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35年(1946年),湘桂黔铁路工程局就原址将柳江大桥设计改为12
孔48.285米下承钢桁梁桥,并成立柳江桥工所专司其事。改建工程包括混凝土桥墩11座,T
式桥台两座。钢梁从加拿大订购。桥墩台由工务处设计,活载为中华—24级,为节省水泥及
减轻净重,改用空心桥墩。桥墩基础顺里程方向单号者为新建,双号者利用旧钢轨塔基。因
新桥比旧桥长9.6米,且活载轻重不同,故两桥台需向后推移。全部工程由中国桥梁公司承
建。同年12月正式开工。由于正桥一时难以建成,为及时驳运机车车辆过江,在桥址上游修
建轮渡码头。民国36年4月码头建成,4月21日开始使用。设立车渡所管理过河事宜,机车、
车辆上下码头均用绞车带动。柳江大桥改建工程因料款不足,工程进展迟缓,至1949年11月
柳州解放时,仅建成2个桥台及1—6号、11号桥墩,其余7—10号墩只完成基础部分,墩身尚
未建成。
柳州解放后,衡阳铁路管理局决定按原设计方案抢修柳江大桥。组织铁道兵第三团与柳
州桥梁队担任2座桥台改建和7—10号4座桥墩新建工程施工。1950年2月12日开工,4月20日
完工,完成混凝土2257立方米。组织第二桥梁队担任12孔钢梁及通信电缆架设任务,1950年
4月23日开工,8月27日完工。共计用工71373(含军工)工日。
钢梁架设,原拟采用脚手架法及分桁浮运起吊法安装。鉴于柳江水位涨落无常,河床上
满布障碍物,桥墩甚高,采纳苏联专家建议,用3孔连接拖拉法架设。12孔钢梁原拟分4组架
设。但因设计要求,利用其他孔上弦及纵梁,作为孔间临时连接杆件。故将其中1个组3孔再
分为两组,共计5组。当时钢料堆存柳州北站,为免拖拉距离过长耗费时日,决定分头拼架。
在东岸路基上拼铆7孔为第一、二、五组,第一组以3孔连接拖架至5、6、7孔桥位,第二组3
孔连接拖架至第2、3、4孔桥位,第五组单孔利用支架拖架至第1孔桥位。其余钢梁5孔装车
轮渡过江,在西岸路基上拼铆为三、四组。第三组以3孔连接拖架至第8、9、10孔桥位,第
四组以两孔连接拖架至第11、12孔位置。
拖拉钢梁,系在路基上扣轨两道,作为滚轮道,并于每孔钢梁的两端第二、三节点横梁
下与纵梁连接处,各装固定卧式滚轮两架,用绞车拖拉钢梁,钢梁循扣轨方向前进。同时在
桥墩台上搭方木垛,方木垛上安装固定仰式滚轮两组,在纵梁下加垫工字梁作为滚轮道,拖
拉钢梁,滚轮转动,使梁前进至需要到达的位置。
柳江特大桥于1950年8月30日正式通车,比原定计划提前4个月,全桥造价为333.72万元。
柳江特大桥采用多孔连接拖拉法架设钢梁,在我国尚属首创,为多孔大跨度钢桁梁架设
积累了经验。主要优点:施工不受季节水位影响,岸上拼铆,安全迅速,机具简单,省工省
料。1950年应柳州市要求,利用特大桥兼行汽车,将桥面铺成铁路公路两用桥面,并在桥
的两侧设人行道。1950年9月1日开工,11月20日完工。12月7日,由衡阳铁路管理局组织验
收,1951年元旦开放通行。
特大桥通航净空宽46.35米,能满足200吨轮船通行要求。
民国28年(1939年),国民党政府为早日抢通湘桂、黔桂铁路,先在现桥上游3.5公里处
修建了木便桥。桥长507.17米,除主跨采用两孔钢梁和3个混凝土墩外,其余均为短跨的木
排架和桩基,通车时限速5公里/小时。
修建木便桥的同时,在下游选定现桥位置,修建正桥。初拟修建永久性钢桁梁桥,后因
料源困难,变更计划,利用各路拆下的旧钢轨和旧钢板梁为主要材料,设计以钢轨塔架为桥
墩,上承皇后式钢桁梁为上部结构的半永久性桥。
半永久性桥为单线平坡直道,两端为3—5米高的路堤,共18孔钢梁,每孔跨度30米,桥
长581.6米。设计依据民国26年的《铁路桥梁规范书》,活载为中华—16级,冲击力为活载
的30%,纵向水平力为活载的10%。流速按5米/秒计,并考虑了漂流物对墩身的冲击力。
上承皇后式钢桁梁,以3孔10—13米长的旧钢板梁拼接制成上弦梁,在跨度的1/3处各用
2根42公斤/米钢轨并列制成立柱,立柱之间和立柱与上弦梁间以拉杆连接,拉杆用4根42公
斤/米钢轨制成。
下部结构,除两岸桥台外,计有钢轨塔墩5座,钢轨架墩12座。钢轨架墩采用双柱框式
结构,以横杆分为3格,并以斜拉杆连固,顶部设置梯形托架,其上安设桥梁固定支座,以
承托钢梁。钢轨架的双柱,每柱以4根42公斤/米钢轨组成,轨底朝外;用辍条拼装成矩形立
柱,柱的下端与铸钢铰支座相连,绞支座安装于混凝土墩座上。
钢轨塔墩由两个钢轨架组成,相距约7米,用联结系杆件连牢,构成一座矩形钢轨塔。
塔柱的下端直接铆合固定于混凝土墩座上的铸钢座上。钢轨塔顶部,用小型工字钢建立桥座
支承板,支承板上的支座,一端为固定,一端为活动,用以支承钢桁梁。
上承皇后式钢桁梁,钢轨塔及钢轨架,均由苏桥机厂制造。钢轨塔架杆件制妥后运至工
地直接在安装地点吊装,钢桁梁每孔用两辆平车运至工地,用门式起重架架设。
两岸桥台,因地层复盖甚厚,采用开口方形钢筋混凝土沉井作基础,其上建筑T形混凝
土桥台。
江中的各钢轨塔及钢轨架的混凝土墩座基础,均直接建筑于岩层上。
半永久性桥于民国28年(1939年)10月开工,翌年12月建成,民国30年1月通车。钢桁梁、
钢轨塔架共用10—13米长的旧钢板梁54孔,42公斤/米钢轨1700米,17.4公斤/米钢轨4500米,
6公斤/米钢轨3800米及其他钢料,总重1350吨,全部混凝土墩座基础及桥台,共用水泥958
吨,钢筋72吨。全桥共用材料费法币178万元,工费法币61万元,工料费合计法币239万元,
平均每米约合法币4110元。竣工后,曾用150吨重的机车,拖挂10多辆40吨重载货车以每小
时40公里速度往返多次试验,未发现有不稳固现象。
半永久性桥由梅日旸春、罗英主持设计和施工。在当时对外交通中断,料源断绝的情况
下,能因时因地制宜,利用旧料因材设计,建造结构新颖、切合实用的桥梁,可称我国桥梁
建设史上的一个杰作。
民国33年(1944年),日本侵略军迫近柳州时,11月7日晚,湘桂铁路管理局奉国民党军
队命令将半永久性桥炸毁。该桥从建成通车到炸毁,前后运营47个月,对抗日战争期间西南
后方交通运输起过重要作用。
柳江特大桥水文地质
柳江特大桥跨越柳江。柳江是珠江的一条支流,发源于贵州省独山县境,上中游为山区,
植被茂密,雨量丰沛,流域中部为暴雨区,年平均降雨量2000毫米以上。
柳州水文站以上流域集水面积为45785平方公里。经长期观测,柳江洪水均为暴雨产生,
年最高水位多发生在六七月间,每当山洪暴发,柳江水位一昼夜间可陡涨10米以上,涨落变
幅最大可达18米,最大涨率每小时达1.28米。历史最高洪水位发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六月初
七(1902年7月11日),按当今桥址处推算水位达91.94米(黄海高程),最大流量为34000立方
米/秒。桥址处低水位时,第1、2、12等3孔均无水,第3、4、11孔水深约1米,其余各孔
水深约3米。
民国27年(1938年)对桥址地质进行过两次钻探,河床中间均为坚青石灰岩,两岸附近有
河卵石层,河床复盖层不深。
桥梁建设历史: 大桥建设历经26年, 1942年1月,当时的柳州市政建设委员会成立了桥工处筹办建桥事宜,将全市所有城基公地标卖筹款,还雇请广西桥梁勘探队测量,后因各种原因未能实施。 1958年,市委号...
龙江特大桥工程技术含量高,景观功能强,桥位地形、地质复杂,是高地震烈度下典型的山区高墩、大跨径桥梁,也是云南保腾高速创造“历史文化之旅、自然景观之旅、国际通道之旅”的标志性建筑。该桥的建设对完善云南省...
9月28日通车 京沈告诉 在盘锦高升下 开车经过盘山 过盘山大桥 进入兴隆台 走双兴路(直通大桥的路) 一直走 过大洼 到辽滨新区 就能到辽河入海口 就能找到大桥
文章结合柳州螺丝岭柳江特大桥介绍了大跨度预应力刚构-连续梁的悬臂施工工艺,可为其他类似桥梁的施工提供参考。
都柳江大桥50mT梁安装施工——结合都柳江大桥50m T梁安装施工经验,介绍了50 m T梁安装的施工方案和工艺流程,分别说明了T梁安装中梁片起吊、运送和吊装的施工技术及注意事项。
湘桂铁路扩能改造进入柳州主要通道正式铺轨
3月31日,广西柳州西站开始铺轨,标志着湘桂铁路进入柳州主要通道正式铺轨,施工任务由中铁二十五局湘桂铁路铺轨项目部承建。
柳州西站是湘桂铁路扩能改造进入柳州主要通道——柳江特大桥架梁通行节点。根据湘桂铁路全线施工进度要求,7月30日将开通柳州西—青茅—鹧鸪江区段线路。这个区段横跨柳江特大桥,全长1.9公里,能否在4月30日完成铺架工程成为关键节点之一。
为此,铺轨项目部制定严密配合铺架施工组织方案和措施,确保柳江特大桥铺架工程节点工期完成。柳州西站至柳江特大桥南端线路已正式铺轨,线路全长6公里,现已完成3公里铺轨任务。
湘桂铁路通道是广西“一轴四纵四横”铁路网络体系建设中的“一轴”,贯穿广西主要经济带,连接中国和东盟,是广西铁路运输网络的主动脉。湘桂线自20世纪30年代建成以来,一直是单线非电气化铁路,技术标准低,运行速度慢,随着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已不能满足客货运输对运力的需求。
为打通“瓶颈”,湘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于2008年底开始动工,新建铁路的标准为电气化双线,衡阳至桂林段按照运营速度200公里/小时、预留250公里/小时的标准建设,桂林至柳州段按照250公里/小时标准建设。据悉,湘桂线永州至桂林段力争2012年年底开通。整个工程预计在2013年完工。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