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 | 9787511133656 | 作 者 | 刘江宜 |
---|---|---|---|
出版社 | 中国环境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17年12月1日 |
页 数 | 197 | 定 价 | CNY 43.00 |
装 帧 | 平装 | 丛 书 | 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丛书 |
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从内涵看,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
首先,要树立生态环保观念。一要树立正确的平等观。人类与自然界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索取与被索取的关系,而是互利共生、和谐共存的有机整体。中国传统文化讲的“天人合一”,马克思说的“自然天生为人,人天生为自然...
“一个驱动”即创新驱动。实现工业绿色发展,必须探索全方位的创新道路,从理念、技术和制度3个层面开展创新。理念创新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前提。世界经济正在加速迈向低碳化和绿色化,绿色经济时代即将来临,人类将实...
绿色产业泛指各种对环境友好的产业,即产品和服务符合防治环境污染的要求,可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环境、有利于优化人类生存环境的新兴产业。绿色产业的生产力、生产过程和经营管理、自然环境都必须是绿色的,并生产出绿色产品,提供绿色劳务。我国的绿色产业起步较晚、技术实力薄弱,至今仍存在许多不足。在我国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绿色意识;增强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新时尚;培养发展绿色产业所需的各类人才;构建绿色产业发展的宽松环境;强化绿色立法、执法。
一是蓝天碧水工程。通过建立健全法规政策、加强有效监管和运用市场手段等途径,多管齐下治理大气污染和水源污染,力争11个中心城市、沿大运高速公路和汾河干流沿线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状况明显好转。\r\n二是造林绿化工程。除继续抓好天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外,启动和实施铁路公路通道绿化、交通沿线荒山绿化、农村村镇绿化、环城绿化带、建成区绿化、厂矿区绿化六大重点工程,每年种树500多万亩,使“十一五”期末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13%提高到18%,城市建成绿化覆盖率提高至35%,矿区草木覆盖率达70%以上。
郝栋. 绿色发展道路的哲学探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2.2100433B
绿色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反映了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成为现代工业时代发展的基本标志和本质体现。当代一个国家的绿色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然而,人类要实现从工业文明范式向生态文明范式的转换,需要进行一场从观念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全方位的转变。在我国,已经进入到工业化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需求已经构成了中国绿色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体现了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因此,从现实的角度对我国绿色发展道路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认为绿色发展道路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是有生命力、现实性的哲学问题。为此,要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借鉴和吸收中西方文化中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从人类文明范式的角度去反思工业文明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绿色发展道路。文章的第一部分:绪论。通过论述人与自然发展关系的综述研究,学术界对绿色发展的涵义与内容的探讨表明,人类文明模式的转变已经成为一种共识。2011年,我国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明确提出发展生态文明,但是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如何实现生态文明,则需要我们通过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来实现。因此,按照综合集成就是创新的原则,本文通过融合中、西、马哲学中的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对绿色发展道路中的哲学构建中进行研究。文章的第二部分:绿色发展的背景—现代性危机及反思。绿色发展萌芽于人类对于现代性危机的反思,现代性危机不仅仅是环境危机,更是一种从生态层面到社会层面的全面的社会文明病的体现,正是对这种人类文明危机的反思,掀起了社会化的环保运动和政治化的绿党政治,在绿色社会浪潮席卷了世界的过程中,绿色发展道路逐渐理论化和系统化起来。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决定了绿色发展道路,而对后现代危机的理论反思与实践探索则是绿色发展道路的驱动因子。文章的第三部分,绿色发展的思想脉络,从“浅绿色”到“深绿色”。人类文明的发展史表明,每一种先进的文明形态都是对前一种文明形态的扬弃,从而表现为不同文明形态的交替发展。从绿色视域下来观察人类文明模式的发展,人类经历了黄色文明—农业社会、灰色文明—工业社会,导致了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对立。而绿色文明就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提出的一种新文明形态,它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它要求人类转变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抛弃无视自然权利的旧文明,转向一种尊重自然、关心自然的新文明,这就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绿色文明。绿色思想的脉络是一个从“浅绿色”到“深绿色”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仅是对生态运动采取的态度的不同,更是对于人类发展的指导思想、理念模式的更新,“深绿色”是对“浅绿色”的发展思想的全面超越。文章的第四部分:绿色发展的历史传承与哲学思辨。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体现出强大的包容力和整合性,绿色发展是人类对于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文明反思的产物,吸收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优秀的成果。它包括中国古代的“天人模式”的生态智慧。儒家从现实生产与生活需要出发,提出的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和尊重生命、兼爱万物的生命伦理观,中庸之道的生态实践观,对社会作用与影响最为深远。道教提出的万物一体、道法自然的生态自然观,道生万物、尊道贵德的生态伦理观,自然无为的生态实践观,强调人要崇尚自然、效法自然、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有利于我国广大民众的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荀子的天人相分和人定胜天的思想,把人从天命主宰之下解放了出来,肯定了人的主体性,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却又突破了儒家的“天人合一论”和老子的“天人相融论”,在承认客观规律的同时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在全球面临生态环境问题的大背景下,力图把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原因,探讨危机的解决途径,从而形成的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态后现代主义的绿色批判产生于对现代性危机的反思与批判过程中,尤其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不仅否定和批判现代主义,而且还积极寻求解决方法,重新建构人与自然的有机整体关系,倡导绿色经济观,建立自然价值论,重视自然权利,树立生态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态思维方式,从而形成一种不同于现代性文化的新思想体系。技术范式演进与文明转型绿色根基,通过技术哲学中技术范式对于社会更替的作用,指出技术发展的规律呼唤人类发展模式的转变。最后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理论,提出了绿色发展道路的哲学过程就是人类生产力的绿色转向以及其决定的社会上层意识的绿色化。文章的第五部分:绿色发展的精神内核。绿色发展首先倡导的是人的理念的转变,是现代社会发展下对于发展理念新的要求,因此绿色发展的精神架构首先就是发展理念的时代转型,其次是绿色发展的道德重构,伦理道德是人类社会维系的重要因素,人类伦理的绿色重构是冲破工业文明的哲学核心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束缚。绿色发展的人文诉求追求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工业文明注重的人的消费理念和物欲的满足,忽略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要义。绿色发展的精神内核指出绿色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的必经途径。文章的第六部分分析的是绿色发展的系统特性。绿色发展之所以能够推动人类文明的转型,指引人类走向生态文明,就在于绿色发展道路是合乎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的生态系统的要求,绿色发展是一个系统化的发展理论,其内在的包容性能够将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结合在一起,通过其顺应技术发展的技术体系的扩散性,达到其文化模式追求和谐型的要求。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绿色发展的实践指向—中国绿色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社会是新形势下对我国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是顺应世界文明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绿色发展道路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经之路,因此要加快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构建系统化、可实践的绿色发展道路。首先是要确立我国的绿色发展战略和规划,只有将中国“十二五”规划中绿色发展内容具体化,才能推动我国绿色发展的建设;其次是推进绿色技术的扩散,将环境因素引入技术研发过程中、增强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同科研机构的绿色科技联合,完善企业绿色创新激励制度,积极投入国际竞争,突破绿色技术壁垒,第三是政策保障,完善绿色法律法规建设,积极探索绿色金融渠道,加强同国外的联系;最后是从文化入手,提高民众对绿色发展的认识水平,培养民众绿色发展的特有情感,养成良好的绿色文明行为,构建社会绿色文化体系。
绿色建筑在我国发展迅速,至2016年6月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已经达到4314项,累积建筑面积超过5亿平方米。发展绿色建筑作为国家战略,正引领建设领域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前行。
为使绿色建筑健康可持续发展,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正在开展,将对绿色建筑的未来产生重要影响,这就是绿色建筑的后评估。
不一样的绿色建筑评估绿色建筑是生命全周期内“四节一环保”的节能建筑,目前我国认定的绿色建筑是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评定的,主要关注建筑的设计和施工阶段是否符合绿色的标准,但其运行后的绿色情况的评价明显不足。据统计,在具有绿色评价标识的绿色建筑中,获得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的不足7%。也就是说,对于绿色建筑生命全周期内的评价还有待加强,后评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步受到特别关注的。
不能只是设计阶段达到星级标准,而是要等房子建造完成后,用运行的数据来考核房子的节能、使用舒适度等。根据最后使用效果和实际定量的使用状况来评估,这是绿色建筑的后评估方法。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说。
研究者指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于绿色建筑的运行是有评价标准的,但其主要侧重于评价绿色建筑采用的技术或措施是否到位,而绿色建筑后评估的重点与之不同。后评估是对绿色建筑所有技术和措施在项目运营阶段集成应用后的综合实施效果、建成使用满意度以及人行为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的主客观结合的综合评估,一般无需考虑单项技术或措施的到位与否。但却包含了单项技术或措施应用中其他可能出现的影响因素,因而更倾向于效能性评价。
显然,绿色建筑后评估的内容更细致,参考项更多样。
后评估迟到的原因我国第一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制定颁布是在2006年,2008年开始实施绿色评价标识制度,第一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颁发。从总体来看,绿色建筑的发展只有十余年的时间,获得标识的绿色建筑的运行则多数不足十年,这是绿色建筑运行标识较少和后评估迟缓的基本背景。
但业内人士对此的分析更加具体和深入。综合业内人士观点,运行评价标识较少的具体原因包括:一方面由于早期获得设计标识的项目数量较少,近年来才陆续达到竣工一年后申报运行标识的条件;另一方面,项目竣工后项目主体发生改变,特别是对于住宅建筑,项目主体由建设单位转变为物业管理单位,部分物业管理部门因管理水平有限无法满足申报运行标识的要求,或根本不清楚应该继续申报运行标识。此外,也存在部分项目申报设计标识仅仅是为了提高销售竞争力,在获得丰硕回报并完成销售任务后,并不再关心后期的实际落实情况。这些因素导致绿色建筑“实际效果”显现不出来。
这个分析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显示了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绿色建筑运行评价已然迟缓,后评估作为基于运行的评价体系的慢节奏,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
目前,我国绿色建筑的后评估刚刚起步,所进行的只是一些个案研究,甚至是一些项目中某些方面的研究,与建立全面的运行阶段实施效果的综合评价方法和技术手段还有很大距离。
后评估成为研究目标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一直是专家学者们关注的问题,甚至可以说,这是绿色建筑研究中的尖端问题。后评估的研究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多的人对此发表意见。
根据对资料的梳理,在21世纪最初的几年中,亦即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最初阶段,对绿色建筑后评估这一概念,人们还是生疏的,甚至在绿色建筑研究者中也是这样。彼时人们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关注,首先是介绍国外的经验,并根据这些国外的体系,对我国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提出建议。较早的如2002年李路明的《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略览》,介绍了美国等主要西方国家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历程、评价方法和各自的特点,希望能为建立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提供参考。此后的研究对英国的BREEAM、美国的LEED、GBC的GBTool进行比较,并通过对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实施情况分析,提出绿色建筑评估必须要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议,构建绿色建筑的基本评价指标。
此后,在基于绿色建筑生命全周期的认识下,后评估的概念被提出。如2009年尹波等在提交给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的论文中,设计了包含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运营、后评价反馈和回收回用阶段在内的全生命周期综合方法,并建立了多层次的综合指标体系。
随着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后评估成为许多研究人员的研究对象,以此为题的成果不断涌现,为完善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献计献策。这些研究不仅在技术方法和理论上为后评估奠定了基础,也对后评估在实际工作中的出现起到了推动作用。
后评估正在走来绿色建筑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以往人们关注设计和施工阶段的绿色评价是必然的,而如今关注绿色建筑的运行和后评估也是必须的,体现了不同阶段不同的重点。
事实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2014年修订版中已经突出了运行标准,在新版中将评价划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两个阶段、将评价方法调整为对评价指标评分并以总得分确定等级。不仅《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包含有关于运行评价方面的内容,有关部门还出台过专门文件,如2009年《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特别是2016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批准《绿色建筑运行维护技术规范》自2017年6月1日起实施。行业专家认为,《绿色建筑运行维护技术规范》符合我国国情,首次构建了绿色建筑综合效能调适体系,规定了绿色建筑运行维护的关键技术和实现策略,建立了绿色建筑运行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优化建筑的运行,有效提升了绿色建筑的运行管理水平。这些显示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发展绿色建筑方面所具有的前瞻性和对评价体系不断完善的努力。
在完善运行评价的同时,绿色建筑后评估也成为国家和有关部门重视的工作。2014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项课题“我国绿色建筑效果后评估与调研”通过验收。该课题实际在前一年已经完成,课题组研究了国外绿色建筑的后评估情况,对国内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或运行标识的130个建筑项目进行了实地调研,形成了《绿色建筑效果后评估与调研研究报告》和《后评估方法研究报告》等。嗣后,2016年7月,由清华大学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基于实际运行效果的绿色建筑性能后评估方法研究及应用”获得批准,国家专项经费2500万元。加大研究力度的目的,是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
仍是201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编写完成了《绿色建筑后评估技术指南》,包括“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行管理”等几大方面内容。《绿色建筑后评估技术指南》的编写,对于后评估的进行具有指导意义,并为后评估的大规模开展作了技术理论的准备。
绿色建筑的绿色程度关键要看运行效果,后评估是推动绿色建筑获得落实的重要环节。绿色建筑的大量增加,要求后评估的动力也在增强,可以说,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客观环境在呼吁后评估的出现,而近年后评估所受到的高度关注,表明绿色建筑后评估正在起步,其广泛的实行也不是遥远的事情。至于具体的推进思路,应该已经纳入到各方的思考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