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叶蟛蜞菊是菊科蟛蜞菊属的一种直立或斜升草本植物。茎圆柱形,高20-80厘米或达1米,分枝,有粗沟纹。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舌状花黄色,舌片卵状长圆形。管状花多数,黄色,裂片三角状渐尖,被疏毛。瘦果倒卵形、背腹略扁,褐红色,密被白色疣状突起。花期7-11月。广泛分布于云南、贵州、广西、湖南南部、广东及其沿海岛屿。生溪畔、谷地、坡地或空旷草丛中。它的全草可用于补血活血,根可用于补肾活血。
中文名称 | 麻叶蟛蜞菊 | 别 称 | 接骨草、女金丹、小血藤、血参 |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种 | 麻叶蟛蜞菊 |
界 | 植物界 | 族 | 向日葵族 |
目 | 菊目 | 科 | 菊科 |
拉丁学名 | Wedelia urticifolia DC.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命名来源 | Wight, Contrib.Bot.Ind.18.1834 | 亚 科 | 紫菀亚科 |
亚 纲 | 菊亚纲 | 属 | 蟛蜞菊属 |
产云南、贵州、广西、湖南南部、广东及其沿海岛屿。也分布于印度、中南半岛及印度尼西亚。
生溪畔、谷地、坡地或空旷草丛中。
麻叶蟛蜞菊形态特征
直立或斜升草本,有时呈攀援状。茎圆柱形,高20-80厘米或达1米,分枝,有粗沟纹,被稍开展的糙毛或下部脱毛,节间长9-15厘米。叶有5-40毫米的柄,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连叶柄长10-13厘米,宽3-7厘米, 基部通常短楔尖或稀浑圆,顶端渐尖,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或重齿,上面被有基部为疣状的糙毛,下面的毛较细密,近基出三脉,中脉中部以上常有1-3对侧脉,网脉通常明显;上部叶小,有短柄或无柄,叶片披针形,长2.5-6厘米,宽1-2.5厘米,基部通常浑圆,稀楔尖,顶端短尖或渐尖。头状花序少数,径达2-2.5厘米,每两个生叶腋,或单生枝顶;花序梗长2-3厘米,稀达6厘米或更长,被白色开展的糙毛;总苞阔钟形或半球形,径约15毫米;总苞片2层,外层叶质,绿色,长圆形或倒披针形,长约8毫米,宽3-4毫米,顶端渐尖,背面密被长粗毛,内层长圆形至倒卵状长圆形,长5-6毫米,顶端钝,被疏毛;托片折叠成长圆形,长约8毫米,顶端芒尖或中央的骤然紧缩成芒状刺尖,背面及上部边缘被粗毛。舌状花1层,黄色,舌片卵状长圆形,长约11毫米,宽约4毫米,顶端2齿裂,稀3裂,管部短,长3-4毫米。管状花多数,黄色,檐部5浅裂,裂片三角状渐尖,被疏毛。瘦果倒卵形、背腹略扁,长约4毫米,宽2-3毫米,褐红色,密被白色疣状突起,顶端收缩而近浑圆,收缩部分密被毛。冠毛短刺芒状,2-3个,不等长,基部有冠毛环。花期7-11月。
生于路旁、田边、沟边或湿润草地上。
合轴分枝,具体见图
你好:蟛蜞菊,别名:黄花蟛蜞草、黄花墨菜、黄花龙舌草、田黄菊、卤地菊,学名:Wedelia chinensis (Osbeck.)Merr.,属于菊科、...
在公路边坡上种植三裂蟛蜞菊,能较快形成植被覆盖层,有效地阻止地表径流冲刷坡面,起到公路土质边坡水土保持的作用,同时也美化了公路周边环境。
目的观察蟛蜞菊内酯预处理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模型组)和蟛蜞菊内酯高、低剂量预处理组。动物术前分别腹腔内注射蟛蜞菊内酯10,20 mg·Kg-1,1次/d,连续3 d,再进行肝缺血1 h,再灌注4 h,实验结束后检测大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含量及肝组织中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并通过光镜观察肝组织结构的形态学改变。结果不同剂量蟛蜞菊内酯处理组血清ATL、AST及肝组织中MDA含量明显低于肝缺血再灌注组(P<0.01),肝组织中SOD及GSH-Px活性含量则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肝细胞形态学异常改变较模型组也明显减轻。结论蟛蜞菊内酯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减轻肝细胞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
孪花蟛蜞菊 Wedelia biflora (L.) DC.
蟛蜞菊 Wedelia chinensis (Osbeck.) Merr.
卤地菊 Wedelia prostrata (Hook. et Arn. ) Hemsl.
麻叶蟛蜞菊 Wedelia urticifolia DC.
山蟛蜞菊 Wedelia wallichii 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