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花木产自于广东海南岛南部。模式标本采自崖县。
是否引种栽培 | 非人工引种栽培 |
鳞花木生长于丘陵山坡倾斜处
乔木,高达12米;小枝粗壮,节间常很短,稍曲折,灰黄色,近无毛。偶数羽状复叶,稍密集,叶轴粗壮,与小枝近同色,柱状,长15-34厘米,有直线纹,无毛;小叶4-6对,革质,长圆状披针形至椭圆状卵形,长6-20厘米,宽2-6厘米,第一对(近基) 明显较小,顶端短渐尖或有时骤尖,基部阔楔形至钝,全缘,两面无毛,稍有光泽,干时腹面榄绿色,背面淡茶褐色;中脉、侧脉和网脉均两面凸起,侧脉稍密,约15-22对,近边缘处弯拱上升,不明显网结;小叶柄粗壮,腹面有深沟,长约1厘米。花序腋生或生无叶老枝上,长可达30厘米,密被柔毛,花序轴稍粗壮,有棱角,分枝开展;花蕾近球形,直径约5毫米;萼片5,近圆形或阔倒卵形,凹陷,边缘薄,背面被绒毛;花瓣,或有时4,上部楔状圆形,下部渐狭,有爪,长7-8毫米,宽4-5毫米,边缘常啮蚀状,仅背面基部被白色长毛,鳞片边缘与花瓣边缘合生,顶部2裂,被白色顶毛,有冠状附属体;花盘偏于一边,常3裂,里面无毛,外面被绒毛;雄蕊8或有时7,稍伸出,花丝密被毛;子房3室,被绒毛,花柱粗壮,柱头头状。果(未充分成熟) 有粗而短的梗,近球状,直径最大达2厘米,通常3室,室间无明显的凹槽,果皮革质,外面被灰色短绒毛,内面无毛;种子每室1颗。果期6-7月。
天女花分布于长江以南和长城以北,多产于辽宁、安徽、江西、广西北郊,野生原始天女木兰仅在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县的祖山成片开放。是中国东北地区惟一的野生木兰属植物。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分布筋只计算伸出板外的700mm及350mm处。
【来源】豆科草木樨属植物草木樨Melilotus suaveolens Ledeb.,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洗净,切碎晒干。 草木樨(别名黄花草,黄花草木樨,香马料木樨,野木樨)分布较广。在温带、亚热...
多花木蓝既是良好的牧草,又能作为优良的生物围栏。对多花木蓝的植物学特性、生理学特性及营养功能作了介绍,并重点阐述了多花木蓝作为生物围栏时的栽培管理技术。
鳞花木一名是拉丁属名之意译,初见侯宽昭《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辞典》(1958)。
据《云南植物志》[ 1:264-265,图版62(4-6),1977] 记载,四叶赤才 L.tetraphylla (Vahl)Radlk. emend. Leenh. 也产云南河口和马关。又该书编者认为云南植物和海南植物(即鳞花木 L.hainanexisis H. S. Lo)都"应属狭义的(?)L. tonkinensis Radlk."。鳞花木与L. tonkinensis的区别我们在发表该种时已作了比较。云南植物花序总状,单生,长在老茎上,花盘裂成5个腺体,小叶3对,最阔处在小叶上部,二面无毛,与L. tonkinensis有 区别。至于狭义的L. tetraphylla,其花盘半月形,子房有3棱,花瓣匙形,与云南植物差异更大。上述云南植物目前看见的仅限于少数花标本,没有看见果,不能作更全面的比较,故暂不收载。 分种检索表 1.小叶无毛,基部楔形或钝,非心形。
鳞花木属产地生境
约40种,分布于亚洲各热带地区,少数产伊里安岛。我国有3或4种。
鳞花木属形态特征
乔木或灌木。偶数羽状复叶,互生,无托叶,通常有叶柄;小叶2至多对,对生或互生,通常全缘。聚伞圆锥花序腋生、腋上生,或在老枝上侧生,单生或几个丛生;花单性,雌雄同株,辐射对称或两侧对称;萼片5,革质,凹陷,覆瓦状排列,外面2片较小,圆形,内面的常阔卵形或椭圆形;花瓣5或4,比萼片长,常匙形,有爪,内面爪之顶部有鳞片;花盘碟状或半月形,全缘或分裂;雄蕊(雄花)8,很少更多或较少,花盘内着生,比花瓣稍长,花丝扁平,通常被毛,花药长圆形或椭圆形;子房(雌花)2-3室,室间通常有凹槽,花柱短,顶端肿胀,全缘或2或3浅裂;胚珠每室1颗。果横椭圆形或近球形,2或3室,室间常有凹槽,果皮革质或稍肉质,两面被毛或仅外面被毛,很少两面无毛;种子椭圆形,两侧稍扁,无假种皮,种皮薄革质或脆壳质,褐色,通常无毛;胚小,弯拱,子叶肥厚,胚根小,乳突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