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模块化装配式高层钢结构体系创新基础研究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
项目负责人 | 张爱林 | 依托单位 | 北京工业大学 |
模块化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由工厂生产的标准化模块现场拼装,实现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有效地缩短工期,减小劳动强度,降低造价,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其在国内外已有广泛的发展和应用,但主要应用于低层住宅结构,我国需要装配化的高层建筑,其技术在国内外尚处于起步阶段。 本课题提出了模块化装配式角钢桁架梁-方管柱高层钢结构新体系,基于样板工程,进行了体系组成、限元分析和模型试验研究,系统研究了体系的力学性能和抗震性能。主要取得如下创新研究成果:(1)提出了模块化装配式角钢桁架梁-方管柱高层钢结构新体系。(2)通过装配式角钢桁架梁的拼接解决了模块间的装配问题,得到装配式桁架承载力和破坏机理。(3)根据结构稳定理论,推导出框架柱的计算长度系数,解决了框架柱子的弹性设计问题。(4)通过典型的梁柱焊接节点、半焊半螺栓节点和全螺栓连接节点的静力和抗震试验和有限元分析,提出了节点设计公式,可用于实际工程设计。(5)采用该体系在北京建造了一个足尺两层样板工程。 本课题与长沙远大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进行装配式斜支撑节点钢框架结构体系研发、分析、试验及工程应用。分别采用目前国内通用的有限元设计分析软件Etabs、Midas/GEN、SAP2000、ANSYS进行结构分析(包括静力分析、反应谱分析、弹性时程分析)与设计,并且进行了大量试验验证。获得了高层装配式斜支撑钢框架结构的受力机理、设计建模方法和设计公式及设计控制指标,编制了湖南省地方标准《装配式斜支撑节点钢框架结构技术规程》,研究成果在湖南、山东、山西等地获得推广应用。 研究成果获得中国铁道建设总公司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发表论文25篇,其中SCI检索4篇,EI检索7篇,申请发明专利10多项,, 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5名,完成项目研究计划。 2100433B
解决我国高层钢结构房屋实现产业化瓶颈问题的途径只有创新高层钢结构体系,使其实现标准化、模块化、工业化、装配式加工制作和施工建设,而目前基本处于研究空白状态。本项目系统地开展模块化装配式高层钢结构体系创新基础研究,针对模块化装配式高层钢结构新体系典型模块组成、连接节点组成、柱子组成、楼板组成、抗侧力体系构成创新研发关键问题,通过理论分析、模型试验、工程实例验证研究得出连接节点、柱子、楼板及抗侧力体系的稳定性能、地震作用下变形性能、破坏模式、承载力等变化规律,提出模块化装配式高层钢结构新体系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为设计标准规范修订提供科学依据。该结构体系能够循环利用,可拆卸异地重建,同时大幅度节省钢材、降低造价,缩短施工工期几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十分显著。
完全采用轻钢板肋的结构体系的住宅一般可达6层。北美目前已成功应用此体系修建8层旅馆。轻钢结构可与其它结构体系、如热轧H型钢或钢筋混凝土的框剪体系结合形成适用于高层住宅的复合结构体系。、易建房小编为您解...
锁里没有转配饰模块,你打开的图形里有装配式
钢结构住宅体系按承重骨架的不同分为轻型钢结构体系和 框架体系
钢结构住宅体系按承重骨架的不同分为轻型钢结构体系和普通钢结构框架体系
文中对当前装配式高层钢结构体系研究中的整体抗震性能、框架及梁柱节点力学性能、柱子稳定及柱法兰力学性能、桁架梁及组合梁力学性能、三板体系力学性能及应用5个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与分析,总结了现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对于装配式钢结构体系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关键问题。
我国现有的装配式钢结构体系住宅形式、工艺与特点介绍 一、 钢结构住宅体系概念及特点 1.1 钢结构住宅体系概述 各国对住宅体系的理解和做法不尽相同, 但一般是指住宅的主体工程, 由于 选用不同的结构材料、 结构类型和施工方法而形成的不同住宅产品, 并构成相应 的若干从设计到建造的成套技术。 钢结构住宅建筑体系以其采用的钢结构形式作 为建筑体系分类的依据, 成为建筑体系中的一个分支。 通常所说的钢结构住宅是 指以工厂生产的经济钢型材构件作为承重骨架,以新型轻质、保温、隔热、高强 的墙体材料作为围护结构而构成的居住类建筑。 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即是以钢结构 住宅为最终产品, 通过社会化大生产, 将钢结构住宅的投资、 开发、设计、施工、 售后服务等过程集中统一成为一个整体的组织形式。 钢结构住宅产业化是钢结构 住宅发展的趋势。 1.2 钢结构住宅体系的特点 钢结构住宅与传统的建筑形式相比,具有以下的
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北京市高层和大跨度预应力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爱林认为,发展工业化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特别符合我国化解钢产能过剩、发展绿色建筑的战略要求,是我国建筑业真正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保障灾后建筑重建速度和抗震安全的迫切要求。本版自今日起连载张爱林撰写的《工业化装配式高层钢结构体系创新研究》一文,敬请关注!——编者
一、发展工业化装配式钢结构是我国绿色建筑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
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面积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倍以上。我国每年产生建筑垃圾近15亿吨,主要有渣土、碎砖瓦、碎砂石、碎混凝土等,但是能够进行资源化利用的不到百分之五。建筑施工和建筑垃圾运送是城市主要污染源之一,对空气污染的贡献率达20%。我国河道已无多少沙子可供混凝土建筑使用,南方有些城市已经出现了用海沙制作混凝土,其质量堪忧。
发达国家钢结构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10%以上,美、日超过40%,而我国目前还不到5%,中国作为世界上建筑规模、钢材产量最大的国家,钢结构建筑发展严重滞后。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将“钢结构工程比例增加”作为实现建筑节能的目标之一。
2013年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钢结构等建筑体系,加快发展建设工程的预制和装配技术,提高建筑工业化技术集成水平。要求“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城镇新建建筑20%达到绿色建筑标准。
2013年修订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钢结构列为绿色建筑。毋庸置疑,钢结构可回收、循环使用,具有良好抗震延性,可持续发展、循环再利用的理念体现在建筑钢结构设计、施工、建造、拆除及异地重建的全过程。
目前,节能减排、控制污染已成为各级政府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广钢结构在建设领域的应用,提高公共建筑和政府投资建设领域钢结构使用比例,在地震等自然灾害高发地区推广轻钢结构集成房屋等抗震型建筑。
我国2020年国家钢结构发展规划重点是研究在各类建筑中应用钢结构新体系,扩大应用范围,钢结构设计标准与国际接轨、完善钢结构设计规范和标准;为实现钢结构住宅建筑产业化提供成套技术,研制快速安装、经济适用、安全可靠的钢结构体系、轻钢结构楼板等,应用于保障性住房工程设计。2020年,我国钢结构建筑占10%以上。我国建筑钢结构市场十分巨大,发展前景广阔。(待续)
多高层钢结构体系有哪些选型设计?
多高层钢结构体系选型设计:
目前国内进行多高层钢结构住宅建设所采用的结构体系主要分为四种:
1)纯框架形式;
2)框架支撑形式;
3)型钢混凝土组合形式;
4)钢框架一混凝土抗震墙形式。对于纯框架形式,梁柱材料采用型钢,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的方式进行组合安装。框架支撑形式同纯框架形式类似,只是由于抗震需要,在主体结构两个主轴方向布置斜撑,钢斜撑与型钢柱和梁连接组成竖向抗侧力析架,从而取代传统的混凝土剪力墙,安装方式同样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型钢混凝土组合形式的特点是在钢骨架梁柱外侧另外浇筑一层混凝土,新浇筑的混凝土不仅起到结构作用,同时有助于解决主体结构的防腐、防火问题。钢框架一混凝土抗震墙形式,外部梁柱系统采用型钢,同样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的方式进行组合安装,内部核心筒或剪力墙采用现浇方式施工,通过预埋构件同外围钢结构框架相连接,共同组成结构系统。这种结构体系的用钢量低于纯钢结构,施工速度介于纯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之间。但钢与混凝土材料的刚度和延性相差较多,目前主要在低烈度地震区的高层钢结构住宅中采用。钢结构住宅设计时应根据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施工方便等原则,并结合建筑使用功能、建筑模块和建筑维护结构以及抗震设防烈度等要求合理择优选用抗震和抗风性能好的结构体系,以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抗风、抗震能力和满足住宅特点的使用功能。
多高层钢结构体系选型设计:
目前国内进行多高层钢结构住宅建设所采用的结构体系主要分为四种:
1)纯框架形式;
2)框架支撑形式;
3)型钢混凝土组合形式;
4)钢框架一混凝土抗震墙形式。 对于纯框架形式,梁柱材料采用型钢,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的方式进行组合安装。框架支撑形式同纯框架形式类似,只是由于抗震需要,在主体结构两个主轴方向布置斜撑,钢斜撑与型钢柱和梁连接组成竖向抗侧力析架,从而取代传统的混凝土剪力墙,安装方式同样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型钢混凝土组合形式的特点是在钢骨架梁柱外侧另外浇筑一层混凝土,新浇筑的混凝土不仅起到结构作用,同时有助于解决主体结构的防腐、防火问题。钢框架一混凝土抗震墙形式,外部梁柱系统采用型钢,同样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的方式进行组合安装,内部核心筒或剪力墙采用现浇方式施工,通过预埋构件同外围钢结构框架相连接,共同组成结构系统。这种结构体系的用钢量低于纯钢结构,施工速度介于纯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之间。但钢与混凝土材料的刚度和延性相差较多,目前主要在低烈度地震区的高层钢结构住宅中采用。钢结构住宅设计时应根据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施工方便等原则,并结合建筑使用功能、建筑模块和建筑维护结构以及抗震设防烈度等要求合理择优选用抗震和抗风性能好的结构体系,以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抗风、抗震能力和满足住宅特点的使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