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毛稃羊茅 | 拉丁学名 | Festuca kirilowii Steud. |
---|---|---|---|
别 名 | 光稃羊茅、毛桴羊茅 | 界 | 植物界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单子叶植物纲 |
目 | 禾本目 | 科 | 禾本科 |
亚 科 | 早熟禾亚科 | 族 | 早熟禾族 |
属 | 羊茅属 | 亚 属 | 羊茅亚属 |
种 | 毛稃羊茅 | 命名者及年代 | Steud. ,1854 |
分布于中国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四川西部、西藏。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中亚地区及欧洲和北美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新疆。
播种:播前应深耕,施足底肥。由于毛稃羊茅种子小,要求整地精细,地表平整,土块细碎。大面积播种时,根据杂草萌芽出土情况,在播前用轻耙带木耢子灭草1-2次,灭草效果达到55%-75%,若表层土壤干燥,播前要进行镇压,以便机播时控制播种深度,春、夏播皆宜。在牧区旱作条件下,以5月中下旬播种最为适宜,每公顷播种量为11.25-15.0千克,播种深度2-3厘米,条播行距15-30厘米,播后镇压,使土壤和种子紧密接触,有利于出苗。
多年生草本 ,具细弱根茎。秆较硬直,或基部稍膝曲,平滑无毛,高20-60(70)厘米,具2-3节。叶鞘平滑无毛,下部者短于而上部者长于节间;叶舌长约1毫米,平截,具纤毛;叶片常对折,平滑无毛或上面稀有微毛,长(8)10-20(35)厘米,秆生叶较短,长2-5厘米,宽约2毫米;叶横切面具维管束5-9,厚壁组织束5-7。
圆锥花序紧缩,或花期稍开展;分枝每节1-2枚,粗糙,长1-3(4)厘米;小穗褐紫色,长8-10毫米,含4-6小花;小穗轴节间长约0.8毫米,背具刺毛;颖片背上部和中脉粗糙或具短毛,顶端尖或渐尖,边缘窄膜质或具纤毛,第一颖长3-4毫米,具1脉,第二颖长4-5毫米,具3脉;外稃背部遍被毛,具不明显的5脉,顶端具芒,芒长2-3毫米,第一外稃长约5.5毫米;内稃顶端具2齿,两脊具纤毛或粗糙,脊间具微毛;花药长2-3毫米;子房顶端无毛。花果期6-8月。染色体2n=42(Sokolovskaya1939)。
生长在海拔2100-4300米的灌丛、山坡草地、河谷、河滩等处。 毛稃羊茅适应性强,适宜寒冷而潮湿的气候。耐寒性极强,在-36℃的低温下仍能安全越冬,生长良好。抗旱性较好,须根发达,能充分吸收土壤水分。耐碱性强,在pH值8.2的土壤中生长良好,对土壤选择不严。
田间管理:播种当年严禁牲畜采食和践踏,小面积的试验地,当年可人工除草1-2遍,大面积的人工草地和种子田可用2,4-D丁酯乳油灭除杂草,每公顷用量3000-3750克,加水500-750千克,晴天时用机动喷雾器喷洒。
收种及收草时间:收青干草,以抽穗盛期至开花初期收割最为适宜。人工收种,待种子70%-80%进入蜡熟期即可收割。机械收种,待种子70%-80%进入完熟期时收割。收割后的再生草可供放牧。
品质优良,适口性好:营养物质含量高毛稃羊茅茎叶柔软,表面无刚毛,叶片不易脱落,叶量丰富,叶占鲜草重量的35.0%。中国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牧草分析室测定,毛稃羊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矿物质,粗纤维含量低。粗蛋白质含量比紫羊茅高1.13个百分点,各类牲畜均喜食,能调制成优质的青干草。
分蘖能力强:在中国青海同德巴滩地区旱作条件下,一般当年分蘖10-30个,水分充足,土壤疏松时,其分蘖数超过100个。分蘖属丛生型,易形成草皮,耐践踏,再生能力强。毛稃羊茅具有绿草期长的特点,种子成熟后,茎叶仍保持绿色。出抗逆性强,产量高,品质好,各类牲畜均喜食;再生能力强,耐践踏,适宜建植人工草地和培植草坪。
污泥中含有腐殖质和生长素等生物活性类物质,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本试验在相同氮肥条件下,研究了污泥对高羊茅抗旱性的影响。采用裂区实验设计,主处理包括充分浇水和干旱2个水平;副处理为不同的氮源:对照(75.0mg/kg的氮素由硝酸铵提供)、半污泥(硝酸铵和污泥各提供37.5mg/kg的氮素)、全污泥(75.0mg/kg的氮素由污泥提供)。结果表明,干旱条件下全污泥和半污泥处理能够显著提高高羊茅的坪观质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并降低叶片萎蔫度(P<0.05),表明污泥的施用能够改善高羊茅在干旱下地上部分的生长状况;全污泥处理还能提高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使高羊茅在50%田间持水量时保持较好的水分代谢(P<0.05);全污泥和半污泥处理能够增加2种水分状况下的根重,提高高羊茅在重度干旱下的根系活力,同时促进干旱条件下高羊茅叶片中脯氨酸的积累(P<0.05),表明污泥中的活性物质能够增强高羊茅的抗旱性。
丛枝菌根真菌对紫羊茅镉吸收与分配的影响——采用盆栽方法模拟土壤Cd污染状况,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紫羊茅生长及对Cd吸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加Cd 15~50mg.kg-1对菌根侵染率无显著影响;在不加 Cd的土壤中,接种菌根真菌有助于Cd的吸收和向地上部...
多花羊茅(Festuca rubra L. subsp.pluriflora(D. M. Chang) N. R. Cui)与紫羊茅的主要区别是,小穗含8-9(10)小花,外稃背部密被毛。分布于中国新疆天山南坡尤尔都斯盆地。生长于亚高山草原和草甸。
糙毛羊茅(Festuca rubra L. subsp.villosa (Mert. et Koch. ex Rochl.) S. L. Lu)与紫羊茅的区别是,叶鞘生微柔毛;颖片边缘具纤毛;外稃密被柔毛。分布于中国西藏。生长于海拔4200-4400米的路旁水边草甸。
蓝羊茅的播种时间比较随意,9月至次年5月均可以进行,播种间距应等于或者略大于植株成熟后的直径,这样种植初期会显得非常稀疏,但蓝羊茅生长速度很快,如果间距太小,后期会非常麻烦。
分栽是蓝羊茅主要快速的繁殖方式,分栽的适宜时间为每年的3-5月,这个措施还有助于蓝羊茅颜色的保持,因为蓝羊茅幼年活力较强,植株的独特蓝色可以得到最好的展现。蓝羊茅在幼时约15-25厘米高,低矮、密集、垫状丛生,蓬径与高度相当,但是随着生长年限的增长,会逐渐向外扩展,结果中心部位开始死亡,剩下一个蓝色的圆环继续向外扩展,最终会各自形成独立的株丛。为避免出现这种现象,通常应该每2-3年就对植株进行一次分栽。
组培材料选择:蓝羊毛的种子。
培养条件:诱导培养基:⑵MS 6-BA0.1毫克/升 GA0.2毫克/升;增殖培养基:⑶MS 6-BA1.0 NAA0.05,⑷MS 6-BA3.0 NAA0.05;壮苗与生根培养基:⑸MS NAA0.1毫克/升。以上培养基中加入3.0%蔗糖和5.5克/升琼脂,pH5.8。培养温度为(22±1)℃,光照时间12小时/天,光强⑵-⑸为50-80微摩尔/(平方米·秒)。
生长与分化条件:
无菌材料的获得:选取成熟饱满的种子,去掉种子的包片,自来水冲洗干净表面的灰尘,滤纸吸千水分。75%的酒精进行消毒10-15秒后,立即转入0.1%氯化汞(附加吐温6滴/升)消毒6-8分钟,无菌水冲洗5次,接种到诱导培养基中。
芽的诱导:将消毒后种子接种到诱导培养基⑵中培养,在培养基⑵中8-10天种子开始萌芽。培养15天后种子萌芽抽出2片叶,叶片高度约1-3厘米,此时应移至光照强度为50-80微摩尔/(平方米·秒)下培养,否则叶片会细长,易徒长。
增殖:将诱导芽从基部切下,留叶片1厘米左右,接种到培养基⑶、⑷中培养,每隔35天继代1次。培养基⑶增殖率约为2.5,培养基⑷增殖率约为4.6,不同浓度6-BA对蓝羊茅增殖率影响较大。蓝羊茅增殖苗整齐好,芽大小较均一,芽的颜色为深绿色,芽的高度0.8-2.5厘米。
生根:将培养后的增殖苗切成单芽,接种到培养基⑸中,经过10-15天培养后,芽的高度生长至3.0-5.0厘米,并从植株基部长出浅褐色的根,每棵植株基部有6-10条根,生根率达到100%。
炼苗与移栽:将生根苗放置到室外温度25-30℃、光强200微摩尔/(平方米·秒)左右,炼苗2-3天后,取出小苗,洗去根部培养基,移植到泥炭土、椰糠和珍珠岩(3:1:1)的基质中,注意保温、保湿,20天时施氮肥、磷肥和钾肥=30:10:10,5周后统计成活率达98%以上。苗种植成活后要及时移到全日照条件培养,植株会变壮叶色逐渐变成蓝色。
皱稃草又名矮象草、 摩特,是美国经十几年选育并于1988年育成的高产优质牧草品种。1989年从美国引进我国广西,先后在广东、云南、湖南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大面积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