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绿色城市法则:向可持续发展城市转变 | 译 者 | 吴小菁 |
---|---|---|---|
出版日期 | 2014年5月1日 | 语 种 | 简体中文 |
品 牌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作 者 | Steffen Lehmann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页 数 | 888 页 |
开 本 | 16 开 |
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一直在探索城市本身的环境和社会情况,也试图建立城市与其日益国际化的城市边缘地区之间的关系。我得出的一条结论是,努力建立可持续城市,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城镇化世界里,我们需要用新的眼光及新的方式,来看待和理解城市,以及城市生活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如果我们不改变使用资源(尤其是化石燃料)的方式,我们就无法一直在地球生活下去。特别是全球化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大城市扩张似乎不可遏制,它们消耗掉了世界上的大量资源,并最终将给人类以及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未来,带来极大的恶果。
城市规划师、土木工程师和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是建立能够满足城市居民需求的空间结构。我们希望他们设计和建造安全的住所,供我们在城市里高效地活动;我们希望他们提供工作、娱乐和聚会的怡人空间。我们喜欢没有污染和垃圾堆放的城市环境。但是我们也必须认真对待城市对周围地区产生的影响。我们这个城镇化的社会,依赖于化石燃料提供动力的工业、农业和运输系统,已经对世界的生态系统产生了空前的影响。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近期的《地球生命力报告》中提到,在过去的30年里,1/3的自然环境已经受到毁灭性破坏。对城市居民、建筑师、土木工程师和城市策划师而言,扭转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倾向正日益成为(并且至今仍是)越来越突出的挑战。
本书通过运用城市再生策略和绿色城市概念模型,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一系列鼓舞人心的想法。这些观点在作者四年的工作室实践中得到验证。他选取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市作为研究对象,不断地改进自己的观点,并将该市作为发达国家面临制造业下滑的所有地区级城市的通用案例。本书试图探索的主题有:城市可以是绿色的吗?我们如何建立自然风景优美、社会群体和文化多元,同时保证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在近期的研究中,我借鉴了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约翰海因里希冯杜能的研究成果。冯杜能在他的《孤立国》一书中,对城镇与周边地区的融合方法做了完美的描述。作为区位经济学的创始人,他第一个建立了市场、农作系统与它们所在位置之间关系的分析模型。中世纪的城镇是这一模型的绝佳代表。冯杜能介绍了城镇被界定分明的农作和林业系统所环绕的内在逻辑,这个包围圈由4个不同的区域和1个最外围的区域组成,每个区域的用途各不相同。然而,当主要交通路线(比如可通航的河流或者当今的高速公路)建立时,这个包围圈就会被打破,继而被越来越多的线性系统所代替。目前,整个交通系统支撑着我们的城市。
目前,科技的进步使得飞机可以承载着食品从地球的一端飞到另一端,但这是以大量的能源消耗为代价的。食品和货物长途运输的廉价服务受到质疑,因此冯杜能的分析模型在当今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本书基于城市农作、城市风景和分散式能源利用的生态城市观念很有价值。这些观念是基于新的绿色城市主义的实用法则建立的,并通过密切相关的案例研究加以支持。斯蒂芬莱曼的设计工作室很好地阐释了这一全新的绿色城市主义。这是一本重要的、密切相关且非常热门的书,全世界的决策者都有必要读一读。
赫伯特·吉拉德特
伦敦,2009年10月2100433B
吴小菁,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获管理学学士学位;公共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获管理学硕士学位。译著包括《工业遗址的再开发利用》。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上,以长期持续的城市增长及其结构进化,实现高度发展的城市化和现代化,从而既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满足未来城市的发展需求,实现城市由不协调剑协调、由非可持续剑可...
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但面对世界范围内人口剧增、土地严重沙漠化、自然灾害频发、温室效应、淡水资源的日渐枯竭等人类生存危机,人类不得不明白“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此,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将面临一个更大规模的建设高潮。可以说,我们正面临着一个伴随着国民经济飞跃的土木工程大发展的大好时期。而且这样一个优良的发展环境已经受到并将继续受到西方国...
人类正在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系列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现象。水资源的匮乏、建筑材料的浪费、沙尘暴的袭击使得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上讨论的日程。城市绿色建筑作为其中的一小环,也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绿色建筑已经不再局限于绿化这一单调的方面,而是要求通过各种方面和手段,最大限度的进行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在为祖国的发展、公众的居住提供舒适宜人的场所同时也能和周围的环境友好相处。城市绿色建筑的发展对于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为以后的绿色发展道路奠定了优良的基石。本文先简单的阐释了的概念,再介绍其历史进程,剖析了城市绿色建筑为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收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绿色建筑发展的建议,希望能对可持续与城市绿色建筑的发展有所帮助。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而现阶段的城市建设中建筑工程中,设计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对有限的能量和物质来说,会起到很大的节约作用.环保是目前全球都在践行的理念,未来也将继续发展下去.本文阐述了绿色建筑的理念,并提出相关的的绿色建筑方案,希望可以有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绿色城市设计(第2版)》是有关城市设计生态策略研究方面的专著。全书系统地从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绿色城市设计视野来探索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图景,在分析和把握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绿色城市设计的概念、内涵、特征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简要回溯其思想渊源与历史演进历程,并就城市环境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及其城市设计应对原则展开初步探讨,之后进一步提出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绿色城市设计的生态策略、方法与决策管理机制。最后,从案例研究出发,在实践中再检验和分析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2018年笔者进行了修订再版工作。
《绿色城市设计(第2版)》立论新颖,资料翔实,理论、方法和应用并重,适用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地理学、气象学以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建设管理者阅读,也可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提供参考。
《绿色城市设计: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生态策略》全面系统地从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绿色城市设计视野来探索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图景,在系统分析和把握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绿色城市设计的概念、内涵、特征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简要回溯了其思想渊源与历史演进历程,并就城市环境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及其城市设计应对原则展开初步探讨,进而提出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城市设计的生态策略、方法与决策管理机制。最后,从案例研究出发,在实践中再检验和分析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总序
前言
0绪论
0,1研究背景
0.1.1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
0.1.2 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情
0.1.3 城市与建筑学科可持续发展的使命
0.2 研究现状与动态
0.2.1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0.2.2 综合评述
0.3 研究方法与思路
0.3.1 研究的方法与目标
0.3.2 研究的基本思路
1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绿色城市设计的概念解析与基本原理
1.1 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绿色城市设计概念解析
1.1.1 概念界定
1.1.2 相关概念解析
1.2 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绿色城市设计的内涵与特征
1.2.1 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绿色城市设计的内涵
1.2.2 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绿色城市设计的主要特征Ol
1.3 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绿色城市设计的基本原理
1.3.1 整体关联原理
1.3.2 系统层级原理
1.3.3 自然梯度原理
1.3.4 技术适宜性原理
1.3.5 人类需求适宜性原理
2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绿色城市设计的思想渊源与历史演进
2.1 农耕时期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城市建设思想
2.1.1 农耕时期城市建设思想产生的背景
2.1.2 农耕时期城市建设思想的发展沿革
2.2 工业化时期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绿色城市设计思想
2.2.1 工业化时期城市设计思想产生的背景
2.2.2 工业化时期城市设计思想的发展沿革及主要理论
2.2.3 工业文明的悖论
2.3 后工业化时期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绿色城市设计思想
2.3.1 资源——城市发展亟待逾越的“门槛
2.3.2 技术——城市发展的”双刃剑
2.3.3 环境伦理学——为“可持续发展”而改变的生活模式
3城市环境的影响因素及其城市设计应对原则
3.1 气候的成因、分类与组成要素及其城市设计应对原则
3.1.1 全球气候的成因
3.1.2 城市气候的总体特征与类型
3.1.3 气候的组成要素及其城市设计应对原则
3.2 地形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其城市设计应对原则
3.2.1 地形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3.2.2 城市选址和建设中的地形应对原则
3.3 开放空间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其城市设计应对原则
3,3.1 城市开放空间的环境要素及其作用机理
3.3.2 开放空间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3.3.3 开放空间的布局模式
3.3.4 案例研究
3.4 人工要素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其城市设计应对原则
3.4.1 建筑物密度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3.4.2 街道(建筑群体)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其城市设计应对原则
3.4.3 高层建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其城市设计应对原则
3.4.4 其他细节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其城市设计应对原则
4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绿色城市设计生态策略
4.1 不同层级的城市设计生态策略
4.1.1 区域一城市级的城市设计生态策略
4.1 ,2片区级的城市设计生态策略
4.1.3 地段级的城市设计生态策略
4.1.4 案例研究
4.2 适应不同气候条件的城市设计生态策略
4.2.1 湿热地区的城市设计生态策略
4.2.2 干热地区的城市设计生态策略
4.2.3 冬冷夏热地区的城市设计生态策略
4.2.4 寒冷地区的城市设计生态策略
5城市设计生态策略运作中的决策管理
6实践与教学
7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