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吴锋 编
出 版 社: 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258212
出版时间: 2009-11-01
版 次: 1
页 数: 335
装 帧: 精装
开 本: 16开
所属分类: 图书>科技>电工电气
《绿色二次电池:新体系与研究方法》主要讨论并阐述了绿色二次电池发展中的新体系及研究方法。内容包括近年来绿色二次电池研究中的新构思、新材料、新技术、新原理和新进展,重点介绍高能量密度多电子反应电池体系、高功率电极材料与电池设计、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安全性控制技术、电极材料的理论设计方法、电池反应的现场谱学表征技术,以及电池的绿色度评价方法。 《绿色二次电池:新体系与研究方法》可供从事化学电源研究和设计的科研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研究生学习、参考。
序
前言
第1章 概论
1.1 国家需求与研究背景
1.2 面临问题与研究目标
1.3 发展机遇与产业格局
1.4 研究概况与技术挑战
1.4.1 多电子反应体系
1.4.2 快速电极反应过程与相关材料
1.4.3 可控电池反应
1.5 结语
第2章 高比能二次电池分析
2.1 引言
2.2 实现高比能量的理论分析
2.2.1 高比能电池的理论原理
2.2.2 影响电池比能量的因素
2.3 高比能二次电池发展现状
2.3.1 二次电池体系开发现状
2.3.2 典型高比能二次电池体系的技术现状
2.3.3 现有高比能二次电池体系的技术局限
2.4 现有高比能二次电池体系的发展潜力
2.5 提升二次电池能量密度的可能途径
参考文献
第3章 高功率电池设计与应用技术
3.1 引言
3.2 高功率电池设计
3.2.1 电池内阻与最大输入/输出功率的关系
3.2.2 高功率电池设计的工艺敏感性因素分析
3.2.3 电池安全性与反应选择性、电极材料极化均匀程度的关系
3.3 磷酸铁锂材料的高功率输出特性
3.4 改善储氢合金负极的低温输出特性的措施
3.4.1 制约储氢材料低温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
3.4.2 改善储氢合金电极低温输出性能的措施
3.5 电池的热特性与管理设计
3.5.1 电池热模型的建立
3.5.2 电池热管理系统的设计
3.6 高功率电池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章 室温锂硫二次电池
4.1 锂硫电池的反应机理
4.1.1 锂硫电池的多步电化学反应
4.1.2 容量衰减机理
4.2 单质硫正极材料
4.3 硫化物正极材料
4.3.1 无机硫化物
4.3.2 有机硫化物
4.4 锂硫电池用电解质材料
4.4.1 锂硫电池用电解质的评价指标
4.4.2 锂硫电池用液态电解质
4.4.3 锂硫电池用固态电解质
4.5 应用示例
4.6 结语
参考文献
第5章 薄液层电化学储能体系
5.1 应用需求
5.2 快速电极反应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5.2.1 传统电池电极过程的主要特征
5.2.2 传统固体电极的反应动力学限制
5.2.3 快速电极反应的基本类型
5.3.薄液层储能原理
5.3.1 薄液层电化学储能体系模型
5.3.2 液相氧化还原电对
5.3.3 薄液层储能体系相关理论分析
5.3.4 薄液层电化学储能体系特点
5.4 应用示例
5.4.1 基于阵列多孔电极的薄液层体系
5.4.2 离子交换膜对库仑效率的影响
5.4.3 薄液层储能体系的循环性能
参考文献
第6章 三维结构锡基储锂合金负极材料
6.1 锡基储锂合金材料的特点
6.2 三维结构锡合金的制备方法
6.2.1 胶体模板电沉积法
6.2.2 以泡沫铜为基底的电沉积法
6.2.3 以多孔铜为基底的电沉积法
6.3 三维结构锡基合金的结构与储锂性能
6.3.1 三维结构锡一钴合金的结构与储锂性能
6.3.2 三维结构锡一铜合金的结构与储锂性能
6.3.3 三维结构锡一镍合金的结构与储锂性能
6.4 结语
参考文献
第7章 多电子反应氢氧化镍电极材料
7.1 氢氧化镍电极的基本性质
7.1.1 氢氧化镍电极的充放电机理
7.1.2 氢氧化镍的结构及晶型之间的转换关系
7.2 α-Ni(OH)2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7.2.1 Al取代α-Ni(OH)2的制备方法及其结构特征
7.2.2 Al取代α-Ni(OH)2的电化学性能
7.3 α-Ni(OH)2的表面修饰与电化学性能
7.3.1 CoOOH修饰α-Ni(OH)2
7.3.2 钇氢氧化物修饰α-Ni(OH)2及其高温性能
7.4 结语
参考文献
第8章 高比能电池的安全性与反应控制技术
8.1 高比能电池的安全性问题
8.2 水溶液电池气体的产生与消除
8.2.1 水溶液电池析气反应的机理分析
8.2.2 降低电池内压的一些技术方法
8.2.3 脉冲充电方法控制电池析气反应
8.3 氧化还原电对过充保护的方法
8.3.1 氧化还原电对添加剂的作用原理
8.3.2 水溶液体系的应用示例
8.3.3 非水溶液电池的应用示例
8.4 有机电解质溶液安全性添加剂
8.4.1 可聚合单体添加剂
8.4.2 阻燃性电解液
8.4.3 高稳定性电解质盐
8.5 温度敏感电极方法原理
8.5.1 电池的热反应与安全性
8.5.2 温度敏感电极的方法原理
8.5.3 应用示例
8.6 具有自开关功能的隔膜
8.6.1 热关闭隔膜
8.6.2 自激活电压开关隔膜
8.7 结语
参考文献
第9章 电池反应研究的谱学表征方法
9.1 电池反应表征的微观方法
9.1.1 解析电池反应机理的复杂问题
9.1.2 电池反应研究方法的比较
9.2 电池反应的红外光谱研究技术
9.2.1 红外光谱简介
9.2.2 透射红外吸收光谱
9.2.3 反射红外吸收光谱
9.2.4 红外光谱在锂离子电池研究中的应用
9.2.5 红外发射光谱技术
9.3 电化学原位扫描探针显微方法
9.3.1 基本原理
9.3.2 扫描隧道显微技术
9.3.3 原子力显微技术
9.3.4 ECSPM在电池研究中的应用示例
9.4 电池反应过程中的原位XRD研究
9.4.1 晶体结构和XRM基础
9.4.2 多晶衍射仪法及其应用
……
第10章 新型电池材料的模拟计算与结构设计
第11章 二次电池的绿色度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2100433B
作者: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作者),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作者)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7月1日)外文书名: Casebook of the Newest Green...
1、从结构上看,二次电池在放电时电极体积和结构之间发生可逆变化,而一次电池内部则简单得多,因为它不需要调节这些可逆性变化。 2、一次电池的质量比容量和体积比容量均大于普通充电电池,但内阻远比二次电池大...
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
综述了有关锂离子二次电池炭负极材料插锂行为的报道,由于各种炭负极材料的结构性能不同,表现在插锂行为上存在很大差异。这些插锂机理主要有:经典的石墨层间插入式化合物的插锂机理、多层锂机理、层—边端—表面储锂机理、碳—锂—氢机理、微孔储锂机理、锂分子Li_2的形成机理及其他插锂机理。
通过对影响绿色产品制造工艺因素的分析 ,从资源利用属性、能源利用属性、环境负担和经济性等几个方面建立了绿色产品制造工艺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图 ,并应用加性加权法首先排除绿色产品制造工艺方案集中的劣解 ,对绿色产品制造工艺方案进行规范化处理和采用和法求得权向量 ,最后确定绿色产品制造工艺的最优解 .在此基础上应用实例求绿色产品多个制造工艺方案的最优解 ,并通过验证是可行的
《城市住区绿色评估体系的应用与优化》基于现实问题,立足评估体系的指导作用展开探索。尝试改变评估体系结果控制的设计模式,转而采用过程过程控制的方法,主要针对设计阶段的过程控制。研究重视提升评估体系的应用范围度和操作灵活性,旨在强化其指导作用。主要内容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国内外建筑绿色评估体系的发展与实践情况,重点比较国内外典型住宅绿色评估体系的指导作用,分析我国现有住宅绿色评估体系指导作用偏弱的原因;第二部分,采用我国现有的典型住宅绿色评估体系对城市新建住区进行模拟评估,总结应用过程中指导作用的不足之处,利用管理学原理对住宅绿色评估体系的标准进行筛选;第三部分,从我国城市主要的环境问题出发,应用灰色判定的方法对优化标准进行序化,以“自下而上”的角度建立概念模型,最终设计一套城市住区设计阶段的绿色评估方法框架。
北京市政协通过“绿色出行体系”的建议案,并面向全社会发出了“提倡绿色出行,建设绿色北京”的倡议书。前往政协听取意见的北京市副市长黄卫表示,北京将建立公共自行车出行体系,同时他还透露,地铁1号线今年计划再次缩短最小发车间隔。
我国住宅绿色评估体系是在许多学者长年不懈努力下,基于国外相关经验发展而来,并逐步成为适用于城市住区进行绿色建设指导与认证的主要工具。
由于单纯的住宅绿色评估体系着重单体建筑的环境效能,城市住区则是一个复合系统,因此从单体建筑评估演化得来的住区评估系统在实际应用时存在着一些操作问题。而且,现有的评估体系多数重视结果控制,即通过检验绿色的最终成色来实现绿色的原本目标。这种绿色评估的设计方式没有充分满足以建筑师和地产开发者为代表的评估体系执行者的需求。站在他们的角度,评估体系应把关注点更多投向可操作性,因为绝大多数的执行者需要评估体系扮演辅助的作用,从而将绿色目标完美地转化为绿色结果。这些现实存在的需求意味着现有的评估体系需要提升自己的指导作用。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