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历史建筑修复建设技术导则 | 颁布时间 | 2021年2月7日 |
---|---|---|---|
实施时间 | 2021年3月 | 发布单位 |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
《导则》要求,历史建筑修复建设前应开展查勘、测绘、检测、评估等前期工作,确定历史建筑保护价值、残损程度、安全性等级及相关修复建设依据。此外,历史建筑修复各阶段应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以提升修复建设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导则》同时要求,历史建筑修复建设时,应优先并充分利用原建筑材料;使用替代材料宜选用与原建筑材料相同历史时期的同类材料;新仿制、加工的材料的安全、耐久、环保等主要性能应不低于原建筑材料,且其表观特征应与原建筑材料相同或相近。严禁外移或砍伐场地内的老树、古树,新增树种及其布置方式应与历史建筑场地风格、历史文化传统协调、统一。此外,历史建筑的结构加固设计宜按30年考虑。到期后,如经可靠性鉴定认为该结构工作正常,可延长其使用年限。
不仅如此,历史建筑修复建设时,除对建筑原有木构件进行白蚁治理和预防外,还应对新增木构件采取白蚁预防措施,并将周边园林树木、绿地列为控制范围。
《导则》还要求,历史建筑修复建设前应拍摄并保存原建筑物各部位、节点等历史要素的照片、影像资料;施工时应加强观测和监护,发现存在安全隐患时,及时采取有效技术措施。工程的竣工资料应及时整理并归档,作为历史建筑日常维护的依据。 2100433B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发布《历史建筑修复建设技术导则》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住房城乡建委,两江新区、经开区、高新区、万盛经开区、双桥经开区建设局,有关单位:
为指导我市历史建筑修复建设,保证历史建筑修复建设质量,我委组织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编制了重庆市《历史建筑修复建设技术导则》,经专家审查,现予发布,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本导则由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解释。
附件:《历史建筑修复建设技术导则》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2021年2月7日
参与古建筑修缮主要有方案设计、辅助设计、工程负责人、工匠这几个层面。方案设计需要有扎实的建筑史理论基础、正确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了解古建筑工艺技术、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修养,可以通过考建筑史或文化遗产保...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 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它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成一系,是集科学、艺术、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有着深厚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 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它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成一系,是集科学、艺术、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有着深厚文化...
在我国古代建筑以及近代建筑中,砖、石材料是用于建筑结构维护和建筑装饰装修的主要材料。历史性建筑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砖石类表面长期暴露在外,受到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使外表面陈旧、破损,形成烟尘土垢,水溶性盐,各色石锈,难溶性硬壳等覆盖层或污垢,不仅会缩短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而且也影响建筑物的美观和整体环境。我们结合多年对古代建筑、近代建筑物的修缮经验,本着"不改变原状"的修复原则,
在城市更新发展的进程中,再现城市历史风貌、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内涵的重点在于保护好历史建筑。拥有六百多年建城历史的天津,其文化价值很大一部分在于近代百年来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相互交融。作为城市文化脉络的载体——天津历史建筑,在自然灾害和全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下,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坏。这就迫切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保护修复措施,其中最直接的举措就是抓好历史建筑修复工程的项目管理。本文通过系统、科学的方法对历史建筑修复工程的项目管理进行分析,并以法租界的建筑为例进行研究,为日后同类工程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在历史建筑修复技术策略的选择和实践中,往往存在盲目性和无所适从。我国目前只有对历史建筑保护的分级和实施保护技术策略的分类,但并未对各种技术策略做出进一步的分析,也无技术实践效果的客观评估标准,在历史建筑修复实践中存在着凭主观臆断选择技术策略的现象,其结果是在修复的过程中造成对历史建筑价值的新的破坏。针对上述情况,申请人提出了对近代历史建筑修复技术策略进行评估研究的构想,其基本概念是借鉴项目后评估的基本方式,根据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近代历史建筑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利用翔实、准确的近代历史建筑研究的基础资料,对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典型修复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跟踪观测与采样分析,全面评价典型项目所采用的技术策略,及时学习和吸取经验、教训,为提高未来选择修复技术策略的准确性提供理论根据。 2100433B
批准号 |
50778123 |
项目名称 |
近代历史建筑修复技术策略评估研究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申请代码 |
E0801 |
项目负责人 |
杨昌鸣 |
负责人职称 |
教授 |
依托单位 |
北京工业大学 |
研究期限 |
2008-01-01 至 2010-12-31 |
支持经费 |
28(万元) |
戴仕炳、张鹏所著的《历史建筑材料修复技术导则》重点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历史建筑围护体表面材料修缮领域的现代理论、新材料、新技术及实践经验,在参照相关省市已有保护法规和技术规程的基础上,借鉴了欧美在历史建筑围护体修复领域的先进经验、已形成的体系化的成熟技术和控制方法。本技术规程目的是为中国从事历史建筑保护设计的投资方、建筑师、项目管理者、修缮施工方等提供各建筑围护体类别修缮方法的参考“路线图”。
戴仕炳
自然科学博士,理学硕士,工学学士。
1963年生人,安徽省芜湖县人。
本科及研究生阶段学习地质学与矿物学,获工学学士与理学硕士学位。1992年开始学习历史保护科学,1999年3月在德国Justus-Liebig University of Giessen获德国自然科学博士学位(Dr.rer.nat)。其后在德国、新加坡等国国际公司任职建筑技术经理。2005年5月回国创业。2007年12月聘任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教授,协同建设"历史建筑保护实验中心",主讲"材料病理学"、"保护技术"等课程。主要研究领域:历史建筑及文物的材料及工艺;砖石土木等修缮材料;户外木结构的保护;传统与现代石灰技术;建筑防水防潮、遗产保护与应用建筑物理学、应用建筑化学等。在历史材料修复保护领域有丰硕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
张鹏
工学博士,建筑学硕士,建筑学学士。1975年生人,山东淄博人。
本科及研究生阶段在同济大学建筑系学习,先后获得建筑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5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05年以来,在同济大学任教,专注于历史建筑保护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任副教授,负责的课程有"保护技术"和"历史建筑保护设计"、"历史环境实录"等。近年来负责、参加包括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在内的多项遗产保护类科研课题,主持完成了世博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设计、清水湾历史建筑移位保护等重要工程,获得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保护奖、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在内的多项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