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上烈度表的种类很多,以十二度较普遍,此外尚有七度表(日本)和十度表等。我国采用十二度表。
I度人无感觉,仪器能记录到。
Ⅱ度个别完全静止中的人感觉到。
Ⅲ度室内少数人在完全静止中能感觉到。
Ⅳ度室内大多数人感觉,室外少数人感觉;悬挂物振动,门窗有轻微响声。
V度室内外多数人有感觉,梦中惊醒,家畜不宁,悬挂物明显摆动,少数液体从装满的器皿中溢出,门窗作响,尘土落下。
Ⅵ度很多人从室内跑出,行动不稳,器皿中液体剧烈动荡以至溅出,架上的书籍、器皿释倒堕落,房屋有轻微损坏以至部分损坏。
Ⅶ度人从室内匆忙跑出,许多房屋损坏以至少数破坏,土中产生裂缝。
Ⅷ度人很难站住,房屋损坏或破坏,工厂烟囱损坏,地面裂缝,喷出夹泥沙的水,常有滑坡、山崩。
Ⅸ度许多房屋破坏,少数倾倒,工厂烟囱破坏,地裂缝多,绵延很长,很多滑坡、山崩,常有井泉干涸或新泉产生。
Ⅹ度许多房屋倾倒,工厂烟囱大都倒塌,地裂缝宽几十厘米,裂缝带可绵延数公里,个别情况下岩石中有裂缝,道路变形。
Ⅺ度房屋普遍破坏,路基大段破坏,大量铁轨弯曲,地下管道完全不能使用,地面除许多裂缝外,大规模滑坡、大崩,地表产生相当大的垂直和水平断裂。
Ⅻ度房屋及其他建筑物普遍破坏,山崩地裂,地形改观,由于滑坡山崩等影响,动植物遭受毁灭。
工程地震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用地震历史和地震地质资料,对全国各个地区在的时间内地震发生的大小和可能性作出预测,编制成地震烈度区划图,作为工程建设抗震设计的依据。1976年中国颁发了《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分度表是指热电阻温度与电阻值之间的关系列成的表格。该分度表可以用一系列公式表格来进行表示。常用分度表分为:1、热电偶分度表2、热电阻分度表分度表中,首行和首列注的都是温度值,行是按每格10度的等级递加...
在实际工程中工程量计算的时候首先列出构件对应的项目,把计算的项列清楚,并以表格形式表达,统一进行管理。
附录 A 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 设计地震分组 本附录仅提供我国各县级及县级以上城镇地区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时所采用的抗震 设防烈度(以下简称“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以下简称“加速度”)和所 属的设计地震分组(以下简称“分组”)。 A.0.1 北 京市 烈 度 加速 度 分组 县级及县级以上城镇 8 度 0.20g 第二组 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门头沟区、房山区、通州 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区、延庆区 A.0.2 天 津 市 烈 度 加速 度 分组 县级及县级以上城镇 8 度 0.20g 第二组 和平区、河东区、河西区、南开区、河北区、红桥区、东丽区、津南区、 北辰区、武清区、宝坻区、滨海新区、宁河区 7 度 0.15g 第二组 西青区、静海区、蓟县 A.0.3 河 北省 烈度 加速 度 分组 县级及
附录 A 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 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 本附录仅提供我国抗震设防区各县级及县级以上城镇的中心地 区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时所采用的抗震设防烈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值和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 注:本附录一般把 “设计地震第一、 二、三组”简称为“第一组、 第二组、第三组” 。 A.0.1 首都和直辖市 1 抗震设防烈度为 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20g: 北京 (除昌、平门头沟外的 11 个市辖区 ),平谷,大兴,延庆,宁 河,汉沽。 2 抗震设防烈度为 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15g: 密云,怀柔,昌平,门头沟,天津 (除汉沽、大港外的 12个市辖 区 ),蓟县,宝坻,静海。 3 抗震设防烈度为 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10g: 大港,上海 (除金山外的 15 个市辖区 ),南汇,奉贤 4 抗震设防烈度为 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按照地震时的人的感觉,地震所造成自然环境的变化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区分为几大类:无感地震、微感地震、有感地震、破坏地震、毁坏地震与毁灭地震。以描述地震烈度的高低,作为判断地震强烈程度的一种宏观判据,称地震烈度表。有了这个判据,可以调查研究评定已经发生的地震,包括历史上发生的地震和新近发生的地震影响区的烈度高低。有代表性的烈度表例如:罗西-福雷耳10度烈度表(1883年发表)、M-C-S12度烈度表(1923年发表)、1932年欧美国家参照M—C-S烈度表修改成MM12度烈度表和日本七阶烈度表等。
1957年编成的《新的中国烈度表》也是12度烈度表。和M-C-S或MM12度烈度表类似,1~5度是无感(只能仪器记录)至有感的地震,6度有轻微损坏,7度以上为破坏性地震,9度以上房屋严重破坏以至倒塌,并有地表自然环境的破坏,11度以上为毁灭性地震。这里是对没有经过抗震设防的建筑而言。对于考虑了抗震设防的建筑就不一样,而且建筑材料的差别、施工质量的好坏使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的表现也不同,烈度的判定也有差异。因此,用地震烈度来判断地震影响大小是比较粗略的。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评定烈度的高低,制订统一的评定标准。这个标准称为地震烈度表。在世界各国使用的有几种不同的烈度表。西方国家比较通行的是改进的麦加利烈度表,简称M.M.烈度表,从I度到度共分12个烈度等级。日本将无感定为0度,有感则分为I至Ⅶ 度,共8个等级。前苏联和中国均按12个烈度等级划分烈度表。中国1980年重新编订了地震烈度表(见表)。
中国地震烈度表 (简要)
1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2度;微有感-个特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3度;少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4度;多有感-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5度;惊醒-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6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7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8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9度;建筑物普遍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10度;建筑物普遍摧毁-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11度;山川易景-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12度;毁灭-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早期的烈度表完全以地震造成的宏观后果为依据来划分烈度等级。但宏观烈度表不论制订得如何完善,终究用的是定性的判据,不能排除观察者的主观因素。为此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物理标准来评定烈度,这种物理标准既要同震害现象密切相关,又要便于用仪器测定。首先被研究的物理量是地震时的地面加速度峰值。因为一般认为地震引起的破坏是地震惯性力造成的,而惯性力又决定于地面加速度。这样就给烈度的每一等级附加上地面加速度峰值。结果表明,烈度每增加一度,加速度大约增加一倍。后来加入烈度表的物理量还有地面速度峰值。中国现行的烈度表已经加入了加速度和速度两项物理量数据。
地震烈度表的编制和地震烈度的评定有着百年的历史,属地震工程研究初期的前沿领域。世界上最早的地震烈度表诞生于1564年,此后陆续出现过70多个烈度表,从最初的为某一次地震而使用的烈度表,统一适用于各国地震的烈度表;从最初的按照4度划分的地震烈度,7度或12度划分的地震烈度,等级在逐步增多。在世界上使用较为广泛的地震烈度表主要有:
意大利人罗西于1874-1878年编制了麦卡利地震烈度表,是世界上第一个能够在地震评定中应用的地震烈度表,该表在百年的历史过程中,经各领域多位专家的不断修订,成为当今的“修订的麦加利地震烈度( Modified Mercalli Scale)”,现为美国、加拿大和拉丁美洲、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使用。麦加利地震烈度表从感觉不到至全部损毁,全表共分12等级,V度或以上会才会出现破坏。地震烈度的评定,依据地震时地面建筑受破坏的程度、地形地貌改变和人的感觉等宏观现象判定。
前苏联1931-1952年采用的地震烈度表(OCT BKC-4537)从常人不能察觉,只有仪器才能记录的地的振动(I度)开始,到一切普通建筑物都不能避免破坏的大灾难(Ⅻ度)为止,全表共分12等级,用以评定地震烈度。1952年麦德维捷夫对此表进行了修订,将房屋和建筑物、地上存留的现象和潜水与地表水的情况变化和其他特征分三类,用12度的分类系统描述,该地震烈度表与1931年地震烈度表的区别在于:它在评定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程度时,不是根据破坏情况,而是根据用一种叫作“地震计”的专门仪器所测得的弹性相对位移的数值。1952年地震烈度表现为俄罗斯和一些东欧国家使用。
日本结合本国地震情况制定出的地震烈度表,与其他国家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在制订时不仅根据宏观地震现象进行定义,还将物理指标考虑在内,如地震时地面的最大水平加速度。1996年日本气象厅首次对地震烈度重新修编,将原有的7等级烈度重新划分为8度,并将5度和6度区分为lower和upper两部分,因此该表的实际地震烈度为10度。新的地震烈度表修订了烈度的定义,将原来的文字说明改用烈度计测得的数值,不再沿用由身体感觉判定烈度的评价方法,并将7度直接用烈度计测量出来。该表描述了在不同烈度下人的反应、室内状况、室外状况,以及不同结构物、生命线工程设施、地基与坡面等呈现出的状态和现象。
欧洲地震烈度表诞生于1964年,由Medvedev、Sponheuer和Kamik三人合作完成,经欧洲地震委员会审定,并在欧洲地区推荐使用,即MSK-64地震烈度表。欧洲地震委员会十分重视地震烈度的评定工作,1981年启动对MSK-64的修订工作,经5年细致验证和校核,在1986年公布施行现欧洲地震烈度表的第一个版本。1992年的欧洲地震委员会全体会议推荐1992年版本,并在其后的3年检验期内对其进行试用,在此期间,92版本地震烈度表除了在欧洲范围内使用外,还被用于1994年的美国北岭地震和1995年的日本阪神地震。1998年经试用期后的欧洲92版本完善成为欧洲98版本,即第二个版本。欧洲98版本地震烈度表(EMS-98),因其适用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已逐步成为烈度评定的国际标准。欧洲98版本地震烈度表中,对不同建筑结构类型的易损性进行了分类,并对建筑物破坏等级进行了划分,一些描述性语言也给出了定量描述,增加了烈度评定的客观性及可操作性。
这种以宏观现象为依据的分度方法,虽然具有宏观模糊性和间接性的缺点,但鉴于国内外使用的几种叙述性地震烈度表都以大量震害资料为基础而建立,具有一定的统计价值,因此,在足够震害资料的前提下,确定适合国情的烈度表用于评定地震烈度,是具有一定客观可靠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