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与特性》是2007年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书名 | 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与特性 | 页数 | 223页 |
---|---|---|---|
出版社 | 人民交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07年9月1日 |
装帧 | 平装 | 版次 | 1 |
本书系统阐述了沥青混合料材料性能和施工工艺。全书共分八章,涉及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介绍沥青混合料路面的发展概况、沥青气候分区;第二部分介绍沥青、集料、沥青混合料性能、强度形成机理、沥青混合料结构组成理论;第三部分介绍沥青路面修筑技术;第四部分介绍了新型沥青混合料。
本书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可供公路与城市道路设计、施工和管理(监理)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参考。
彭波,从事烹饪和烹饪教育工作20多年,先后担任多家饭店厨师长和烹饪学校教务处主任,1993年荣获全国第三届烹饪技术比赛热菜个人银奖,2001年、2003年获"中国鲁菜名师"、"中国烹饪名师"、"中国烹饪大师"、"中国药膳师"等称号。2002年出版《食品雕刻》(副主编),2003年编著《水产品的美容保健药用》,其他制的多款菜品被收录在《新鲁菜》一书中。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沥青路面发展史
第二节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及损坏形式
第三节 沥青路面工作特性
第四节 沥青及沥青混合料气候分区
第二章 道路集料技术性能及加工
第一节 集料的矿物组成
第二节 我围沥青混合料集料要求
第二二节 shrp集料要求
第四节 集料生产
第三章 道路石油沥青技术性能
第一节 道路石油沥青分类及性能
第二节 我国道路石油沥青技术标准
第三节 shrp沥青技术指标
第四节 改性沥青及其技术标准
第四章 沥青混合料结构组成理论与力学性能
第一节 沥青混合料分类
第二节 沥青混合料级配理论
第三节 沥青混合料强度理论及强度参数
第四节 沥青混合料应力一应变特性
第五章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第一节 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第二节 sma(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第三节 superpave沥青混合料
第六章 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
第一节 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
第二节 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
第二节&nbs
ISBN: 7114066996, 9787114066993
条形码: 9787114066993
商品尺寸: 26 x 18.5 x 0.8 cm
商品重量: 340 g
ASIN: B0011F5O0E
热拌沥青混合料,是常规的道路铺装、修补材料,性能满足设计要求,但是施工比较麻烦,特别是用于修补时,成本很高。冷拌沥青混合料又叫沥青冷补料,优点是施工简便,缺点是稳定性较差。主要用于小面积沥青路面临时修...
和厂家结算一般按照过泵单子算,无机料要料一般按照2。4算,如果刚下完雨,要按照2.45算。
不错,说得很详细
近几年,随着我国公路的快速建设,公路养护管理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制定有效的养护管理方法就必须对养护材料的各种性能有十分清晰的认知。而沥青混合料由于其材料本身的优越性能,在我国各等级公路中应用广泛。因此,本文对沥青混合料技术特性做了简要的阐述。
针对现有关于岩沥青改性AC—25沥青混合料用于路面结构下面层研究较少且不够完善的问题,结合南方某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岩沥青AC—25下面层试验路修筑实践,对岩沥青AC—25沥青混合料进行了材料组成设计,并通过室内试验对其主要路用性能指标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推荐AC—25沥青混合料级配曲线靠近级配范围的下限,确定岩沥青改性AC-25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为3.8%;通过高温稳定性和水稳定性检验,推荐改性AC-25沥青混合料时岩沥青最佳掺量为2.25%.研究成果可供岩沥青用于我国南方地区沥青路面下面层的类似工程参考.
一、结构组成与分类
1.沥青混合料主要由沥青、粗集料、细集料、矿粉组成,有的还加入聚合物和木纤维素拌合而成。
2.按级配原则构成的沥青混合料,其结构组成通常有三种形式:
(1)悬浮密实结构:具有很大的密度,较大的黏聚力,但内摩擦角较小,高温稳定性较差,主要代表有AC型沥青混合料。
(2)骨架空隙结构:嵌挤能力强,内摩擦角较高,但黏聚力也较低,主要代表有沥青碎石混合料(AM)和OGFC排水沥青混合料。
(3)骨架密实结构:综合以上两种优点,嵌挤锁结作用,内摩擦角较高,黏聚力也较高,主要代表有沥青玛蹄脂混合料(SMA)。
二、主要材料与性能
1.粘结性
(1)对高等级道路,夏季温度高持续时间长、重载交通、停车场等行车速度慢的路段,尤其是汽车荷载剪应力大的结构层,宜采用稠度大(针入度小)的沥青;
(2)对冬季寒冷地区、交通量小的道路宜选用稠度小的沥青;
(3)当需要满足高、低温性能要求时,应优先考虑高温性能要求。
2.感温性
(1)表征指标之一是软化点。表征的另一指标是:针入度指数(PI),它是应用针入度和软化点的试验结果来表征沥青感温性的一项指标。
(2)对日温差、年温差大的地区宜选用针入度指数大的沥青。
(3)高等级道路,夏季高温持续时间长的地区、重载交通、停车站、有信号灯控制的交叉路口、车速较慢的路段或部位需选用软化点高的沥青;反之,则用软化点较小的沥青。
3.耐久性
(1)通过薄膜烘箱加热试验测定耐久性。
(2)通过水煮法试验沥青和骨料的粘附性,反映其抗水损害动力,等级越高,粘附性越好。
4.塑性
一般认为,低温延度越大,抗开裂性能越好。在冬季低温或高、低温差大的地区,要求采用低温延度大的沥青。
5.安全性
有关规范规定,通过闪点试验测定沥青加热点闪火的温度--闪点,确定它的安全使用范围。
三、热拌沥青混合料主要类型
1.AC型沥青混合料,适用于次干道、辅路或人行道等场所。
2.改性沥青混合料适用于城市主干道和城镇快速路。
3.SMA适用于城市主干道和城镇快速路。
【速记点评】该知识点主要以选择题形式考查沥青混合料的结构与分类和材料与组成。
《改性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材料特性与结构行为》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室内外试验与理论分析以及实体工程的验证,系统阐述了改性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的相关理论及其应用技术。集中体现了作者近十年关于改性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系统及其抗裂机理、组成材料、技术特性、材料组成设计、结构性能以及设置应力吸收层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结构分析与结构设计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改性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材料特性与结构行为》可作为科研、设计、工程管理等相关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的参考用书。
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存在的主要问题
1.2 应力吸收层技术
1.3 应力吸收层技术亟待解决的技术难点
参考文献
第2章 改性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系统及其抗裂机理
2.1 改性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系统
2.2 改性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技术与其他防裂技术比较
2.3 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的力学分析
2.3.1 沥青路面反射裂缝扩展机理
2.3.2 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扩展力学分析
2.4 沥青加铺层裂缝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有限元分析
2.4.1 有限元计算模型及裂缝区域模型
2.4.2 结构设计参数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
2.5 接缝处沥青加铺层应力集中的有限元分析
2.6 反射裂缝扩展路径模拟
参考文献
第3章 改性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组成材料
3.1 应力吸收层沥青结合料性能指标
3.1.1 技术性能要求
3.1.2 应力吸收层沥青结合料性能评价指标
3.2 应力吸收层改性沥青混合料胶浆特性
3.2.1 沥青胶浆中矿粉的沉淀
3.2.2 SAM改性沥青胶浆矿粉的沉淀
3.2.3 粉胶比对沥青胶浆性能的影响
3.3 应力吸收层集料特性
参考文献
第4章 改性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材料技术特性
4.1 应力吸收层材料的黏弹特性
4.2 应力吸收层材料弹性模量与泊松比
4.3 应力吸收层材料高温稳定性
4.4 应力吸收层混合料低温性能
4.4.1 小梁弯曲破坏试验
4.4.2 圆盘拉伸试验
4.4.3 常温等速拉伸性能
4.5 应力吸收层混合料抗疲劳性能
4.5.1 沥青混合料复合小梁弯曲疲劳性能
4.5.2 应力吸收层混合料疲劳性能
4.5.3 应力吸收层混合料直接拉压疲劳性能
4.5.4 应力吸收层混合料半圆弯曲疲劳性能
4.6 水稳定性能
4.7 应力吸收层材料SGC特性
4.8 应力吸收层混合料性能与体积试验指标
4.9 应力吸收层混合料技术标准
参考文献
第5章 改性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材料组成设计
5.1 应力吸收层组成材料技术要求
5.1.1 应力吸收层结合料
5.1.2 应力吸收层混合料集料
5.1.3 应力吸收层混合料用矿粉
5.2 矿料级配设计
5.2.1 目标级配与集料组成
5.2.2 工程设计级配及范围
5.3 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
5.3.1 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回顾
5.3.2 混合料成型方法
5.4 应力吸收层改性沥青混合料旋转压实参数
5.5 混合料设计技术标准
5.6 基于Superpave设计方法的应力吸收层改性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
5.6.1 设计标准和设计参数的确定
5.6.2 初始沥青用量的确定和体积参数计算
5.6.3 应力吸收层改性沥青混合料体积设计过程
5.7应力吸收层改性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实例
5.7.1 原材料的选择
5.7.2 矿料级配选取
5.7.3 配合比设计
参考文献
第6章 改性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结构性能
6.1 沥青加铺层结构抗疲劳特性
6.1.1 沥青加铺层大尺寸疲劳试验
6.1.2 试验用原材料及结构层铺筑
6.1.3 剪切型反射裂缝疲劳试验
6.1.4 张开型反射裂缝疲劳试验
6.2 组合小梁试件抗疲劳陛能
6.2.1 试验材料及试件制备
6.2.2 组合小梁结构抗疲劳试验方案
6.2.3 组合小梁结构抗疲劳试验结果
6.3 设置应力吸收层的沥青面层结构抗车辙能力
6.3.1 全厚度车辙试验
6.3.2 汉堡车辙试验
6.4 应力吸收层与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层间剪切特性
6.4.1 LLM路面材料直剪试验仪及工作原理
6.4.2 应力吸收层与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层间剪切性能
参考文献
第7章 设置应力吸收层的沥青加铺层结构分析
7.1 材料强度准则
7.2 荷载应力
7.2.1 计算模型与参数
7.2.2 荷载应力有限元分析
7.3 温度应力
7.3.1 路面温度场计算基本理论
7.3.2 路面结构温度场的测试与确定
7.3.3 计算模型与材料参数
7.3.4 应力吸收层温度应力有限元分析
7.4 耦合应力
7.5 设置应力吸收层加铺层结构深度方向的应力分布
7.5.1 荷载应力分布
7.5.2 温度应力分布
参考文献
第8章 设置应力吸收层的沥青加铺层结构设计方法
8.1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国外设计方法
8.2 基于断裂力学理论的沥青加铺层结构设计方法
8.3 设置应力吸收层的沥青加铺层结构设计方法
8.3.1 设计参数
8.3.2 设计标准
8.3.3 结构计算方法
8.4 设置应力吸收层的沥青加铺层厚度设计方法
8.4.1 弯沉-交通量设计方法
8.4.2 加铺层厚度设计算例
参考文献
作为高级路面主要结构型式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具有寿命长、养护工作量小、节约能源、施工简便以及对交通等级和环境适应性强等优点,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在我国得到了较大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早期修建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不但没有体现出其优点,反而显现出舒适性较差、噪声较大、抗滑性能难以恢复以及修复较为困难等弱点。国际石油资源日趋紧缺,沥青价格持续攀升,给当前我国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在公路建设任务仍然繁重的背景下,合理有效利用当地资源,进一步优化路面结构,降低建设成本,实现路面可持续发展就显得极为迫切。
第一篇 理论基础
第一章沥青结合料
第一节 沥青材料的分类、组成和结构
第二节 道路石油沥青的基本性质
第三节 改性沥青
第四节 乳化沥青
第二章 沥青混合料的技术特性
第一节 基本特性
第二节 高温稳定性
第三节 低温抗裂性
第四节 水稳定性
第五节 疲劳特性
第六节 老化特性
第二篇 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 第三章热拌沥青混合料
第一节 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与技术要求
第二节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第三节 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实例
第四章 Superpave沥青混合料
第一节 Superpave技术的诞生与发展
第二节 Superpave沥青混合料设计
第三节 Superpave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应用
第五章 沥青玛脂碎石(SMA)混合料
第一节 SMA混合料的结构组成及强度形成机理
第二节 SMA混合料的材料组成及技术要求
第三节 SMA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
第四节 SMA混合料设计实例
第六章 纤维沥青混合料
第一节 纤维与纤维沥青胶浆基本性质
第二节 纤维沥青混合料的增强作用机理
第三节 纤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第七章 开级配抗滑磨耗层(OGFC)混合料
第一节 OGFC混合料技术特点
第二节 OGFC混合料的材料组成及技术要求
第三节 OGFC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第八章 大粒径沥青碎石混合料(LSAM)
第一节 LSAM混合料的结构特性及强度形成机理
第二节 LSAM混合料级配设计
第三节 LSAM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第九章 贮存式冷铺沥青混合料
第一节 贮存式冷铺沥青结合料的制备及技术要求
第二节 贮存式冷铺沥青混合料的组成材料及技术要求
第三节 贮存式冷铺沥青混合料的组成设计
第十章 沥青稀浆封层与微表处混合料
第一节 稀浆封层和微表处的结构类型
第二节 沥青稀浆封层和微表处的组成材料
第三节 稀浆封层与微表处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第十一章 浇注式沥青混合料
第一节 浇注式沥青混合料的技术特性
第二节 浇注式沥青混合料的组成材料及技术要求
第三节 浇注式沥青混合料的应用
第十二章 再生沥青混合料
第一节 沥青再生机理与方法
第二节 再生剂的作用及其技术标准
第三节 再生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
第三篇 沥青混合料施工
第十三章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技术
第一节 沥青混合料的拌制与运输
第二节 沥青混合料的摊铺
第三节 沥青混合料的压实
第四节 沥青混合料的离析与防治
第五节 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管理与验收
第十四章 其他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技术
第一节 沥青玛脂碎石(SMA)混合料路面施工
第二节 开级配抗滑磨耗层(OGFC)混合料路面施工
第三节 浇注式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
第四节 大粒径沥青混合料(LSAM)路面施工5
第五节 沥青稀浆封层与微表处混合料路面施工
第六节 再生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