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伙房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于2014年9月26日辽宁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
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公 告〔十三届〕第十六号
《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辽宁省大伙房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的决定》已由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2018年10月11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8年10月11日
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辽宁省大伙房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的决定
(2018年10月11日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对《辽宁省大伙房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作如下修改:
将第十条修改为:“在一级保护区内,除准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内禁止的活动外,禁止下列活动:
“(一)新建、扩建、改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二)向水体排放污染物;
“(三)可能造成水体污染的船舶通行以及设置码头;
“(四)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种植农作物;
“(五)使用化肥、农药;
“(六)堆放垃圾、粪便和其他可能污染水源的废弃物;
“(七)采石、挖砂、取土;
“(八)设置油库;
“(九)建立墓地和掩埋动物尸体;
“(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可能污染一级保护区内水源的活动。”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辽宁省大伙房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重新公布。
(2020年3月30日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
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决定对《辽宁省出版管理规定》等27件地方性法规作如下修改:
七、辽宁省大伙房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
1.第四条第一款中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环保部门)”修改为“生态环境主管部门”。
第三款中的“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卫生计生、农业、林业、海洋与渔业、交通、旅游”修改为“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卫生健康、农业农村、林业草原、交通运输、文化和旅游”。
2.第十一条第二款、第三款,第十八条第一款,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三条第二款,第二十四条第一款,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中的“环保部门”修改为“生态环境主管部门”。
3.第十七条第一款、第三款,第十九条,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第二十五条中的“环保、水行政等部门”修改为“生态环境、水行政等部门”。
4.第二十条中的“水行政部门”修改为“水行政主管部门”。
5.第二十九条中的“环保部门、水行政部门”修改为“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行政处分”修改为“政务处分”。
1、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可以新建、扩建、改建项目但不允许排污 2、《方案》未经省政府批准,无法律效力,但有取水口这是事实,现在对饮用水安全很重视,这个方案还是应该认真考虑的。 3、把生产水接到保护区外...
植物新品种保护也叫“植物育种者权利”,同专利、商标、著作权一样,是知识产权保护的一种形式。完成育种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其授权品种享有排他的独占权。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品种权所有人许可,不得为商业目的生产或...
辽宁省大伙房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
(2014年9月26日辽宁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 根据2018年10月11日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修改〈辽宁省大伙房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20年3月30日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关于修改〈辽宁省出版管理规定〉等27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保护措施
第三章监督管理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大伙房饮用水水源保护,保障饮用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大伙房饮用水水源,是指位于大伙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准保护区内用于城乡集中式供水的地表水水源。
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大伙房饮用水水源(以下简称水源)保护及相关管理工作。
第四条省和水源所在地的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环境质量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对水源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省和水源所在地的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源的资源保护工作。
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卫生健康、农业农村、林业草原、公安、交通运输、文化和旅游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水源保护的相关工作。
水源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配合有关主管部门做好水源保护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省和水源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内水源保护工作的统一领导,将水源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水源保护的投入,合理调整水源保护地区的产业结构,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加强水源保护宣传教育,增强公众水源保护意识,促进经济建设和水源保护协调发展。
第二章保护措施
第六条实行水源保护区制度。
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在水源保护区外围,划定准保护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的具体范围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划定并向社会公告。
第七条水源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在水源保护区及准保护区边界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并在显著位置设立警示标志。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涂改或者擅自移动水源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地理界标、警示标志。
第八条在准保护区内,禁止下列活动:
(一)新建、扩建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
(二)在水域内清洗装载过有毒有害物品的车辆、船舶、机械和容器等;
(三)超过国家或者省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水污染物;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可能污染准保护区内水源的活动。
第九条在二级保护区内,除准保护区内禁止的活动外,禁止下列活动:
(一)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
(二)设置排污口;
(三)建设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
(四)在耕地、林地上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五)使用含磷洗涤用品;
(六)堆放、贮存危险化学品、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其他有毒、有害废弃物;
(七)设立装卸垃圾、油类及其他有毒有害物品的码头;
(八)新设探矿、采矿项目;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可能污染二级保护区内水源的活动。
第十条在一级保护区内,除准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内禁止的活动外,禁止下列活动:
(一)新建、扩建、改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二)向水体排放污染物;
(三)可能造成水体污染的船舶通行以及设置码头;
(四)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种植农作物;
(五)使用化肥、农药;
(六)堆放垃圾、粪便和其他可能污染水源的废弃物;
(七)采石、挖砂、取土;
(八)设置油库;
(九)建立墓地和掩埋动物尸体;
(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可能污染一级保护区内水源的活动。
第十一条准保护区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节水减污机制,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耗水、高排放行业发展,限期淘汰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
对准保护区内的超过国家或者省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审核结果应当报告所在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作为核定企业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依据。
除污染防治项目外,在准保护区内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区域总量控制指标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暂停审批该区域新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第十二条二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相协调的发展模式,鼓励和引导群众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建立生态型产业体系,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制定绿色、有机农业区域发展规划,推广生物防治病虫害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实施农药、化肥减施工程,减少种植业水污染物排放。
二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推广循环水养殖、不投饵料养殖等生态养殖技术,在准保护区建立生态养殖区,减少水产养殖业污染。
第十三条二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城乡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防止生活污水、垃圾污染饮用水水源。
第十四条一级保护区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应当设置隔离设施或者标志,实行封闭式管理,将现有人口逐步迁出、耕地逐步退耕;对已建成的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责令限期拆除或者关闭。
第十五条水源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已建成的道路,出现不符合经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情形的,建设单位应当组织环境影响后评价;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也可以责成建设单位进行环境影响的后评价,并根据后评价结果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第十六条实行水源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省、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大伙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大伙房饮用水水源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明确补偿主体和对象,合理确定补偿标准,多渠道筹集资金,将生态补偿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护和改善水源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障水源水质,促进水源保护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协调发展。水源生态保护补偿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章监督管理
第十七条省生态环境、水行政等部门和水源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跨界饮用水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协作机制。
水源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源水质管理,建立水源保护的协调机制,保障出界断面水质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水质标准。
跨行政区域河流交界断面入境水质未达到水功能区水质标准的,下游地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向上游地区市、县人民政府通报,并向省生态环境、水行政等部门报告;省生态环境、水行政等部门应当督促协调上游地区市、县人民政府及时调查处理,并加强对上游地区河流水质的监督检查;上游地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处理结果上报省生态环境、水行政等部门,同时通报下游地区相关市、县人民政府。
第十八条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水源保护区、准保护区内污染物排放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污染水源的污染源时,应当立即责令排污单位停止污染物排放,排污单位拒不停止排放污染物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可以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批准,采取措施予以停产或者关闭,相关供水、供电、供气等单位应当予以配合。
对不能确定责任者的污染源,由所在地的县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予以清除。
第十九条生态环境、水行政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定期对水源进行监测。在突发水污染事件等特殊时段,应当扩大监测范围,增加监测频次和项目。发现异常情况的,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水源。
生态环境、水行政等部门应当建立饮用水监测档案,实行水质、水量信息共享,并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在政府网站和其他媒体上定期向社会公布水环境信息。
供水单位应当加强对水源取水口的水质监测工作;发现异常情况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并按照有关规定向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条水源所在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源水质、水量和水源保护情况定期进行综合评估,并将评估结果报告本级人民政府。
第二十一条生态环境、水行政等部门和饮用水水源管理单位、供水单位,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建立巡查制度,组织对水源保护区、准保护区及相关设施进行巡查,并做好相关巡查记录。生态环境、水行政等部门对巡查中发现可能造成水源污染的行为应当及时制止,并依法处理。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配合有关主管部门做好水源保护巡查工作,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应当及时制止,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二条因干旱、洪水以及突发性事件等造成水源水质达不到国家规定水质标准的,水源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可以对相关区域的排污单位依法采取限产、停产等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确保水源安全。
第二十三条省和水源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编制本行政区域水源污染事故应急预案,配备相应的应急物资,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
水源所在地相关重点水污染物排放单位、供水单位应当编制本单位水源污染事故应急方案,报所在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并做好应急准备,定期进行演练。供水单位的应急方案还应当报所在地水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四条发生突发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水源污染事故的,有关单位应当立即启动应急方案,采取应急措施,同时按照规定向所在地的县以上人民政府或者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报告。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并通报有关部门。
发生突发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水源污染事故的,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采取控制或者切断污染源等有效措施,组织有关部门做好应急供水准备;水源污染事故跨行政区域的,应当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可能受污染事故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和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
第二十五条生态环境、水行政等部门应当公开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及时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破坏、污染水源行为的举报,并依法查处违法行为;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的,应当及时移交有关部门依法查处。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损毁、涂改或者擅自移动水源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地理界标、警示标志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较轻的,处三千元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千元罚款。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对个人处五百元罚款,对单位处十万元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一级保护区内通行可能造成水体污染的船舶以及设置码头、油库的;
(二)在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内使用含磷洗涤用品的;
(三)在一级保护区内使用化肥、农药的;
(四)在二级保护区耕地、林地上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水源污染事故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治理,消除污染;未按照要求限期治理或者不具备治理能力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指定有治理能力的单位代为治理,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第二十九条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监察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政务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法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或者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
(二)未依法开展水源巡查、水质监测和综合评估的;
(三)未依法处置水源污染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发现违法行为或者接到对违法行为的举报后不依法查处的;
(五)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三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一条本条例自2014年12月1日起施行。1990年1月13日辽宁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的《辽宁省大伙房水库水源保护管理暂行条例》同时废止。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就提请本次会议审议的《辽宁省大伙房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草案)》作如下说明。
一、立法的必要性
我省曾于1990年制定了《辽宁省大伙房水库水源保护管理暂行条例》,该条例对保护大伙房饮用水水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10年,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建成投入使用,使得大伙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从大伙房水库扩展到桓仁水库以及联结两水库输水工程等区域。近年来,各类生产生活活动对水源保护区的影响日益加深,特别是大伙房水库一级保护区内及河流干流两侧,山体破坏较为严重,水库泥沙大量淤积,水质标准有所下降,保护区周边生态治理与保护十分紧迫。为了适应大伙房饮用水水源保护的新形势,保障饮用水水源环境安全,有必要结合我省实际,重新制定保护大伙房饮用水水源的地方性法规。
二、起草的简要过程
按照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2014年立法计划,省环保厅起草了《辽宁省大伙房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初稿。省政府法制办按照立法程序审核修改后,形成征求意见稿,发至14个市政府和省直各有关部门,水源保护区所在地抚顺县、新宾县、清原县、桓仁县和抚顺市东洲区人民政府以及有关企事业单位征求意见,同时将征求意见稿在辽宁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和辽宁法制网上登载,向全社会征求意见。省环保厅、省政府法制办还会同省人大环资委赴抚顺、本溪等市和大伙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进行了专题调研,召开了由政府有关部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有关专家参加的座谈会和论证会。在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反复修改,形成了《条例草案》。《条例草案》业经2014年6月18日省政府第24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三、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实行水源保护区制度。实行大伙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是大伙房饮用水水源保护的重要措施。为此,《条例草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在第七条至第十六条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一是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在水源保护区外围划定准保护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的具体范围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划定并向社会公告;二是对水源保护区实行严格的管理,在二级保护区内,除准保护区内禁止的活动外,规定了禁止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等九项活动。在一级保护区内,除准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内禁止的活动外,规定了禁止新建、扩建、改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等十项活动;三是规定在准保护区内实行清洁生产审核、发展生态农业、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多项保护措施。
(二)关于生态补偿制度。为保证大伙房饮用水水源安全,抚顺、本溪等水源保护区上游地区做出了很大的牺牲,社会各界对建立上游地区生态补偿制度呼声很高。考虑到补偿资金来源、补偿标准等问题涉及到利益关系调整,需要一定的调研论证过程,《条例草案》对具体补偿办法没有作出具体规定。为此,《条例草案》第六条规定:实行水源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省、市、县人民政府建立健全水源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明确补偿范围,合理确定补偿标准,将生态补偿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护和改善水源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促进水源保护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协调发展。生态保护补偿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三)关于水源保护的监督管理。为了加强大伙房饮用水源保护的监督管理,《条例草案》专设监督管理一章,在第十七条至第二十五条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一是确立了跨界饮用水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协作机制,水源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出界断面水质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水质标准;二是环保部门发现污染水源的污染源,应当责令排污单位停止污染物排放;拒不停止排放的,环保部门可以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批准,采取措施予以停产或者关闭;三是环保、水行政等部门应当加强水质监测,建立水质、水量、水源保护情况综合评估和巡查制度,并由环保部门定期向社会公布水环境信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对破坏、污染水源行为进行举报;四是建立了饮用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省和水源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和相关重点水污染排放单位、供水单位应当编制应急预案、应急方案,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水源污染事故的,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做好应急供水准备。
以上说明和《条例草案》,请予审议。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2014年7月,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对《辽宁省大伙房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草案)》进行了一审。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制定本条例十分必要,并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主要是:应进一步完善水源生态补偿制度,合理划定保护区禁止活动,加大处罚力度,缩小处罚幅度。
8月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率领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和环资城建委员会,以及省环保厅、水利厅、大伙房水源地保护区管理机构,赴本溪、抚顺市进行了立法调研,召开了市人大常委会和政府主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相关县政府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并考察了大伙房水源输水工程的部分项目。此后,法制委员会认真研究相关法律法规,借鉴外省立法经验,多次与省政府有关部门沟通,逐一研究各方面提出的修改意见,并进行了相关修改。9月11日,法制委员会召开会议,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对草案进行了认真审议,形成了草案二次审议稿。现将修改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政府工作职责
1有的组成人员提出,应进一步明确省和水源所在地的市、县政府对水源保护工作的领导责任。因此,法制委员会建议将草案第五条修改为:“省和水源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内水源保护工作的统一领导,将水源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水源保护的投入,合理调整水源保护地区的产业结构,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加强水源保护宣传教育,增强公众水源保护意识,促进经济建设和水源保护协调发展。”(草案二次审议稿第五条)
2根据环资城建委和有的部门提出的,应增加旅游部门做好水源保护相关工作的意见,法制委员会建议在草案第四条第三款列举的相关部门中增加“旅游”部门。(草案二次审议稿第四条第三款)
3环资城建委提出,应进一步明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部门的监督职责,并与《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相一致。法制委员会建议在草案第十五条“建设单位应当组织环境影响的后评价”之后,增加“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也可以责成建设单位进行环境影响的后评价”的表述。(草案二次审议稿第十四条)
二、进一步明确水源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有的组成人员提出,应进一步明确水源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据了解,根据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意见,省大伙房水源地保护区管理机构正在着手制定大伙房水源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法制委员会建议在草案第六条建立健全水源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规定中,增加建立健全大伙房饮用水水源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明确补偿主体和对象,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水源水质等内容。(草案二次审议稿第十五条第二款)
三、删除运输危险品车辆进入水源保护区经所在地公安部门批准的规定
关于草案第十六条“运输爆炸物品、易燃易爆化学物品以及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的车辆进入水源保护区的,应当经所在地公安机关批准,按照指定的时间、路线、速度行驶,悬挂警示标志并采取防渗、防溢、防漏等措施”的规定,一审中有的组成人员提出,这样的规定能否做到,做不到就不必规定。法制委员会经研究认为,对运输危险品车辆的管理,国家道路交通安全法、国务院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以及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和环境保护部的有关规章,都有相应规定,实践中可以按照这些规定执行。该条表述内容对照上述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不够准确和严密。另外,我省现已划定的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均有公路穿过,若规定运输危险物品的车辆进入水源保护区,都由所在地公安机关批准,实践中也将无法做到。因此,建议删除该条为宜。
四、其他修改
1根据环资城建委的意见,法制委员会建议草案有关禁止在二级保护区耕地、林地上施用“剧毒农药”修改为“高毒农药”。(草案二次审议稿第九条第四项和第二十六条第四项)
2根据环资城建委和有关部门提出的,应将“生态农业”的表述具体化为“绿色、有机农业”的意见,法制委员会建议将草案第十三条第一款“生态农业”修改为“绿色、有机农业”。(草案二次审议稿第十二条第一款)
3部分组成人员提出,草案应加大处罚力度,缩小罚款自由裁量。法制委员会对草案法律责任第二十六条和第二十七条的罚款规定进行了研究,并征求环保部门的意见,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取消罚款幅度,明确了具体数额。
4有的组成人员和环资城建委提出,对有的违法行为缺少相应罚则。法制委员会建议在法律责任中增加一条,即“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草案二次审议稿第二十九条)
此外,根据组成人员的意见,对部分条款文字和顺序进行了修改和调整。
法制委员会已按上述意见提出了草案二次审议稿。草案二次审议稿和以上汇报是否妥当,请予审议。
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环境资源城乡建设委员会于6月27日召开第六次全体会议,对省人民政府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辽宁省大伙房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进行了审议。
环境资源城乡建设委员会认为,我省于1990年颁布实施的《辽宁省大伙房水库水源保护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暂行条例》),对保护大伙房水库的饮用水源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经过24年经济快速发展,我省的社会状况发生了极大变化,对大伙房饮用水源安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为加强大伙房饮用水源保护的统一集中管理,我省成立了大伙房水源保护区管理委员会,重新划定了大伙房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的范围,进一步明确了大伙房饮用水水源保护的管理职责。2010年以来,我省的大伙房输水工程等工程项目投入使用,大伙房饮用水源的受益城市由原来的沈阳、抚顺两市,将增加到除丹东市以外的十三个市。另处,近年来国家为加强饮用水源的保护,在制定或修订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中,出台了更为严格的管理措施。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将饮用水源保护区列为“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列为需严格保护的生态红线范畴。而《暂行条例》因制订较早,不仅落后于大伙房饮用水源保护和管理的实际需要,也滞后于国家法律的要求。因此,按照国家法律的要求和我省实际,重新制订《辽宁省大伙房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是十分重要的。
环境资源城乡建设委员会认为,《辽宁省大伙房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从我省大伙房饮用水水源保护的需要出发,符合我省实际,与国家上位法没有抵触,同意提交本次常委会审议。同时,有些内容还需进一步补充、修改。现报告如下:
一、建议将《条例(草案)》第四条第二款“省和水源地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源保护工作”,修改为“省和水源所在地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水资源保护工作。”使本条款的表述与《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相一致。
建议在《条例(草案)》第四条第三款中“交通”部门后增加“旅游”部门,明确旅游部门在水源所在地的二级及准保护区保护饮用水源的监督职能。
二、建议将《条例(草案)》第五条“水源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水源保护负责”,一句前增加“省和”字样;以加强省人民政府对饮用水源保护的责任。在第二句“将水源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前加“应当”,使表述更完善。
三、建议将《条例(草案)》第十条第(四)项中的“剧毒农药”字样,修改为“高毒农药”。因在常规的农业生产中对使用剧毒农药已有严格禁用或者限用的规定,在二级水源保护区农业生产中,农药使用限制的要求应当高于农业生产的要求,且目前低毒农药产品能够满足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需要。
同时对第二十七条第四项的法律责任做相应修改。
四、建议将《条例(草案)》第十三条第一款“……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发展生态农业,制定生态农业区域发展规划”的规定,修改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制定绿色、有机农业区域发展规划,……”。“生态农业”是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现代化农业,但生态农业目前只是农业发展目标、概念,“绿色”和“有机农业”的是具体的,有一定生产标准的,可以即刻实现做得到的种植方式。
五、建议将《条例(草案)》第十四条中“积极推广沼气池建设,改造化粪池及农村厕所”的内容删除。本条款规定的“完善城乡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已对防止生活污水、垃圾污染饮用水源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在法规上进一步细化容易造成挂一漏万,同时,推广的具体措施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容易滞后。
六、建议在《条例(草案)》第十五条“建设单位应当组织环境影响的后评价”之后,增加“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也可以责成建设单位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价”,一是与《环境影响评价法》相一致,二是明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部门的监督职责。
七、建议将《条例(草案)》第二十六条、二十七条中的“环保部门”,修改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使有处罚权限的部门与国家上位法的规定相一致。
八、建议将《条例(草案)》第二十六条设定的“……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的处罚,修改为“情节较轻的,处3000元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000元罚款”。建议将《条例(草案)》第二十七条“……对个人处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单位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修改为:“……对个人处500元罚款,单位处10万元罚款”,取其违法责任的上限,具体自由裁量权,以加大对保护饮用水源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九、《条例(草案)》中的法律责任中,对有关法律、法规中已做出处罚规定的内容没有重复,为对法规违法行为的处罚更明晰,建议增加“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作为第三十条,以下条款顺延。
以上报告,请审议。
辽宁省人大环境资源城乡建设委员会
2014年6月27日
1 辽宁省环境保护条例 《辽宁省环境保护条例》经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 1993年 09月 27日实施。该条例对大气、 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 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 市和乡村等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 因素的总体。 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保证环境保 护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的统一。 目录: 3章名 第一章 总则 2章名 第二章 环境监督管理 3章名 第三章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4章名 第四章 保护和改善环境 5章名 第五章 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7章名 第七章 附则 章名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 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本省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 国环境保护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
辽宁省水土保持条例 (2014 年9月26日辽宁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 )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 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保障经济社会可 持续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等法律、 法规,结合本省实际, 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与水土保持有关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水土保持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 注重效益的方针,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治理和补偿的原则。 第四条省、 市、县 (含县级市、 区,下同 )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统一领导, 实行责任目标行政首长负责制, 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和考核奖惩制度, 将水土保持工作纳 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障资金投入。 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所在的县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
(辽宁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
辽宁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决定:
十四、将《辽宁省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保护条例》第十条第一款修改为:受水地区人民政府应当调整本地区取用水方式。在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供水能够满足需要的范围内,不得新建地下水取水工程和新增地下水取水指标。对处于地下水资源超采区已有的地下水取水工程,以及可以由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替代的其他取水工程,应当有计划地逐步封闭;逾期不封闭的,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封闭,封闭费用由取水人承担。
第三十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在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内有下列行为的,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补救措施;逾期不恢复或者不采取补救措施的,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组织代为恢复或者采取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违法单位或者个人负担,并按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移动、涂改或者破坏输水工程界桩、界碑的,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二)种植深根植物的,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三)在输水工程输变电线路上私自架线、接线的,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四)采石、取土、取水、挖砂、挖塘、堆放大宗物料或者垃圾(废渣)的,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五)侵占、拆除、损毁或者擅自操作输水工程设施的,处2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六)擅自在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管理范围以及输水隧洞、地下输水管道保护范围内埋设供水、供电、供气和光缆等地下管线以及新建、扩建、改建道路、桥梁等工程设施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七)爆破、钻探、采矿、打井或者从事危及管道设施安全水下作业的,处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八)擅自在苏子河河段管理和保护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水工程,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18号
《辽宁省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保护条例》已由辽宁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2009年9月26日审议通过,现予公布。本条例自2009年11月1日起施行。
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9年9月26日
(2009年9月26日辽宁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的管理和保护,优化配置水资源,确保供水安全,保障生活、生产用水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是指从西江水库引水至沈阳、大连、鞍山、抚顺、营口、辽阳、盘锦等市受水地区的蓄水、输水、配水工程及其附属设施。
第三条 本条例适用于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水量分配与运行管理、工程安全与水源保护工作。
第四条 省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管理和安全保护工作,其所属的输水工程管理机构负责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管理和安全保护的具体工作。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的水污染防治工作。
输水工程沿线设区的市(以下简称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做好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安全和水源保护工作,加强对沿线群众进行有关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安全和水源保护的宣传教育。
输水工程沿线的水行政、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建设、交通、农业、林业、渔业、卫生、旅游、公安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安全和水源保护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均有权制止、检举。对因制止、检举有突出贡献的,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二章 水量分配和工程运行管理
第六条 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科学配置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调水地区和受水地区的水资源,在维持调水地区河流合理流量、水库和地下水的合理水位及水体自净能力的基础上,满足受水地区的用水需要。
第七条 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调度运行规程以及年度调水、供水方案,保证输水工程的正常运行。
第八条 西江水库、凤鸣水库、大伙房水库以及其他与输水工程有关的水利工程的供水调度、发电用水,应当服从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年度调水、供水方案。
第九条 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与受水地区市人民政府签订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供用水协议。受水地区的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供用水协议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水量配置计划,科学合理地分配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水量。
第十条 受水地区人民政府应当调整本地区取用水方式。在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供水能够满足需要的范围内,不得新建地下水取水工程和新增地下水取水指标。对处于地下水资源超采区已有的地下水取水工程,以及可以由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替代的其他取水工程,应当有计划地逐步封闭;逾期不封闭的,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强行封闭,封闭费用由取水人承担。
封闭受水地区相关取水工程的总体方案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拟定,经征求有关受水地区意见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具体封闭步骤及办法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一条 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供水实行年基本水费保护制度。受水地区年基本水费按照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受水地区协议年用水量的比例计算。年实际用水量低于该比例的,由财政部门补足差额水费。具体办法由省财政部门商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二条 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供水价格由省价格行政主管部门商省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补偿成本、还本付息和保证工程正常运行的原则确定,并根据供水成本和市场供求变化适时调整。
确定输水工程供水价格应当实行听证,充分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
第三章 输水工程安全保护
第十三条 下列区域为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管理范围:
(一)西江水库、凤鸣水库、大伙房水库的大坝至库区土地征收线以下的水域和陆地,以及坝下征收的土地;
(二)新宾满族自治县输水隧洞出口至大伙房水库的苏子河河段,其中有堤防的,为两岸堤防、护堤地及堤防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行洪区,无堤防的,以设计洪水位为准;
(三)输水隧洞(含支洞、竖井)、地下输水管道;
(四)输水工程引水口及输水隧洞出口,稳压塔、加压站、闸阀井、配水站、接管点、调节池等设施,输水工程专用道路,输变电线路、变电站和通信设施,输水工程安全监测、水文和水土保持监测设施,输水工程管理用房、纪念馆、标志物和其他附属设施等征收的土地(以下简称其他输水工程设施征收土地)。
第十四条 禁止在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管理范围内从事爆破、钻探、采石、采矿、打井、挖塘、堆放大宗物料和垃圾(废渣)以及其他影响输水工程运行和危害输水工程安全的活动。
禁止在第十三条(三)、(四)项规定的管理范围内取水、取土、挖砂、兴建与输水工程无关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
第十五条 下列区域为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保护范围:
(一)西江水库、凤鸣水库有堤坝的,由其管理范围边界外延100米,无堤坝的,由其管理范围边界外延至分水岭脊线;大伙房水库由其管理范围边界外延至分水岭脊线;西江水库、凤鸣水库、大伙房水库坝下征收土地边界外延200米;
(二)苏子河河段管理范围边界向河道上游延伸1000米,向两侧水平方向各延伸100米;
(三)输水隧洞中心线向两侧水平方向各延伸50米;
(四)地下输水管道中心线向两侧水平方向各延伸50米;
(五)其他输水工程设施征收土地边界外延50米;
(六)穿越河道由输水管道中心线向河道上游延伸1000米,下游延伸2000米。
第十六条 在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保护范围内,沿线群众可以从事农业生产等活动,但不得影响输水工程安全。
第十七条 禁止在下列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保护范围内从事以下影响输水工程运行和危害输水工程安全的活动:
(一)在输水隧洞保护范围内爆破、钻探、采石、采矿;
(二)在地下输水管道保护范围内爆破、钻探、打井、采石、采矿、取土、挖砂、堆放大宗物料和垃圾(废渣)、兴建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在地下输水管道中心线两侧各15米范围内种植深根植物;
(三)在穿越河道的输水管道保护范围内爆破、挖砂、炸鱼或者从事相关危及管道设施安全的水下作业;
(四)其他影响输水工程运行和危害输水工程安全的活动。
第十八条 在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管理范围以及输水隧洞、地下输水管道保护范围内埋设供水、供电、供气和光缆等地下管线以及新建、扩建、改建道路、桥梁等工程设施,应当经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对前款规定的地下管线以及工程设施进行维修的,应当事先通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并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确保输水工程安全。
第十九条 在苏子河河段管理和保护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水工程和挖砂、取土的,应当经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在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范围内进行。
第二十条 在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保护范围以外500米之内实施爆破、采矿的,应当事先通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并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确保输水工程安全。
第二十一条 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边界设立界桩、界碑等永久性保护标志。
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移动、涂改、破坏输水工程保护标志。
第二十二条 电力部门应当保证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用电需要。
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在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输变电线路上私自架线、接线。
第二十三条 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侵占、拆除、损毁以及擅自操作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设施。
第二十四条 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管理单位应当定期巡查、维护输水工程设施,发现故障及时抢修。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不得阻拦、干扰。
巡查、维护和抢修输水工程所需的临时用地、用路、用电,由所在地的市、县国土、交通、电力等部门协调解决;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第二十五条 西江水库、凤鸣水库以及引水口至受水地区配水站或者接管点之间的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由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管理单位负责维护;其他区域的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由产权单位负责维护。
第四章 输水工程水源保护
第二十六条 建立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水源保护区。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水行政、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建设、卫生等部门提出,征求其他有关部门意见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水源保护区的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二十七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水源保护区水污染防治的监督检查,发现水源污染可能威胁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供水安全时,应当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停止或者减少排放水污染物等措施。
第二十八条 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水文和水土保持监测站网,监测输水工程水源保护区的水量、水质和水土保持状况,并按照饮用水功能区对水质的要求和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输水工程水源保护区的限制排污总量意见。
第二十九条 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建立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上游地区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补偿资金来源和具体补偿标准及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并根据全省经济发展及财力状况适时调整。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在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内有下列行为的,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补救措施;逾期不恢复或者不采取补救措施的,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代为恢复或者采取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违法单位或者个人负担,并按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移动、涂改或者破坏输水工程界桩、界碑的,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二)种植深根植物的,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三)在输水工程输变电线路上私自架线、接线的,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四)采石、取土、取水、挖砂、挖塘、堆放大宗物料或者垃圾(废渣)的,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五)侵占、拆除、损毁或者擅自操作输水工程设施的,处2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六)擅自在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管理范围以及输水隧洞、地下输水管道保护范围内埋设供水、供电、供气和光缆等地下管线以及新建、扩建、改建道路、桥梁等工程设施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七)爆破、钻探、采矿、打井或者从事危及管道设施安全水下作业的,处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八)擅自在苏子河河段管理和保护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水工程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调水、受水地区拒不执行调度运行规程或者年度调水、供水方案的,由上级主管部门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在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水源保护区从事影响水质安全活动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给予赔偿。
第三十四条 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输水工程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输水工程调度运行规程,以及有其他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行为,致使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遭受严重破坏影响调水、受水地区正常用水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本条例自2009年1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