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 | 9787112054893 | 作 者 | 程建军 |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02年1月1日 |
定 价 | 60.00元 | 装 帧 | 精装 |
可以计算建筑面积。按柱外围计算建筑面积。 可以参考建筑面积计算规则里的有柱的雨蓬、车棚、货棚、站台等,按柱外围水平面积计算建筑面积;
骑楼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能严格区分人行与车行交通流线,提高交通的安全性,减少或避免了交通事故。 避风雨,防日晒,方便市民行走和购物。这些确实给地处炎热、潮湿、多雨区的市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
这是不能计算建筑面积的。
殿堂型木构架古建筑的抗震构造研究 作者: 汪兴毅, 杨智良, WANG Xing-yi, YANG Zhi-liang 作者单位: 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刊名: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年,卷(期): 2007,30(10) 被引用次数: 0次 参考文献(8条) 1.刘敦桢 中国古代建筑史 1984 2.梁思成 图像中国建筑史 2001 3.李诫 营造法式 2006 4.郭黛妲 中国古代建筑史 2003 5.潘谷西 . 何建中 <营造法式>解读 2005 6.高大峰 . 赵鸿铁 .薛建阳 中国古代大木作结构抗震构造研究 [期刊论文]-世界地震工程 2004(01) 7.张鹏程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结构及其
[原著·岭南文化地理论文 ] 岭南气候影响下的岭南传统建筑 LIANG LI YIN 内容摘要: 岭南的地理区位形成了特殊的岭南气候, 而这种气候对建筑影响甚大。 正是 缘于此种情形,本文选取了从岭南独特气候的角度去阐述岭南传统建筑构造和探 讨岭南建筑对当地气候的适应性、实用性和美观性。 关键词: 岭南 气候 传统 建筑 构造 一、岭南气候与岭南传统建筑的关联性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说, “一方气候,成一方建筑”也不 为过。独特的岭南气候不仅培育岭南人的文化特质和内涵, 还造就独具一格的岭 南传统建筑。 正如文化地理学家司徒尚纪所言: “横亘广东北部之南岭山地, 不 仅是一条自然地带分界线, 也是一条文化类型分界线。 孕育、发生、成长于这条 界线以南的自然和人文环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结构形式有:1)抬梁式构架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这种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架梁,梁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2)穿斗式构架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一种形式,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3)井干式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这种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
内容简介
岭南建筑,作为岭南地域文化的一种现象,与岭南文化精神相表里,“得风气之先”,又曾一度“开风气之先”。岭南建筑的创作实践和发展过程蕴涵了建筑的兼容性、务实性、世俗性、地域性和时代、文化等各方面整合发展的一些规律和特点。因此,加强岭南建筑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唐季祥在《近代岭南建筑美学研究》中提出“文化地域性格”的概念对岭南建筑进行学理界定,是颇具新意的阐释。 唐孝祥在《近代岭南建筑美学研究》中结合近代岭南建筑的典型个案分析和近代岭南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比较,运用建筑美学理论作出了努力的探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亦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然而,关于岭南建筑的美学研究毕竟是一项崭新课题,是很艰巨的任务,今后还要进行长期不懈的深入研究。希望再接再厉,不断探索,以便奉献出更多的新成果。2100433B
本项目以区域性古建筑的营造技术及其流源作为重点,其中包括形式谱系、构架样式、营造技术、材料工艺,技术源流及相关的文献考证等具体内容。将岭南古建筑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对象,通过对岭南地区四大文化地理区划(四大民系)古建筑营造技术诸因素的分析,探索岭南古代建筑的营造技术及发展规律,进而总结岭南古建筑营造技术的源流与变融变异过程,初步建立岭南古建筑营造技术、法式特征谱系,补充完善中国古代建筑的地方性营造理论与技术,提高岭南地区历史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