筑) 序号 图书编号 图书名称 价格(元) 备注 JTJ-工程 -24 2009JSCS-5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 128 JTJ-工程 -25 2009JSCS-3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 136 JTJ-工程 -26 2009JSCS-4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 ?动力 98 JTJ-工程 -27 2009JSCS-2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结构体系) 48 JTJ-工程 -28 2007JSCS-KR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节能专篇-暖通空调 ?动力 54 JTJ-工程 -29 11G101-1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 -剪力墙、框 支剪力墙结构、现浇混凝土楼面与屋面板) 69 代替 00G101
柜号 序号 G1 1 G1 2 G1 3 G2 4 G2 5 G2 6 G2 7 G2 8 G2 9 G1 10 G2 11 G2 12 G2 13 G2 14 G1 15 G1 16 G1 17 G2 18 G2 19 G2 20 G1 21 G3 22 G3 23 G3 24 G3 25 G3 26 G3 27 G1 28 G1 29 G3 30 G3 31 G2 32 G2 33 G2 34 G2 35 G2 36 G2 37 G2 38 下右 39 下右 40 下右 41 下右 42 下右 43 下右 44 下右 45 下右 46 下右 47 下右 48 下右 49 下右 50 下右 51 下右 52 下右 53 下左 54 下左 55 下左 56 下左 57 下左 58 下左 59 下左 60 下左 61 下左 62 下左 63 下左 64 下左 65 下左 66 下左 67 下
内容介绍
《现代测量理论在考试中的应用》的目的正是要介绍和探讨现代教育测量理论在考试实践与研究中的应用。因此,首先就要对考试的测量特性作出应有的哲学、社会学、教育与心理学的分析。同时,同事,还要对考试所欲测察的心理特质的结构与测量反应过程作出较为深入的现代心理学分析。这些,就构成了《现代测量理论在考试中的应用》第一章与第三章的主要内容,以及第十章的某些重要内容。但是,《现代测量理论在考试中的应用》的主体部分却是心理计量学内容。第二章真分数理论与第四章概括化理论,主要都是针对测验总分作分析的计量理论。真分数理论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现实实践中也仍在发挥基础作用;尤其是概括化理论,在优化测试条件控制测量误差上,更显现出极强的指导价值,人们还将其视为现代测量理论的一个分支,所以,《现代测量理论在考试中的应用》仍要对它们予以认真概括评介。从第五章起,主要内容是论述项目反应理论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分析它超出真分数理论局限的优点,并着重对它在考试工作中的应用,包括估计被试水平、分析测验与项目质量、考察测验信息、控制测量误差、实现测验等值、避免测验偏差和正确实现测验目的要求等方面的技术与策略,进行多方面的探讨。
教育测量学是从技术的角度来研究考试的。在现代考试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要努力服务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成为现代教育与现代管理的有效工具的思想指导下,其考核标准就要允许多元化。施测策略就要突出灵活针对性,情境设置、资料传输处理更要力争信息化,从而不断推进技术的创新。经典测量理论只按总分排队,它的真分数也是依赖于测试项目组的,信度却建立在实践中很难做到的“平行测验”观念基础上,难于满足现代考试的要求。项目反应理论能根据作答反应资料估出不依赖于测试项目样本的被试特质水平值,可用特质分数来统率与解释真分数与观察分数,特别是提出与定义了经典理论中所没有的项目与测验信息函数概念。这样,项目反应理论就能实现难度有异的测验的“垂直”等值,建立起项目参数在统一量尺上取值的大型题库,做到有预控地来编制达到指定考核要求的试卷;尤其是,可以编制出按“因人施测”原则进行的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从而使测量理论真正和信息技术融合在一起,确实为现代考试技术的发展开辟出了新天地。因此,《现代测量理论在考试中的应用》特设第六、七、八章来突出讨论这些内容。 2100433B
《智能优化算法及其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结合作者多年来在相关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积累,以较为通俗简练的语言详细地介绍了智能优化算法中的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差异演化算法、模拟植物生长算法和果蝇优化算法及其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以期使读者能够尽快了解和掌握这些算法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
本文将堆载预压加固非饱和土理论运用到强夯处理山区高填方地基中,提出上部强夯有效加固土层对下部弹性区域土层的预压作用,通过工程实践证明该理论在一定条件下能有效提高强夯法的可加固深度,从而扩大强夯法在山区高填方地基处理中的应用范围。
强夯法处理地基加固效果显著,设备简单,施工方便,在国内外已广泛应用于公路、码头、机场及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中。在山区填方地基中,填方深度大、强夯有效加固深度有限是强夯应用的瓶颈。山区地基填土以开山泥岩或砂岩碎块石为主,渗透性良好,孔隙水压消散时间短,为填土在附加应力作用下强度指标提高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实际工程中,通常取附加应力与土自重应力的比值为0.1的深度作为在该附加应力下受压层的计算深度。不难看出,在一般多层建筑物自重作为附件应力条件下的计算深度难以超过强夯有效加固深度。从而在高填方地基上的建筑物建成后的沉降变形主要由强夯有效加固深度以下的弹性区域自重固结产生。
将强夯有效加固土层作为预压荷载施加到下部弹性区域土层时,将对下部土层产生超孔隙气压力和孔隙水压力。超孔隙压力会随时间增长而消散,这个过程将导致下部弹性区域土层体积减小或沉降。在强夯处理地基中考虑这个固结过程,可在一定条件下降低强夯有效加固深度以下土层的自重固结,从而降低建筑物在建成以后因这部分土体自重固结引起的沉降变形。
Terzaghi(1943)导出了饱和土一维固结的经典理论,将饱和土的本构方程与流动定律结合起来,用本构方程描述应力状态变化同土结构变形之间的关系。
重庆某工程为4层框架结构,地基填方深度约15米,填土以泥岩碎块石夹粉质粘土组成,泥岩碎块石约占50%~70%,填方时间约10个月。原始地貌距设计标高约8米。拟采用4000kN.m点夯夯击能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试夯有效加固深度为8米,难以满足工程需要,有效加固深度以下土层的自重固结为影响房屋变形的主要因素。
在地基变形计算中常常需要假定一个固结度,求得达到这个固结度所需要的时间。因土体的固结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工程中我们采用达到75%固结度的地基土近似认为固结已被消除。
本工程试夯区采用深层沉降环对上部8米填土填筑后,下部7米填土的沉降变形进行测试。下部填土的总沉降量采用规范法进行计算。
为测试下部填土的固结时间。在20m×20m的试夯区内均匀设置9个深层沉降观测点。沉降测点设置在下层7米填土表面,在进行8米填土过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3个观测点数据如表1。
可以看出,强夯有效加固深度内填土作为预压荷载施加给下部土层后40天可以使该土层平均固结度超过75%。这样,通过强夯有效加固层内土对下部弹性区域土层的预压作用,有效消除了下部弹性区域土层自重固结,在一定条件下增加了强夯可加固深度,目前该工程已正常使用一年,最大沉降量仅12mm,最大不均匀沉降量仅3mm。
工程实践证明,强夯有效加固层对下部弹性区域土层的预压作用明显,8米有效加固深度内填土可在40天以内使下层7米填土的自重固结消除75%左右,采用预压非饱和土固结理论提高强夯处理山区碎块石高填方地基可加固深度,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文章来源:中国岩土网岩土评论员 李昕,版权归原始作者)
欢迎致电宇通重工24小时客服热线:
400-696-5666
或登陆公司官网:www.yutongzg.com
手机网站:m.yutongz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