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贡砖简介
明清两代临清为州,后升为直隶州管辖夏津、武城、邱县、馆陶四县。官窑的分布应以临清为中心,南至现河北省馆陶县境内,北至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夏津县,东至现临清魏湾乡,原清平县的漳卫运河及会通河两岸。在此区域内窑窑相连,常以群聚,康熙时客居临清的江南文 士袁启旭曾赋诗吟咏烧砖情形:"秋槐月落银河晓,清渊土里飞枯草。劫灰助尽林泉空,官窑万垛青烟袅。"
临清贡砖烧制工艺包括:选土、碎土、澄泥、熟泥、制坯、晾坯、验坯、装窑、焙烧、洇窑、出窑、成砖检验等复杂的烧制工艺。临清贡砖生产工艺复杂精细,且用土讲究,用当地特有的"莲花土"以及漳卫河水(俗称阳水)烧制的砖"敲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不碱不蚀"。
为保证砖的质量,明清两代的临清砖窑,都有一套严格的技术操作规程。烧砖用的土,过完大筛子,还要过一遍小筛子,然后再象滤石杰一样,将土用水过滤,滤满一池,待泥沉淀后,再从滤池中将泥取出,用脚反复踩匀,才能用来脱制砖坯。这和烧制陶器的备泥技术差不多。
脱制砖歪是所有工序中最耗体力的一道工序。具体做法是:先在砖模里铺上一层湿布(以便倾倒),然后从踩好的泥堆上取下一块约七八十斤重的泥团,经过反复摔揉加工,最后用力摔入砖模中。泥团的大小和用力的大小既要保证砖模的四解四棱填满填实,又要保证不能因泥团而小而添泥,还则砖坯入窑后烧不成一体。率好后,把带泥的砖模搬到合适的地方倒出来即可。各窑场都设专人检查砖坯质量,棱角分明,光滑平正方为合格,不合格者要毁掉重做,因此,一个最好的工匠,一天也只能部400块砖坯。一般的,一天也就脱二三百块。
脱制好的砖坯晾干之后便可装 窑烧制了。烧砖用的燃料是豆秸或棉柴,因其火旺且匀。烧窑是一项复杂的技术活,必须由经验丰富的火把势掌握火候。每窑砖必须烧制半个月方能停火。停火后不能立即出窑,此时的砖是红色而非青色。要在窑顶预留的水槽内放水,让水慢慢渗入窑中,水不能太多太急,否则会使窑体炸裂,这称为洇窑。洇窑约六七天时间,洇毕便可出窑了。由于非雨季可大量积存砖坯,故各窑都能常年连续烧制。烧砖用的豆秸或棉此因用量甚巨,需专门筹措。每烧砖一 窑,约需此"八九万斤不等。办柴州县,除东昌府外,有东平、东阿、阳谷、寿张八处,每年领价办柴运送各窑"。"各州县办柴,俱由运河载送,其清(平)、茌(平)、博(平)、三县,皆附近窑厂,不通水道。官悯其陆运之艰,往往挟资就州境采买。以至昨一个附近豆秸和棉柴的价格常常居高不下。
北京故宫、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各城门楼、钟鼓楼、文庙、国子监及各王府营建中所用的临清贡砖比比皆是,处处可见。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等皇家陵园营建中所用的"寿工砖"也由临清烧造。此外南京中华门城墙、玄武桥,曲阜孔庙,德州减水坝,张秋镇荆门、阿城、七级等闸坝等处也相继发现临清贡砖,这些砖至今不碱不蚀、敲击有声,500多年的历史中,临清烧造贡砖时间之长、数量之大是中国任何地方无法比肩的。
临清贡砖生产工艺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取得的独特经验,明清时期用此工艺生产的大青砖已被故宫等多处世界级文化遗产建筑所用。 几百年来,此砖不碱不蚀,质地仍坚硬如石,显示了临清贡砖烧制工艺的高超。临清砖开发并恢复生产后,已用于蓬莱水城和成都杜甫草堂的维修,现正扩大生产规模, 以满足全国各地古建筑的修建使用如今,临清贡砖烧制技艺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买房子临清理想城与临清盛世嘉园与临清未来城与临清龙泽苑小区要哪个好
最好买现房。不要看主体起来了,后面的活多的是。最后一哆嗦哆嗦不好你都住不进去。即使能交房了,得看入住率。不然后续设施跟不上。
个人的看法是:全国的房价都面临着崩盘的局面,那么多年轻人为了房子而不能结婚,那么多家庭为了房子而发生矛盾,所有的舆论都围绕着这个不正常的房价,连媒体都不得不在抨击房价了。政府不敢再明目张胆地忽悠老百姓...
你好,山东临清楼盘的房价目前均价是34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区用水量大幅度上升。临清市城区生活及工业用水全部为地下水,由于大量超采地下水,造成了地下水位埋深大幅度下降,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的大面积地下水漏斗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势必引起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因此摸清临清城区地下水的下降规律及地质状况、漏斗区的范围、地面沉降的状况并提出阻止地面沉降的措施,对地上建筑物、地下构筑物保护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临清市属于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县市之一,城区用水全靠提取地下水。由于大量超采,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大面积的地下水漏斗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势必引起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因此,摸清地下水位下降与地面沉降的状况,提出阻止地面沉降的补救措施,对地上建筑物及地下构筑物的保护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详细介绍了临清市地下水漏斗区地面沉降量研究的过程及研究成果,并提出了缓解地面沉降的几项措施。
近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工信部联合发布了国家级第一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该目录共包含383个项目,山东省共17个项目被列入目录,临清贡砖制作技艺首批入选。
去年初,《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发布,明确了未来几年我国振兴传统工艺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第一批目录重点选取了具备一定传承基础和发展前景、传承人群较多、有助于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国家或地方品牌的传统工艺项目,并适当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的项目给予了倾斜。
临清贡砖烧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通过了山东省工程建设监督中心的鉴定,完全达到了国家古建筑用砖标准。临清贡砖恢复生产后,已先后用于蓬莱阁城墙、济南大明湖大殿和成都杜甫草堂以及临清舍利宝塔的维修。近年来,省内外很多地方重修古建筑都相继联系订货。聊城古城开发、阳谷狮子楼维修、台儿庄古城修建以及德州魏氏庄园建设等都用到了临清贡砖,临清贡砖成为享誉全国的知名品牌。
据了解,《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要求各地振兴传统工艺,在尊重优秀传统文化、尊重地域文化特点、尊重民族传统、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发掘和运用传统工艺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丰富传统工艺的题材和产品品种,提升设计与制作水平,提高产品品质,培育中国工匠和知名品牌,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更广泛的应用,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该计划的目标是,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让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再创造能力、行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从业者收入以及对城乡就业的促进作用再次得到明显提升。
☺
1958年9月19日,在埋葬明万历帝的定陵中,当考古队员撬开通往地宫的金刚墙时,惊奇地发现,这些古老的城墙砖依然完好无损,如同新出窑一样。在场的还有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和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他们将这些“500岁”的砖石形容为“不蚀不碱,声有铜音”。 这些城墙砖便是“临清贡砖”。 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有两种砖石最为著名,一是苏州陆慕的金砖,一是临清的贡砖。两者叩之皆有“金石之声”,前者往往用来铺地,而临清贡砖则用来砌墙。
明定陵开放以来,游人如织,但很少人注意地宫入口处的金刚墙。金刚墙是古代陵寝地宫与外界的唯一通道,对坚固性要求极高。如图所示,定陵这面高8.8米、厚1.6米的金刚墙,除了墙基的石条,全部用临清砖砌成,砖上面铭刻有“寿工”字样,是临清专为建造定陵而烧制的。
在中国史学界,有“水上漂来的北京城”一说,意思是历史上京城皇族的衣食住行所需,大都是从富庶的江南地区通过京杭大运河“漂”过去的。其中,作为“住”的宫殿城池,营建所需的贡砖则主要来自大运河沿岸的一座城市――山东临清。
打开临清地图,可以看到大运河临清段两岸分布着诸如东窑、西窑、张窑、陈窑等村落,它们都是以古窑地的官窑名来命名的;走在临清的大街小巷,也不时可以听到“临清的贡砖,北京的城,紫禁城上有临清”的民谣。五百多年来,临清贡砖经历了“官窑万垛青烟袅”的鼎盛,也经历了火尽灰冷的衰落,如今重新燃起的窑火又点燃了临清贡砖复兴的希望。一路走来,临清贡砖的命运起伏跌宕,让人唏嘘不已。
图为早已被废弃的临清河隈张庄古窑址,昔年红红火火的忙碌场景,已经被一片安静茂盛的玉米地所取代。
为什么是临清
公元1406年到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为迁都北京大兴土木,临清烧制的城砖被钦定为贡砖,通过大运河源源不断地运往北京。此后,北京皇城的陆续修缮与增建也一直延用临清贡砖。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临清贡砖,就没有现在的北京城。
官窑万垛青烟袅
走在临清运河岸边的旷野上,一堆堆散落残败的青砖,一个个微微隆起的土坎不时可见,“这就是明清时期临清贡砖的官窑遗址,那个时候这里遍布着朝廷的官窑。”指着附近的一个土丘,一位当地老人说。临清地图上,与官窑有关的地名也随处可见,如张窑、窑口、窑地头、陈窑、东窑、西窑、唐窑等等,都见证着临清贡砖曾经的辉煌。
1979年到1983年,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的傅崇兰曾实地考察了临清砖,他对当年临清砖窑的规模、分布可以说了如指掌。据傅崇兰介绍,为了方便运输,明清两代所有临清砖官窑全部分布在运河两岸。具体分布是,从临清城区西南15公里的东、西吊马桥到东、西白塔窑,再到临清城区东北部的张家窑,最后延续到临清城区东南部的河隈张庄,总长30多公里。
有些地段窑分布十分稠密,如东、西吊马桥到东、西白塔窑,不到10公里的运河两岸,每20多米就有官窑一座(两个窑)。根据统计,东、西吊马桥有官窑72座;东、西白塔窑有官窑48座;张家窑和河隈张庄有官窑72座。共计192座,由于每个官窑无一例外地都有两个窑,因此共计384个窑。按每座窑分别划给40亩地(专供窑户取土、盖窑、堆柴、存放砖坯和成砖之用)计算,192座窑就占地7680亩。
历经明清两代,紫禁城里的灯火明明灭灭,临清的官窑却一直红红火火。清康熙年间客居临清的江南文士袁旭诗中还能让人感受到当时的盛况:“秋槐月落银河晓,清渊土里飞枯草。劫灰助尽林泉空,官窑万垛青烟袅。”
御窑的皇家特权
古代人闯祸,爱上山落草。有意思的是,小说《水浒》中著名的梁山离临清不过200多公里,临清人闯了祸却不去梁山落草,而是逃到官窑避祸。当地至今仍有“打架上官窑”之说,意谓不论你闯了什么祸,只要躲身官窑,就可平安无事。可以说,当时的临清砖窑就是一个独立式的王国。
据记载曾有一个馆陶县(与临清毗邻,属今河北省)人,因杀人而跑到临清张家窑,请求留在窑上干活避难,说自己力大无比,推土、搬砖,什么活都能干。窑户段乔岭收留了他。不久,馆陶知县得知了此人下落,亲自来索要凶犯。段乔岭蛮横地说:“这个人在我这里干活,已经三年没有回家了,不会在你那里杀人。”县官无奈,只好悻悻离去。
县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为什么拿一个小小的窑户没有办法呢?莫非窑户有什么制胜法宝?的确,窑场门两侧竖立的御赐虎头牌和黑红棍(清代还赐窑户黄马褂)就足以让这个小小的九品芝麻官胆战心惊,尤其是那根直径约10厘米、长约2米的黑红棍,虽为木质,却具有和尚方宝剑同样的威力,凡有私闯窑场或在窑场闹事者,用此棍打死,窑户可以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临清砖窑的特权,还体现在朱棣一道蛮横的圣旨上。永乐三年(1405),朱棣为一件事苦恼不已——营造宫殿的贡砖又供不应求了,虽然专门的运输船昼夜不停地工作,还是赶不上自己营造宫殿的速度。突然,他想到了父亲朱元璋曾经的一个举措:让路过长江的客船都顺带捎一些官砖到南京。每天行驶于京杭大运河的船只如梭,如果用这个方法,贡砖不就能以最快的速度运抵北京吗?想这里他嘴角不禁露出一丝微笑,于是立刻下旨:“船每百料(料:古代船只大小的一种计量单位,相当于明代尺度十立方尺,约为现在0.39立方米)带砖20块。”
朱棣之后,历任明代君主大有变本加厉之势:天顺年间(1457-1464),政府令粮船每艘带城砖40块,民船依船头长短每尺带6块;嘉靖三年(1524),规定每艘粮船带砖96块,民船每尺带10块;嘉靖十四年(1535),增加到粮船每艘带120块,民船每尺带12块之多。唯一可以豁免的,是为皇室进宫采购进贡鲜货的快船。
临清贡砖重的有70多斤,轻的也有近60斤,如果一艘船带120块贡砖,至少要额外地增加7200斤的重量,撑船拉纤都十分吃力。况且,派带的砖料如有损失,还要全额赔偿。这让当时有些官员也看不下去了,其中有一位叫张瀚的官员给皇帝写了一封信,说:“粮运带砖,始于一时权宜,今已遵行年久⋯⋯往运河渠通利,加带不甚苦难,然数止四十八块,不令过重以伤挽力。继因工作迭兴,用砖渐多,加带亦渐增益,以至载重难行。”但由于明清时代大兴土木几乎没有消停过,建完皇城建宫殿,建完宫殿建陵寝,张翰的信就如同石沉大海,强制性的搭带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不过,不堪重负的漕船和民船消极抵抗的事件却时有发生。有的民船害怕带砖,北上只好绕道。而漕船则偷偷地乘夜将砖头抛弃到运河沿岸。顺治十五年(1658)曾经在临清查获一起巨大的抛弃贡砖案:13艘漕船将所携带的675块贡砖抛弃到天津丁字沽一带,运完粮原路返回时,在临清还是遇到了审查,由于没能出示完成搭带贡砖的凭据,最后所有责任人都被严厉查处。
从明朝嘉靖年间伫立于北京天坛回音壁北面至今,这些从大运上“漂”来的临清贡砖已历经了近500年的沧桑,岁月荏苒,它们依旧严丝合缝、坚固如昔。摄影/耿艺
未完,待续......
临清贡砖是山东省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明清两代“岁征城砖百万”,当时临清每年的贡砖烧造实际数量应远远超出几百万块的贡砖数量。据考证临清官窑多分布于运河两岸。
明清两代临清为州,后升为直隶州管辖夏津、武城、邱县、馆陶四县。官窑的分布应以临清为中心,南至现河北省馆陶县境内,北至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夏津县,东至现临清魏湾乡,原清平县的漳卫运河及会通河两岸。在此区域内窑窑相连,常以群聚,康熙时客居临清的江南文士袁启旭曾赋诗吟咏烧砖情形:“秋槐月落银河晓,清渊土里飞枯草。劫灰助尽林泉空,官窑万垛青烟袅。”
皇家营建所需贡砖在距京城迢迢几百里之遥的临清烧造,其原因有两种。一是烧造贡砖必须所具备的内部原因:首先临清当地的运河淤积土质好,俗称“莲花土”,细腻无杂质,沙粘适宜,用这种土烧出的砖,敲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不碱不蚀;再者当地的烧造工艺技术娴熟、独特。烧出的砖品种齐全、色泽纯正、形状规整。有诗云:“朱花钤印体制精,陶模范埴觚棱好。”
二是促成皇家指定在临清烧造贡砖的外部原因:临清傍临运河,贡砖烧成检验后可直接装船解运京师。诗曰:“玉河秋水流涓涓,舳舻运砖如丝连”。并且当时临清是卫所重镇,屯兵拥众,又是国家储粮基地,还是商业都会,可以严格控制各地派出徭役滋事生变,满足窑工生活日用所需。
由于临清傍临运河,运输方便,土质特别,水质不碱,成为当时生产贡砖的首选之地。于是在临清划地营建官窑数百座,专设“工部营缮分司督之”。至清代末,烧砖工艺延续达500多年。临清贡砖除用于北京皇宫等建筑外,广泛用于全国各地。
临清贡砖烧制工艺包括:选土、碎土、澄泥、熟泥、制坯、晾坯、验坯、装窑、焙烧、洇窑、出窑、成砖检验等复杂的烧制工艺。临清贡砖生产工艺复杂精细,且用土讲究,用当地特有的“莲花土”以及漳卫河水(俗称阳水)烧制的砖“敲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不碱不蚀”。
为保证砖的质量,明清两代的临清砖窑,都有一套严格的技术操作规程。烧砖用的土,过完大筛子,还要过一遍小筛子,然后再象滤石杰一样,将土用水过滤,滤满一池,待泥沉淀后,再从滤池中将泥取出,用脚反复踩匀,才能用来脱制砖坯。这和烧制陶器的备泥技术差不多。
脱制砖歪是所有工序中最耗体力的一道工序。具体做法是:先在砖模里铺上一层湿布(以便倾倒),然后从踩好的泥堆上取下一块约七八十斤重的泥团,经过反复摔揉加工,最后用力摔入砖模中。泥团的大小和用力的大小既要保证砖模的四解四棱填满填实,又要保证不能因泥团而小而添泥,还则砖坯入窑后烧不成一体。率好后,把带泥的砖模搬到合适的地方倒出来即可。各窑场都设专人检查砖坯质量,棱角分明,光滑平正方为合格,不合格者要毁掉重做,因此,一个最好的工匠,一天也只能部400块砖坯。一般的,一天也就脱二三百块。
脱制好的砖坯晾干之后便可装窑烧制了。烧砖用的燃料是豆秸或棉柴,因其火旺且匀。烧窑是一项复杂的技术活,必须由经验丰富的火把势掌握火候。每窑砖必须烧制半个月方能停火。停火后不能立即出窑,此时的砖是红色而非青色。要在窑顶预留的水槽内放水,让水慢慢渗入窑中,水不能太多太急,否则会使窑体炸裂,这称为洇窑。洇窑约六七天时间,洇毕便可出窑了。由于非雨季可大量积存砖坯,故各窑都能常年连续烧制。烧砖用的豆秸或棉此因用量甚巨,需专门筹措。每烧砖一窑,约需此“八九万斤不等。办柴州县,除东昌府外,有东平、东阿、阳谷、寿张八处,每年领价办柴运送各窑”。“各州县办柴,俱由运河载送,其清(平)、茌(平)、博(平)、三县,皆附近窑厂,不通水道。官悯其陆运之艰,往往挟资就州境采买。以至昨一个附近豆秸和棉柴的价格常常居高不下。
北京故宫、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各城门楼、钟鼓楼、文庙、国子监及各王府营建中所用的临清贡砖比比皆是,处处可见。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等皇家陵园营建中所用的“寿工砖”也由临清烧造。此外南京中华门城墙、玄武桥,曲阜孔庙,德州减水坝,张秋镇荆门、阿城、七级等闸坝等处也相继发现临清贡砖,这些砖至今不碱不蚀、敲击有声,500多年的历史中,临清烧造贡砖时间之长、数量之大是中国任何地方无法比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