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麦基诺海峡大桥,又称美国麦金纳克大桥,它穿越麦金纳克海峡,大桥穿越麦金纳克海峡,连接着美国密歇根州的马琪那市和圣伊尼亚斯市。
中文名称 | 麦基诺海峡大桥 | 主跨 | 1158.2米 |
---|---|---|---|
公路面宽 | 14.6米 | 建成 | 1957年 |
麦基诺海峡大桥相关资料
美国麦基诺海峡桥(Mackinac Bridge)是20世纪50年代最著名的公路悬索桥。该桥横跨密歇根州的密歇根湖与休伦湖之间的麦基诺海峡,全长2626米,1954年动工兴建,1957年竣工。主跨为1 158米,两边跨长达549米,采用钢桥塔,塔高168米。其成功之处在于采用了一些特殊的结构装置,4车道外中间有2道敞式格子结构。桥面为坚固的钢桁梁,截面尺寸为20.7×11.7米。钢梁宽20.90米,梁高11.60米,通航净空为45米。
麦基诺海峡大桥基本信息
美国麦基诺海峡大桥,又称美国麦金纳克大桥,它穿越麦金纳克海峡,大桥穿 越麦金纳克海峡,连接着美国密歇根州的马琪那市和圣伊尼亚斯市。主跨1158.2米,公路面宽14.6米,中间设宽0.6米的中间岛,两边各设一条宽0.9米的人行道,钢塔架高160米,1957年建成。
厄勒海峡大桥Oresund Strait Bridge(也称欧尔松大桥),连接哥本哈根和瑞典第三大城市马尔默,于1995年开始动工。全球第十大桥。该桥全长16公里,由西侧的海底隧道、中间的人工岛和跨海...
项目路线总长4975.92米,其中,桥梁总长3510米,大桥两段接线公路1465.92米。项目按双向2车道建设,桥面宽度17米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简称中交二航局
新塔科马海峡大桥位于华盛顿州,是北美洲第一座运用设计/建造方式修建的、世界上首次采用2个完整并列的风洞模型验证其设计的悬索桥。该桥跨径布置为(426+854+366)m,高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塔采用深水重力式沉井基础,主缆锚固在位于半山处的重力式锚碇上,桥面系由钢桁架与正交异性板构成。上层桥面设计为4车道,钢桁架下层设计3条机动车道及预留架设轻轨的位置。
在祖国西南边陲景洪县的基诺山,山青林密,气候温和,竹楼点缀山寨,这里是基诺族聚居 的地方。传说基诺人的祖先,是三国时代随孔明南征时被"丢落"的一支人马。清初文献记 载为"攸乐"。基诺族以农业为主,男子酷爱狩猎。竹筒最早是盛水的器具,后来成了西双版纳地区许多少数民族狩猎时敲击的响器,用于集体围猎撵山时惊吓野兽。经过基诺族人民长期的劳动实践和不断发展,已成为七个一组的旋律乐器。每当捕到较大野兽时,猎人吹响 竹 制的"杓北"发出信号,人们便闻讯赶到现场,当即砍下毛竹制成竹筒,一路上边走边敲边 唱边舞,抬着野兽返回山寨。
基诺族自称"基诺",过去的汉文译称为"攸乐"。基诺族是我国政府1979年6月正式确认的单一的少数民族。共有1.8万多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基诺山基诺族乡。勐旺、勐养、撒揽坝等地以及勐腊县的勐仑、象明,也有基诺族散居。 基诺族人民有本民族语言,内部没有方言区别,他无文字,使用汉字。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流传。歌舞是基诺族群众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伴奏的乐器有三弦、萧、竹响篾以及七个音节的竹筒打击乐器。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学会了一些喜闻乐见的曲调,能够触景生情,随意填词,引吭高歌。
世界名桥明石海峡大桥
1998年4月5日,世界上目前最长的吊桥--日本明石海峡大桥正式通车。
日本明石海峡大桥,位于本州岛与四国岛的神户市与淡路岛之间,主跨1991米(960+1991+960),全长3911米,两座主桥墩海拔297米,基础直径80米,水中部分高60米。两条主钢缆每条约4000米,直径1.12米,由290根细钢缆组成,重约5万吨。
明石海峡大桥为三跨二铰加劲桁梁式吊桥,首次采用1800MP级超高强钢丝,使主缆直径缩小并简化了连接构造,首创悬索桥主缆,这也是第一座用顶推法施工的跨谷斜拉桥,由著名的法国埃菲尔集团公司承建。钢桥283米,高出333米桥宽35.5米,双向六车道,加劲梁14米,抗震强度按1/150的频率,承受8.5级强烈地震和抗150年一遇的80m/s的暴风设计,为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悬索桥,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双层桥,是联结内陆工业中的重要纽带。它跨越日本本州岛-四国岛之间的明石海峡,最终实现了日本人一直想修建一系列桥梁把4个大岛连在一起的愿望,创造了本世纪世界建桥史的新纪录。总投资约40亿美元。
大桥于1988年5月动工。1998年3月竣工。
基诺竹筒制作方法
1980年10月, 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基诺族白腊支,将大小不同 的竹筒置于架上,制成五音竹筒用于独奏,随演唱曲调敲击简化的旋律,与另外四位执无固定音高的单竹筒的奏 者互相配合唱奏《猎获小调》,生动别致,纯朴粗犷,气氛热烈,富有浓郁的基诺族风采。
基诺族用竹筒制成的乐器。外形很像侗族的高音芒筒,多由一节毛竹做成,一根大竹可做若干个竹筒。每个竹筒高30厘米左右,筒径6厘米左右。上端敞口并修削成斜面,下端底部留有竹节,在竹筒的筒口斜面正下方,开有一条宽1厘米左右的垂直缝隙。布姑多用于 热烈的欢庆场合,当猎获大野兽时,多敲击口朝上的大布姑,猎获小野兽时,则敲击口朝下的小布姑。这些 竹简使用硬木棒敲击,一般都没有固定音高,演奏通常集体进行,最少也要两人一起敲击。
布姑在基诺族人民中长期流传, 已经发展为有固定音高的成组竹筒。一般多由4~7个组成,以7个一组的最为流行。成组竹筒的筒高20~40厘米,筒径5~7厘米。由一个人坐在地上击奏。7个一组布姑的音列为五声音阶,音域由(g~a1)。音色清脆悦耳。在迎接狩猎队伍归来的时候,人们常在布姑的伴奏下唱起粗犷的歌以示庆祝。 近年来布姑己用于舞台演出。演奏者执棒击奏成组布姑,与另外几个手击无固定音高布姑的演 唱者互相配合唱奏。成组布姑随演唱曲调敲击简化的旋律,音响丰富,气氛热烈,富有浓郁的基诺族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