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锂离子电池制造工艺原理与应用 | 作 者 | 杨绍斌 |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20年2月 |
页 数 | 504 页 | 定 价 | 168 元 |
开 本 | 16 开 | 装 帧 | 精装 |
ISBN | 9787122346094 | 版 次 | 1 [1] |
杨绍斌,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院长,教授,博导,中国金属学会材料科学分会理事,辽宁省纳米材料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1986年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本科毕业,1990年大连理工大学煤加工工程专业硕士毕业,从事研究方向为新型炭材料。2000年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艺学专业博士毕业,从事锂离子电池炭负极材料研究工作。2000年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做博士后工作,在锂离子电池分公司从事锂离子电池工艺研究及负极材料开发工作。
承担过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方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承担过锂离子电池方面的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和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各1项。承担过中国平媒神马集团、肇庆市风华锂电池有限公司、天津铁成电池材料有限公司的负极材料产品开发项目各1项。获得锂离子电池方面专利共计5项。发表相关论文50余篇。
自从1997开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以来,至今已经涉猎锂离子电池方面的研究领域有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和导电剂,以及锂离子电池制浆、涂布和装配、安全性能等工艺研究。即有较好的理论积累,也有丰富的现场经验,撰写这本书包含了作者多年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第1章锂离子电池概述001
1.1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原理/002
1.1.1化学原理/002
1.1.2电池结构及分类/003
1.2锂离子电池原材料及制造/005
1.3锂离子电池性能/006
1.3.1电化学性能/006
1.3.2安全性能/011
1.4锂离子电池发展历程、特点及应用/012
1.4.1锂离子电池发展历程/012
1.4.2锂离子电池特点及应用 /013
参考文献/014
第2章锂离子电池原材料016
2.1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017
2.1.1正极材料简介/017
2.1.2钴酸锂/018
2.1.3三元材料 /020
2.1.4富锂锰基材料/022
2.1.5尖晶石型锰酸锂/025
2.1.6磷酸铁锂/027
2.2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030
2.2.1负极材料简介/030
2.2.2石墨材料/031
2.2.3无定形炭/034
2.2.4钛氧化物材料/036
2.2.5SiOx/C复合材料/037
2.2.6Sn基复合材料/039
2.3电解质/040
2.3.1电解质简介/040
2.3.2液态电解质/041
2.3.3半固态电解质——凝胶聚合物电解质/044
2.3.4固态电解质/046
2.4隔膜/048
2.4.1隔膜种类和要求/048
2.4.2湿法聚烯烃多孔膜/050
2.4.3干法聚烯烃多孔膜/050
2.4.4无机/有机复合膜/051
2.5其他材料/052
2.5.1导电剂/052
2.5.2黏结剂/053
2.5.3壳体、集流体和极耳/054
参考文献/055
第3章锂离子电池多孔电极基础056
3.1多孔电极简介/057
3.1.1多孔电极结构/057
3.1.2多孔电极分类/058
3.2锂离子电池多孔电极动力学/058
3.2.1多孔电极过程/058
3.2.2多孔电极动力学/061
3.2.3多孔电极极化/067
3.2.4多孔电极锂离子扩散测量与模拟/073
3.3锂离子电池多孔电极电化学性能/080
3.3.1多孔电极孔隙结构/080
3.3.2多孔电极电化学性能/088
3.3.3多孔电极结构稳定性/091
3.3.4锂离子电池多孔电极结构设计/097
参考文献/100
第4章锂离子电池制浆105
4.1概述/106
4.2悬浮液颗粒受力[1]/106
4.2.1颗粒间作用力/107
4.2.2颗粒受到的其他作用力/111
4.2.3颗粒间距和粒度对颗粒受力的影响/113
4.3静态悬浮液稳定性/114
4.3.1沉降方式/114
4.3.2稳定悬浮液的判据/115
4.4锂离子电池浆料制备原理/117
4.4.1粉体润湿/117
4.4.2粉体分散/119
4.4.3脱气、输送和过滤/122
4.5锂离子电池制浆设备/124
4.6锂离子电池制浆工艺/128
4.6.1浆料体系及要求/128
4.6.2制浆工艺步骤/130
4.6.3悬浮液分散性和稳定性调控/135
4.6.4制浆工艺与极片导电体系/146
参考文献/150
第5章锂离子电池涂布151
5.1涂布流变学基础/152
5.1.1悬浮液分类/152
5.1.2剪切与黏度/154
5.1.3润湿与流平/157
5.2黏度和表面张力调控/159
5.2.1黏度调控/159
5.2.2表面张力调节/165
5.2.3助剂调节/167
5.2.4温度调节/170
5.2.5制浆工艺调节/171
5.3辊涂原理与工艺/174
5.3.1辊涂简介/174
5.3.2单辊涂布/174
5.3.3双辊涂布/179
5.3.4三辊涂布/187
5.4预定量涂布原理与工艺/188
5.4.1坡流涂布原理与工艺/188
5.4.2条缝和挤压涂布原理与工艺/202
5.4.3涂布弊病及消除/212
5.5涂布方法选择/214
5.5.1涂布方法/214
5.5.2涂布方法选择/215
5.6干燥/217
5.6.1干燥简介/217
5.6.2干燥原理与工艺/218
5.6.3干燥时涂膜的流变性质及缺陷预防/225
5.6.4干燥设备/232
参考文献/233
第6章锂离子电池极片辊压236
6.1概述/237
6.2粉体基本性质/237
6.2.1粒度与形状/238
6.2.2群聚集性质/241
6.3粉体充填模型和充填密度/243
6.3.1理想充填模型/243
6.3.2实际粉体充填密度/246
6.4实际粉体压缩性能/248
6.4.1压缩过程/248
6.4.2压缩曲线/249
6.4.3充填和压实的调控/252
6.5极片辊压原理与工艺/254
6.5.1辊压力/255
6.5.2厚度控制/256
6.5.3伸长率/259
6.6辊压极片与电池性能/261
6.6.1压实密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261
6.6.2电极特性对电池充放电性能的影响/266
6.7极片辊压设备/269
6.7.1辊压机/269
6.7.2附加装置/270
6.8极片质量与控制/272
6.8.1极片缺陷及控制/272
6.8.2收放卷缺陷/274
6.8.3极片强韧性/274
6.8.4极片黏结性/276
参考文献/277
第7章锂离子电池极片分切280
7.1极片分切方法/281
7.2极片剪切过程/282
7.3极片剪切工艺/283
7.3.1剪切材料/283
7.3.2剪切力/284
7.3.3刀盘水平间隙和垂直间隙/285
7.3.4剪切速率/288
7.3.5张力/288
7.4极片分切设备/289
7.4.1纵切设备/289
7.4.2横切设备/291
7.5激光分切/292
7.5.1激光分切简介/292
7.5.2激光分切工艺/295
7.6极片分切缺陷及其影响/298
7.6.1分切缺陷/298
7.6.2分切缺陷的影响/300
参考文献/301
第8章锂离子电池配装303
8.1电极卷绕和叠片/304
8.1.1卷绕和叠片工艺/304
8.1.2卷绕和叠片设备/308
8.2锂离子电池组装/312
8.2.1组装工艺/312
8.2.2组装设备/315
8.3锂离子电池装配质量检验/319
参考文献/320
第9章锂离子电池焊接321
9.1焊接概述/322
9.2锂离子电池激光焊接/325
9.2.1激光焊接原理/325
9.2.2激光焊接设备/326
9.2.3脉冲激光缝焊/329
9.2.4脉冲激光点焊/333
9.2.5激光焊接性/334
9.2.6焊接检验及缺陷预防/335
9.2.7激光焊接防护/337
9.3锂离子电池超声波点焊接/337
9.3.1超声焊接原理及特点/337
9.3.2超声焊接设备/339
9.3.3超声波点焊工艺/341
9.3.4超声焊焊接性/348
9.3.5缺陷及预防/353
9.4锂离子电池电阻点焊/354
9.4.1电阻点焊原理及特点/354
9.4.2点焊设备/356
9.4.3电阻点焊工艺/357
9.4.4常用材料焊接性/363
9.4.5缺陷及预防/365
9.5锂离子电池塑料热封装/368
9.5.1热封装原理与设备/368
9.5.2热封工艺/369
参考文献/371
第10章锂离子电池化成373
10.1锂离子电池化成原理/374
10.1.1化成反应/374
10.1.2固体产物及SEI膜/375
10.1.3气体产物与水分/379
10.1.4极片的膨胀/383
10.2锂离子电池化成工艺及设备/387
10.2.1注液工艺及设备/387
10.2.2化成工艺及设备/391
10.2.3老化工艺及设备/395
10.3锂离子电池制造水分控制/396
10.3.1水分控制工艺/396
10.3.2水分控制设备/398
10.4锂离子电池分容分选/399
参考文献/403
第11章动力锂离子电池407
11.1概述/408
11.1.1动力电池简介/408
11.1.2电动汽车动力电池/410
11.2单体动力锂离子电池电性能/412
11.2.1原材料与电性能/412
11.2.2电池结构与电性能/414
11.3单体动力锂离子电池安全性/414
11.3.1热失控及安全性能/414
11.3.2电池结构与安全性能/416
11.3.3设备工艺与安全性能/417
11.3.4原材料与安全性能/419
11.4单体动力锂离子电池一致性/420
11.4.1电池一致性指标/421
11.4.2电池一致性影响因素/423
11.4.3筛选指标与一致性/424
11.4.4一致性与电池组性能/425
11.5动力锂离子电池组管理/428
11.5.1电池组管理系统简介/428
11.5.2电池状态评估/429
11.5.3电池充放电及均衡控制/433
11.5.4电池组温度控制/436
11.6动力锂离子电池组安全技术/439
11.6.1安全技术/439
11.6.2安全性能检测/440
参考文献/441
第12章锂硫电池和类锂离子电池443
12.1锂硫电池/444
12.1.1反应原理及特点/444
12.1.2正极材料/446
12.1.3负极材料/461
12.1.4电解质/465
12.2钠离子电池/469
12.2.1反应原理及特点/469
12.2.2正极材料/470
12.2.3负极材料/475
12.3镁离子电池和铝离子电池/488
12.3.1镁离子电池/488
12.3.2铝离子电池/489
参考文献/491
本书在简述锂离子电池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首先讨论了多孔电极动力学原理,为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然后以锂离子电池关键制造工艺为主线,首次系统构筑了制浆、涂布、辊压、分切、装配、焊接和化成等制造工序的工艺原理及应用框架体系,重点讨论了这些制造工序的基本工艺原理、制造设备、工艺调控方法和缺陷预防等内容,为锂离子电池制造及工艺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最后介绍了与锂离子电池类似的锂硫电池和类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进展。本书内容全面系统、重点突出,集成反映了国内外的锂离子电池工艺研究及应用领域的科技成果与相关技术,体现了锂二次电池的发展和研究趋势。
本书既可供锂离子电池及其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参考书和生产工艺手册使用,又可供科研机构研究人员、高校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作为参考书和教科书使用。
你好,应机理 一个锂离子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电解液及隔膜组成,外加正负极引线,安全阀,PTC(正温度控制端子),电池壳等。虽然锂离子电池种类多,但其工作原理大致相同。充电时,...
锂离子电池的基本知识 便携式电子产品以电池作为电源。随着便携式产品的迅猛发展,各种电池的用量大增,并且开发出许多新型电池。除大家较熟悉的高性能碱性电池、可充电的镍镉电池、镍氢电...
找个电池恢复设备激活一下即可, 把电池用报纸包起来再放进塑胶袋裹好,放入冰箱冷冻库3天(报纸可吸收多余水份); 3天后取出常温下放2天; 2天后将电...
0 目录 1.设计的目的与任务 . .................................................. 1 1.1 课程设计背景 .................................................... 1 1.2 课程设计目的与任务 .............................................. 1 2.设计的详细内容 . .................................................... 2 2.1 原材料及设备的选取 .............................................. 2 2.2 电池的工作原理 .................................................. 3 2.3
0 目录 1.设计的目的与任务 . .................................................. 1 1.1 课程设计背景 .................................................... 1 1.2 课程设计目的与任务 .............................................. 1 2.设计的详细内容 . .................................................... 2 2.1 原材料及设备的选取 .............................................. 2 2.2 电池的工作原理 .................................................. 3 2.3
绪论
第1章 硅材料及衬底制备
第2章 外延生长工艺原理
第3章 氧化介质薄膜生长
第4章 半导体的高温掺杂
第5章 离子注入低温掺杂
第6章 薄膜气相淀积工艺
第7章 图形光刻工艺原理
第8章 掩模制备工艺原理
第9章 超大规模集成工艺
第10章 芯片产业质量管理
第11章 现代集成电路制造技术术语详解
附录
……
【学员问题】工业废水处理的工艺原理与技术?
【解答】废水的分类:
①根据废水来源:分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②根据废水中主要成分:有机废水、无机废水、综合废水;
③根据废水中的酸碱性:酸性废水、碱性废水、中性废水。
④根据产生废水的工业部门或生产工艺:液晶显示、电子行业半导体、线路板、焦化、造纸、电镀、化工、印染、食品、农药及冷却废水。
废水中主要污染物质:
①固体污染物;②有机污染物;③油类污染物;④有毒污染物(无机化学毒物、有机化学毒物、放射性物质);⑤生物污染物;⑥酸碱污染物;⑦营养物质污染物;⑧感官污染物;⑨热污染。
废水处理方法及各自特点: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生物处理法。
①物理处理法:通过物理作用分离,回收废水中不溶解的悬浮状态污染物的方法,可分为重力分离法、离心分离法及筛滤截留法。属于重力分离法的处理单元有沉淀、上浮等,相应的处理设备是沉砂池、沉淀池、隔油池、气浮池及其附属装置等。离心分离法有离心分离机和水旋分离器等。筛滤截留法有栅筛截留和过滤两种处理单元,设备有格栅和筛网、砂滤池和微孔滤机等。以热交换原理为基础的处理方法有蒸发、结晶等。
②化学处理法:通过化学反应和传质作用来分离、去除废水中呈溶解、胶体状态的污染物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的方法。以投加药剂产生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处理单元有混凝、中和、氧化还原等;以传质作用为基础的处理单元(物理化学处理法)有萃取、汽提、吹脱、吸附、离子交换以及电渗析和反渗透(膜分离技术)等。
③生物处理法: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使废水中呈溶解、胶体以及悬浮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稳定、无害的物质的方法。根据微生物的不同,分为好氧生物处理(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和厌氧生物处理(消化池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和污泥)。
城市废水处理的典型流程及各部分的作用:
①一级处理:主要处理对象是较大的悬浮物。截流于沉淀池的污泥可进行污泥消化或其他处理,出水可排放于水体或用于污水灌溉。
②二级处理:对出水水质要求更高时,再进行生物化学法处理,主要处理对象是有机物,进一步降低悬浮物含量。
③三级处理和高级处理:出水水质更高时,在二级处理后进行三级处理。主要对象是营养物质(N、P)及其他溶解物质和微量杂质,采用的方法有吸附、吹脱和超滤。有时目的不是为了排放,而是为了直接回用,处理对象还包括去除废水中的细小悬浮物,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微生物和盐分等,采用的方法可能有吸附、离子交换、反渗透、消毒等。三级处理前必须有一、二级处理,强调顺序性,而高级处理强调处理深度。
设备特点:
1、处理工艺以生物处理工艺为主,结合吸附过滤,消毒杀菌等工艺,处理能力高,适用范围广,出水效果好;
2、采用一体化结构,整套设备可埋入地表以下,地表可作绿化或其他用地,不需建房及采暖保温;也可设置在室内;
3、运行噪声低,对周围环境无影响;
4、净化程度高,污泥产生量少;
5、除臭方式采用常规高空排放,另配有土壤脱臭措施,无异味产生;
6、整个设备处理系统配有全自动控制系统和设备故障报警系统,运行安全可靠,操作简便,无需专人职守,只需适时进行设备维护和保养。
控制废水污染的含义及基本原则:
我国为保护环境,进行水污染防治立法,制定一系列环境标准、排放标准和其他法律规定,建立了一整套监督管理体制,加强水污染的监督管理,以实现废水污染控制目标。其目的就是防止污染环境,保护水体的使用价值。
废水污染控制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研究废水对自然水体的污染规律,以便采取措施,维护水体自然净化能力;控制废水水质,使它不至于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污水在排放前应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处理。
控制废水污染的基本原则是:完善生产制度和管理,防止跑冒滴漏,杜绝生产上的浪费;利用清洁生产,节约资源能源;综合利用,减少污染负荷;加强治理,达标排放;合理规划,提高接纳水体的自净力。
控制废水污染的基本途径:
对废水治理工程来说,主要任务是降低废水的污染程度。其基本途径可从减少污染因子量的产生和减少污染因子量的排放两个方面进行控制。
1、减少污染因子量的产生:
废水中的污染物是原料加工形成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的产物。废水污染控制问题,首先要从利用先进的环保生产工艺和合理组织生产过程做起,提高原料的转化率,尽量减少污染因子的产生。这方面的措施有:加强生产管理,改变生产程序,变更生产原料、工作介质或产品类型。如实现水的循环,以污染少的酶法代替化学法生产产品,在生产中降低化学品的用量和用比较容易处理的化学品代替较难处理的化学品等。
例如,目前正在广泛研究中的纺织清洁生产用酶,在棉织物进行精炼的工艺中,果胶质及其他一些杂质又是主要的处理对象。在传统工艺中,一般使用氢氧化钠的强碱溶液在高温下,有时甚至在超过水沸点情况下,对退浆后的棉织物进行处理,以除去其表面的非纤维素成分。传统碱精炼工艺中除了要加入大量强碱,还用加入润湿剂、螯合剂、还原剂和软化剂,并且由于碱精炼残液具有很高的pH值,需要加入硫酸和二氧化碳进行中和。无论是用硫酸还是二氧化碳都会增加排出废水的盐浓度,使废水具有较高的COD/BOD.用酶法可以降低水的用量、减少污染。
为尽量使废水少产生或不产生,应尽量重复使用废水。在一般情况下,废水再利用的必要条件是要做适当的处理,例如,洗煤废水和轧钢废水,经澄清、冷却降温后,均可循环使用。啤酒废水经过生物化学处理后可作为洗涤用水。在国外,废水的重复使用已作为一项解决环境污染和用水资源缺乏的重要途径,加强生产管理可杜绝人为造成的许多废水污染问题,例如不合理地用水冲洗地面并使污水任意溢流,原辅材料的抛洒并随冲洗水进入下水道。因此,加强生产管理也能减少废水的污染危害程度。
2、减少污染因子量的排放:
一方面,可通过综合利用减少污染因子量的排放。虽然在原料转化为产品时,可通过改革生产工艺减少污水量及其中的污染物含量,但必然会有一定量的污水排出,因此,应该进行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工业废水的污染物质,都是在生产过程中进入水中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工作介质和能源物质。排放这类物质将污染环境,造成危害;反之若加以回收,便可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成为有用的物质,既防止了污染危害及创造了财富。如发酵甘油废水处理中先加入强酵母菌体蛋白的回收作为饲料蛋白,可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并减少了污水和污染物的浓度。回收利用的途径十分广阔,各行各业都有很大潜力挖掘。
另一方面,采用经济合理、工艺先进的水处理技术。为达到预期水处理效果设计废水处理站时,往往需要几种单元组合起来。如何组合要从技术和经济合理来考虑,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不存在千篇一律通用的模式。利用生物技术处理有机废水是比较节能经济合理的方法,尤其是厌氧生物技术不仅处理效率高、节能,而且还能产能。总的来说,选择废水处理技术应根据具体污水的水质水量、排放和回收要求以及各厂的地形地势、自然气候条件、可能使用的面积、基建投资条件全面分析研究,选择最佳方案。
总之,不论采用何种措施,用水单位最终总会或多或少地排出部分废水。因此,采用各种水质控制措施,提高接纳水体的自净能力,也是防止废水污染的重要环节。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校或职业技术院校理、工科本(专)科电子科学技术(一级学科)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及 微电子技术方向、集成电路设计及集成系统或微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课教材、微电子相关专业的研究生选修课教材,亦可作为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