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毛柱胡颓子 | 拉丁学名 | Elaeagnus pilostyla C. Y. Chang |
---|---|---|---|
界 | 植物界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 | 原始花被亚纲 |
目 | 桃金娘目 | 科 | 胡颓子科 |
属 | 胡颓子属 | 组 | 常绿组 |
产四川(南川)、云南东南部。
毛柱胡颓子可供观赏用,有些种类的果实可食。落叶或常绿灌木,直立或有时攀援状,有刺或无刺,全部密被银色或淡褐色、盾状鳞片;叶互生;花通常两性,有时杂性,常单生或簇生于叶腋内;花萼管状或钟状,在子房之上收缩,裂片4;雄蕊4,花丝极短;坚果包藏于花后增大的肉质萼管内。
常绿直立灌木,高2-3米,无刺;幼枝锈色,密被鳞片,微扁棱形,老枝鳞片脱落,灰褐色或灰黑色,微具皮孔。叶革质或近革质,椭圆形,长4-7厘米,宽l.5-3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楔形或钝形,边缘微反卷,上面幼时被鳞片,成熟后脱落,干燥后褐色,下面灰褐色,被细小白色和褐色鳞片,具光泽,沿叶脉密生褐色鳞片,侧脉5-6对,与中脉开展成50度的角,上面不甚明显,下面甚显著凸起;叶柄长7-12毫米,上面具宽沟,棕褐色。
花黄褐色,下垂,密被鳞片,常7-9花簇生叶腋极短小枝上成伞形短总状花序;花梗长4-7毫米;萼筒漏斗形,长6-7毫米,在裂片下面不收缩,在子房上不甚收缩,裂片三角形,长2-2.5毫米,顶端渐尖,内面具白色星状柔毛,包围子房的萼管卵形,长1.5毫米,锈色;雄蕊的花丝三角形,为花药的一半长,花药矩圆形,长1.2毫米;花柱直立,白色,密被白色星状长细毛,超过雄蕊,达裂片的1/2,柱头长约2毫米,弧曲形。果实未见。花期9-10月。
本种与宜昌胡颓子E. henryi Warb.相近,区别在于本种的叶片椭圆形,顶端渐尖,下面灰褐色;花柱密被白色星状细柔毛,花梗长4-7毫米。
通所谓胡颓包括胡颓(绿名羊奶等)与同属些种例:宜昌胡颓(绿)、福建胡颓(绿)、佘山胡颓(半绿)、木半夏(落叶)、牛奶(落叶)等般绿、半绿种秋季花第二春季熟落叶种则春花秋熟各同种叶形、叶色、花香(香香)...
高度:1-2m 胡颓子科胡颓子属常绿灌木,树冠圆形开展。叶椭圆形,革质有光泽,深绿色边缘有一圈金边。秋天开花,花乳白色,1-2cm,花期3-4月,果期10-11月。
胡颓子盆景制作方法: 选盆:胡颓子以釉陶盆或紫砂陶盆为宜,形状依树桩而定,一般以较浅或中深的长方形、椭圆形盆为好。盆的颜色可选浅黄色,和红果绿叶形成对照映衬,可使桩景更加赏心悦目。 &n...
生于海拔1900-2l00米的山区林中。
胡颓子摘要:斑楂、羊奶子、三月枣。
来源为胡颓子科植物胡颓子Elaeagnus pungens T[续集卷之十木部]胡颓子
摘要:色名卢都子则卢都乃蛮语也
【地】(陈藏器曰)胡颓子生平林间
【苗】(陈藏器曰)树高丈余冬不凋藏冰。
属摘要:实之理,倾移之过,可治之属。”
③类属。《素问·通评虚实论》:“肠澼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
《[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胡颓子摘要:名卢都子,则卢都乃蛮语也。
【集解】藏器曰∶胡颓子生平林间,树高丈余,冬不凋,叶阴白,小儿食。
出处《本草拾遗》,别名:牛奶根(《分类草药性》),贯榨根(《浙江民间草药》),叶刺头(《泉州本草》)。
来源于为胡颓子科植物胡颓子的根。9~10月采挖,晒干。
性味酸,平。
①《纲目》:"酸,平,无毒。"
②《福建民间草药》:"酸涩,平,无毒。
"功能主治止咳,止血,祛风,利湿,消积滞,利咽喉。治咳喘,吐血,咯血,便血。月经过多,风湿关节痛,黄痘,泻痢,小儿疳积,咽喉肿痛。
①《纲目》:"吐血不止,煎水饮之;喉痹痛塞,煎酒灌之。"②《分类草药性》:"治跌打损伤,和气行血,补虚清火。"
③《贵州民间方药集》:"益精神,安五脏,补虚劳,止咳化痰,又可催乳。"④《浙江民间草药》:"消食滞,化疳积。"
⑤苏医《中草药手册》:"止咳定喘,祛风利湿,止泻,止血。治久咳气喘,痢疾,腹泻,咯血;并治风湿关节痛,感冒头痛,咽喉肿痛,月经过多,黄疸,牙齿痛。"
摘录《食疗方》,功能主治:用本方治疗100余例,一般服药10~15天症状即显着好转,部分病人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编号: 高度 (H) 冠幅 (P) 胸径(Φ ) 地径 (D) 检查结果 及 处理意见 经检查:土球规格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栽植时土球包装物已按要求进行清除;种植穴、槽底土松软、通透,无不透水层;栽植时种植穴、槽底部湿润,符合 种植要求;栽植穴、槽按设计要求进行了处理;种植穴、槽上口下底相等,符合规范要求;种植穴、槽大小、深度符合规范要求。 检查内容 (示意图) 品种 (示意图) 紫荆 金叶女贞球 胡颓子球 施工单位建设单位 复查结果 监理单位 复查日期: 年 月 日 山茶 93 93 93 93 80 80 80 80 ~ ~ ~ ~ 140 140 140 140 ~ ~ ~ ~ 53 53 120 120 120 120 53 53 ~ ~ ~ 40 40 40 40- 80 80 80 80 60 60 60 60 3 2 1 1 株 株 株 株 160-1
目的:建立蔓胡颓子根的定量测定方法。方法:根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采用HPLC法测定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结果:含量测定中齐墩果酸的进样量在0.3005~1.8030μg(r=0.9994)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7.0%,RSD为1.4%(n=6),含量不得少于0.10%;熊果酸齐墩果酸的进样量在0.2875~1.7250μg(r=0.9994)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7.3%,RSD为1.78%(n=6),含量不得少于0.080%。结论:建立的分析方法专属性强,可用于蔓胡颓子根的定量测定。
为推动我国胡颓子科植物资源的更深层次利用和开发,对我国拥有资源的胡颓子科沙棘属(HippophaeL.)和胡颓子属(ElaeagnusL.)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概况做一综述,为本科植物资源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大叶胡颓子,别名:圆叶胡颓子,拉丁文名:Elaeagnus macrophylla Thunb., 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桃金娘目;胡颓子科;胡颓子属;
大叶胡颓子地理分布
大叶胡颓子Elaeagnus macrphyllaThunb(又名冬枣,圆叶胡颓子,青岛俗称海枣),胡颓子科胡颓子属常绿拱形灌木。产于山东青岛、威海滨海及岛屿,江苏、浙江的沿海岛屿,台湾、日本、朝鲜也有分布。在对青岛海岸带植被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大叶胡颓子在青岛的分布现状和自然生境特点进行了详细调查。大叶胡颓子主产于崂山东部海拔300 m以下低山阳坡及近海大小岛屿。低山分布的大叶胡颓子,主要集中在崂山太清宫湾一带,形成群落。该地位于崂顶东南海岸,西、北、东三面环山,南面临黄海。伴生野生木本植物有红楠(MachilathunbergiiSieb et Zucc)、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Bunge)、山茶(耐冬)(Camellia japonicaLinn)、竹叶椒(Zantbocxylum planispinumSieb et Zucc)、玉玲花(Styrax obgssiaSieb et Zucc)、四照花(Cornus kousaHancevar chinensisOsborn)、流苏(Chionanthus retususLindl et Paxt)野花椒(Zan-thoxylun simulansHance)、爬行卫矛(Euonymus fortunei[Turcz]Hand -Mzt)、络石(Trachelospermun jasminoides[Lindl]Lem)、木通(Akebia quinata[Thunb]Decne)、美丽胡枝子(Lespedeza Formosa[Vog]Koehne)、芫花(Daphne gen-kwaSieb et Zucc)等。草本植物有白羊草(Bothriahloa ihe-haemum)、黄芩(Scutellaria bacailensis)、柴胡(Bupleurumachinensii)、桔梗( Platxcodon glanolifocorn )、黄背草(Themeda triandra)、萱草(Hemerocallis falra)等,群落总盖度75%,高0.5~0.8m。大叶胡颓子生长茂盛,枝蔓长达4m。
在海岛上的分布,主要在近海的长门岩、千里岩、大菅岛、小菅岛等。多与山茶、胶东卫矛(Euonymus Kiautschovi-cus Locs)、爬行卫矛、野花椒、红楠等形成特有常绿及落叶林群落和景观。草本植物有荻(Miscanfhus sallharitcorns)、野古草(Arunolin elianirta)、荩草(Authoraxon bispiolns)及白羊草等。大叶胡颓子多生于山麓、山坡、悬崖陡壁及岩缝间。在长门岩、千里岩岛的山顶也有生长。攀缓于树木、枯树或裸岩,生长旺盛,无病虫害。由于人为活动范围的扩大及频率的增加,使大叶胡颓子分布的自然植被已呈块状消失。据了解历史上小菅岛、马耳岛、狮子岛、兔子岛等都有大叶胡颓子及野生山茶分布,形成大叶胡颓子小群岛。而大叶胡颓子仅在太清宫湾、长门岩、千里岩成群落分布,大菅岛仅有零星分布,在其他岛屿已绝迹。
产山东、江苏、浙江的沿海岛屿和台湾。日本、朝鲜也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