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缘起于对设计中一个根本性问题的探讨,即建筑形式从哪里来。切入点是形式(类型)作为一种建筑师的工作策略在形式创造过程中的作用, 由此从历史上不同的阶段建筑师对类型的认识、态度、运用策略等多角度展开论述。本书探讨了建筑形式的产生规律,以及建筑师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具有一种建筑设计方法论的意义。本书可供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等相关建设管理领域的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学习参考书。
编辑推荐
——类型包含四个方面的意义:一种形式的观念;形式的种属范畴;抽象的原型、原形、典型等,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整体;具有结构主义的意义,意味着形式深层的逻辑结构,表达了相对具体、明确以及可以进行剖析的原素、整体以及关系的意义。
——从建筑历史的发展来看,类型始终是影响形式创造的重要因素,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形式产生表现出控制、引导或者启发的意义。基于设计主体与类型之间的关系,可以将建筑史分为四个阶段:18世纪前类型的受动时期;从启蒙运动开始到19世纪末类型的探求时期;现代建筑运动类型的“抛弃”时期;现代建筑运动之后类型的回归时期。
——类型是建筑设计中创造力发挥的一个必要条件。这就是说创造力的发挥是必须以一定的制约为基础的,设计的自由度是相对的,不存在那种绝对的设计自由,即使是天马行空的幻想,在现实中必然存在其参考的原型。
作者简介
薛春霖,男,1979年生,云南凤庆人,2012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主要承担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建筑安全与防灾、建筑学3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研究方向主要为建筑类型学与建筑设计方法,目前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多篇。
前言
1“类型”之来龙去脉
1.1从“类型学”说起△1.1.1两个领域中的类型学/1.1.2类型学VS.分类学/1.1.3建筑类型学5
1.2德·昆西及其类型理论△1.2.1德·昆西其人/1.2.2打破“一元发生论”与正视多样性问题/1.2.3作为“语言”的建筑及其社会功能/1.2.4类型成为一种理论
1.3“类型”的进一步的诠释△1.3.1“type”的一般意义和类型观念/1.3.2建筑中的类型/1.3.3类型:形式认识论维度的意义/1.3.4类型与建筑的物质基础/1.3.5类型与建筑设计
1.4本章小结
2类型的受动时期
2.1表现为几何图示的类型观念
2.2维特鲁威的建筑的一般形式△2.2.1神庙的一般形式/2.2.2其他建筑的一般形式/2.2.3一般形式与比例关系
2.3阿尔伯蒂的古代继承与集中式教堂△2.3.1认识论的转变:从自然的直接模仿到继承古代/2.3.2教堂的理想形式:集中式/2.3.3阿尔伯蒂的实践
2.4达·芬奇的形式求知与集中式教堂的“设计”△2.4.1作为解剖学家的艺术家:形式精确性把握与内在结构的探求/2.4.2形态的比较研究和转型思考/2.4.3集中式教堂的“设计”:基本形式结构及其多样性的表现
2.5帕拉第奥的别墅及其模式△2.5.1原型与原因/2.5.2三个帕拉第奥别墅/2.5.3别墅的平面模式/2.5.4别墅的正立面模式
2.6本章小结
3类型的探求时期
3.1作为内在结构和组成元素的类型观念
3.2罗杰埃的茅屋原型与设计规则△3.2.1一个建筑的原型:茅屋/3.2.2从原型到设计的规则/3.2.3一个方案设想与巴黎圣日内维夫教堂
3.3布雷的建筑形式革命△3.3.1蜕变:从古典主义者到革命性建筑师/3.3.2遵循规则性原则的纪念性风格/3.3.3杰作——牛顿纪念堂
3.4迪朗的分类比较与分解组合△3.4.1“建筑学既是艺术又是科学”/3.4.2分类与比较:从“学科和杰作的入门”到《古代与现代各类大型建筑对照汇编》/3.4.3解析与组合:《综合工科学院建筑学课程概要》中的研究和设计方法/3.4.4对巴黎万神庙(原名圣日内维夫教堂)的批评以及新的设计方案
3.5森佩尔的建筑要素与“风格”△3.5.1“一个缺乏风格的时代”/3.5.2从生物分类到建筑类型/3.5.3建筑四要素/3.5.4风格:类型的外显与艺术家的创造
3.6本章小结
4类型的“抛弃”时期117
4.1进化:从传统类型到注重效率的类型观念
4.2一个从传统类型到新类型的转型过程△4.2.1赖特的草原式住宅:帕拉第奥模式的突破/4.2.2从凡·杜伊斯伯格到密斯:巴塞罗那展览馆作为一种新的形式语言/4.2.3安海姆的两个展亭:巴塞罗那展览馆形式语言的继续
4.3风格派的新造型主义△4.3.1突破传统的限制:抽象与简化/4.3.2新造型主义/4.3.3新造型主义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家具与建筑/4.3.4里特维德与施罗德住宅
4.4从贝伦斯到格罗皮乌斯:从工业新古典主义到理性主义△4.4.1贝伦斯的工业新古典主义/4.4.2美国主义的影响/4.4.3格罗皮乌斯对工业新古典主义的修正/4.4.4走向理性主义
4.5勒·柯布西耶的建筑形式狂想曲△4.5.1形式观念的发展/4.5.2《走向新建筑》:没有“风格”的形式与建筑标准/4.5.3别墅的类型探究/4.5.4勒·柯布西耶的形式之源
4.6本章小结
5类型的回归时期
5.1城市背景下类型观念的回归与新的发展
5.2威尼斯学派的理性传统主义△5.2.1理性主义:从国际走向传统/5.2.2城市形态和建筑形式的统一/5.2.3地域环境与建筑
5.3罗西的记忆与城市背景下的建筑形式△5.3.1记忆中的形式/5.3.2城市建筑体:城市背景下的建筑观/5.3.3城市建筑体的构成与独特性/5.3.4从理论到实践
5.4罗伯·克里尔的象征主义与实用主义类型学△5.4.1罗伯·克里尔与列昂·克里尔/5.4.2从神秘、浪漫的象征主义到专注传统建构/5.4.3建筑形式的类型学:《建筑元素》/5.4.4城市空间的类型学:《城市空间》/5.4.5关于罗伯的类型学
5.5埃森曼的设计过程与形式语言△5.5.1“类型”的拒绝/5.5.2从一般形式到建筑形式语言/5.5.3潜在结构与可见形式的分离/5.5.4设计过程与审美取向
5.6本章小结
6计算机与类型
6.1设计作为解决问题的理性过程△6.1.1设计成为问题与类型的拒绝/6.1.2设计作为一个理性的过程/6.1.3设计方法运动的失败与类型交流传递价值的再认识
6.2类型与计算机辅助设计△6.2.1计算机、设计与类型/6.2.2类型的参数化与创造力/6.2.3图形语法/6.2.4图形语法之否定
6.3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作者:薛春霖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图书书号:978-7-5641-6442-3
出版日期:2016年6月
开本:16
版次:1/1
印张:16.25
字数:366千
上架时间:2016-12-27
图书点击数:209
价格:¥49元2100433B
本书是根据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工程造价等专业的教学基本要求编写而成。本书共13章,包括建筑概述,建筑制图与识图的基本知识,基础,墙体,楼板层与地面,楼梯,屋顶,门与窗,变形缝,工业建筑构造,建筑施工图的识...
《大设计》无所不在。在会议室和战场上;在工厂车间中也在超市货架上;在自家的汽车和厨房中;在广告牌和食品包装上;甚至还出现在电影道具和电脑图标中。然而,设计却并非只是我们日常生活环境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它...
本书分为上篇“平面构成”和下篇“色彩构成”两个部分,每一部分的最后章节选编了一些本校历年来学生的优秀作品作为参考,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此外,本书最后部分附有构成运用范例及题型练习,可供自考学生参考。本...
关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似乎永远是争论的焦点,而提到此就不得不提到沙利文,他首先突出了建筑功能并提出了\"形式随从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的惊人口号。利用形式去充实内容,根据内容去完善形式,这才是当前建筑创作者的当行之路,而寻找内容与形式的结合点将是高层建筑创作的永恒的主题。
呼和浩特市受蒙古族游牧文化与汉族农耕文化共同影响,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建筑形式.文章基于类型学理论,通过实地调研方法,对极具代表性的公共文化类建筑进行解析,以期获得本地公共文化类建筑的原型,为呼和浩特城市建设与更新提供基础依据,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本地域独具特色的城市精神文化内涵.
前言
第一章 空间要素
空间是由物体所创造
建筑的内涵
中间区域
虚空与遗弃
周围空间的动力
第二章 垂直与水平
不对称的空间
适应直立的视觉
穿透地面
水平状态
重力和高度
圆柱的动力
平面和剖面
第二维度和第三维度
心灵增加了意义
第三章 实体和虚空
背景中的建筑
无边界的底
空间的相互作用
街道作为图
十字路口和广场
教堂里的交叉
内部和外部
凹面和凸面
相互联系的内部
从两面看
第四章 所见与所是
感知实体
投影变形
阿里阿德涅线团
深度感的阅读
模型和尺寸
图像的范围
整体的部分
视觉化的建筑
倾斜和深度
第五章 运 动
容器的自治
高贵的静穆
拥体和地下通道
运动状态
路线的动力
第六章 秩序与无秩序
矛盾是一个缺点
秩序的约束力
秩序的三种修饰
如何制造杂音
无秩序的原因和效果
复杂性的诸层次
庇亚城门
形状的相互作用
平衡的要素
秩序的范围
功能不同,秩序不同
第七章 动力的象征意义
视觉标志
象征意义
内在表现
自然界中的人工制品
那是雕塑吗"para" label-module="para">
动力比例
建筑的敞口
基础的扩张
三维中的西法鲁大教堂
拱门的动力
第八章 表现和功能
装饰及相关
源自于动力的表现
功能不能决定形式
器皿表达的含义
自然符号:密斯和奈尔维
建筑造型行为
概念如何获得形状
所有思想求助于建筑
参考文献
致谢
词汇对照
译后记2100433B
从古至今,建筑一直产生着巨大的视觉力量,但是人们却很少给予关注。人们讨论的焦点是建筑的实用性、经济性和社会因素等,还没有将建筑的视觉表现属性看作是它们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因此还无法描述人们对建筑的全面需要,这一现象令人遗憾。
终于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方法——一种尝试运用视知觉原理分析那些心理属性的方法。这种尝试是鲁道夫·阿恩海姆在他的这本新作中所运用的。这位以《艺术与视知觉》一举成名的视觉艺术心理学权威,把他伯新理论转而应用于建筑媒介的具体分析中,试图以自己惯用的清晰与精确来揭示建筑在知觉中的重要意义。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阿恩海姆充分分析了设计中的秩序和无秩序、视觉符号的本质以及实用功能与知觉表现之间的关系。
《建筑类型与建筑形式》内容由两本书构成:其中奇数章讨论建筑类型的历史发展,偶数章(目录中用斜体)讨论建筑的几何特征。 第一本书主要讨论了建筑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某些常见建筑形式:住房、医院、学校、办公楼和监狱。书中所选取的样本是19世纪和20世纪法国、美国、英国的建筑,其中以英国伦敦的建筑作为研究重点。 这些建筑样本中包括与南丁格尔具有密切关系的“阁式医院”、伦敦公立学校、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现代学校、芝加哥和纽约高层办公大楼、杰里米"sup--normal" data-sup="1" data-ctrmap=":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