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于云南南部(勐腊)。(模式标本产地)
生长于海拔750米的林中树上。
勐腊鸢尾兰形态特征
茎很短。
叶近基生,2-3枚,二列套叠,两侧压扁,肥厚,剑形,稍镰曲,长4.5-7.3厘米,宽1-2.1厘米,先端钝或急尖,下部内侧具狭的干膜质边缘,基部有关节。
花葶从叶丛中抽出,长10-13厘米,近扁圆柱形,二侧有翅,连翅宽2.5-3 毫米,靠近花序下方有数枚较小的不育苞片;不育苞片卵状披针形,长1-1.5毫米;总状花序长8-11厘米,直径约2毫米,稍密地生有许多小花;花序轴与花梗均为淡棕色;花苞片近宽卵形或宽椭圆形,长约1.3毫米,边缘具啮蚀状缺刻;
花梗和子房长0.5-0.8毫米,明显短于花苞片;花白色并多少带淡棕色,直径约1毫米,稍微排列成轮生状,但决非真正的轮生;中萼片宽卵形,长0.7-0.8毫米,宽约1毫米;侧萼片稍狭;花瓣近长圆形,与萼片近等长,宽约0.5毫米,边缘稍具啮蚀状齿;唇瓣轮廓为极宽的卵形,长约0.8毫米,宽约1毫米,不裂,先端近截形,两侧边缘具流苏;蕊柱粗短。
蒴果近椭圆状长圆形,长约2毫米,宽约1.2毫米,具极短的果梗。
花果期11-12月。
目的研究鸢尾苷元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并探讨与中药归经理论的关系。方法用HPLC法测定静脉注射给药后不同时间内小鼠各组织中鸢尾苷元的浓度,流动相为水(磷酸调pH3)-甲醇(42∶58),流速1.0 mL·min-1,柱温35℃,检测波长268 nm。结果鸢尾苷元的各组织匀浆样品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和准确度均符合生物样品测定的要求;小鼠静注2 mg·kg-1鸢尾苷元后,药物在小鼠的心、肝、脾、肾、睾丸、小肠、骨骼肌组织内均有分布,其中以小肠与肝脏组织中分布较多,而肺、脑组织中未检测到药物。结论鸢尾苷元在各组织器官的分布有显著差异,对评价射干及鸢尾苷元的中医归经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2.5 6 10 16 25 40 63 突面 (RF) DN10-DN2000 全平面 (FF) DN10- DN2000 突面 (RF) - DN10-DN300 凸面( FM) 凹面(M) 榫面( T) 槽面(G) 全平面 (FF) DN10-DN300 突面 (RF) DN10-DN400 凸面( FM) 凹面(M) DN10-DN400 榫面( T) 槽面(G) DN10-DN400 全平面 (FF) 环连接面 (RJ) 突面 (RF) - DN10- DN1200 DN10-DN600 凸面( FM) 凹面(M) 榫面( T) 槽面(G) 全平面 (FF) - 环连接面 (RJ) 突面 (RF) 凸面( FM) 凹面(M) 榫面( T) 槽面(G) 突面 (RF) - 全平面 (FF) - 对焊环松套 法兰 (PJ/SE) 突面 (RF) - 突面 (RF) - 凸面( F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