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膜分离工艺 | 外文名 | membrane separation process |
---|---|---|---|
所属学科 | 化工 | 公布时间 | 2017年 |
《《化工名词》(一)(石油炼制·煤制油及天然气·生物质制油)》第一版。
利用挥发性烃类与空气在膜内的扩散性能(即渗透速率)的不同来实现分离的工艺。
莱特.莱德 浓差极化是指分离过程中,料液中的溶液在压力驱动下透过膜,溶质(离子或不同分子量溶质)被截留,在膜与本体溶液界面或临近膜界面区域浓度越来越高;在浓度梯度作用下,溶质又会由膜面向本体溶液扩散,...
莱特.莱德⑴膜:能够把流体相分隔为互不相通的两部分,这两部分之间能存在“传质”的薄的物质。⑵膜的特征:一是无论厚度多少都必须有两个界面,两个界面分别与两侧流体相接触,二是要具有选择透过性,可允许一侧流...
膜生物反应器(MBR)为膜分离技术与生物处理技术有机结合之新型态废水处理系统。主要利用沉浸于好氧生物池内之膜分离设备截留槽内生物处理后的活性污泥与固体物。因此系统内活性污泥(MLSS)浓度及污泥龄(S...
八十年代初期就有很多文章对用膜处理天然气过程的经济价值进行了分析。但当时的结论模糊不清,具体如何用膜进行处理也没有说清楚,壳牌石油公司用膜法、物理溶剂法、化学溶剂法、深度冷冻法、分别对五个混合气体分离的典型实例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总体分析考虑到过程的设计和所有产品的价值包括烃损失的价值和为了提高油回
渗透与膜分离技术 摘要:解释溶液的渗透现象及渗透压力,综述了膜分离技术的发展历史、技术 特点、工艺原理与流程、应用领域、行业应用。膜分离技术作为一种能耗低、设 备简单、操作方便和分离性能好的分离技术,正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 关键词:渗透压力 膜分离技术 行业应用 工艺流程 问题与措施 引言 目前膜分离技术被公认为 20 世纪末至 21 世纪中期最有发展前途的高科 技之一 [1] 。扩散定理、膜的渗析现象、渗透压原理、膜电势等一系列研究为膜技 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膜分离技术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分离技术, 是对非均相体系中不同组分进行分 离、纯化与浓缩的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 。它具有过程不发生相变及副反应 、 无二次污染 、分离效率高、过滤过程简单、易于控制、操作条件温和 、能耗低、 节能等优点 , 且有分离、浓缩、纯化和精制的功能,是缓解资源短缺 、能源危 机和治理环境污染的
【学员问题】反渗透膜分离技术及预处理工艺介绍?
【解答】反渗透膜分离技术及预处理工艺介绍
反渗透膜分离技术实际应用中,不可避免产生膜污染现象,且膜污染问题是影响该技术稳定性的决定因素,因此考察膜污染形成机理、对膜污染进行清洗是反渗透系统正常运行、防止其发生故障的重要保证。
1、膜污染定义
膜污染是指与膜接触的料液中微粒、胶体粒子或溶质大分子与膜发生物理、化学相互作用或因浓差极化使某些溶质在膜表面的浓度超过其溶解度及因机械作用而引起的在膜表面或膜孔内的吸附、沉积造成膜孔径变小或堵塞,使膜产生透过流量与分离特性不可逆变化现象。
污染物尤其是蛋白质等大分子在膜表面和膜孔内的吸附所引起的通量衰减及分离能力的降低,是造成膜通量衰减的主要原因。但膜污染引起的通量衰减又往往和浓差极化现象引起的可逆通量下降混合在一起,使得膜分离效果进一步降低。
2、膜污染产生原因
反渗透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废(污)水中的金属离子、微生物、不易溶解的沉淀、有机污染物、生物粘泥、胶体、油脂等长时间与膜接触,会引起膜污染,使膜的通量及分离性能明显降低、压降升高。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浓差极化
在反渗透脱盐系统中,膜的选择透过性,使水分子不断从高压侧透过膜,而溶质分子仍残留于原溶液中导致膜表面上的料液和进口料液之间产生一个浓度差,严重时会产生很高的浓度梯度,这种现象称为浓差极化。浓差极化使料液渗透压增大,有效推动力减小造成透水速度和脱盐率下降。
2)离子结垢
CaCO3、CaSO4、BaSO4、SrSO4、CaF2及SiO2等溶度积较小的盐类,在反渗透过程中可能会因浓缩超过其溶度积而析出,产生沉积物停留在膜表面上及进水通道内形成水垢。例如:CaCO3的溶度积是8.7×10-9(25℃)即[Ca2+]?[CO32-]大于8.7×10-9时,CaCO3就会沉淀下来。J.H.Bruus等发现,当从污泥中提取Ca2+后,导致小颗粒数量及过滤阻力增加。
3)金属氧化物沉积
一般含有低价铁离子和锰离子苦咸水范围的某些井水水源具有一定还原性,此类水源造成膜污堵的主要原因就是铁、铝、锰等在膜表面产生胶体颗粒污堵。铁发生氧化所需的pH值较低,使得反渗透系统发生铁污堵现象较频繁。引起膜面上沉积可溶性二价铁和三价铁的相关污染物可能情况为:氧气进入到含二价铁的进水中;高碱度水源形成FeCO3;铁与硅反应形成难溶性的硅酸铁;受铁还原菌氧化作用影响,将会加剧生物膜滋生和铁垢的沉积;由含铁絮凝剂转变引起的胶体状铁;铁、铝、锰等产生金属污染后的特征表现为产水量降低,压差上升。
4)生物污泥的生成
当膜表面覆盖生命力旺盛的微生物污泥时,膜所除去的盐类将陷于黏层中,不易被水冲走,为微生物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同时反渗透进水前预处理时加入的阻垢剂(如聚马来酸,氨基三甲基磷酸等)、软水剂等又能促进微生物生长。有机与无机的溶解性物质以及颗粒物,可以通过有效的预处理被去除,但可繁殖的微生物颗粒,经预处理后即使剩余0.01%,还能利用水中可生物降解的物质进行自身繁殖,这也是生物污泥在任何系统中都会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5)胶体物污染
地下水及地表水均含有铁、铝、硅、有机质等物质,它们和预处理时加入的混凝剂、助凝剂、阻垢剂等形成胶体沉积在膜表面造成胶体污染。硅酸胶体在水中会
水解生成Si(OH)4,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聚合反应:mSi(OH)4-(SiO2)m+2mH2O生成SiO2胶核,并分级电离,放出H+形成呈负电性的胶体,其结构式为:
[m(SiO2)。nSiO3-2.2(n-x)H+]-2x2xH+
胶体物污染难处理是由于带有同种电荷,比较稳定,不易沉降,易污染膜,导致水通量下降。一般这种趋向用污染指数(SDI)进行评价。通常当SDI<3时,膜表面不产生此类污;当SDI>3时,会发生污堵。
6)“水锤”现象
对于反渗透系统,由于设计不恰当及在开始调试阶段,装填膜的膜壳内有大量的空气,当待处理液瞬间进入膜壳时,由于空气具有可压缩性,且瞬间不可能完全排尽,当空气在膜壳内达到一定压力时,会突然爆破释放,引起反渗透在膜壳内相互撞击、挤压以及窜动,产生“水锤”现象。在反渗透系统中,水锤的危害在于造成无法恢复的反渗透膜元件损伤。
7)悬浮颗粒物的污染
当保安过滤器有“短路”或缺陷造成过滤介质、腐蚀碎片及异物(如小芯绒线)等的泄漏或反渗透初次投用冲洗不彻底时,可能使膜元件受到污染,使进水通道堵塞和膜面上形成非晶体沉淀。这种情况较少遇到。
8)其他因素造成的污染
碳氢化合物和硅酮基的油及脂能覆盖于膜表面,致使膜受到污染;膜的水解、有机溶剂及氧化性物质侵蚀等也会造成膜材料的本质改变。
反渗透设备常用预处理工艺
为了保证反渗透系统的顺利进行,需要针对不同的进水水质进行预处理。
对于反渗透系统,习惯地把进水分为地下水、自来水、地表水、海水、废水(中水)等,这些水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地理条件,不同的季节气候导致水体的特性及其所含的杂质有所不同,因此反渗透预处理工艺也会有所不同。
合理地预处理应该能满足如下要求:
1、反渗透预处理必须能够去除原水中的绝大多数杂质,达到进水要求;
2、反渗透预处理必须考虑水质的变化,防止原水水质波动时影响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
3、反渗透预处理工艺必须能够高效、稳定的运行,同时尽量简化流程,降低投资和运行成本;
目前流行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物理法
物理方法包括①沉淀法或气浮分离法,②砂过滤、预涂层(助滤剂)过滤、滤筒过滤、精过滤等,③活性炭吸附法,④冷却或加热。
(2)化学法
化学方法包括①氧化法:利用臭氧、空气、氧、氯等氧化剂进行氧化,②还原法,③pH值调节法
(3)光化学法
光化学预处理方法主要指紫外线照射。
采用哪一种预处理方法,不仅取决于料液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而且还要根据在膜分离过程中所用组件的类型构造作出判断。实际运行中的故障,一方面是由于膜表面上的分离所带来的直接污染;另一方面与膜组件本身的构造有关。预处理所需要达到的标准,根据所用的膜件的不同也不一致。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有效成分损失极少,特别适用于热敏性物质,如抗生素等医药、果汁、酶、蛋白的分离与浓缩
保持原有的风味,典型的物理分离过程,不用化学试剂和添加剂,产品不受污染
可在分子级内进行物质分离,具有普遍滤材无法取代的卓越性能
处理规模可大可小,可以连续也可以间隙进行,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易于自动化
只需电能驱动,能耗极低,其费用约为蒸发浓缩或冷冻浓缩的1/3-1/82100433B
①接通电源,确保泵在运行过程中是正转;
②参数设定,根据实验要求的温度和压力,设置最高的工作压力和温度;
③膜的准备工作,膜在投入使用前必须进行清洗,使膜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
④膜分离;
⑤膜清洗,膜在处理完物料后,受到一定污染,应进行一定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