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林木栽培技术 | 作 者 | 黄云鹏 |
---|---|---|---|
出版社 | 中国林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07年9月1日 |
页 数 | 409 页 | 开 本 | 32 开 |
ISBN | 9787503849664 |
出版说明
前言
绪论
第一章 林林木良种生产
一、良种基地的建立
母树林选择与建立
种子园的建立
采穂圃的建立
二、种子的采集与贮运
林木种实产量测定
林木种实的采集
种实的调制
种子的贮运
林木种子的调运
二、种子品质检验
样品的选取
种子品质测定
种子质量等级标准
第二章 苗圃的建立和耕作
一、苗圃的建立
苗圃地的建立
苗圃地区划
二、苗圃地的耕作
苗圃整地、作床与作垄
苗圃土壤处理
三、菌圃地的轮作
第三章 苗林木培育
一、播种苗培育
播种苗的年生长规律
播种前种子的处理
播种技术
植物生长激素的应用
二、无性繁殖苗培育
扦插育苗
嫁接育苗
组织育苗
三、乡土树种与国外优良树种育苗技术
乡土树种
国外优良树种育苗技术
第四章 设施育苗
一、容器育苗
容器的种类及规格
营养土的配制
容器装土和置床
播种和植苗
抚育管理
二、穴盘育苗
穴盘育苗的概念及特点
穴盘育苗介质和穴盘的选择
……
第五章 苗木出圃
第六章 立地分类及造林地的种类
第七章 林种与树种选择
第八章 造林密度
第九章 森林产量构成和人工林树种组成
第十章 造林整地
第十一章 造林方法
第十二章 幼林抚育管理
第十三章 造林规划设计
第十四章 主要树种的栽培技术
附件 造林技术规程
参考文献 2100433B
《林木栽培技术》以森林培育为主线,紧密结合林业工作站实际工作,侧重知识应用和技能操作,并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充分反映林业生产技术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成果。还包括造林整地环境保护措施、穴盘育苗、乡土树种和国外优育树种、植物生长激素的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生物质能源、非规划林地造林等现代科技知识。
选择保温保湿,通风良好、光线适量、排水通畅、管理方便的灵芝大棚,棚内要求地面清洁,墙壁光洁,耐潮湿。灵芝棚的大小视培养料的多少而定,一般建在树林、房前屋后林阴处,靠近水源的位置最合适。培养料入棚前菇棚...
泡桐是我国的特产树种,具有很强的速生性,是平原绿化、营建农田防护林、四旁植树和林粮间作的重要树种。泡桐木材纹理通直、花纹美观、色泽悦目、材质轻软、密度低、尺寸稳定、不翘不裂,是生产单板材如胶合板、拼板...
在食用菌栽培技术中,菌种生产技术难度大,要求高,且需要专门的设备和用品,适宜于专业菌种厂生产。平菇属木腐菌,凡是适合于木生食用菌的培养基,也都适合平菇菌丝的生长。本节仅对平菇的菌种分离和一些平菇专用的...
经过9a观察和栽培试验,舞钢枫杨表现出生长快、干性强、树形好、浓荫如盖、耐水湿、耐旱,对土壤适应性广等优点,适合栽植于溪边、湖畔,是固堤扩岸及园林绿化良好树种。
木棉的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选向阳的、土层深厚肥沃的微酸性和中性土壤。 2. 繁殖方法 木棉主要用种子繁殖。每年 10月,果实成串聚生,采回堆放在阴凉处。过 数天,摊开晾晒,果裂种脱,除去絮毛杂物,阴干后贮存。早春 2-3 月间播种,播前催芽, 用条播或撒播均可。每公顷用种量 45-60kg。播后按一般育苗的措施,加强管理,待幼苗长 至 5-6cm时,可进行移栽分床培育。 一年生的苗木高达 50cm以上,秋后或次年春季出圃定植。 每年 3-4月份先开花,后长叶。花冠五瓣,橙黄或橙红色。花萼黑褐色,革质。花后结椭圆 形硕果,内为卵圆形的种子和白色的棉絮。 栽培技术 用播种、 扦插和分株繁殖。蒴果未开裂前采集, 种子发芽力保存期短,故多随采随播,也可用湿沙短期贮藏,条播,覆土 2cm,平均气 温 20℃以上,一般 4-5d 可出齐苗;扦插多在 2-3 月或雨季进行, 用长 80-10
按预定目的对林木进行遗传改良的技术。其机理是利用林木种群在自然或人为作用下产生的变异与分化,从中选择、分离和繁殖符合目的的群体或个体。主要的途径有引种驯化(见林木引种)、种源试验、选择育种、杂交育种以及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见倍数性育种)、辐射诱变(见诱变育种)等。繁育良种的方式有母树林、林木、种子园和采穗圃等。经过选择和改良的林木繁殖材料,生产上统称为良种。但林木育种的根本任务是创育品质和产量符合生产需要、性状能稳定遗传,且适应一定自然和栽培条件的林木良种群体,以便充分利用自然生产潜力、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研究林木育种理论与技术的学科称为林木育种学。它以遗传学为基础,同时与树木学、森林生态学、树木生理学、造林学、生物统计学等有密切关系。
历史与现状 在林木育种工作中,引种的历史最为悠久。对树种内遗传变异的认识也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中国明代,李时珍就在《本草纲目》中记述了杉木的种内变异。日本在1696年出版的《农业全书》中,对茶树、桑树、漆树、柳杉等的种内变异以及繁殖习性等也有描述。18世纪,欧洲一些林学家已认识到林木种子起源的意义。1821年法国人在巴黎设置了欧洲赤松不同种源的试验林。19世纪末,奥地利、瑞士等国林学家相继作了落叶松、云杉、松树、栎树等树种的种源试验,观察到种源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此后,又通过多次国际试验,逐步加深了对主要树种种内遗传变异规律的认识。通过这些试验和观察,一些林学家发现单株子代间也存在着差异,因此,提出了选择优良单株建立种子园的设想,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付诸实践。林木杂交的早期工作是1845年在德国用欧洲赤松和欧洲黑松进行的。20世纪30年代,欧洲一些国家用杨树、松树、落叶松等树种在种间开展大量杂交,以求获得优异的繁殖材料,并了解遗传变异和亲缘关系。1936年瑞典人H.尼尔逊·埃勒首先报道了山杨三倍体无性系,引起林业界的广泛重视。
可概括为以下几种:
①气候相似说。德国林学家H.迈尔在1906年提出。他认为林木引种成功的可能性要看原产地与引种地点的气候条件是否相类似。这一论点在林木引种中仍广泛应用。其局恨性是忽略了林木的变异性和潜在的适应性;在气候条件中又过分强调温度,而忽视其他生态因子。
②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学说。苏联Н.И.瓦维洛夫在1926年和以后的年代中提出(见作物起源中心学说)。
③生态历史说。苏联Μ.Β.库利季亚索夫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他认为许多植物分布受地质及古气候变迁的影响,只有了解植物区系历史发展,才有助于选择引种对象,制定引种驯化措施,确定适宜栽培区。根据生态历史方法,引种时应对起源古老的单型属(1属内只有1种)和少型属(1属内只有 2~6种植物)加以重视。中国有很多单型或少型属植物,它们目前分布范围很窄,但其抗性及适应性较强,引种成功的较多,如杜仲、水杉、金钱松、鹅掌楸等。
④生态因子综合分析说。认为林木引种必须考虑温度、日照、降水、土壤等生态因子,以及这些因子的综合影响,特别要重视影响某一地区引种树种成活及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子,才能对症下药。如对温度要注意其绝对最高值、绝对最低值及其持续期,特别是几十年一遇的绝对最低温度。美国农业部编的植物耐寒图就是根据年平均最低温度把美国划分为10个带,每个带附有适宜栽种的乔、灌木树种。对降水要注意其总量、季节分布和雨型,如中国东部沿海大部属夏雨型,从世界冬雨型地区(如地中海和美国西部)引种来的树种往往不易成功。土壤条件要注意土壤的pH、水分、温度、通气及微生物状况。引种有菌根或根瘤的树种时应同时引进共生菌种。
参考书目
R. J. Streets, EXotic Trees in the British Commonwealth,Clarendon Press,Oxford,1962.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山东省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技术规程》《山东省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报告》《山东省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技术报告》《山东省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效益分析报告》《山东珍稀濒危树种种质资源名录》《山东省可供利用的林木种质资源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