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 地 点 | 浙江大学 |
---|---|---|---|
时间批准 | 1981年 | 带头人 | 路甬祥院士 |
研究方向调整为:
(1)流体传动及控制;
(2)应用流体力学;
(3)机电系统控制与信号处理;
(4)机电系统集成及智能化;
(5)机电系统及装备设计与制造。
实验室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突出特色。
实验室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促进学科发展和为国民经济建设、为国家安全、国防建设服务为己任,以“一流的人才梯队,一流的教育质量,一流的科研水平,一流的成果转化”为奋斗目标,在科研工作、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开放交流、实验设备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实验室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实验设备和测试仪器,提供了本领域国内一流的研究条件。一批新的实验装置正在建设之中。在不断深化应用基础研究的同时,实验室还着眼于满足国民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在将流体传动及控制技术应用于能源、交通、海洋、冶金等重要领域以及国防建设等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实验室已成为我国流体传动及控制领域最重要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在国际上也有广泛的影响。
2019年3月,被科技部在2018年工程领域和材料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为工程领域优秀类实验室。 2100433B
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Fluid Power and Mechatronic Systems) 依托浙江大学,实验室的前身是由原国家科委、国家教委联合批准于1981年成立的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研究室。1985年12月被原国家教委批准为首批开放实验室,1989年进入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系列,1995年9月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1997年4月和2003年2月通过国家评估。
实验室学术带头人为路甬祥院士。现任实验室主任杨华勇院士,副主任是徐斌教授、梅德庆教授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路甬祥院士,副主任谭建荣院士和林忠钦院士 。经过多年的培养和积累,实验室已形成了一支高水平、高层次、精干、多学科的科研队伍。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60名 ,客座人员18名,分别属于流体传动及控制、机械电子工程、应用流体力学、信号处理及检测等专业。固定人员中,院士1人,教授/研究员45名,副教授/副研究员15名 。在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近300名。
高校部分: 国家重点实验室2011年 说明:关于每个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数目不好说,因为有实验室有合并组建和共建之说,不过已有详细说明;里面应该有少量错误,请注意。仅供参考。 清华大学 13 新型陶瓷与...
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区别
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偏重理论研究,工程中心偏重工程应用,两者严格来说不好比较。一般认为,同级别的重点实验室含金量大于工程...
浙江大学附近房子,那可贵了,2室1厅的房子租金基本都在2500以上。西湖-黄龙-求是新村 2800,两室一厅,这算是便宜的了。西湖-黄龙-黄龙世纪苑要3600,两室一厅,55平。如果有车,或者单车,建...
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于1987年建立,1992年3月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对国内外开放。现任实验室主任为张东辉研究员,本届学术委员会主任由厦门大学郑兰荪院士担任。现有固定人员76人,其中院士4人(张存浩、何国钟、沙国河、杨学明),研究员1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58人,在站博士后20人,在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110人。各类人才包括: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
====== 实验室领导班子组成 ======
姓名 |
性别 |
职称 |
实验室任职 |
工作单位 |
骆仲泱 |
男 |
特聘教授、博导 |
主任 |
浙江大学 |
周俊虎 |
男 |
教授、博导 |
副主任 |
浙江大学 |
施正伦 |
男 |
研究员 |
副主任 |
浙江大学 |
程 军 |
男 |
副教授 |
外事秘书 |
浙江大学 |
刘建忠 |
男 |
教授、博导 |
科研秘书 |
浙江大学 |
周劲松 |
男 |
教授、博导 |
学术秘书 |
浙江大学 |
====== 第二届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
姓 名 性别 职 称 专业 工作单位
黄其励(主任委员) 男 院士、博导 动力工程 东北电力公司
倪明江(副主任委员) 男 常务副校长教授、博导 委员 浙江大学
岑可法 男 院士、博导 工程热物理 浙江大学
包信和 男 研究员、博导 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
陈勇 男 研究员、博导 热能工程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
樊建人 男 特聘教授、博导 工程热物理 浙江大学
郭烈锦 男 特聘教授、博导 动力工程 西安交通大学
郭庆祥 男 教授、博导 有机化学 中国科技大学
骆仲泱 男 特聘教授、博导 工程热物理 浙江大学
王洋 男 研究员、博导 煤炭化学 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姚强 男 特聘教授、博导 热能工程 清华大学
章明川 男 教授、博导 工程热物理 上海交通大学
郑楚光 男 教授、博导 动力工程 华中科技大学
====== 第二届实验室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 ======
姓 名 性别 职称、职务 专业 工作单位
Ronald K. Hanson 男 美国工程院院士 燃烧学 Stanford University
Fransson, Torsten Henry 男 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 能源动力 瑞典皇家工学院
Tomas Kaberger 男 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瑞典能源署署长 可再生能源 Lund University
Nickolas J. Themelis 男 美国工程院院士 废弃物能源 Columbia University
Lars Eric Marcus Aldén 男 瑞典皇家科学院、工程院院士 燃烧物理 Lund University
Dawid Y.S.Lou 男 教授、系主任 动力工程 美国Nebraska大学
Joachim Werther 男 教授、所长 多相流 Technical University Hamburg-Harburg
Robert E. Hall 男 空气废物管理处处长 污染物控制 美国环保署(EPA)
Alfons Georges Buekens 男 教授 污染物控制 Free University of Brussels
Benjamin Jurcik 男 Air Liquide R&D Scientific Director 化学工程 Air Liquide Laboratories
Choi Sangmin 男 教授、韩国燃烧学会主席 燃烧学 韩国高等工业科技大学(KAIST)
Gérard Grehan 男 教授、实验室主任 光学物理 法国应用科学院鲁昂分院
G. C. Dismukes 男 教授 氢能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 第一届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组成人员 ======
姓 名 性别 职 称 学术委员会任职 工作单位
岑可法 男 院士、博导 主任 浙江大学
黄其励 男 院士、博导 副主任 东北电力公司
郑楚光 男 教授、博导 委员 华中科技大学
陈昌和 男 教授、博导 委员 清华大学
陈勇 男 研究员、博导 委员 中国科学院
郭烈锦 男 特聘教授、博导 委员 西安交通大学
章明川 男 教授、博导 委员 上海交通大学
陈义良 男 教授、博导 委员 中国科技大学
李大冀 男 教授、博导 委员 东南大学
王洋 男 研究员、博导 委员 中科院山西煤化所
于遵宏 男 教授、博导 委员 华东理工大学
倪明江 男 常务副校长教授、博导 委员 浙江大学
骆仲泱 男 特聘教授、博导 委员 浙江大学
严建华 男 特聘教授、博导 委员 浙江大学
樊建人 男 特聘教授、博导 委员 浙江大学
====== 第一届实验室学术委员会顾问组成 ======
姓 名 性别 职 称 学术委员会任职 工作单位
P. Basu 男 教授、博导 顾问 加拿大新斯科舍工业大学
谷口博 男 教授、博导 顾问 日本北海道工业大学
向哲愚 男 博士 顾问 美国能源部
C.K.Lee 男 教授 顾问 加拿大国家煤与矿物资源研究所
Dawid Y.S.Lou 男 教授 顾问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Nebraska大学
J.R.Howard 男 教授 顾问 英国伯明翰大学
固定研究人员
岑可法院士 倪明江教授 骆仲泱教授 严建华教授 樊建人教授
高翔教授 池涌教授 周俊虎教授 施正伦研究员 周昊教授 方梦祥教授 周劲松教授 程乐鸣教授
王勤辉教授 陈光明教授 吴祖成教授 邱利民教授 金滔教授 刘建忠教授 蒋旭光教授 李晓东教授
马增益教授 赵虹教授 杨家林研究员 黄镇宇教授 王树荣教授 王飞教授 甘智华副教授 王勤副教授
余春江副教授 周志军副教授 程军副教授 金余其副教授 王智化副教授 邱坤赞副教授 翁善勇副教授
蒲兴国高工 谷月玲高工 郑航高工 金军高工 施正展工程师 陈玲红工程师 杨卫娟副教授 朱艳群助研
陈彤副研究员 陆胜勇副教授 罗坤副教授 黄群星副教授 成少安教授
实验室国际交流与合作十分活跃入,与能源与环境领域国际著名专家学者有深入的合作与交流,智力引进了包括欧美6 个院士和20余名教授组成的五个研究团队。实验室与国外著名的研究高校和世界500强企业成立了“浙江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氢能联合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利兹大学可持续能源国际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学-法国液化空气集团富氧燃烧联合实验室”等联合研究基地。近年来承担了欧盟框架项目、中美合作协议项目、中意合作项目、中法先进研究计划项目、中日绿色援华计划等国际合作项目30 余项。主办或承办国际会议 21 次,任国际系列会议大会主席/联合主席18次;国际会议大会特邀报告19 次。有力提升了实验室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声誉。
2019年3月,被科技部在2018年工程领域和材料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为工程领域良好类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