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 | 9787112244881 | 作 者 | 吴敏、马明 |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20年9月1日 |
定 价 | 98元 | 装 帧 | 平装 |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以“城-绿”协同发展与空间特色塑造为目标,以“生态融城”理念及路径架构为前提,探索一种从城市非建设用地空间的科学化、系统化配置入手,引导建设用地空间的良好结构与形态,建立新型城乡空间增长模式,并*终实现生态化与城镇化的和谐统一。首先,基于自然生态演进与城市有机生长之规律,倡导一种生态与城市融合发展的全新理念——“生态融城”理念;其次,分析生态与城市两者生长、演进的空间关系与协同、联动的效能机制,提出以“空间”为手段,“效能”为目标的城市生态空间体系建构的一套技术方法;第三,探索生态空间与城市内、外部空间形态的关联,提出通过生态空间体系的建构引导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特色化和生态环境大格局优化的策略与方法。2100433B
植物的生长是根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叶子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植物有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1.营养生长是指植物从开始萌发到开始分化花芽这一个发育阶段。营养生长阶段,植物顶端分生组织受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植物...
根吸收土壤中的养分,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作用的几类微量有机物质。也被成为植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内源激素。 从影响细胞的分裂、伸长、分化到影响植物发芽、生根、开花、结实、性别的决定、...
China Association for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tandardization(英文缩写CECS),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通过这个协会的认证的建材产品都...
国外媒体报道,绿色行动正席卷整个世界,在这一背景下,建筑业已不可避免地站在了这场新工业革命的最前沿。一些勤勉刻苦的改革者打破传统束缚并进行通力合作,
通过对城市土壤因子分析,阐述了城市土壤各因子对园林植物生长的不良影响,并提出了减少城市土壤对园林植物生长不良影响的改善措施。
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由城市中可以发挥调节空气质量、水质、微气候以及管理能量资源等功能的自然及人工系统和元素组成,这些系统和元素发挥着类似于自然过程与功能的作用。这一类基础设施中最为常见的内容包括林地、开放空间、草地与公园以及河流廊道等,也就是所有具有渗水性地表和能够支持植物生长的土壤的场地。因为它模仿自然系统,所以这种“绿地结构”具有整体性,同时也包括了由植被、土地和水体所产生的水系和微气候系统——本质上是城市系统所依赖的生态基础设施。2100433B
高祥生教授
从业三十载 专于学术重于实践
高祥生教授1977年毕业于建筑学专业,因为美术功底深厚,被学校留下从事美术课程教育。在校期间到南京艺术学院进修,之后获得美术学硕士。由于高祥生教授特殊的教育背景,他的学术情怀既具备建筑学的严谨务实,又兼及美术学的浪漫豁达,这也为高教授选择从事装饰设计行业打下了基础。
教授的头衔总会与学术派相联系,可在高教授的字典里,理论必须服从于实际。这一心得能从他的从业经历中窥得一二,众所周知的南京火车站广厅的装饰设计、南京南站的环境设计都由高教授主持完成,从搞教育开始,高教授便着手于工程设计,到目前为止,由高教授主持建成的设计作品能以百计。
术业有专攻 忠于兴趣坚持操守
高教授表示,兴趣是他坚持从事室内设计数十年的根本原因。从学校授课到业余时间,高教授无时不刻不在与设计打交道。正因为有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从事设计行业,高教授在扎根理论的同时能践行实际,成为室内装饰行业的标杆。
近年来装饰行业呈井喷之势勃发,从房地产的下游产业到成为地产商争相合作的香饽饽,商业与设计的融合似乎势在必行,对此,高教授却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作为一个有职业操守的设计师,他应该在合理的商业报酬内坚守本心。盲目追求设计费用、暗中拿回扣的行为会让设计师逐渐偏离轨道。
重视个性化设计 平台+个体达成共赢
当谈到当前个性化发展趋势,高教授表示,从国家宏观角度来看,工业化决定了产业化,产业化则需要标准化来实现;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表达诉求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个性化家装改革之路势在必行,这就需要软装介入来加强两者的关联。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 李迅
作为绿色城市的细胞,绿色建筑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针对如何从绿色建筑到绿色城市的相关话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迅接受了专访。
Q:走可持续城市发展道路即绿色城市道路过程中,绿色建筑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李迅:绿色建筑是绿色城市的细胞、组成单元,绿色城市由绿色建筑组成,但又不只是绿色建筑,还包括绿色能源,绿色交通,水和资源也必须是绿色的、可再生的、循环的,以及自然的生态格局,包括绿色照明、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也是绿色的组成部分,多用信息,就可以少用能源。走好绿色城市这一步,绿色建筑扮演着重要角色,毕竟人要居住在建筑里面,人的休息也大多数是在建筑里面进行。绿色建筑和绿色城市,其实就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建设高峰期,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促使建材业、建造业飞速发展,由此造成的能源消耗已占到我国总的商品能耗20%~30%,占到产业能耗的50%。目前,建筑能耗仍呈上升趋势,所以发展绿色建筑显得尤为重要。
Q:发展绿色建筑的困难在哪里?
李迅:发展绿色建筑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第一,困难不在技术在理念。新能源、绿色交通等技术都可以克服,理念却难以改变。第二,绿色标准模糊不清。至今,中国的绿色标准还不全面,什么是真的绿色,全世界都没有说清楚这个事情,只知道要保护地球,节约资源。第三,行为。行为节能比技术节能更重要,比如随手关灯、关空调等行为,能更好地节能。
Q:发展绿色建筑,制定相关标准是很重要一环。中国的绿色建筑标准现状如何?与国际上的差距在哪里?
李迅:中国的绿色建筑有自己的标识,一星、二星、三星等绿色建筑标识。同时,中国的绿色建筑有自己的组织,2008年成立了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该组织已经连续举办了10届国际绿色建筑与节能大会。
在2006年版基础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新版本最近刚刚完成修订,将于明年实施。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绿色建筑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国家已经制定一个绿色建筑的发展行动计划,它的目标体系、政策体系、技术体系、示范体系,都已经建立起来,中国绿色建筑的顶层设计已经基本完成,这是中国模式的一个特点,中国是政府自上而下地主导绿色建筑发展,即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而国外主要是靠市场的力量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与国外相比,中国的绿色建筑标准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国外的绿色城市目标更高,已经出现了零碳建筑、零能耗建筑。
Q:如何发展绿色建筑,以便更好地推进绿色城市进程?
李迅:我国的绿色建筑已经进入到快速、规模化发展阶段。截至去年年底,全国共评出1416个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总的建筑面积已经达到了1.6亿平方米。计划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要达到绿色建筑标准。
关于绿色建筑的总体目标,国家提出了十大任务:第一,新建建筑节能改造;第二,大力推进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第三,开展城镇供热系统的改造;第四,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规模;第五,加强公共建筑节能管理;第六,加强绿色建筑的相关技术研发和推广;第七,大力发展绿色建材;第八,推动建筑的工业化,也叫装配化;第九,严格建筑拆除管理程序;第十,推进建筑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相关部门提出,新产生的建筑垃圾要100%再生利用。另外,为推动绿色建筑的规模化发展,国家提出要建100个新区域,按照绿色生态城区的规模、标准,两年建200万平方米的绿色建筑。从2014年起,政府部门投资的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单体建筑,都要建成绿色建筑;到2015年底,直辖市和东部沿海地区的新建建筑50%以上要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绿色建筑要从单体向区域发展,从城市向村镇发展,从产品向产业化发展。
绿色建筑的推进不仅涉及新建建筑,更要关注既有建筑改造。
美国就非常重视既有建筑的改造,纽约市去年宣布,对该市的大型公共建筑能耗进行实时监控管理,每一栋建筑的能耗都在互联网上公布,每家每户都能看到自己的能耗情况,督促家庭降低能耗。还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机制的办法,进行节能改造,家庭和市政府都不需额外出资,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节能改造。
吸取美国的经验,中国也将进行既有建筑改造。实现北方采暖地区的居住供热改造4亿平方米,居住建筑完成节能改造50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改造1.2亿平方米,农村危房改造40万套。
Q:纵观中国城市化水平,发展绿色城市的难度在哪里?发展绿色城市的路径是什么?
李迅:在中国走绿色城市道路,需要构建绿色城市的目标体系、政策体系和市场体系,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中国的快速城镇化还需走25年,现在的城镇化已达到50%,要达到70%的目标,按照每年1%的速度、每年1500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还需要20年时间。目前,中国农村还有3亿农民要进城,绿色、低碳、生态,既是一个美好的理想,但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所有人为之努力。
中国的城市转型发展也是必然的,要从过去高能耗、高污染的褐色工业文明转向低排放、低污染的绿色生态文明,从过去英美的线性发展模式,走向循环的、生态的发展之路。城乡的空间要从过去粗放、无序、非均衡、蔓延式发展,走向集约、有序、均衡、紧凑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