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岭南近现代建筑(1949年以前) | 作 者 | 邵松、孙明华 |
---|---|---|---|
ISBN | 978-7-5623-3932-8 | 页 数 | 200页 |
定 价 | 60.0元 | 出版时间 | 2013年6月 |
装 帧 | 平装 | 开 本 | 16开 |
责 编 | 黄丽谊 | 字 数 | 19.0万字 |
1 岭南传统建筑的演变
岭南的地域文化特色
近代岭南的建筑样式选择
建筑实例
十三行
西关大屋建筑群
竹筒屋建筑群
骑楼建筑
陈济棠公馆
八和会馆
2 西方古典建筑在岭南
行商社会的形成及发展
一口通商与十三行的建筑形式
沙面建筑的整体观察
建筑实例
爱群大厦
沙面建筑群
法国领事馆
苏联领事馆
台湾银行
汇丰银行(英)
广州俱乐部
粤海关俱乐部
洛士利洋行(礼和洋行)(英)
圣公会基督教堂(英)
露德圣母天主教堂(法)
印度人住宅
葛里孚公司(英)
沙面医院
3 折衷式建筑风格在岭南的发展
西友建筑文化在岭南的适应性发展
近现代的岭南教会建筑
墨菲的岭南建筑创作
建筑实例
白云楼
蒋光鼎故居
圣心教堂
基督教救主堂
基督教东山堂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4 岭南建筑的融合与创新
中国固有式风格建筑的复兴
现代主义的萌芽与发展
建筑实例
中山纪念堂
广州市府合署(现广州市人民政府大楼)
广州中山图书馆
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建筑群
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建筑群
黄埔军校旧址建筑群
广东士敏土厂(大元帅府)
越秀北路林宅和徐宅
参考文献
后记 2100433B
本书以近代以来岭南建筑的风格发展脉络为主线,以所形成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为探讨基础,对近代以来在岭南地域尤其是广府地区出现的建筑现象和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风格进行了线性归纳和探讨。本书综合考察了岭南地区1949年以前的建筑发展情况,以较为通俗易懂的笔法,以岭南地区的代表地点——广州为例,对其典型建筑进行了考察与剖析,从建筑风格的形成、发展及迁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评价和展示,并选取了经典岭南建筑进行了案例分析与展示,文论与建筑案例相互配合,对该时段内的建筑有较为直观和真实的表现,对1949年以前广州建筑的反应较为真实和客观。
20世纪中国建筑的特点从19世纪中叶起,到20世纪的100多年间,中国建筑风格的变化是巨大的,其中既有与西方建筑风格平行发展的一般类型,也有受中国本土社会文化制约的特殊类型。而新内容、旧形式和中外建筑...
广义的现代建筑指折中主义之后出现的以新结构、新材料、新形式为核心的建筑 1、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 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
1、中国现代主义建筑 1930年前后的中国建筑界有两点史实十分清楚。其一,在上海、天津、南京、武汉、青岛,以及在侵占的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出现了现代建筑式样,或称"摩登式"...
1 旧师大音乐学院 建筑形式为西洋古典型。 巴西利卡式平面,高度相当于普通建筑两层, 下有地下室,上为木 三角桁架小青瓦屋顶。教堂正面山墙朝北,立面设计成两层, 横向三开间, 每开间设两个哥 特式尖券窗; 中央开间略大, 下层出哥特式小抱厦, 上层为两个哥特式尖券窗夹圆形玫瑰窗, 未设山花。教堂南侧突出为圣坛,设置彩色花窗。 2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彭氏楼 屋身呈法国新古典主义风格, 正面突出五开间两层罗马式拱廊, 一层毛面石砌方柱, 二层为 塔司干柱式,拱面刻纹饰,拱柱上下有线脚托座。单檐歇山顶,屋面覆筒板瓦,屋顶主脊两 侧饰琉璃花格,前后檐各 6 个翼角,左右檐各 4个翼角,翘角尖端各饰一狮子。所有飞檐、 翼角、梁桁,均彩绘纹饰。屋内中廊式,东西走向,两侧开间,一层 5间,二层 6 间,三层 作礼堂。 3石厝教堂 石厝教堂为花岗石砌成的仿哥特式建筑, 由蓝灰两色石块搭配砌成, 上为木桁架屋顶
近现代建筑遗产反映了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记录了建设者们在建筑和城市发展中的探索历程,往往具备较高的使用价值和区位优势。如何通过保护利用使近现代建筑遗产转化为城市文化建设的资源和动力,是目前亟须探索的问题。福绥境大楼于2007年列入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虽然免于拆除,但经历数十年风雨,建筑外观陈旧破败,配套设施落后,安全隐患多,且功能布局已不能满足现今的居住生活方式,遗产的价值构成和保存现状均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文章以福绥境大楼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建设背景和建筑特征,分析总结福绥境大楼的遗产价值,并通过实地调研把握建筑现状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福绥境大楼的保护重点,探讨适应性再利用的途径。
1 近现代国际建筑风格的影响
现代主义在岭南的萌发
现代主义在岭南的表现
现代主义对岭南建筑的启发
2 岭南现代建筑的早期摸索(1949—1952)
建国之初的社会背景
举国复兴的建设趋势
岭南建筑的特色
建筑实例
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建筑群(1951)
华南工学院图书馆(1952)
华南工学院2号楼(1952)
3 现代建筑在岭南的孤独成长(1953—1957)
民族形式的兴起
岭南建筑的“折中”风貌
岭南建筑的现代表现
建筑实例
鼎湖山教工休养所(1954)
华侨新村(1954)
南方大厦(1954)
中苏友好大厦(1 955)
中山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工字楼)(1956)
北园酒家(1957)
广州体育馆(1957)
华南工学院化工实验楼(1957)
华侨大厦(1957)
4 岭南现代建筑的特殊发展时期(1958—1964)
政治运动中的岭南建筑
短暂的理性时光
生发于传统文化的岭南新建筑
岭南新建筑与园林结合的新发展
建筑实例
广东科学馆(1958)
华南工学院3、4号楼(1958)
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1959)
广东省农业展览馆(1960)
泮溪酒家(1961)
羊城宾馆·东方宾馆(1961/1972)
广东迎宾馆·碧海楼(1962)
南园酒家(1962)
双溪别墅(1963)
5 现代岭南建筑日趋成熟(1965—1979)
“文革”背景下的建筑实践
涉外建筑的一枝独秀
对改革开放之初建筑设计的影响
建筑实例
山庄旅舍(1965)
新爱群大厦(1965)
友谊剧院(1965)
广州宾馆(1968)
流花宾馆(1973)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流花路展馆(1974)
广州火车站(1975)
白云宾馆(1976)
矿泉别墅(1976)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2100433B
本书以近代以来岭南建筑的风格发展脉络为主线,以所形成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为探讨基础,对近代以来在岭南地域尤其是广府地区出现的建筑现象和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风格进行了线性归纳和探讨。本书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综合考察了岭南地区1949年至1979年间的现代建筑发展情况,以较为通俗易懂的笔法,以岭南地区的代表地点——广州为例,对其典型建筑进行了考察与剖析,从建筑风格的形成、发展及迁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评价和展示,并选取了近三十个经典岭南建筑进行了案例分析与展示,文论与建筑案例相互配合,对该时段内的建筑有较为直观和真实的表现,对1949-1979年间广州建筑的反应较为真实和客观。
内容简介
本书分实例、建筑师、论丛、发展与保护四个部分,分步进行,对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岭南地区近现代时期建设活动及其相关背景、优秀建筑实例、杰出建筑设计师以及其设计理论等多方面资料的分析整理,对已有相关岭南文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本书包括了70座建成于1949年到1990年期间的优秀现代建筑实例的情况,力求以详实图文结合历史照片阐明各实例当时的基本情况,旨在总结岭南建筑发展的轨迹与经验,宣传、保护和抢救在迅速扩张的城市中逐渐湮灭的岭南建筑遗产。本书适用于建筑设计、建筑历史研究及从事相关专业人员作为参考资料。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