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观与性状:无色有光泽单斜晶系片状或柱状晶体,在92℃为菱形晶体。易溶于水,溶于水时呈吸热反应,溶于乙醇、碱金属氢氧化物、丙酮、吡啶和液体二氧化硫中,难溶于氯仿(三氯甲烷)。在日光照射下溶液呈红色。
熔点(℃):149.6
相对密度(水=1):1.31
沸点(℃):170(分解)
CAS NO.1762-95-4
分子式:NH4SCN
分子量:76.12
溶解性:溶于水,溶于乙醇、丙酮、氨水 。
遇铁盐生成血红色的硫氰化铁,与亚铁盐不反应。在日光作用下溶液呈红色。加热至140℃左右时形成硫脲。170℃时分解为氨、二硫化碳和硫化氢。易潮解 。
中文名称:硫氰酸铵;
中文同义词:硫氰化铵;硫氰酸铵, 98+%;硫氰酸铵, ACS, 97.5% MIN;硫氰酸铵, ACS MIN;硫氰酸按;
英文名称:Ammonium thiocyanate;
英文同义词:Ammoniumrhodantate;Ammoniumrhodonide;rhodanid;trans-aid;usafek-p-433;AMMONIUM RHODANATE;AMMONIUM RHODANIDE;AMMONIUM RHODANIDE STANDARD SOLUTION;
CAS号:1762-95-4;
Mol文件:1762-95-4.mol。
性状:白色晶体,溶于水,水溶液中呈弱酸性,10%的水溶液pH值为4-6,不溶于甲醇和乙醇;能吸收空气中的水份熔点:131-135℃(lit.)水溶性:1950 g/L (20°C) 质量规格:纯度:≥...
一 物理性质: 1. 纯硝酸是无色油状液体, 开盖时有烟雾, 挥发性酸[沸点低→易挥发→酸雾] 2. M.p. -42℃, b.p. 83℃. 密度: 1.5 g/cm3, 与水任意比互溶. ...
健康危害:对眼睛、皮肤有刺激作用。主要因误服而导致中毒,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血压降低等。有口服15%该品200ml引起中毒的报道,经治疗痊愈;有连续服用0.1g,每日1-3次,3周以上发生中毒...
1、由氰化铵水溶液与硫或多硫化物共热而制得。
工业上一般用焦化废液复盐提纯装置制取,时下华北、华中部分小钢厂已有此装置。
2、由二硫化碳和液氨在加压下反应制得。或由硫黄和水的浆状物与氰化钠反应,再与固体氯化铵反应制得。
3、二硫化碳法将二硫化碳和稍过量的液氨同水混合,在压力5.88×105Pa、温度100℃下,反应约20h,生成硫氰酸铵。反应液经减压蒸发脱除硫化氢,在液温105℃时,用硫化铵除去铁及重金属,过滤,将滤液减压浓缩后在结晶器内冷却结晶,再经离心分离、干燥,制得硫氰酸铵。
4、硫黄法将适量水和硫黄粉在反应器中搅拌成浆状,固体氰化钠分次缓慢加入,在温度110℃左右进行反应生成硫氰化钠,然后再加入固体氯化铵,反应生成硫氰酸铵,在反应液中再加入硫氰酸钡,除杂澄清,上层清液经减压蒸发、浓缩析出氯化钠,再经过滤、冷却结晶、分离和干燥,制得硫氰酸铵。
5、用氰化铵溶液与硫粉共煮。
6、将二硫化碳与氨水进行加压合成反应,生成硫氰酸铵及副产硫氢化铵,再经脱硫蒸发使硫氢化铵分解生成硫化氢除去,所得溶液经除杂质和分离,得产品。或者将硫黄与氰化钠反应生成硫氰化钠,再与氯化铵复分解反应生成硫氢酸铵。
7、制法 用适量水溶解工业品硫氰酸铵,加热至60℃,之后分别加入适量 ( 以原料中杂质量计算)硫化钡、氢氧化铵( 相对密度0.91)和氢氧化钡,以除去重金属离子和SO42-离子。静置澄清,倒出清液,加入少量氨水和少量活性炭,在60℃下蒸发至相对密度为1.15止,过滤后搅拌冷却结晶,抽滤。结晶在60℃下再溶于少量蒸馏水中,常规检验溶液中SO42- 和 Ba2 ( 若含量达不到要求,则按计算量加氢氧化钡或硫酸铵,并加入少量活性炭) ,符合要求后在60℃下过滤、冷却结晶、抽滤后用少量蒸馏水洗涤,最后在30~40℃下干燥,可得分析纯硫氰酸铵 。
无机工业用于制造氰化物,硫氰酸盐、亚铁氰化物、硫脲和用作生产双氧水的辅助材料。有机工业用作聚合的催化剂。医药工业用于抗生素生产中合成和分离工艺。电镀工业用于镀锌。印染工业用作印染扩散剂。农药工业用于制造叶青爽等。钢铁工业用于配置浸酸剂。分析化学中用了银、汞、微量铁测定,农药含氮量分析,水质分析,配置硫氰酸根的标准溶液等。
用作镀黑镍电解液中的发黑剂以及分析化学中用于测定电解液中铁、银等离子。
健康危害:对眼睛、皮肤有刺激作用。主要因误服而导致中毒,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血压降低等。有口服15%该品200ml引起中毒的报道,经治疗痊愈;有连续服用0.1g,每日1-3次,3周以上发生中毒性精神病及死亡事故的报道。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该品不燃,有毒,具刺激性 。
S13Keep away from food, drink and animal foodstuffs.
远离食品、饮料和动物饲料保存。
S61Avoid release to the environment. Refer to special instructions / safety data sheets.
避免释放至环境中。参考特别说明/安全数据说明书。
R20/21/22Harmful by inhalation, in contact with skin and if swallowed.
吸入、皮肤接触及吞食有害。
R32Contact with acid liberates very toxic gas.
与酸接触释放极高毒性气体。
R52/53Harmful to aquatic organisms, may cause long-term adverse effects i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对水生生物有害,可能对水体环境产生长期不良影响。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洗胃,导泄。就医。
危险特性:不燃。受热分解,放出氮、硫的氧化物等毒性气体。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氧化硫。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灭火时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
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转移至安全场所。若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操作注意事项: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手套。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氧化剂、酸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包装要求密封,不可与空气接触。应与氧化剂、酸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
1、氢键供体数量:1;
2、氢键受体数量:2;
3、可旋转化学键数量:0;
4、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TPSA):24.8;
5、重原子数量: 4;
6、表面电荷:0;
7、复杂度:31.3;
8、同位素原子数量: 0;
9、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0、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1、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2、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3、共价键单元数量:2 。
焦炭的物理性质 焦炭物理性质包括焦炭筛分组成、焦炭散密度、焦炭真相对密度、 焦炭视相对密度、焦炭气 孔率、焦炭比热容、焦炭热导率、焦炭热应力、焦炭着火温度、焦炭热膨胀系数、焦炭收缩 率、焦炭电阻率和焦炭透气性等。 焦炭的物理性质与其常温机械强度和热强度及化学性质密切相关。焦炭的主要物理性质如下: 1. 真密度为 1.8-1.95g/cm3 ; 2. 视密度为 0.88-1.08g/ cm3 ; 3. 气孔率为 35-55%; 4. 散密度为 400-500kg/ m3 ; 5. 平均比热容为 0.808kj/ (kg?k)(100℃), 1.465kj/ ( kg?k)(1000℃); 6. 热导率为 2.64kj/ (m?h?k)(常温), 6.91kg/ (m?h?k)(900℃); 7. 着火温度(空气中)为 450- 650℃; 8. 干燥无灰基低热值为 30-32
一、铜的物理性质包括导电性、导热性以及耐蚀性 1、铜的导电性 铜最重要的特性之一便是其具有极佳的导电性,其电导率为 58m/(Ω。mm 的平方 )。这 一特性使得铜大量应用于电子、 电气、电信和电子行业。 铜的这种高导电性与取原子结构有 关:当多个单独存在的铜原子结合成铜块时, 其价电子将不再局限于铜原子之中, 因而可以 在全部的固态铜中自由移动,其导电性仅次于银。铜的导电性国际标准为:一长 1m 重 1g 的铜在 20℃时的导电量公认为 100%。现在的铜炼技术已经可以生产出同品级铜的导电量比 这个国际标准高出 4%~5%。 2、铜的导热性 固体铜中喊有自由电子所产生的另一重要效应就是其拥有极高的导热性,其热导性为 386W/(m.k) ,导热性仅次于银。加之铜比金、银储量更丰富,价格更便宜,因此被制成电线 电缆、接插件端子、汇流 [排、引线框架等各种产品,广泛用于电子电气、电讯和电子行
NH4SCN=76.127.612g→1000ml
【配制】取硫氰酸铵8.0g,加水使溶解成1000ml,摇匀。
【标定】精密量取硝酸银滴定液(0.1mol/L)25ml,加水50ml,硝酸2ml与硫酸铁铵指示液2ml,用本液滴定至溶液微显淡棕红色,经剧烈振摇后仍不褪色,即为终点。根据本液的消耗量算出本液的浓度,即得。
硫氰酸钠滴定液(0.1mol/L)或硫氰酸钾滴定液(0.1mol/L)均可作为本液的代用品。
本标准规定了焦炉煤气湿法脱硫过程中脱硫废液中硫氰酸铵的测定,其他脱硫过程中脱硫液硫氰酸根离子的测定参照本标准执行。 本标准适用于脱硫废液中硫氰酸铵含量在0.05g/L~1.00g/L。如果被测溶液含量超过范围,可稀释到该范围。
宁波钢铁有限公司、鞍钢集团北京研究院有限公司、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