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路基放样 | 外文名 | Subgrade lofting |
---|---|---|---|
间隔距离 | 3~5m | 分 类 | 道路施工 |
工作内容 | 标定出路中心线各桩点的填挖高度 | 注意事项 | 保护好所有控制桩点 |
1、路基施工前,应对原地面进行复测,核对或补充横断面,发现问题时,应进行处理。
2、路基施工前,应设置标识桩,对路基用地界、路堤坡脚、路堑坡顶、取土坑、护坡道、弃土堆等的具体位置标识清楚。
3、对深挖高填路段,每挖填3~5m或者一个边坡平台(碎落台)应复测中线和横断面。
4、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施工中,标高控制桩间距不宜大于200m。
5、施工过程中,应保护好所有控制桩点,并及时恢复被破坏的桩点。
由于测量仪器等的限制,以前放样路基边桩大多采用如下的方法:首先用切线支距法或偏角法等定出线路中线里程桩;其次是在每个里程桩上置镜拨其断面方向(即法线方向)放样出路基边桩;然后抄平、移桩。这种放样方法最大的弊病在于放样误差会不断累积,尤其是长曲线,曲线的闭合差往往会很大,因此施工时不得不采用分段的方法进行测设。此外,工序烦琐,外业工作量大,需要人员多,而且对施工现场干扰很大。显然,这种路基边桩放样方法不但与现代施工“快而准”的要求很不相符,而且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已广泛应用于施工现场的先进仪器设备,如全站仪等功能的发挥。
道路工程施工中,尤其是深路堑、施工,为了保证线路各部结构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更好地掌握和控制工程施工数量,技术人员需要不断地检查、监控线路中线和开挖(填筑)边线,内、外业工作量极大。道路工程线路平面总是由直线和曲线所组成。曲线按其半径的不同分为圆曲线和缓和曲线。在我国,道路工程大多采用螺旋线作为缓和曲线。
放样的主要工作内容有:
1、标定出路中心线各桩点的填挖高度;
2、确定出横断面的方向,通常用方向架(也称十字架)或经纬仪进行;
3、按设计图 纸定出 横断面上各主要点的位置,如路基中心点、边缘点、路堤坡脚、路堑破顶 以 及 边 沟 沟 底、取土坑等;
4、边坡的放样,按设计的路基边坡率,把边坡的位置标出来:
5、移桩移点,将施工中难以保留的桩位,沿横断面方向移设于施工范围以外,并加以保护。
随着全站仪、计算器、电子手簿、PDA等在施工现场的广泛应用,使得极坐标法放样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为路基边桩放样方法的改进提供了前提条件。
路基边桩点是从线路中线点沿其横断面方向量取一定的距离得到的点位。在一定的坐标系中,线路中线点的坐标可以利用各种曲线坐标公式求得,路基边桩点与中线的距离可以根据路基设计资料计算,因此,只要能求出该坐标系中线路横断面方向的方位角,利用极坐标公式就可以求出路基边桩的坐标值(x,y),然后通过极坐标反算得到其与任意已知坐标点的位置关系(极角和极距),据此即可在任意点上直接放样出路基边桩的桩位。
极坐标法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测量放样对现场施工的干扰,从内业精度上,极坐标法测设曲线的测设元素(极角和极距),对于在同一个测站上所测设的各点,除后视定向误差(即导线点本身的误差、仪器安置误差、后视瞄准误差等综合影响的反映)外,各测点拨角和量距误差都是独立的。也就是说,同一个测站所测设各点误差不积累、不传递,即点与点之间的误差是独立的。此外,极坐标法可以在导线点上直接放样线路中线点和路基边桩点,较之传统的放样方法减少了测设线路主要控制桩的误差、护桩的误差、恢复桩的误差、中桩测设误差等的影响。
H H △Y △H 664.460 664.469 1 9 664.410 664.413 -3 3 664.360 664.371 4 11 664.400 664.401 -1 1 664.440 664.442 0 2 664.480 664.483 4 3 664.520 664.525 -2 5 664.770 664.779 3 9 664.880 664.886 -3 6 665.045 665.052 1 7 665.210 665.221 -4 11 665.320 665.343 0 23 665.410 665.423 5 13 测量: 审核 监理工程师: 日期: 测量点 测 站 数 据 计算距离 AB=243.794 方位角 α= 306°19 ′10 ″ 仪器型号 :拓扑康 与后视高差 =0.003 后视点号 G2 坐标 5490673.289 538945.
【学员问题】公路路基施工测量飞路基放样?
【解答】1、路基施工前,应根据恢复的路线中桩、设计图表、施工工艺和有关规定钉出路基用地界桩和路堤坡脚、路堑堑顶、边沟、取土坑、护坡道、弃土堆等的具体位置桩。在距路中心一定安全距离处设立控制桩,其间隔不宜大于5Om.桩上标明极号与路中心填挖高,用(+)表示填方,用(一)表示挖方。
2、在放完边桩后,应进行边坡放样,对深挖高填地段,每挖填5m应复测中线桩,测定其标高及宽度,以控制边坡的大小。
3、路基施工期间每半年至少应复测一次水准点,季节冻融地区,在冻融以后也应进行复测。
4、机械施工中,应在边桩处设立明显的填挖标志,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在施工中,宜在不大于200m的段落内,距中心桩一定距离处埋设能控制标高的控制桩,进行施工控制。发现桩被碰倒或丢失时应及时补上。
5、取土坑放样时,应在坑的边缘设立明显标志,注明土场供应里程桩号及挖掘深度;作为排水用的取土坑,当挖至距坑底O.2~O.3m时,应按设计修整坑底纵坡。
6、边沟、截水沟和排水沟放样时,宜先做成样板架检查,也可每隔1O~20m在沟内外边缘钉木桩并注明里程及挖深。
7、施工过程中,应保护所有标志,特别是一些原始控制点。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学员问题】软土地基路堤填筑规定?
【解答】1、有关软土地基路堤施工一般事项,如施工测量、路基放样、清除场地、路基填料、材料试验和临时工程等,以及路堤、桥涵、通道的填筑,路基压实、取土坑和弃土堆的布置等的要求,均应遵照现行的《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033-95)办理。
2、软土地基路堤施工时,应注意环境保护,所挖淤泥应安排在合适地点堆放,妥善处理,并尽量利用荒地凹凼,做到填平补齐,造田造地。排除积水时,应引入附近沟渠,勿使其污染水源、农田、鱼塘或其他建筑物。
3、在常年积水或池塘(鱼塘)地段施工,宜应先修围堰抽水,挖除表层淤泥,并用水稳性好的透水性材料回填到常水位以上50cm,再进行软土地基处理。围堰应高出水位以上30cm,且无渗漏,同时应保证整个施工期间始终处于完好状态。
4、在软土地基上直接填筑路堤时,应按以下规定进行:
1)视地形情况,将场地地表水排除,以保持基底干燥;有条件时可采取降低地下水位措施。路基施工前应先做好排水设施。
2)水面以下部分填土应选择透水良好的土质,水面以上填土可用一般土分层填筑和分层压实,同时优先采用轻质材料填筑。
3)填筑路基的土宜在集中取土场取用。必须在两侧取土时,取土坑内线距路堤坡脚的距离,当路堤填土高度小于2m时,不得小于20m;填土高度为5m的路堤,宜大于40m,且取土坑内每隔50m应留出顶宽为3m的横向土坡。
4)路堤填土应由路中心向两侧填筑,并应做出与路拱相同的横向坡度,一般采用2%~4%的横坡为宜。
5)填筑路堤时,路堤最后填筑标高应达到设计图上的预压填土高度;而倒坡余宽及边坡率亦应留有余地,使其压实宽度大于
路堤设计宽度,并保证最后削坡后有效的断面尺寸和路基宽度。
5、路堤填筑过程中,应进行沉降和稳定监测。当接近或达到极限填土高度时,严格控制填土速率,以免由于加载过快而造成地基破坏。一般每填一层,应进行一次监测,控制标准为:路堤中心线地面沉降速率每昼夜不大于1.0cm;坡脚水平位移速率每昼夜不大于0.5cm.观测结果应结合沉降和位移发展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其填筑速率,应以水平位移控制为主,如超过此限应立即停止填筑。
6、桥头路堤应于结构物施工前填筑,并不应小于6个月,使桥台地基先预压稳定后再开挖。
在预压期内不应在路堤上做任何工程,只允许添加由于沉降而引起的附加填土。
软土地区的桥台、涵洞、通道以及加固工程应于预压期沉降完成后再进行修建。在软基上填筑路堤,当桥头路堤边坡受到河流冲刷时,应补设防护工程。在相应涵洞位置设置临时排水涵管;对路堤工程亦应做好临时排水设施,以防流水浸泡和冲刷路堤。
路堤与桥台衔接部位、路堤与锥坡预压填土应同步填筑与碾压。在大型压路机不易到位的边角宜用小型打夯机夯压密实。其分层碾压厚度控制在15cm为宜,填料亦宜选用渗水性土。
7、合理的路堤施工工期应考虑满足设计所要求的堆载预压期,即路堤施工完成后,路面、结构物施工前应有足够时间使地基排水固结。
8、填筑路堤加载或超载预压部分宜用细粒土分层填筑,具体要求与路基本体相同。也可以用砂砾石料等材料填筑,但应考虑这些材料能为后期工程所利用,并不使材料受污染。
卸除的填料可予以利用,也可以废弃,但不宜置于反压护道上。
加载或超载预压路堤的顶部应修整使具有2.5%~40%的横坡,以保持预压期内有良好排水条件。
9、超压路堤的顶面应通过摊铺和压实所需的附加土层,保持在超压标高上。任何时候超压路堤的顶面不应低于超压标高20cm,也不应高于标高10cm.其压实度:预压部分应满足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压实要求,超载预压部分压实度应达到重型压实标准的90%,并注意路堤排水。
10、超压路堤构筑后,应有一定沉降时间,超压时间不宜低于3个月。
超载预压到期后,卸除超载土方,路堤应挖至路槽底(路面底面),并将路槽底以下的路堤表层15cm深度的土层压实,其压实度应大于95%.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在线路工程施工阶段进行的测量工作。包括线路复测、路基放样、竖曲线测设、竣工测量和道岔测设等工作。
线路复测 路基施工前,须复测转向角,重量切线长,重新标定曲线主点桩,复测全部曲线细部点,丈量固定桩间距,并在转向点、曲线起、终点等处埋设护桩,以供随时检查或恢复点位用。
路基放样 在线路中线桩两侧垂直中线的方向上,根据横断面设计图,标出路堤的坡脚、填土高和路堑的边桩、挖土深。
竖曲线测设 在线路变坡点,根据两坡道差△i和选定的竖曲线半径R,查有关表格得竖曲线元素T、E0和竖曲线细部坐标x、y(图4)。由起点开始,每5~10m打一桩并标明填挖高度。
竣工测量 路基筑成后,为检查施工质量,根据护桩在路基上恢复中线桩,定出中线交点,重测转向角,检查曲线主点位置。直线段每隔500m和在曲线起、终点处埋设永久桩。沿线路每隔2km埋设水准基点。全线里程自起点统一连续计算,消灭断链;复测中线桩高程,全线系统统一,消灭断高。复测横断面,检查路基宽度、坡度等规格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沿线两侧标出地界标。复测检查完毕,绘成竣工图,连同实地的各种测量标志 一起,向下道工序移交,作为铺轨和日后维修、营运管理的依据。
道岔测设 铺轨时,两线路相接处应在主线段设置道岔。根据选定的道岔号,道岔尺寸(图5)可由专用表查得。沿主线定出道岔中心O,在O点安置经纬仪,拨角α定出侧线方向OC,按a、b、d的长度定出A、B、D各点,作为铺设道岔的依据。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