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岭南建筑学派 | 作 者 | 王河 |
---|---|---|---|
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12年9月 |
页 数 | 318 页 | 定 价 | 168 元 |
开 本 | 16 开 | 装 帧 | 平装 |
ISBN | 9787507425581 |
王河,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建筑总工程师、硕士导师,澳门城市大学国际旅游与管理学院博士导师;广州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获2011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称号;198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2011年获得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博士学位,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历史分会学术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在各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设计作品入编《影响广州设计二十年二十人》、《广东土木建筑年鉴2008》,《广东土木建筑年鉴2010》《广东设计三十年》、《中国二十年二十大知名设计团队》等专辑,出版专著《岭南建筑新语》、《中国岭南建筑文化源流》。主要获奖:2001年主持设计广州颐和山庄获”联合国人居环境特别金奖”,2003年主持设计香港恒基集团恒宝华庭获“国家优秀工程银质奖”,2003年主持设计广东珠岛宾馆获“广东省优秀设计一等奖“及”广州市优秀设计一等奖”,2006年主持设计三亚珠江南田温泉度假酒店获ASID美国室内设计师学会与中国建筑学会颁发“中国酒店设计优秀奖”,2006年主持设计广东松园宾馆获建设部”中国建筑文化奖”及“广川市优秀设计一等奖”,2008年主持设计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酒店获“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2011年主持设计广州亚运城村长院、广州美食园同时获“中国建筑装饰优秀设计奖一等奖”。主要荣誉:2006年获文化部、建设部举办第二届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颁发“中国酒店设计大师”称号,2009年获广州国际设计周颁发“金羊奖一岭南设计成就奖”,2009年获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颁发“2009品牌中国建筑设计十大年度人物”。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缘起
一、从《雅典宪章》到《北京宪章》探讨岭南建筑学派发展的四观论
二、岭南建筑文化的发展脉络:地域建筑——建筑流派——建筑学派
第二节研究对象
一、岭南建筑环境综述
二、岭南地域建筑
三、岭南派建筑的界定
四、岭南建筑学派
第三节研究意义及方法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关于岭南建筑学派的几个主要观点
小结
第二章岭南城市和乡村的近代化进程
第一节西风渐进与行商建筑初变
一、海外贸易下的广州十三行
二、贸易制度的产物——广州十三行
三、西洋式建筑初现十三行
第二节广州行商庭园(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
一、潘家花园
二、潘长耀花园
三、伍家花园
四、海山仙馆
第三节近代岭南城市化进程
一、条约口岸城市的进化
二、张之洞与岭南城市的晚清革新
三、民国初期的市政建设
第四节岭南乡村进化的中西合璧风尚
一、广府祠堂——传统形制下的西式风格运用
二、梅州侨乡客家民居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
三、开平碉楼
四、潮汕民居进化典型——古今相糅、西式致用的陈慈黉宅第
小结
第三章岭南近代建筑的转型和演变
第一节外廊式建筑与骑楼建筑的兴盛
一、殖民地外廊式建筑在岭南的发展
二、中西文化交融的代表作——骑楼
第二节岭南古典主义与岭南教会建筑的演变
一、西方古典主义与中国传统形式古典复兴
二、岭南教会建筑的中国式演变
第三节岭南民族主义建筑的复兴
一、民族主义建筑的尝试——中山纪念堂
二、岭南民族主义建筑的革新
小结
第四章岭南建筑学派的出现和确立
第一节现代主义建筑的传播成为岭南建筑学派的萌芽
一、岭南新建筑产生之初所表现的进取性、务实性、开放性和时代性
二、林克明对现代主义的传播成为岭南建筑学派的奠基人
三、勷勤大学成为岭南建筑学派的发祥地
四、第一代建筑师成为岭南建筑学派现代主义的自觉实践者
第二节岭南建筑学派的先驱——夏昌世
一、岭南新建筑的地域性展现与夏昌世建筑思想的渊源
二、夏昌世的三个岭南新建筑思想观
第三节岭南建筑学派的确立
一、“酒家园林”对岭南派建筑的开创意义
二、岭南派建筑形成的有利条件
三、佘睃南与莫伯治的创作将岭南建筑推入学派高峰
四、岭南派建筑的“活态空间”形态特色探析
五、岭南建筑学派的学理确立和主流地位
小结
第五章岭南建筑学派的新发展
第一节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对岭南建筑学派的贡献
一、岭南建筑学派现代建筑教育的第一次探索时期(1932-1945)
二、岭南建筑学派现代建筑教育体系的完善期及华工院的初创期(1945-1977)
三、岭南建筑学派教育体系的成熟期和华工院的建设期(1977-1999)
四、岭南建筑学派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新发展时期(1999年以来)
第二节岭南建筑学派创作理论的新发展——两观三性创作理论
一、改革开放以来岭南建筑学派的发展特征
二、两观三性建筑创作理念的提炼
三、从中国建筑学会创作大奖看岭南建筑学派的新成绩
第三节岭南建筑学派创作的新成就——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一、中国馆:传统韵味的现代演绎
一、从中国器到东方之冠
三、中国馆对于岭南建筑学派创作价值的思考
第四节从广州亚运建筑看岭南建筑学派的发展
一、重大节事对建筑创作的契机
一、从广州亚运建筑看岭南建筑学派的全面提升
第五节岭南建筑学派的新力量
一、华南理工大学的主流设计力量
二、岭南建筑学派的重要辅助力量
小结
第六章笔者对岭南建筑“活态空闻”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节笔者作为岭南建筑学派中青年建筑师的成长过程
第二节和而不同、敢为人先的大屋顶设计——珠岛宾馆东一号工程
第三节道法自然、古典意象和岭南建筑相融合——松园宾馆西一号工程
第四节岭南建筑空间“厅”、“亭”结合的禅宗之美——帽峰沁苑
第五节岭南休闲文化与海南“岛”派风格的再设计——三亚南田温泉度假中心
第六节岭南季候风下的现代传染医院设计——广州市第八医院(新院)
第七节“亚运建设”与“城市战略”
第八节“三庭叠翠”与岭南传统工艺魅力——广州亚运城村长院
第九节岭南传统食街与现代市井风情——广州美食园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2100433B
《岭南建筑学派》研究了清朝初期西方文化开始对岭南建筑进行影响与岭南近代建筑的转型和演变以及岭南建筑学派的出现和确立与岭南建筑学派的新发展还有对岭南建筑学派的理论学习、探索和建筑创作实践的七个代表性案例, 通过对岭南地域建筑历史、地理、人文环境的溯源,以及对岭南派建筑产生的条件和背景的梳理,笔者阐释了岭南建筑学派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在21世纪的新发展。
你好,岭南建筑的特征可归纳为:1、务实性,岭南建筑的本质所在,就是以真实为主;2、兼容性,古今中外,一切精华为我所用,这是岭南建筑博各家之长、丰富自己的做法;3、世俗性,这是岭南建筑注意民间建筑,大众...
建筑特征表现,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可以分为社会特征,文化特征,还可以有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从建筑自身角度来看,还有技术、艺术特征。从技术方面来看,有平面的、结构构造、材料的特征,还有气候、地理、地貌特...
从建筑的角度看,祖庙是一组建筑艺术高超,装饰工艺精美的具有岭南特色的建筑群。南北中轴线由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门。前殿正殿。庆真楼等建筑物组成。其整体布局规整庄严,蔬密有致,亭台廊榭的设...
《岭南建筑学派》是岭南现代建筑的十分重要的课题。研究岭南建筑文化和岭南建筑学派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可以为当代岭南建筑和中国建筑的发展和创新提供有益的借鉴,有助于我们对岭南建筑及中国建筑的发展进行理性的思考。
岭南建筑学派在岭南文化的滋养下产生发展,经历了从文化冲击与交融到文化转换与重构的历史进程,岭南文化呈现出的独特的品质,使岭南建筑学派在创作上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岭南建筑学派从成立至今,已发展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非常重要的一脉;而何镜堂院士"两观三性"建筑理论下对中国当代建筑的思考与实践,成为了岭南建筑学派对中国建筑理论建构最重要的贡献.
通过回溯岭南建筑学派的相关研究,指出其在演进历程中出现了从\"岭南建筑\"概念到\"岭南建筑学派\"、从单一作品研究到多元化研究、从特点提炼到批判性观点出现的转变趋势,并反思其积极意义和局限性,在此基础上就未来研究提出了设想。
岭南建筑学派的建筑师秉承岭南文化开放、务实、兼容、创新的精神,立足现实条件、直面现实问题、把握现实矛盾,以高扬现代主义理论旗帜、凸显地域文化特色为基点和起点,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本书基于建筑史学和建筑美学的视角,以岭南建筑学派的创作思想为研究对象,梳理出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传入岭南起至今近百年间的发展轨迹及阶段特色。全书内容包括岭南建筑学派现代主义创作思想发端;功能主义创作思想探索;地域现实主义创作思想探索;文化现实主义创作思想探索;岭南建筑学派现代主义创作思想评析等。
“形式”是“什么”,而“设计”是“怎么”。“形式”不因人而异,“设计”则属于设计人。这种方法导致了一种以结构、构造为装饰的建筑的产生,而不是在建筑外形上随意加上装饰。费城学派反对芝加哥学派“形式服从功能”的学说,提出“形式引起功能”(Form evokes function)的观点,把功能放在次要地位,认为形式为变而功能可变。康是费城学派的创始人。康曾出版的《建筑是富于空间想象的创造》(1957)、《建筑:寂静和光线》(1957)和《人与建筑的和谐》是费城学业派建筑理论代表作,它指导了费城学派的建筑实践,艺术是上帝的语言,结构是光的创造者,建筑师是传递空间美感的人。” ——路易斯·康Louis kahn
路易斯康是费城学派的核心。他认为设计的关键在于灵感,灵感长生形式,而形式启发设计,而灵感不是凭空而来,而来自建筑所在场所和当时技术的限定。建筑师的工作就是捕捉这种灵感,并转化成设计。“灵感”“形式”不因人而异,“设计”则属于设计人。这种方法导致了一种以结构`构造为装饰的建筑产生,而不是在建筑外型上随意加上装饰。康是费城学派的创始人。
路易斯·康发展了建筑设计中的哲学概念,认为盲目崇拜技术和程式化设计会使建筑缺乏立面特征,主张每个建筑题目必须有特殊的约束性。他的作品坚实厚重,不表露结构功能,开创了新的流派。他在设计中成功的运用了光线的变化,是建筑设计中光影运用的开拓者。有的设计中他将空间区分为“服务的”和“被服务的”,把不同用途的空间性质进行解析、组合、体现秩序,突破了学院派建筑设计从轴线、空间序列和透视效果入手的陈规,对建筑师的创作灵感是一种激励启迪。
设计学派(Design School)——认为战略制定是个确切定义的过程
设计学派发展于20世纪50、60年代,在整个发展过程比较波折,到20世纪80年代仅剩下哈佛大学为代表的设计学派,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哈佛战略思想”。它是以SWOT分析为基础,倡导“企业内外匹配”为座右铭的。
1962年,钱德勒(Chandler)在其所著的《战略与结构》一书中指出,企业的经营战略要适应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形成必须随企业的战略需求的变化而改变。根据这一观点,设计学派的代表人—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安德鲁斯在1965年编写哈佛教科书时,提出了如前所述的战略的四种构成要素,充分考虑了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对制定战略的影响。此外,他还把战略分为制定和实施两个阶段,认为制定战略就是围绕发展核心能力,在内外部进行平衡,实现匹配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