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政府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基本信息

中文名 连云港市政府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单位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
属    性 政府工作报告

文件内容

刚刚过去的2012年,是我市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在中共连云港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国家战略叠加的机遇,积极应对宏观经济下行、重大自然灾害侵袭等严峻挑战,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0亿元,同比增长13%左右;三次产业结构为13:48:39,二三产业比重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8.9亿元,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23%、14.6%;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均低于控制性目标,较好完成了市人代会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一年来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谋划,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深化思路促发展。把握又好又快工作导向,从抢抓战略机遇、实现跨越发展的全局出发,在港口、产业、城市、农村、民生、生态、创新、文化等方面形成一系列远近结合、重抓当前的操作性思路,制订完善具体措施,扎实推进各项建设和发展。围绕港口转型升级、综合发展、做大做强,同步推进港口能力建设、结构调整和功能完善;按照制造业出城、服务业进城的思路,拓展和优化城市产业发展空间框架,加快产业集聚发展、转型发展;突出规划引领,明确“两新一老五组团”布局,全面深化完善规划体系,迅速掀起城市建设热潮;坚持城乡统筹,推进新一轮乡镇区划调整,开展城乡统筹发展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农村改革,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实行“目标项目化、任务阶段化、工作责任化”管理,加大组织力度,加快工作节奏,推动各项目标任务有效落实。

多措并举稳增长。加大经济工作组织力度,千方百计稳定存量、培植增量、扩大总量。狠抓项目带动,组织开展工业投资“双强双促”、项目集中开工等推进活动,500个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923亿元。积极促进需求拉动,及时研究制定对策,进一步刺激消费、扶持外贸发展。强化要素保障,抓好土地、资金、用工和煤电油气运调度。多元拓展融资渠道,着力增强金融支撑,全市各项贷款余额1286.7亿元,新增中小微企业贷款90亿元、涉农贷款83.7亿元。新增上市企业2家,企业直接融资总额113.8亿元。落实财政奖励、挂钩帮扶等措施,清理规范涉企收费,支持企业扩销挖潜、减负增效,累计减免退税30亿元。全市实体经济总体保持了效益提升、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97.8%,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

二、重抓港口建设,沿海开发成效明显

“一体两翼”组合大港加速形成。连云港区25万吨级航道正式通航,30万吨级矿石码头批对外开放,氧化铝、散化肥码头建成试投产。徐圩港区10万吨级航道和2个10万吨级泊位加快建设,东防波堤开工建设。赣榆港区5万吨级航道建成通航,实现开港运营。灌河港区灌河口拦门沙治理一期工程完工,2万吨级航道通航,海河联运区和燕尾作业区一批万吨级泊位加快建设。主体港区转型升级实质性启动,港容港貌整治出新初显成效,散杂货实施标准化堆放,船用岸电技术上升为国家标准,获批建设国家海铁联运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成为全国低碳试点港和科技示范港。

集疏运体系逐步完善。旗台作业区铁路专用线主体完工,矿石带式输送机工程有序推进。北疏港公路、徐圩港前大道、徐新公路、242省道、310国道加快建设,临海高等级公路埒子口至青口段简易通车。全长120公里的港产城联动发展交通大动脉海滨大道开工建设。盐河航道建成通航。连盐铁路建设前期工作积极推进。新开国际集装箱航线8条,3条铁路班列纳入全国客车化运营,率先开通经霍尔果斯口岸出境的集装箱班列。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85亿吨、集装箱502万标箱,客运量12万人次,海铁联运量居全国首位。

重大事项重点项目取得积极进展。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全面展开,徐圩新区“一区七园”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示范区重大功能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出口加工区二期封关运作。列入省、市沿海开发三年计划的180个重点项目如期推进,累计完成投资1269亿元。新机场建设、空港开放列入国家专项规划。炼化一体化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神华能源基地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签约。田湾核电二期工程开工建设,新电公司首台百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珠江钢管、益海盐化、华乐合金等重点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徐圩新区送水工程、三洋港挡潮闸等重点水利工程完工。一批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行,我市电网升级为独立的分区电网。

三、加快转型升级,产业发展增量提质

工业经济加快壮大。大力实施“双千双百”工程,推动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4%、利税增长31%。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较快发展,石化、冶金等临港产业实现产值1650亿元,“三新一高”产业实现产值1600亿元。新医药产业增势强劲,产值增长41.3%,硅资源等5个特色产业和新海石化、益海粮油等4家企业销售收入过百亿。产业集中集约效应逐步显现,开工建设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44个,100个新增长点项目形成产值400亿元。市开发区率先建成千亿园区,六大园区销售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3.5个百分点,园区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70%。14个中小企业园、20个工业集中区加快建设。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完成省定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突出抓好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打造26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52个服务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3.9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4%。新兴服务业不断拓展,酷歌动漫产业园、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加快建设,保税物流中心进出货值14亿美元。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太仓农商行新浦支行等5家金融机构开业,东方农商行、灌云农商行挂牌运营。民航增开至香港等3条航线,旅客吞吐量突破50万人次。积极构建“大云台山”旅游格局,花果山5A级景区创建和国家级旅游标准化试点扎实推进。新增国家级景区11个,大伊山景区、羽泉景区成为4A级景区,东海温泉获批省级旅游度假区。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5%、20%。传统服务业稳步提升,兴隆商贸广场等一批商贸项目建成营业。

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克服严重自然灾害影响,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高效农业规模不断扩大,新增高效设施农业10万亩、高效渔业10.3万亩,建成千亩连片基地81个、万亩连片基地8个。燕尾港获批为国家一级渔港。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园区2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2个,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65%。农业标准化、外向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485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达7个。灌南县获批省级食用菌农业标准化示范县,花果山蔬菜和赣榆泥鳅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通过国家级认定。完成农产品出口4.1亿美元,增长10%。县域经济加快发展,23个乡镇财政收入过亿元,赣榆、东海两县达到全面小康标准,赣榆县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四、实施组团开发,城乡建设统筹推进

城市形象快速提升。新一轮城市建设框架全面拉开。老城区加快改造升级,完成旧城改造72万平方米。全长34公里的BRT一号线建成运营,瀛洲路等7条道路开展整治,城市主干道面貌焕然一新。连云新城建设全面加快,完成投资60亿元,三级路网基本形成,海州湾国际会议中心、美食水岸等一批重点项目有序推进。新海新区33条道路基本建成,市体育中心一场三馆全面完工,市公共卫生中心、广播影视城、花果山国际酒店、福利中心主体封顶,科技创业城、景观湖公园开工建设。市开发区创智街区建设加快,徐圩新区城市功能配套快速完善,滨河组团、盐河组团、国际商务中心组团有序推进。市区建成区面积突破14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06万。全市城市化率55%。

城市功能加快完善。实施市政道路桥梁工程120项,金海大道、秦东门大桥建成通车。完成排淡河治理工程,新改建雨水管网100公里,南城污水处理厂和沙板桥污水泵站建成运行,城市污水处理率82%。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扎实推进,蔷薇河下游段完成清淤,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自来水深度处理一期工程建成运行。实施东盐河景观绿化、新浦公园改造等重点园林绿化项目111项,新增绿地380公顷。苏宁广场、振兴时代广场等城市综合体加快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强化,“四城同创”积极开展,获批为国家园林城市。

城乡建设力度加大。四县实施城建项目500项,完成投资300亿元。统筹城乡发展镇村规划工作全面启动,完成首批11个试点乡镇、19个试点村规划编制任务。实施215个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灌南县汤沟镇、东海县白塔埠新镇区和赣榆县柘汪镇王坊新社区等一批新型镇村建设初见成效。惠民实事工程扎实推进,新改建农村公路462公里,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99.7%,“农家店”村覆盖率97%。美好城乡建设行动深入开展,完成1285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新增20个省三星级康居示范村。四县全部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赣榆县青口镇获批国家级生态乡镇。全市林木覆盖率26.6%。秋季秸秆实现全面禁烧,秸秆综合利用率86%。

五、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活力得到增强

创新能力持续提高。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0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创建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25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新增中国驰名商标6件。中复神鹰T700高性能碳纤维实现规模化生产,恒瑞医药成为全国首家制剂产品进入美国和欧盟市场的企业。重大研发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开展科技研发。创新资源加快集聚,争取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项,实施星火计划项目70项。全社会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1.3%。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13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37%。组织实施“三百引才”等人才集聚工程,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900人、领军人才48人,10人入选省“双创”计划,人才支撑不断强化。

重点改革加快推进。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成立新城开发等指挥机构,组建市旅游发展集团。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有资产公司专业化发展步伐加快。价格改革逐步深化,居民阶梯式电价全面实行。农村产权、土地、户籍、金融、就业和社保制度改革统筹推进,东海县建成全国首家县级农村产权交易所,柘汪镇获批为国家第三批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文化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公立医院运行机制逐步完善,村卫生室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率100%。

开放型经济工作得到加强。以更高的水平“请进来”,高标准举办连云港之夏旅游节暨沿海开发经贸洽谈会、首届东中西区域合作论坛暨西游记文化节等经贸活动,吸引16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家客商、37家世界500强企业来连投资洽谈。以更大的步伐“走出去”,设立5个境外招商机构,在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等国家和地区高质量举办大型经贸招商活动,港口、物流、旅游等49个项目成功签约,71个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有序推进。全市直接利用外资8.1亿美元,增长32.6%。内联客方到位资金611亿元,增长15.9%。完成外贸进出口78亿美元,增长13%。国际服务贸易达到13.2亿美元,增长62%。支持企业开展境外投资,新核准境外投资项目5个,对外直接投资1.1亿美元。

六、着力保障民生,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认真落实十大民生工程,民生领域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72%。推动就业创业富民,开展创业及各类职业技术培训32万人次,实现自主创业并带动就业1.1万人。加快15分钟公共就业服务圈建设,组织开展创业贷款助推和充分就业“双创”行动,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和城镇困难人员就业。新增城镇就业8.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万人。实施脱贫奔小康工程,实现10万低收入人口脱贫、40个经济薄弱村达到省定脱贫目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8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700元,分别增长14.5%、15%。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统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职工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平均新增3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每月增加173元。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分别为81%和70%。新农合实现应保尽保,支付方式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重大疾病救治病种增至20个。稳步提高城乡居民低保标准和医疗救助比例,发放各类救助资金3.1亿元。新建平价商店33家、“菜篮子”生产基地16个,改造城区农贸市场12个。采取集中公开收购、发放货币补贴等方式,拓宽保障房筹集渠道。全市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0874套,竣工7390套,住房困难保障标准扩大到人均18平方米。落实惠老助老政策,为10万名80岁以上老人按时足额发放尊老金。慈善募捐和红十字救助工作得到加强,老龄和残疾人康复事业加快发展。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各类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省优质幼儿园比例达66%,公办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全部建成省三星级以上学校,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三年任务基本完成。连云港社区大学成立。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贫困生资助制度全面落实,1.5万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顺利入学。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省级示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至32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加到10类41项。在全省率先建成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发放居民健康卡6万张。市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中心建成运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实现全覆盖。统筹推进城乡文化发展,繁荣文艺创作生产,举办惠民展演活动400多场,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和新闻出版工作有效推进。加快城市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进展,赣榆县获评中国拔河之乡。人口管理服务措施不断加强,妇女儿童、民族宗教、气象、防震减灾、档案、地方志、关心下一代和老区开发事业取得新进步。

社会管理得到加强。组织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强化基层基础建设,所有县区和90%以上乡镇街道建成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新增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个,开通“互联社区网”,东海县122民生热线经验在全国推广。深入开展“三解三促”、“四项排查”活动,健全矛盾纠纷“大调处”机制,狠抓信访问题源头化解,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巩固平安连云港、法治连云港建设成果,建立侦查、研判、巡防“三项合成”警务机制,有效维护社会治安,公众安全感和法治建设群众满意度得到提升。全面推进行政审批服务“三集中四到位”,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加快惩防体系建设,建成电子化招投标系统,反腐倡廉工作得到加强。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雷锋车”组成为全国重大典型。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优抚安置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一年,我们经受了宏观环境复杂多变的严峻考验,夺取了抗击历史罕见的干旱、暴雨、台风灾害的重大胜利,展现了大力度、快节奏、高质量推进城市建设的崭新风貌,更增强了应对困难、推动发展的能力,积累了创新思路、破解难题的经验,锤炼了顽强拼搏、连续奋战的作风,坚定了迎难而上、敢打必胜的信心。所有这些,归功于市委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归功于社会各界的共同奋斗。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向驻连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驻连部省属单位,向热心支持连云港发展的海内外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较少,产业实力和竞争力不强,重大项目还需要加快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要素瓶颈制约还没有很好地破解,转型升级的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仍需加快提升,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小康社会建设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统筹城乡发展、改善群众生活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投资发展软环境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机关作风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深入分析原因,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2013年主要工作任务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也是全市深入推进沿海开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综观当前形势,世界经济已经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低速增长态势还将延续,宏观环境依然复杂严峻,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风险和挑战不可低估。但是,我们更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向好的态势没有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我们紧紧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市国家战略聚焦的机遇效应正在加快释放,港产城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能力作风正在深刻变化,推动连云港崛起跨越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正在不断累积。全市上下必须进一步坚定后发先至的实践自信、路径自信和前景自信,进一步强化加快跨越的思想自觉、责任自觉和行动自觉,咬定目标,抢抓机遇,不懈奋斗,全力以赴把连云港崛起振兴的事业推向前进。

根据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的部署,今年(2013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项目推动、重点突破,加快全面小康建设进程,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港产城联动发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加快提升中心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着力在港口建设及港容港貌、重大产业项目及特色产业和园区建设等十个方面实现突破,着力推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十大民生工程,推动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取得更大成效。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8%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直接利用外资9亿美元;内联客方到位资金71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不高于省控标准;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

新的一年,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将强化跟踪分析、动态监测,实施分类指导、重点攻坚,对消费水平提升、产业结构调整等4个难点指标强力组织推进,对已经达标的21个指标继续巩固提高,把各项指标分解为具体工作任务,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当中,逐项落实责任,落实措施,确保按序时进度达到目标要求。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赣榆、东海做好达标验收和巩固提升工作,支持灌云、灌南加速小康建设进程,为明年(2014年)全市以县为单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围绕上述目标和要求,着力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奋力开拓沿海开发新阶段

全面启动沿海开发五年推进计划第二阶段建设,加快做强港口引擎,优化硬件支撑,增强承载能力,在港产城联动发展上取得突破。

加快港口综合发展。以港口功能提升和港容港貌出新为重点,完成港口建设投资35亿元,全面形成“一体两翼”港口发展格局。连云港区建成30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开工建设二期工程,加快旗台作业区液体化工等泊位建设,建成新客运码头和客运站。徐圩港区进一步推进航道、防波堤、码头和配套设施建设,实现开港运营。赣榆港区实现正常运营,开工建设10万吨级航道,继续实施码头和防波堤工程。加快集疏运体系建设,建成公路中心货运站和内河港中云作业区一期工程,推进航线开辟、班列增设和物流场站建设,大力拓展航运市场、货源市场。继续推动港容港貌出新和货种布局结构调整,新建改造一批港口服务设施,完善口岸公共信息平台功能,推广应用船用岸电技术,建立港口资源循环利用系统。积极培育加工贸易、航运服务等港口经济,推动港产城联动发展取得新进展。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2亿吨、集装箱运量540万标箱。

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完善体系、增强支撑为重点,实施交通、水利、能源等49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59亿元。开工建设204、310国道市区段,启动建设235省道改线工程,实现242省道全线通车。加快北疏港隧道和墟沟互通工程建设,建成临海高等级公路和徐圩港区港前大道,完成徐新公路路基工程和大港路中期改造。推进连淮铁路、连徐客专及两翼港区铁路支线前期工作,开工建设连盐铁路。完成新机场选址和项目立项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全面完成灌河航道整治,实施连云新城段海堤达标和徐圩新区防洪除涝等重点工程。加快田湾核电二期工程建设,完成输变电工程11项。

加快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以五大功能区为重点,着力打造区域合作服务平台。突出抓好先导区建设,加快热电、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开工建设27条道路,建成40公里水电管网。争取建立示范区建设部省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完善示范区共建共享和产业转移政策,加快构建出口产品生产基地等功能平台,积极引进中西部地区参与示范区建设。全力突破重大政策事项,推动国家和省支持政策发挥效应。力争空港和赣榆、徐圩港区口岸正式开放,积极争取设立综合保税区,推动组建江苏沿海发展银行总部,做好招商银行连云港分行设立工作。

二、积极增创转型升级新优势

推动经济增长与转型发展互促并进,在重大产业项目、特色产业和园区建设、创新发展及平台建设上取得突破,迅速壮大产业规模、提升发展质量。

千方百计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坚持以项目为纲,有效发挥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关键作用,组织实施500个年度重点投资项目,开展难题会办等项目促进活动,持续扩大有效投入,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10亿元、工业投资1150亿元。完善落实扩大消费的政策,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大力培育文化、信息等热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强化存量挖潜和增量培育,落实企业帮扶措施,切实保障要素供给,着力推动80家行业代表性企业稳定发展,工业20强企业产值增长20%以上,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00家。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开展“金融服务日”等银企对接活动,设立中小企业融资超市,健全融资担保体系,积极拓展直接融资。争取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中小微企业贷款增幅高于全市贷款增幅,新增企业直接融资30亿元。

加快工业经济扩量提质。以临港产业突破、新兴产业发展和特色产业培育为重点,实施投资过亿元的重点开工和竣工项目各100项,投资过3000万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100项,年销售过5000万元新增长点项目100项,完成工业总产值4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加快推进醇基多联产、宝通镍业等临港产业项目,力争开工建设炼化一体化等基地型大项目。石化、冶金产业销售收入分别突破800亿元、600亿元。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提升”计划,开工建设正道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加快奥神环保纤维等项目建设。推动光伏产品终端应用,引导光伏产业实施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产业。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三新”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10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突破千亿。深入实施“双千双百”工程,着力培育重点产业链和大型企业集团,促进产业特色化、规模化、集聚化发展。六大园区年销售总额达到3900亿元,百亿特色产业达到8个,产值过50亿元的企业达到20家,力争新海石化产值超过200亿元。

推动服务业优化升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链和居民行为需求链,重点培育15个服务业集聚区,50个重点服务业项目完成投资13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临港物流园区、工业邻里中心、服务外包基地等载体建设,促进企业快速集聚。积极发展商贸流通、旅游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建成一批大型商贸设施,培育做大特色商业功能区。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健全城乡流通网络。提升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水平,推进花果山国家标准化景区试点和5A级景区创建,建成海州湾国际会议中心、花果山国际酒店等一批旅游配套设施,促进旅游产业化发展、品牌化经营。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2%和15%。实施服务业创新百企示范工程,积极培育大型现代服务业企业,推动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测中心、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及城市“智慧小区”建设,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业态。强化房地产市场调控和引导,促进房地产市场和住房保障协调健康发展,努力满足不同人群的住房需求。

着力增强创新发展能力。突出人才第一资源的创新引领作用,加速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引进高级管理人才100人、高端专业人才100人、复合型高层次创业创新领军人才30人。新增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1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基地2家。启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深化政产学研金合作,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力度。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0家,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项。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3800件和1800件。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积极申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技术平台、省海洋资源利用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组建全国电子封装材料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市开发区“五园五中心”建设,建成医药公共服务平台,科技创业城一期实现运营。全市新增创新创业载体面积60万平方米。推动省级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支持东海开发区、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创建省级高新区。实施质量强市和品牌兴市战略,推进企业质量信用评价,争创省名牌产品10个,采用国际标准30项。

三、全面塑造海滨城市新形象

围绕现代化国际海港中心城市目标,加快完善城市功能,着力提升城市品位,在新城建设、老城改造和环境整治上取得突破。

高标准推进组团开发。制定并全面实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加强精细管理,严格控制用地性质、容积率、停车位等强制性指标。连云新城加快打造金融商务、休闲度假核心区,完成投资120亿元,重点实施85个项目,加快建设时尚文化街区、企业总部功能区和一批公共服务项目。新海新区全力打造科技、文化、旅游等功能板块,完成投资120亿元,重点实施65个项目,开工建设新区医院,建成科技馆、海洋馆。市开发区继续抓好创智街区建设,沿花果山大道高标准建设一批地标建筑。徐圩新区加快建设大陆桥资源采购中心、高级人才公寓等重点项目。继续推进新浦滨河组团、海州盐河组团、连云国际商务中心组团开发,努力打造精品工程。推动建筑市场健康发展,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20亿元。

全方位完善城市功能。重点实施63个城建项目,完成投资183亿元。进一步优化城区路网,加快BRT支线建设,实现海滨大道全线贯通。大力构建城市饮用水保障体系,开工建设取水口上移工程,同步推进蔷薇湖生态净化工程。加强水、电、气、通信等设施建设,完成第三水厂扩建,新增供水、污水和燃气管网各20公里。新增人防工程13万平方米。组织实施花果山截洪沟、大浦河下游拓浚、临洪西泵站改造等城市防洪排涝重点工程,努力提升城区防洪水平。推进市区热源点规划整合,加快完善供热供暖设施。快速完善城市公共配套,开工建设新苏天地等城市综合体,加快建设市开发区工业展览中心等一批商务服务设施。

大力度提升城市品质。强力推进老城区拆迁改造,重点实施幸福村、外仓街等90个旧城改造项目,年内完成房屋征收面积450万平方米,其中市区完成210万平方米,四县完成240万平方米。大力改善老城区道路、管网、卫生、绿化等配套设施条件,实施14条主次干道和30条背街小巷整治出新,美化亮化城区面积20万平方米。完成花果山景区出入口综合整治,推进海州古城、南城古镇、连云古镇保护与修复建设。启动西盐河、玉带河清淤工程。开工建设动物园,实施苍梧绿园升级改造等园林绿化工程,新增城市绿地300公顷。规范和加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切实提升服务水平。扎实推进“四城同创”,加大违建查处力度,健全城市管理快速反应和长效管理机制。大力整治交通秩序,切实解决渣土抛洒等影响市容环境的突出问题。

四、着力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

坚持以改革增动力、以开放增活力,在重点领域改革和外资招引上取得突破。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落实国家推进财税、收入分配、户籍、价格等改革的系列政策。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步伐,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资源整合,组建广电集团、报业集团、演艺集团。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整合优化国有资本经营公司,增强资本运作能力。严格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和涉农价费公示制度,有序推进农村产权、土地、税费等制度改革,创新农业农村投融资政策,积极开展“一权一房抵(质)押贷款”试点工作,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稳步推动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把招商引资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发挥县区和开发园区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创新体制,充实队伍,着力抓好66个重大招商项目的协调服务。完善园区服务配套功能,推动开发园区转型升级,推进省级开发区申报扩区。瞄准日韩港台新等重点国家和地区,主动对接世界500强企业、大型央企、长三角地区和中西部重点产业,有针对性地推进项目洽谈对接。高质量办好“走出去”、“请进来”活动,提高组织化程度,形成强大的招商攻势,确保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明显突破。积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重点培育机电产品、特色农产品和科技兴贸出口基地,突出做好30重点外贸企业、100家出口新增长点企业的服务,创建省级以上出口品牌3个,完成外贸进出口80亿美元以上。支持优势企业参与国际合作,建立海外研发和生产基地。继续加强外事、侨务、港澳、对台事务等工作。

五、扎实迈出统筹发展新步伐

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上取得突破,着力打造美丽港城、生态家园。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四县县城进一步完善功能、彰显特色,稳步实施乡镇区划调整、行政村撤并和自然村整合,加快优化城镇体系。扎实推进新镇区、新社区、新农居建设,配套完善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增强重点镇辐射带动功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确保26个城乡统筹试点乡镇、69个试点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扩建农村公路150公里,完成20万农村居民饮水健康工程。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完成2024个村庄环境整治任务,启动50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文化、教育、卫生、人口等服务体系均衡发展。推进扩权强镇,推动乡镇经济壮大规模、培育特色,加快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开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年”活动,实施区域性河道、中小河流治理、水闸泵站改造等重点工程。疏浚县乡河道1038公里、村庄河塘2869条,改善农田灌溉面积39万亩。稳定粮食生产,强化农业综合开发,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新建高标准农田20万亩。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新增高效设施农业10万亩、高效设施渔业2万亩、优质林果茶基地3万亩,着力培育畜禽、蔬菜食用菌、林果花卉、浅海域渔业4个百亿产业,每个县建设1个规模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每个乡镇建设1个特色农业园区。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加快裕灌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雨润生猪养殖等重点项目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新增专业合作社20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30家。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实现省级以上农业园区科技服务超市全覆盖。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积极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和原产地认定。加快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构建农副产品三级流通网络,促进农超、农贸和农企对接。农产品出口额增长

10%。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合理开发水资源,科学开发海域海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狠抓突出环境问题治理,积极控制工业点源和农业面源污染,着力整治工业园区和化工集中区环境。加大环保投入,推进城乡垃圾统筹处理,开工建设20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强力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着力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取得更大成效。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强化重点用能单位目标考核和重点排污企业监管,实施节能重点技改项目30项、减排重点工程20项。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区创建生态工业园。广泛开展低碳全民行动,深入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创建花果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级地质公园,强化临洪湿地生态保护,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市区开山采石塘口综合整治。建成8个国家级生态乡镇,新增绿化造林15万亩,林木覆盖率达27.1%。

六、加快推进社会事业新发展

顺应经济社会转型要求,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在改善公共服务供给上取得突破,使公共产品更多更好惠及广大群众。

扎实推进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启动建设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优质多元发展、特殊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新建和改造校舍22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师专二附小新校区、海宁中学滨河校区等重点工程,建成新海实验中学新海新区分校。推进职业教育规模特色发展。启动广播电视大学搬迁工程,支持淮海工学院硕士点建设,加快提升地方院校办学层次。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拓展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深化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实施全科医生团队与家庭医生制度。加强疾控机构达标建设,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重大疾病防控水平。市传染病医院创成三级专科医院。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启动健康港城促进行动。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提升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开工建设新海新区文化艺术城、市艺术学校新校区。继续办好连云港之夏、西游记文化节两大节庆活动。加强文艺创作生产,扩大文化品牌效应。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有线数字电视户户通,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在免费开放的基础上完善功能、提升水平。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保障文化市场安全有序。加快建设城市10分钟体育健身圈,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做好十二届全运会参赛组织工作。加大对各类文化企业、重点产业项目和新型文化业态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

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强人口与家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开展计生幸福家庭创建活动。全市免费婚检率达70%以上,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实现全覆盖。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优化妇女儿童发展环境,积极解决流动人口和弱势妇女儿童实际困难,推进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中心建设,“妇女儿童之家”建成率达100%。开工建设老干部活动中心,推进市档案馆新馆建设。加快市社会福利中心、民政公共服务中心、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做好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加强国防动员、双拥共建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推动民族宗教、地方志、老区开发、关心下一代和红十字事业再上新台阶。

七、大力推动民生质量新改善

坚持立足当前办实事、着眼根本建体系,深入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在富民惠民上取得突破。

加快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把充分就业、勤劳创业、发展实业作为增收的主渠道,完善和落实促进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开展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活动,健全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创业培训,推进劳动就业管理信息系统“村村通”工程。建成市级创业孵化基地10个,完成城乡职业技能培训25万人次、创业培训1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推进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构建和谐劳资关系。深入开展农村扶贫,完成10万低收入人口脱贫任务,100个经济薄弱村达到省定脱贫目标。

全面提升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险市级统筹和保障水平。重点抓好非公经济组织从业者、灵活就业人员、进城务工农民的参保工作,职工五项保险参保人数平均新增1.8万人以上。城镇居民医疗、新农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稳定在96%、98%、98%以上。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加快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进一步减轻参保群众负担。适时调整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标准。完善征地补偿机制,逐步提高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推进“金保”工程建设,发放社会保障卡40万张。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推进共有产权式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创新试点,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全市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8000套,基本建成6200套,发放廉租住房补贴1650户。完善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健全惠民平价网络,新建平价商店20家。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完成城区10个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公办示范性养老机构市、县全覆盖,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69个,新增养老床位1000张。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强化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行“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社区服务管理模式。依法做好村委会、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切实保障群众民主权利。深化平安法治连云港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成147个老小区安全防范建设任务。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做好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引导群众依法合理表达利益诉求。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司法调解联动格局,健全基层矛盾纠纷调处机制,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规范民间融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开展药品安全示范县区和食品安全示范乡镇创建,开工建设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加强道路交通、工矿企业、建筑施工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做好校车安全保障工作。推进气象、防震等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弘扬“雷锋车”精神,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

八、切实推进政府作风新转变

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有关规定,在提升行政效能上取得突破,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改善政府服务。强化宗旨意识,坚持群众路线,力戒精神懈怠,克服能力不足,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埋头苦干作风,积极树立办文办会办事新风。巩固行政审批服务“三集中四到位”工作成果,完善项目代办、难题会办等有效机制,增强12345政府服务平台功能,积极帮助企业和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营造亲商扶商安商氛围。推进政府绩效管理,进一步提升行政效能,加大责任追究力度,着力治庸治懒治散,下大力气查处乱收费、乱罚款等行为,切实改善投资发展软环境。

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加强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审查、风险评估和跟踪问效。加强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建设,坚持重要事项和公共政策社会公示制度,推动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纳入长效管理轨道。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完善“四位一体”政风行风热线媒体联动机制,积极构筑市长信箱、政务微博等沟通平台,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进一步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

加强廉政建设。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廉政教育、权力监控、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和纠风长效机制,强化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推动电子监察系统向重点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和重大政府投资项目等领域延伸,对国有资产管理、政府采购、土地出让、工程招投标、项目审批等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坚持勤俭办事,大力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严控“三公”经费支出。

各位代表,新一轮的发展时不我待,新一年的工作重任在肩。让我们在中共连云港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昂扬斗志,满怀激情,开拓创新,苦干实干,强力推进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连云港市政府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造价信息

市场价 信息价 询价
材料名称 规格/型号 市场价
(除税)
工程建议价
(除税)
行情 品牌 单位 税率 供应商 报价日期
连云港 168路灯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13% 东莞市勤上光电有限公司
连云港市景观膜结构停车棚 标准/JG PVC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希运

M2 13% 徐州景观膜结构工程有限公司
政府平台数字对接系统 品种:政府平台数字对接系统;产品说明:规格定制;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YH

13% 四川雨禾源绿建科技有限公司
政府办公内网防火墙 ZXSEC US1300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中兴

13% 广州市壹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政府办公内网防火墙 ASA5520-K8 4个千兆端口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思科

13% 广州市壹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旋转铜门政府铜门博物馆铜门 1014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上海如雅铜门

13% 上海雅饰窗实业有限公司
西海棠 Ф15公分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西安海川

13% 西安海川苗木专业合作社
西海棠 Ф10公分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西安海川

13% 西安海川苗木专业合作社
材料名称 规格/型号 除税
信息价
含税
信息价
行情 品牌 单位 税率 地区/时间
高空工作 GTC14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深圳市2005年11月信息价
高空工作 NKR55LLW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深圳市2005年11月信息价
高空工作 BJ1041QC4S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深圳市2005年11月信息价
高空工作 EQ1050T2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深圳市2005年11月信息价
建筑、市政 不分类别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工日 惠州市2014年12月信息价
建筑、市政 不分类别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工日 惠州市2014年10月信息价
建筑、市政 不分类别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工日 惠州市2014年8月信息价
建筑、市政 不分类别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工日 惠州市2014年7月信息价
材料名称 规格/需求量 报价数 最新报价
(元)
供应商 报价地区 最新报价时间
政府工作汇报资料盒 A4|106幅 1 查看价格 广州三三标识制作有限公司 广东  云浮市 2022-03-17
政务外网市政府节点--万兆光模块3 万兆光模块,支持 50/125μm 多模光纤、波长 850nm,传输距离 300m,|28个 2 查看价格 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全国   2022-04-26
政务外网市政府节点--万兆光模块2 万兆光模块,支持多模光纤 50/125μm 多模光纤、波长 850nm,传输距离 300m,|60个 2 查看价格 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全国   2022-04-26
市政府二办配电箱HJAL1 市政府二办配电箱HJAL1|1台 1 查看价格 佛山市蕴创电气有限公司 全国   2021-05-10
连云港168路灯 连云港168路灯|7880副 1 查看价格 东莞勤上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  东莞市 2015-06-04
政务外网市政府节点--接入交换机1 交换容量≥330Gbps,包转发率≥130Mbps,48 端口千兆以太网电口,4 个万兆光口;支持 802.1X,支持 IPv4/IPv6 静态路由,支持 RIP/RIPng,支持 OSPFV1/V2/V3|20套 2 查看价格 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全国   2022-04-26
政府钱广场标志 详见图纸|1套 1 查看价格 广州冠庆广告制作有限公司 广东  阳江市 2020-12-14
政府公益广告布 -|1200m² 2 查看价格 广州市交点广告制品有限公司 广东   2018-06-15

连云港市政府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常见问题

  • 连云港市政府到解放东路的路线

    公交线路:121路 → 25路,全程约7.0公里1、从连云港市政府步行约620米,到达市政府北站2、乘坐121路,经过7站, 到达万润花园站3、乘坐25路,经过6站, 到达新浦农场站4、步行约100米...

  • 连云港市政府采购网2015年定点印刷开始招标了吗

    这个你直接到这个网,他们有发布消息的,要注意关注哟,要不然就错过了这个机会了,所以要每天看看的,如果要得到准确消息,还可以找他们的工作人员套套近乎,问问相关的消息就可以了。。。。。

  • 泰安市人民政府的市政府工作部门

    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府法制办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国土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渔业局市农业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计生委市审计局市环保局...

连云港市政府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文献

2010年连云港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连云港市政府工作报告

格式:pdf

大小:49KB

页数: 30页

评分: 4.4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 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回顾与总结 刚刚过去的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 的一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全市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遇到的压力 和挑战前所未有。 在中共连云港市委的坚强领导下, 我们深入学习实 践科学发展观,全面把握形势,从容决策应对,团结带领全市人民, 抢抓重大历史机遇, 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 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935亿元,增 长 1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000亿元,增长 28.6%;社会消费品 零 售 总 额 369.4 亿 元 , 增长 19%。 三 次 产业 结 构 调 整 为 16.2:47.3:36.5 。 ———发展质量逐步提升。完成财政总收入 232.3 亿元,增长 28.6%

立即下载
2011连云港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连云港市政府工作报告

格式:pdf

大小:49KB

页数: 31页

评分: 4.8

杨省世作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请予审议, 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2011 年工作情况 2011 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全市人民在中共连云港市 委的领导下,紧扣主题主线,深入实施沿海开发,统筹推进 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 值 1410 亿元,增长 13%左右。完成财政总收入 462 亿元、 一般预算收入 180 亿元,分别增长 31.2% 和 27.4% 。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 额、出口额分 别增长 24.7% 、17.3% 、 42.3%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 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 14% 和 16%。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四 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 一年来的工作及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沿海开发深入推进 以港口为龙头的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按照沿海开发三年 行动方案,大力推进

立即下载

报告全文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同时根据市委 “ 十一五 ”规划基本思路,市政府制定了《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草案,请各位代表一并予以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十五”时期和2005年工作回顾

“ 十五 ” 时期是奠定新世纪发展基础的重要五年,在中共连云港市委的领导下,全市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克服洪涝灾害和非典疫情等影响,适应宏观环境变化,探索经济发展路子,坚定不移地向富民强市目标迈进,较好完成了

“ 十五 ” 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迈上新的台阶。

一、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五年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 11.9% ,根据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核算,预计 2005 年生产总值达 453.9 亿元,比上年增长14.2% ,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 20.6 ∶ 43.9 ∶ 35.5 。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 26.7% , 2005 年一般预算收入24.6 亿元,同口径增长 36% 。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110 亿元,是 “ 九五 ” 时期的 2.5 倍, 2005年完成 320 亿元,增长 3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 11.8% , 2005 年达 165 亿元,增长 15.3%。国家统计局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全国百强排名,我市从 2001 年 83 位提升到 2004 年 55 位。发挥优势培育特色,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水产养殖、高品质粮棉、林木园艺等支柱产业形成一定特色优势,建成全省特色渔业、设施渔业、观光渔业基地,完成造林76 万亩,畜牧业良种覆盖率达到 80% ,东海、灌云均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粮食生产百强县。林牧渔业产值比重提高 6.9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快速推进,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 16 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 168家,建成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品牌 130个,四县全部成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整体推进示范县。农产品出口创汇位居全省前列。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 79% 。提升实力壮大规模,工业经济主体地位逐步确立。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 15.6% , 2005 年预计达到 147.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年均递增 21.6% 。累计完成全社会工业投资 602.4 亿元,实施新电公司机组扩建等 23项国家技改项目。工业结构逐步优化,新医药、新材料产业形成较强竞争力,纺织机械、电子信息等成长性产业形成一定优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递增28.2% ,医药、化工、食品等五个支柱行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 64%。大力推进临港开发和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东方集装箱等临港型项目建成投产。 “ 奥神 ” 氨纶长丝等 3 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太阳雨 ” 热水器等 4 个产品成为国家免检产品。建筑业快速发展,增加值年均递增 15.6% 。增强功能优化结构,特色服务业体系初步形成。港口加快向发展要素集聚港转变,现代物流体系不断完善,港口吞吐量连跨 4 个千万吨级,达到6016 万吨,集装箱运量突破 100 万标箱,开通至韩国客货班轮航线。旅游业快速发展,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连岛等4个景区被评为国家 AAAA 级旅游区,花果山景区被评为全国文明景区,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分别年均递增 18% 和 20% 。成功承办2005年世界旅游日中国主会场暨首届陆桥国际旅游文化节。连续三年成功承办江苏国际农洽会。商贸、餐饮服务业形成集聚发展、品牌经营新格局,成交额过10 亿元市场 3 家。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开发房地产 1250 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年均递增 40.1% , 新建小区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初步建成社区服务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加快推进,电话普及率由 14.7% 提高到 55%,宽带用户发展到 9.5 万户。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信贷有效投入不断扩大,年末各项存款余额 437.4 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11 亿元,分别比 “ 九五 ” 末增加 236 亿元和 180 亿元。

二、改革开放有序推进,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五年来,加快以产权制度为重点的企业改革,市属工业企业、非工业流通企业改革改制面分别达到 97.3% 和 92.4%,国有集体资本基本从中小企业退出,实现资产重组 45 亿元,妥善安置破产企业职工和离退休人员 3.4 万人。 2 家股份公司成功上市,5 家公司通过上市辅导验收。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占全市经济比重达 49% ,比“九五”末提高 31.7个百分点。国有资产监管运营体系日趋完善,组建港口集团、城建等14家资产经营主体,整合组建连云发展集团。政府机构、行政审批和招投标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探索扩大县级管理权限,实施行政区划调整,撤并云台区和32个乡镇。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加快推进,社会公益型和行政管理型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启动。财税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实施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银企银政合作成效明显。

推进重点地区、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招商,累计直接利用外资 8.8 亿美元,引进内联资金 270 亿元,是 “ 九五 ” 时期的 2.3倍和 5 倍, 2005 年实际到帐外资 2.6 亿美元,同口径增长 51% 。加快各类园区建设, 2005 年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5亿元,园区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 51%,园区载体功能和集聚效应不断增强。美国杜邦、法国罗盖特等跨国公司落户开发区,出口加工区批准运营。海洋经济开发区、堆沟港化学工业园、浦南开发区等特色园区初具规模,成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主要推动力。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递增 31.4% , 2005 年达 19 亿美元,外贸出口 9.1 亿美元,增长 20% ,地方产品占全部出口的比重达到 64%。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不断扩大,外经营业额和期末在外人数分别年均递增 16% 和 18.6% 。

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环境显著改善

五年来,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社会事业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实施,地区发展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得到增强。实施水库除险加固、海堤达标、河道整治工程,完成一批农村水利建设和城市水环境整治工程。港口新建扩建4 个生产性泊位、改造提升 14 个泊位,扩建了 7 万吨级航道,实现第五代集装箱船舶全天候进出港,新增综合通过能力 1612万吨。连徐、汾灌高速公路全线通车,连盐高速公路完成桥梁路基和路面基层工程,改造国省道 495 公里, 92.6%行政村通水泥柏油路。民航候机楼投入运营,航线航班密度增加。东陇海铁路实施提速改造。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成为交通部规划建设的长三角地区7 个国家级综合运输枢纽之一。完成城乡电网建设改造,伊芦、云台等一批输变电工程投入使用。田湾核电站1号机组投料调试。实施电话扩容、连徐光缆、宽带城域网等信息网络基础建设。市急救中心、新图书馆、淮工教学综合楼、省海上训练基地等一批社会公共事业项目投入使用,市新博物馆、少儿活动中心、新闻中心基本建成。

强化城市规划引导,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港口总体规划、开发区发展概念规划、新海地区分区规划,一批市政设施专项规划相继完成。组织开展东部滨海地区发展战略规划国际竞赛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建成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82% 。协调推进新区开发和旧城建设,五年投入城市建设资金 160 亿元,城市建成区面积从 51.4 平方公里扩展到 69.6平方公里。新浦新区建设全面展开,道路网架基本形成,市行政中心主楼建成使用,配套服务设施快速推进。东部城区建设拉开框架,港城大道建成通车,撤除朝阳收费站,改建中山东路,国际商务大厦主体封顶。旧城改造步伐加快,拆除危旧房屋234 万平方米,新建住宅 509 万平方米。新建改建城市道路 126 条,新增城市道路 123公里,新海城区一环、二环路网基本形成。供水、排水、燃气、供热、环卫等公用事业快速发展,大浦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7.3% ,人均公共绿地 7.5 平方米,建成人防工程 12.8万平方米。实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初步形成市容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开展 “ 四城同创 ”,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通过省级验收。县城建设快速推进,重点中心镇建设加快,市政配套工程同步实施。城乡一体化有序推进,城市化水平由28.1% 提高到 38.3% 。

四、科技教育全面进步,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五年来,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施省以上火炬计划 96 项、星火计划 243 项,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9 家、省高新技术企业 38家,形成海产品养殖加工等 8 个省级星火支柱产业。建成新医药、硅材料 2 个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和中电华威、恒瑞股份 2 个国家 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成为苏北地区仅有的 4 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学研联合,培育 5 个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建留学人员创业园,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建立合作关系。支持中国大陆第一口科学钻探井圆满完成综合测井任务。知识产权保护得到加强,社会科学研究不断推进。完善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义务教育成果得到巩固,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 99.9% 和 99.7% ,对 8.2 万名农村贫困生实行 “ 两免一补 ” 政策。创建 5 所省四星级高中、 15所省三星级高中,高中段入学率达 87.3% 。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全市调整撤并中小学 1015 所,迁建 5所高级中学,新海高中兼并东方中学,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新扩建中小学校舍 197 万平方米,改造危旧校舍 84万平方米,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淮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地方高校联合初见成效,高校在校生扩大一倍,培养本专科毕业生 4万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长足发展,打破行业限制优化重组 10 所职业学校,创建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 15 所、省级农科教示范基地 5个。加强人才培养引进,优化人才结构,各类人才总量达到 23 万人, 6 人荣获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称号。加快社会事业进步,促进全面协调发展。文艺创作、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健康活跃,一批文艺作品和广播电视作品获省以上奖。发掘海州双龙汉墓,完成将军崖岩画、孔望山摩崖造像防风化工程。启用数字电视中心大楼,完成中波发射台迁建,全市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率达68%。医疗资源有效整合,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逐步加强,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省平均水平以下,市一院二院分别兼并东方医院和省盐业医院,中医院被评为三级医院。成功举办国际国内沙滩排球和十运会四个项目等重大赛事,获十运会最佳赛区和组织工作贡献奖,五年获省以上金牌 182 枚。建成全民健身工程 28 个、健身点 252 个,常年参加体育活动人口达 45%。完成第五次人口普查、第一次经济普查。建成新一代天气雷达、数字化测震台网和省级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外事、侨务、对台工作有效服务经济建设,档案、地方志、老龄、关心下一代事业得到重视发展。

三项国策得到落实,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利益导向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计划生育率达 90%。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复垦新增耕地 5.7 万亩。关停整治违法采石塘口,实施云台山封山育林,植被覆盖率达 73.9%,五年提高 12.5 个百分点,海域综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全面推进生态建设,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提高 6.5个百分点,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 88.8% ,蔷薇河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 100% ,进入全国污染控制最好城市行列。

五、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保障逐步加强

五年来,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11.2%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7.8% ,2005 年分别达 10006 元和 3780 元,增长 12.8% 和 8%。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耐用消费品数量迅速增长,汽车等贵重消费品逐步进入家庭,教育文化、休闲娱乐等消费比重大幅提高。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增加6.3 和 2.1 平方米。城市惠民工程得到实施,新建改建便民道路 130 条,发展管道燃气用户 2.3 万户,新增公交车 90辆。农村实施七件实事,基本完成草危房改造,新增改水受益人口 133 万人,建成农村公路 3800公里,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 90% 。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农民人均负担下降 79% 。实施 “四级联动 ” 等帮扶措施,投入帮扶资金 11.5 亿元,贫困户较 “ 九五 ” 末减少 8.1 万户。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强化就业指导服务,建立就业平台,多渠道扩大就业岗位,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5% 以内。组织各类职业技术培训 98.8 万人次,实施劳动力输出百万工程,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 10 万人。发放各类就业补贴 2603 万元,减免税收 2654万元,发放小额贷款 875 万元,政府购买就业岗位 2390 个,实现年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 2万人以上。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社会保障能力逐步提高。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达 98% ,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 100%,医疗保险覆盖面提高到 88% ,失业保险覆盖面达 96% ,工伤、生育保险范围不断扩展。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 54.5万人。失地农民生活得到基本保障,妥善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积极开展社会救助,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启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程,城乡居民参保人数达 11.2 万人,残疾人等特困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改扩建农村敬老院 56 所,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由 10.1% 提高到 35% 。

六、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入,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加快

五年来,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丰富的道德实践引导规范市民行为,培育和弘扬新时期连云港精神,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社会氛围,凝聚人心参与改革发展实践。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为龙头,整体推进各类文明创建活动,电信公司、柘汪镇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和文明村镇,“ 雷锋车 ” 成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抗日山烈士陵园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奥运 “ 申吉 ” 影响广泛。举办五届 “在海一方 ” 广场文化活动,开展共建文化先进村等活动,城乡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稳步提高。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注重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专家学者和人民团体意见,政府决策机制逐步完善。推进村民自治和社区居民自治,基层民主进一步加强。实施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听证制度。完成 “ 四五 ” 普法任务,构建社会治安“大防控 ”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平安连云港创建扎实推进。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强政风行风和廉政建设,依法治市有序推进。少数民族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宗教事务依法有序管理。国防建设、民兵预备役和优抚安置得到加强,两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健全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体系,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开展农资、食品、药品、小化肥等专项打假,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落实信访责任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 大调解 ” 机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经济实力明显提升、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五年,是市场取向改革取得突破、对外开放不断加快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五年。这些成就,凝聚着全市人民的辛劳和智慧,也倾注着方方面面的努力和奋斗。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驻连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驻连部省属单位和支持连云港发展的海内外朋友,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友好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回顾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较小,财政实力偏弱;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增长方式需要进一步转变;产业承载能力不够强,带动发展的重大项目比较少;城市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城市化进程比较滞后;县域经济基础还较为薄弱,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就业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政府工作效能需要进一步提高,行政行为不规范及少数政府工作人员违法违纪现象仍然存在。过去五年的工作实践告诉我们,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更加注重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更加注重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必须坚持执政为民,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必须坚持统筹发展,更加注重社会稳定、和谐共存;必须坚持依法行政,更加注重真抓实干、高效廉洁,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十一五”时期工作展望

“ 十一五 ”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奋力推进我市跨越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期,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 十一五 ”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按照市委九届六次七次全会部署,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落实 “以工兴港、以港兴市、以市带农 ”发展方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跨越发展、致富百姓为目标,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为动力,坚持工业第一方略,切实加强 “ 三农 ”工作,加快建设城市,全面扩大开放,强力推进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建设三个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国际性海滨城市、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和山海相拥的知名旅游城市。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到 2010 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1000 亿元,年均增长 16% 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0000 元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11 ∶ 53 ∶ 36 ;财政总收入达到 140 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 70 亿元,年均增长25% ;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600 亿元以上;城市化水平达到 4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8% 以上。 “ 十一五 ”规划纲要提出的上述目标体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要求,既提出积极增长目标,又考虑现实可行性,抓住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各方面综合条件,实现提速赶超、跨越发展、争先进位;既提出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又考虑构建和谐社会,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实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经过五年的奋斗,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实现产业发展新跨越。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强产业经济,提升综合实力,工业增加值突破 45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实现翻番,逐步建成沿海工业强市。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大力推进沿海大开发和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构筑 “一纵一横 ” 产业走廊,拉开 T 型产业框架,搭建产业发展平台。突破临港大工业,大力发展石化、能源、造船等产业,隆起沿线制造业,发展壮大硅资源加工、食品加工、机械、现代造纸等产业,形成临港沿线集聚发展、产业经济蓬勃振兴的新局面,建成先进制造业集聚地和区域性重型工业基地。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加快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打造医药、信息材料、化工、食品、机械、纺织、能源等七大产业群。加快发展都市型制造业,着力引办无污染加工业,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相融合的现代工业体系。着力构建现代服务体系,优先发展与临港工业和先进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提升金融、信息、物流等综合服务能力,建立高效、开放、畅通、统一的现代商品流通体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以上。

塑造海滨城市新形象。以先进理念和国际水准规划建设中心城市,构成城区各组团同步发展、山水园林生态融为一体的城市形态,建设空间布局合理、配套设施健全、服务功能完备、环境秩序优良的国际性海滨城市。快速突破东区,加快建设港湾服务区、中央商务区、滨海居住区、产业集聚区,把东部城区建成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和国际商务中心、临港产业基地和旅游度假胜地。着力提升新海,加快城市建设改造步伐,增强文化商贸服务功能,提高城市品位和综合服务水平。深度开发山海旅游资源,建设一批高档次高品位的居住生活、休闲娱乐设施,完善城市立体交通体系和信息网络,增强城市现代化水平、综合承载力和对外影响力。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 2010 年中心城市建成区突 破 100 平 方公里,人口突 破 100 万,形成沿海中部极具魅力和适宜人居的特色海滨城市和休闲旅游之都。积极发展赣榆,推进赣榆加快融入中心城市组团,形成环海州湾海滨城市三极带动发展态势。突出绿色生态和个性特色,推进东海、灌云、灌南县城向中等城市迈进。加快城市化进程,构建中心城市、县城、重点中心镇协调发展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 “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 的方针和 “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普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大力发展乡村民营经济和小城镇经济,有效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产品加工率提高到60% 以上,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到 35%以下。切实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实现农民出有所行、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对农村学生实行义务教育全免费,行政村全部通客运班车。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推动县域工业化、城市化、外向化、农业产业化,壮大县域经济整体实力,争取有一个县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100 个贫困村实现整村脱贫。逐步形成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努力走出一条产业互动、城乡融合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深入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营造有利于投资兴业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全面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融入国内外区域合作。统筹整合港口、岸线、土地、自然资源等多种发展要素,强力推进新一轮招商引资,着力引进跨国公司、国际财团和国内知名企业,突破一批基地型、带动性大项目,实际到帐外资增长2 倍以上,引进国内资金年均 200亿元以上。强化园区集聚效应,提高投资强度,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特色鲜明的园区体系,市级以上园区工业销售收入、利税、增加值分别翻两番以上。提升外贸外经质量和效益,口岸进出口总额、地方自营出口总额翻一番以上,外经营业额年均增长20% 以上。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城市,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发展 “ 一体两翼 ”港口群,强化主港区,拓展新港区,加快向规模化、大型化、专业化码头方向发展。加快埒子口、灌河口、海头、柘汪港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组合大港。港口吞吐量1.2 亿吨以上、集装箱运量突破 400万标箱,显著提升在沿海港口中的地位。全面建成服务周边、辐射中西部的国际商务中心,大力发展商务会展经济,确立在苏北地区对外开放的优势地位。

迈向和谐社会新阶段。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重视解决弱势群体实际困难,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16000 元和 5600元。注重解决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社会就业相对充分。优先发展科技教育,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开放竞争的区域创新体系,形成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互促并进的发展格局,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规划建设高教科技园区、市体育中心、文化艺术中心、新档案馆和传染病医院,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循环利用、生态农业、绿色消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绿色连云港。强化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安全体系、社会应急救援体系,逐步确立社会信用体系。扎实推进平安连云港、法治连云港建设,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企业创建,提升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2006年工作意见

今年(2006年)是实施 “ 十一五 ”规划开局之年,做好今年(2006年)的工作,对于落实新一轮跨越发展战略,加快形成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2006年)政府工作将牢牢把握夯实基础、全面提速两大主题,加大投入、会战东区、重抓环境、力促和谐,确保首战必胜。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16%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 2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2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4% ,外贸出口增长 16%,实际到帐外资增长 30%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10%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8%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 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7 ‰以内,城市化水平提高 2 个百分点以上。

全市认真抓好十项重点工程:⑴完成海堤达标防护工程,建设海堤公路。⑵建设连云港国际商务中心。⑶实施新海地区南西入口整治工程。⑷建成机场路、东方大道和花果山北路。⑸建设25万吨级矿石码头和客运码头工程。⑹启动建设港口南港区疏港通道。⑺开工建设市体育中心、高教科技园区,建成市文化艺术中心主体工程。⑻开工建设新沂河50 年一遇工程。⑼实施连岛风情区、国际游艇俱乐部、白沙综合娱乐城工程。⑽建设垃圾焚烧热电联产工程。

全市重点做好十件实事:⑴城镇新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2.5 万人以上,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 20万人次。⑵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⑶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 50%以上。⑷建成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 60 万平方米。⑸完成 40 条城市主次干道和便民道路改造,开通新浦至连云地区公交车,建成通村公路800 公里。⑹实施中山东路以南旧城改造。⑺墟沟污水处理厂建成使用。⑻有线电视行政村联网率 80% 以上、入户率达 40%。⑼建成市救护总站紧急救援中心。⑽完成 48 个重点中心镇、一般乡镇总体规划和 300 个村建设规划,启动 50个样板村住宅、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

为完成上述目标和任务,着重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以提升产业整体素质为核心,加快壮大经济综合实力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强工业主体经济。做好沿海开发等产业和空间布局规划,大力推进沿海开发和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加快发展重化工为主的临港产业,发展一批投入产出比高、投资回收期短、上下游产业链长的工业项目。推进 50 个重点竣工项目如期建成投产,促进 30个重点开工项目顺利开工实施,推动浮法玻璃二期、益海油化项目等一批投资规模大、拉动效应明显的重点项目建设,实施杜钟氨纶等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完成工业投资210 亿元以上, 100 个新增长点项目对工业增长贡献率 70% 以上。引导优势产业扩大规模效应、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 45户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规模扩张,争取有 7 户企业营业收入过 10 亿元。进一步培育壮大建筑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 120 亿元。按照 “ 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外向、安全 ”现代农业发展定位,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和县域规模特色农业,强化优质稻米、高品质棉等主导品牌,提升林业经济效益,扩大特色渔业和水产品加工业,发展畜牧业规模养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能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建设生态农业县,增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治能力,新增农产品品牌 10个。推进园艺、蔬菜、海产品等出口基地建设,扩大外向品牌效应,建设沿东陇海线农产品出口示范区。重点发展一批都市生态观光、农村田野风情和休闲渔业项目。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重点扶持16 家省级以上和 37 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市场化组织程度,发展 20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市级农牧业生产、经营、出口协会,加强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增强农产品进入市场能力。强化农业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和农业科技培训,开展科技入户工程、阳光培训工程,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稳步加大农业投入,加快农业综合开发,推进现代流通业态下乡,加强农村生产服务体系和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落实税费减免政策,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提升功能打造特色,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以港口为龙头的现代物流中心,强化口岸 “ 大通关 ”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功能,增加远洋和内贸航线航班,推进中云物流园区和货物交易中心建设。完成港口吞吐量 7000 万吨,集装箱运量 130万标箱,力争 150万标箱。加快推进空港建设,增辟新的航线航班,争取开放航空口岸。整合旅游资源,申报成立花果山影视基地,建设旅游大厦、花果山游客服务中心和云台山数字化风景区,组织 “ 连云港旅游万里行 ” 活动,进一步打造旅游城市品牌。国内外游客接待量突破 770 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 67亿元。加快发展以专业市场、连锁经营、电子商务为支撑的商贸流通业,重点培育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型连锁企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88 亿元。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开工建设住宅 300万平方米。推进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配套完善社区服务网点,新增小区物业管理覆盖面积 100 万平方米以上。加快 “ 数字连云港 ”建设,加快开发口岸、物流、地理等信息系统,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注重培育发展商务会展经济,积极承办各类重大节庆经贸活动。建设苏北烟草物流中心。培育商务服务机构,加快发展法律会计、咨询评估、广告策划等中介服务业。推进公共财政建设,提高财政支撑保障地方发展能力。建设金融生态环境,完善银行信贷和银企合作制度,扩大有效信贷投放,促进保险创新服务,增强金融服务地方发展功能。

二、以激发经济发展活力为取向,加快推进改革开放步伐

深化和完善企业改革,推进企业资产重组和破产企业土地、财产变现,加快破产企业职工清偿安置,实施改革发展项目 12 个,实现资产重组 2亿元。进一步整合提高国有资产运作能力,发挥连云发展集团集聚效应。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壮大科技型、外向型、就业型骨干企业,启动 “微小企业成长计划 ” ,开展创业辅导服务,重点培育 10 个发展前景好的特色产业,新注册私营个体企业注册资本增长 20%以上。注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重点扶持一批骨干担保机构,开展民营企业信用评级工作。积极组建完善行业协会、商会,以市场为导向,实行行业服务和自律管理,推进政会分开,促进健康发展。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完成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改制转企,推进社会公益型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归并整合、精简规范行政管理型事业单位。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规范税收征管秩序,加强非税收入管理,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完善市、区财政管理体制。

强力推进新一轮招商引资,继续突出日韩、港台地区,充分开拓欧美、东南亚市场,重点抓好南方资本和环渤海湾地区资本的转移承接,实际到帐外资3.4 亿美元,内联到位资金 190亿元。依托产业布局调整招引重大项目,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争在谈的码头建设等重大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依托产业转移开展招商引资,创新园区合作模式,增强产业承接能力,力争突破一批产业转移项目。依托自身优势开展招商引资,发挥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提高市场化资本运作水平,开展新能源、硅资源、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的产业链招商,努力招引一批见效快、带动力强的龙头基地型项目。结合东部城区加快发展、“ 一体两翼 ”组合港建设,科学规划各类园区,在柘汪、海头、燕尾港和灌河口一线规划建设临港产业区。加强园区规模化、特色化建设,着力提升东海、海州等都市型工业园,推进昆山工业园、江宁工业园、上海奉城工业园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进沿海临港各产业区道路建设,加快污水处理、供热等配套设施建设,积极申报保税物流园区。增强园区要素集聚和产业承载能力,构建以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省级开发区为主体、中心镇园区为基础的园区群。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扶持和培育特色出口商品,引导企业扩大自主品牌产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份额,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档次。壮大外贸出口主体,着力引进高附加值、高新技术、高创汇的加工贸易项目,建立一批规模化大宗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完成外贸出口10.5 亿美元。广泛开展外经合作,推进金海公司境外投资项目建设,支持优势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引导有对外承包权的企业提高劳务合作层次。

三、以构建国际海滨城市为龙头,加快提升中心城市功能

围绕凸显国际性海滨城市个性特色,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体系,编制近期建设规划。拓展滨海地区发展战略规划成果,加快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抓好城区出入口、干道两侧重点地段的布局规划和单体设计。修编乡镇总体规划,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实行城市规划公示制度,提高规划的透明度和决策水平。健全规划法规体系,增强规划指导、协调、控制能力,强化违法建设查处。

以提升港口综合功能、配套临港产业发展、拓展海滨城市空间为重点,全面掀起东部城区和基础设施会战热潮。按照 “ 延伸一体、扩展两翼 ”发展思路,启动主体港区功能调整和陆域整合,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15万吨级航道扩建,开工建设庙三突堤集装箱码头、墟沟二期 5 万吨级通用泊位、墟沟三期焦炭码头,加快推进 10万吨级氧化铝泊位围堰工程。构筑港口集疏运快速通道和基础支撑体系。规划扩建云台山隧道。实施东陇海线电气化改造,推进客运东站建设和连盐铁路前期工作。启动建设连临高速公路,续建323 、 236省道。做好海河联运前期工作。实施一批河道整治和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包庄、虎山、龙尾等一批输变电工程。全面推进东部城区建设,启动海滨新城抛填工程,加快西墅海滨新城建设,完成大港路、中山路、海棠路环境改造,加大旧城拆迁力度,抓好平山花园、滨海花园等安置小区建设。

完善新海城区路网,加快建设改造凌州路、人民路、新建路等城市主次干道。加强城区拆迁整治,推进新华广场、龙河广场周边地块开发改造,开发建设凤凰新城。加快园林绿化项目建设,实施一批道路、公园、滨河重点绿化工程,推进企业、校园、小区园林式建设,新增绿地 150 公顷。西气东输工程投入使用,发展天然气用户 6000 户。加快城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深入开展 “ 四城同创 ”活动。注重加强城市细节管理,提高城市品位,贴近群众生活。加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对重点地段市容环境实施精细管理。加快 “ 平改坡 ”步伐,美化亮化市容,实施亮化项目 35项。净化环境卫生,新建改建公厕、垃圾房等一批环卫设施,实行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置,推进城管进社区,减少城区环境卫生死角。

四、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加快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从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和现代文明程度出发,更加注重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积极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加快构建和谐社会。

努力把科教兴市战略落到实处,提高全社会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发展智力支撑。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围绕做强星火支柱产业,组织实施火炬计划 20 项、星火计划 50 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 75亿元。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构筑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实施农业科技攻关和成果推广计划 20项。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含量。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进一步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完成农村中小学 “ 六有 ” 工程,推进 “ 校校通 ” 工程,新扩建中小学校舍 10万平方米。加强高校硬件设施建设,提升高校办学层次,推进地方高校申本工作,增强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助推作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扶持重点职业技术院校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积极发展继续教育、网络教育,延长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注重抓好公共管理、企业管理、专业技术和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创造条件筹建境外人才培训基地,引进本科以上人才 1600 人。统筹兼顾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完善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清新自然的生态环境。创作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市场有序发展,启动建设老年大学。继续推进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建设市二院东院区综合楼、传染病院一期工程,加快医疗救治、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率 80% 。全面构建群众体育服务体系,认真备战省十六届运动会。积极应对第四次生育高峰,稳定低生育水平,努力遏止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计划生育率 90% 以上。坚持资源开发节约并重,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材和清洁生产,开发风能、太阳能等再生能源,发展农村沼气 3000 户。完成土地总体利用规划修编,建立土地节约利用机制,落实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实施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加强矿山塘口植被恢复,加快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四县全部通过生态示范区验收。开展农业普查,着手地方志续编。抓好外事、侨务和对台事务,做好气象、防震减灾、新闻出版工作,重视发展妇女、儿童和关心下一代事业。

推进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和安定有序的法制环境。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市民道德水准和城乡文明程度,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着力营造讲求实干、崇尚先进的社会风气和互帮互助、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定期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坚持重大问题与人民政协协商,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意见。积极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健全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扩大村民自治、社区自治。启动

“ 五五 ”普法,推动法治连云港建设,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尊重和保障人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扎实推进平安创建,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市应急指挥中心。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恢复重建海清寺。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搞好拥军优属和军民共建,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 “ 五连冠 ”,建成人防应急指挥中心。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强化农资、食品、药品监管,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完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畅通民众诉求渠道,强化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妥善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

把富民优先放在头等重要位置,注重解决群众增收、就业、保障等实际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群众,切实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经营性、资产性收入在城乡居民收入中的比重,引导企业建立在岗职工收入随效益增长机制,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多层次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做好失地农民补偿、农村税费减免、城市动迁居民安置等工作。推进整村扶贫开发,加快老区开发建设。关爱弱势群体,重视解决困难群众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问题,抓好老龄和残疾人事业。继续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不断开发就业岗位。努力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通过增加培训经费、购买岗位、就业补贴、税费减免等形式,帮助困难群众就业。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实行

“ 五保合一 ” 征缴模式。稳妥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保持在 90% 以上。增加财政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

五、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为重点,加快提高政府行政能力

面临跨越发展的特殊阶段和弥足珍贵的发展机遇,进一步确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行政能力,努力做到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

牢记宗旨,为民行政。牢固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确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带着责任抓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思维层次,提高处理各类复杂问题的能力。带着使命促发展,本领用在干事业上,功夫下在抓落实上,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加快推进连云港的跨越发展。带着感情帮民富,以工作实效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确保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创新管理,高效行政。把转变政府职能和创新管理方式结合起来,加强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该管的切实管住管好,不该管的坚决交给企业、中介组织和市场。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职能部门审批机制创新。大力改进机关作风,认真解决条块分割、权责脱节、推诿扯皮等突出问题,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使机关运转更加规范协调、办事更加公平公正、工作更加高效便民。

科学决策,依法行政。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听证、决策效果评估制度,使决策更加切合实际,更加符合群众利益。健全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严格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和过错追究制度,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全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继续推进政务公开,使政府工作更加“阳光”透明。

严格自律,廉洁行政。坚持从落实制度抓起,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充分发挥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职能,加强招投标中心、行政效能投诉中心建设,强化权力制约。坚持从逐级监督抓起,把法律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加大对违法违纪问题的查处力度,以清正廉洁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的发展任务艰巨而光荣,崭新一年的政府工作繁重而紧迫。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连云港市委的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抢抓机遇,奋勇争先,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开创连云港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2003年是本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是我市经济社会保持健康发展、呈现积极变化的一年。全市人民在中共连云港市委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克服“非典”疫情和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万众一心,奋力拚搏,顺利完成了市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连云港市政府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经济结构调整

一、结构调整持续推进,经济质量有效改善

全力推进工业强市,主体经济地位快速提升。东陇海产业带规划建设,临港开发正式启动,益海粮油二期工程基本建成、三期油化工项目得到落实,榆嘉制药、亚邦化工等一批临海特色型项目进展迅速,一些大型临港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各类工业园区蓬勃发展,在建过千万元的180个工业项目80%以上进入园区,投资过亿元项目18个,工业经济加速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区域集聚。60个新增长点项目对工业销售收入和利税贡献率分别为66.1%和72.8%。完成工业投资120亿元,中电华威环氧模塑料、东海硅微粉等20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新电公司2台33万千瓦机组、罗盖特精细化工等30个重点项目全面开工建设。22户重点企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0%。质量工作得到新提高,新确认江苏名牌产品24个,长江三角牌纯碱成为我市第一个中国名牌产品。三资企业、私营工业产值分别增长32%和30.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左右。国内外建筑市场不断扩大,建筑业增加值增长14.5%。

连云港市政府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改革创新进展

二、改革领域不断拓展,体制创新取得突破

三年改革发展目标如期实现,市属工业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面达95%,90%中小企业国有集体资本退出,有效重组存量资产11亿元。恒瑞医药完成国有股权转让,燃气公司出让70%股权。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到45%。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新增私营企业2153户,注册资本过百万元的企业774户、超千万元的企业85户,涌现了太平洋石英制品等一批骨干企业。企业上市稳步推进,完成港口股份上市申报和如意股份配股申报,正大天晴、德邦兴华、豪森药业通过上市辅导验收。

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资委、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企业三个层次监督管理体系日趋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得到加强,市资产经营公司、土地储备中心等投资主体保持良性运作,新组建港口集团、商业资产公司、交通投资公司和东海、灌南、连云等县区资产经营公司,国有资产市场化运营步伐加快。

各项配套改革整体推进。事业单位评聘分开和竞争上岗全面推行,100多家单位试行分配制度改革。市级部门预算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加快实施,政府采购制度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和税收扶持政策明显优化,外贸出口退税政策得到落实。实施重大项目联合审批和重点项目审批代办制度,取消、调整审批事项366项。在全省率先建立市招投标中心。商贸流通、土地流转和户籍制度改革稳步实施,医疗卫生药品三项制度改革有序推进。

连云港市政府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招商引资情况

三、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对外开放进程加快

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倍增计划",认真开展“日韩招商年”活动,积极发挥友城、侨眷资源优势,注重加强对台招商,务实组织东南沿海、陆桥沿线等境内招商,成功承办第五届江苏农业国际合作洽谈会、举办临港产业合作恳谈会和东海水晶节,引进外资内资均实现倍增目标。

对外贸易稳步增长,进出口总额9.3亿美元,其中出口5.6亿美元,增长12%,外贸依存度提高2.3个百分点。

连云港市政府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项目建设

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城市带动能力增强

着力实施项目大推进,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8亿元,增长15.2%,实施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社会服务等36项重点项目。小塔山水库除险加固、东盐河整治、大浦河应急治理、烧香河北闸拆建等重点水利工程顺利推进。连徐高速公路全线通车,连盐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新建改建国省道146公里。完成港口10万吨级散货泊位水工工程,2个第五代集装箱泊位、10万平方米保税库开工建设。民航候机楼主体竣工。核电站1、2号机组主体设备安装调试,220千伏和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全面展开,建成场外核应急指挥中心、核电环境监测中心和地震监测网。双湖、玉带变电所等12项重点电网项目进展顺利。新增电话交换机容量34万门、宽带用户1.3万户,小灵通市县乡镇联网,联通综合通信楼建成,江苏通信和中国卫星通信连云港分公司成立,电子政务快速推进。新一代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监测网建成使用。市新图书馆、淮工体育馆和教学实验综合楼交付使用,新海高中综合训练馆、东方医院门急诊楼主体建成,市妇儿活动中心、新博物馆、新闻中心、广电中心二期、中医院门急诊综合楼开工建设。

连云港市政府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科教社会事业

五、科技教育全面进步,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施省以上火炬计划项目21个、星火计划项目44个。

文化、广电、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女子民乐团成功出访欧洲五国,市少儿图书馆对外开放,广场、社区和“全民读书月”等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文物保护得到重视,文化市场健康有序。

可持续发展协调推进。计划生育“十五”创建活动全面开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东海县被确定为全国“关爱女孩行动工程”试点县。

连云港市政府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思想法制建设

六、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入,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

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等创建活动进一步开展,获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组织奖。“抗非”典型耿文灿精神得到重点宣扬,“6000元现象”宣传讨论促进了社会风气转变,文明诚信、关爱服务等活动广泛开展,陇海步行街被命名为省“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社会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不断提高。推荐奥运吉祥物、“神奇浪漫之都”巡回摄影展、中央电视台《西游记》专题片等宣传推介活动,扩大了连云港的海内外影响,城市知名度美誉度明显提高。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得到加强,双拥工作社会化有序推进,连续第四次获国家双拥模范城称号。

连云港市政府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人民生活水平

七、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保障继续加强

坚持把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80元,增长11.9%,农民人均纯收入3230元,增长8%。人均储蓄增加523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1个百分点。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30部。归集城镇职工住房公积金2.5亿元,建设经济适用房26万平方米,130户特困户住上廉租房。全面实施农村七件实事。改造草危房9588户,帮助灾民建房4635户。新增改水受益人口31万人。建成农村道路707公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35%。取消农林特产税,减免农业税,实行涉农收费公示制度,农民负担监督卡入户率99.4%。四级联动帮扶到户4.5万户。完成农业综合开发投资7626万元。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投入资金1.5亿元。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推进生活保障向就业保障转变,成立特困群体再就业援助中心,创建再就业一条街等再就业工程,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2万人,下岗职工再就业率87%。多渠道输出农村劳动力68.6万人,成为农民增收重要渠道。加大社会保障财政投入,依法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发放离退休人员养老金4.9亿元、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378万元、失业保险金5800万元,投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090万元。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点。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安全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实现双下降。

连云港市政府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总结心得体会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市人民在中共连云港市委的领导下,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的结果,是方方面面通力合作、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驻连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驻连部省属单位和支持连云港发展的海内外朋友,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各界友好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一年的政府工作,我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是必须强力推进思想解放。思想解放的程度是地区发展的第一成本,思想解放越深刻越到位,发展成本越低、发展步伐越快。思想解放的程度是地区发展的第一成本,思想解放越深刻越到位,发展成本越低、发展步伐越快。过去一年,在工业企业和社会公共产品国有股权转让、吸纳外来资源等方面勇于突破,初步建立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集聚的政策新机制,进一步夯实了全市上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思想基础,激发了创业活力,增强了发展动力。

二是必须不断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和自身特色的新途径,是加快发展的基本前提。过去一年,为优化工业布局促进集聚发展,全市注重特色项目向专业园区集中、重大项目向临港地带集中;为有效经营城市,适时组建多元化投资主体促进城市大开发大建设;为推进临港开发,坚持实施东部城区一体化发展,推动港口与城市全面融合,开创了快速发展的新局面。

三是必须着力营造发展氛围。抓住时机营造乘势而上氛围,是释放生产力实现快速崛起的必备条件。过去一年,全市深入开展发展项目大推进、服务环境大建设活动,组织实施东陇海产业带建设和临港产业大开发,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倍增计划,着力强化重大事项督查督办,全力打造投资成本洼地、客商兴业热土,在全市上下形成了比学赶超求发展的浓厚氛围。

四是必须狠抓关键发展措施。把握主要矛盾、实现重点突破,是做好工作推动发展的有效方法。过去一年,全市以项目化推进为重点,确保各项发展目标全面完成;以国企改革攻坚克难为突破,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以宣传推介为手段,打响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以结构调整、科技兴农、劳务输出等为途径,增加农民收入。通过重点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五是必须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行政效率效能,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必然要求。过去一年,为广揽中外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各级政府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手段,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为市场主体服务;为切实改善民生,着力实施七件实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推进再就业工程解决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努力体现执政为民宗旨。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工作中还有许多薄弱环节: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县域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经济总体竞争力不强,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工业发展还缺少大项目支撑,农业结构调整需要进一步推进;劳动力供大于求矛盾没有根本缓解,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发展环境需要持续改善,政府职能有待继续转变,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连云港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人

连云港市市长杨省世

连云港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时间

2012年1月11日

连云港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报告背景

连云港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连云港市政府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相关推荐
  • 相关百科
  • 相关知识
  • 相关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