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岭南传统建筑尺度构成与分析 | 项目类别 |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
项目负责人 | 林哲 | 依托单位 | 华南理工大学 |
岭南传统建筑尺度研究尚存空白,提出“岭南传统建筑尺度构成与分析”课题,对“坑”及“压白”尺法等为代表的岭南传统建筑尺度进行研究。项目经过三年时间,项目负责人与合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取得了预期进展,发现了以往没有被认识的岭南建筑传统技术特点,为下一步继续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研究主要围绕岭南传统建筑尺度设计的“时间顺序”、“地域特点”、“表现方式”和“构成关系”四个方面进行,根据研究发现如下规律和特点: 一 时间顺序:1) 在西汉早期就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采用“整尺”方法设计,建筑布局总面阔、进深与建筑各部分尺寸依照简明比例控制。2) 明代大型建筑部分采用了“压白”尺法设计。3)到清朝中晚期,增加了“坑”模数设计;口决方式记录地盘、侧样等尺寸;用“尺表”方式记录平面尺寸。 二 地域特色:1)广府地区采用“周通”、“营造尺”与“坑”等一系列复合构成的尺度模数,协调不同工种运行。2)潮汕地区采用鲁班经压白尺法,通过丈杆记录尺寸完成复杂建筑设计,对于已经定型的建筑类型,还采用口诀、尺单等简洁的方法进行设计。3)客家地区大型民居保留着早期“整尺”设计的方法,到晚期部分宗祠受潮汕地区技术影响痕迹较重。4)桂北地区民居晚期受广府建筑技术影响较大,但山区仍然保留着吊脚楼等设计方法,是多种营造技术的融合。 三 表现方式:1)等比制图方式:调研中在广府地区和潮汕地区传统建筑的维修时,发现工匠在平整地面按1:1比例用竹笔画出建筑侧样;用木板按1:1比例制作梁截面样式等。2)缩比制模方式:在桂北地区的风雨桥和鼓楼设计中采用木棍或竹签的方式构造出建筑的骨架,揭示了早期建筑设计中的材料及方法。3)丈杆设计方式:调研中发现潮汕地区与桂北地区的传统建筑营造采用不同的丈杆设计方式,显示了不同地区对这一设计方法的灵活运用。 四 构成关系:1)丈量田地的用尺、大木工匠的用尺与“砖做”、“瓦做”的用尺共同构成建筑尺度要素。2)营造尺与鲁班尺:营造尺构成建筑主要框架,鲁班尺用以确定重要尺寸的具体数量以达到对避凶趋吉的心理暗示。 该项目研究使得进一步认识岭南传统建筑的特色,尤其在维修保护方面对岭南传统建筑营造的核心技术展现与保持有重大价值。 2100433B
基于目前对岭南传统建筑尺度构成要素的认识不足,提出对坑及压白尺法为代表的岭南传统建筑尺度构成要素进行研究。在岭南传统建筑保护维修项目及对岭南传统建筑匠师访谈中,课题申请人及合作者发现坑对岭南传统建筑木作、瓦作、砖作、石作的协调作用,提出坑为岭南传统建筑面阔方向的辅助设计模数的假设,并拟分析其产生时间,发展范围及协调各工种尺度的机制。申请课题提出岭南传统建筑的压白尺法是叠加在我国古建筑模数制之上的设计方法假设,将实测数据与可靠文献相互比较,采用数学建模方式计算其营造尺,拟将压白的因素剔除后,还原其初始设计模型,进而揭示岭南传统建筑尺度构成的真实面貌,以指导岭南传统建筑修复的实践工作,并提高对岭南传统建筑的科学技术及文化价值认识。
传统是一个民族或地区在理与情方面的认同和共识,属于文化范畴。传统系指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总体决定传统建筑的基本形态,传统建筑也从一定的角度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形态,两者是不可分的。因而,传统的特点是具有民...
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区别主要在三个方面:1.功能不同。传统建筑是为古代的生活而建造的,现代建筑是为现代的生活而建造的,如传统建筑就没有电梯,厨房、卫生间也和现在大不一样。2.结构、材料不同。限于当时的...
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与园林建筑的成就最为突出。所以,这里着重欣赏宫殿建筑和园林艺术。 中国由于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历代帝王为了满足其骄奢淫逸的生活和维护其统治的威...
硬山在现存传统民居中,数量及分布都是最为广泛的一种建筑形式。封火山墙作为硬山的组成部分,不仅起着防火的单一用途,在岭南地域环境的影响下,也担当了防风、遮阳、防御等重要角色。硬山与封火山墙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环境等一系列人居环境所发生的变化。对于硬山及其封火山墙的发展缘由研究,可以透彻探寻岭南传统民居建筑如何灵活适应人居环境的变化,并实现建筑在功能、形式、艺术等多方面和谐统一的优秀智慧。
岭南自古便是中、西文明交流的窗口。在两种异质文化的交流融汇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建筑文化,从而产生融合中西两种建筑风格的岭南民居建筑。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由于传统岭南建筑文脉的失落,便产生了在住宅设计中岭南建筑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
《岭南湿热气候与传统建筑》内容简介:20世纪70年代,广州因对外贸易的需要,建造了很多的新建筑,当时,新的设计思想、新的样式、新的手法给人一种新的感受,使人耳目一新,学习广州建筑也就成为当时的一种新潮。广州建筑是岭南地区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广州是岭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而,从某种意义来说,谈到广州建筑,它就成为岭南建筑的代表了。此后,岭南建筑驰名全国,成为了全国主要流派之一。
谈到岭南地区的范围有不同看法,以建筑界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按地理来分,位于五岭之南称为岭南。因此,广义来说,包括广东、海南全省,福建泉州、漳州以南,广西东部桂林以南如南宁、北海等地区,属于岭南范围。狭义来说,则指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肇庆、汕头、湛江和香港、澳门地区。我们认为按广义解释较为合理。可是在习惯上,岭南文化与广东文化经常相互混用,没有严格区分,而是按实际需要而定。
总序
绪论
第一章 岭南传统建筑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岭南的地理环境
第二节 岭南的气候环境
第三节 岭南传统建筑
第二章 建筑防太阳热辐射
第一节 太阳辐射对岭南湿热气候的影响
第二节 屋顶的防太阳辐射
第三节 外墙防太阳辐射
第四节 廊道防太阳辐射
第五节 门口防太阳辐射
第六节 窗口防太阳辐射
第七节 建筑绿化遮阳
第三章 建筑的防长波辐射
第一节 长波辐射对建筑的影响
第二节 岭南传统建筑的室内遮热和散热
第四章 建筑结构隔热
第一节 岭南建筑结构隔热的要求
第二节 屋顶隔热
第三节 外墙隔热
第四节 地面散热与保温
第五章 建筑通风散热
第一节 岭南建筑通风规律
第二节 岭南传统建筑的通风系统
第三节 通风模式及通风分析
第四节 近代西方通风设计的引进
第六章 建筑的防雨
第一节 岭南降雨特点
第二节 传统屋顶防雨的造型与构造
第三节 屋面排雨与防漏
第四节 外墙防雨的构造
第五节 建筑外廊防雨
第七章 建筑防潮
第一节 岭南建筑的潮湿环境
第二节 建筑的防潮湿途径
第三节 防潮有利于防寒和防虫
第八章 典型传统建筑实例分析
第一节 广州西关传统民居
第二节 广东东莞可园
第三节 广州沙面近代建筑群
第四节 广州骑楼
第九章 传统经验的现代应用
第一节 岭南现代建筑的防热
第二节 “夏氏建筑遮阳”
第三节 岭南现代建筑的窗设计
第四节 当代岭南建筑防热之路
主要参考文献2100433B
汤国华,男,广州人,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受聘于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任教授。长期从事岭南传统建筑物理环境研究和工程设计,把研究成果应用于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主持测绘和修缮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处,出版著作有《岭南历史建筑测绘图选集(一)》和《广州沙面近代建筑群·艺术·技术·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