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行业诞生了一种新型的铸造工艺——V法铸造。V法铸造即真空密封造型,原理是利用塑料薄膜密封砂箱,采用真空泵抽出型内空气,在铸型内外形成压力差,使干砂紧实,以形成所需型腔。V法铸造区别于传统砂铸最大的...
抛丸机配件有很多,不知道这位兄台说的是什么配件。我就说说抛丸器上的叶片、分丸轮、定向套吧,这些是耐磨配件,一般耐磨配件需要较高的耐磨性,又要做的好看,还要省钱的话,就用熔模铸造,也即水玻璃-硅溶胶复合...
利用旋转的离心作用将物体在模具内成形的机器,其成形工件是中空的
阐述了铝合金半连续铸造机给排水设计的优化,深入探讨了通过设计优化达到节能降耗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一、概况采用水平连续铸造工艺方法(简称HCC)生产铸铁至今已有30年历史。1958年,瑞士Wertli公司设计并制造了第一台用于铸铁生产的HCC机组,此后,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先后开发了该项技术,并使其生产能力逐年扩大,如80年代初期,苏联的年产量已达2.62万吨,欧洲约为11万吨,美国、日本各5万吨。我国从80年代初期进行HCC研究工作,目前已形成年产万吨生产能力。采用HCC工艺方法可以生产灰铸铁、球墨铸铁,耐磨、耐热和耐腐铸铁等铸铁型材,可生产的规格有圆形截面φ18~φ500(mm),方形截面40×40~400×400(mm),矩形截面20×45~180×290(mm)及相应
连续铸造在国内外已经被广泛采用,如连续铸锭(钢或有色金属锭),连续铸管等。连续铸造和普通铸造比较有下述优点:
1、由于金属被迅速冷却,结晶致密,组织均匀,机械性能较好;
2、连续铸造时,铸件上没有浇注系统的冒口,故连续铸锭在轧制时不用切头去尾,节约了金属,提高了收得率;
3、简化了工序,免除造型及其它工序,因而减轻了劳动强度;所需生产面积也大为减少;
4、连续铸造生产易于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铸锭时还能实现连铸连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
液态金属连续铸造的概念早在19世纪中叶就已提出。1840年Seller、在美国申请了连续铸锭铅管的专利。1846年Besseme:采用水冷、旋转双辊式连铸机生产了锡薄、铅板和玻璃板。随后,移动结晶器连续浇注的概念和垂直浇注的立式连铸法也相继提出。1933年连续铸造的先驱者德国人Junghans采用立式带振动结晶器的连铸机,首先浇注铜铝合金获得成功,使有色合金的连续铸造早在30年代就应用于生产。40年代,Junghans又建成第1台浇注钢液的试验连铸机。当时就已经开始研究振动的水冷结晶器、浸入式水口和保护浇注等技术,为现代连铸机奠定了基础。随后相继在美国、英国、奥地利、日本等国建成了中间性试验连铸机。在20世纪50年代,连续铸造技术仍处于工业试验阶段。60年代,连续铸造进入了工业应用阶段,许多连铸设备相继问世。70年代,连续铸造技术在能源紧张的压力下得到了迅猛的发展。80年代,连续铸造技术成为1种成熟的技术在冶金工业中得到了广泛采用。90年代,连续铸造技术又掀起了一场新的变革,许多新的连铸技术被先后提出,部分已处于开发试生产阶段。
在连续铸造的早、中期发展过程中,连铸设备和技术的日益完善和成熟,是与许多新技术的出现分不开的。其中代表性的技术有:(1)中间包快速更换技术;(2)采用钢包回转台实现多炉连铸技术;(3)结晶器在线调宽技术;(4)多点弯曲和矫直技术;(5)结晶器液面控制和漏钢预报技术;(6)无氧化浇注技术;(7)压缩浇注技术;(8)轻压下技术;(9)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10)气-水冷却、电磁搅拌应用等。
我国在连铸技术方面起步是比较早的。1957年第一台工业性试验铸机在上钢公司设计建成;次年年底,第一台生产性立式连续铸造机就在重钢三厂投产。60年代后,中国连铸技术开发与应用曾掀起一股高潮,突出表现在对弧形连铸技术的开发上。但在80年代以前,由于缺乏与国外的技术交流,不能及时有效地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我国连铸生产技术水平与国外的差距被拉开。80年代中后期,国家对发展连铸技术给予高度重视。1988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连铸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发展连铸的生产技术方针,明确了大力发展连铸的战略思想,成为加速发展连铸的转折点。
从1989年起,连铸坯产量的增长成为中国钢产量增长的主要部分。从1994年起,连铸坯产量的增长超过了钢产量增长的绝对量,带动了中国钢产量的迅速增长。1998年中国钢铁工业的连铸比达到67% 。
1个多世纪以来,在产业结构调整、原材料紧张、能源短缺、环境生态日益倍受关注、消费者要求更加苛求的压力下,传统工业特别是以钢铁和有色金属为代表的金属材料工业,一直在追求技术进步和进行设备改造。连续铸造技术作为钢铁和有色金属初坯生产中的1种广泛采用的工艺,其表现尤其引人注目。这种工艺虽然在生产中已经应用多年,但由于相对于型模铸造来说,它具有节约成本、改善铸锭品质、易于采用自动控制技术等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