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临风把酒话干栏:山乡干栏建筑 | 出版社 | 贵州出版集团 |
---|---|---|---|
出版时间 | 2011年6月1日 [1] | 页 数 | 149 页 |
开 本 | 16 开 | 装 帧 | 平装 |
ISBN | 7806627618 | 丛书名 | 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图书边地建筑 |
重 量 | 522 g | 正文语种 | 简体中文 |
条形码 | 9787806627617 | 尺 寸 | 22.8 x 17 x 1.4 cm |
扬光,本名黄黔光,贵阳电视台新闻主播、制片人,主任编辑,贵阳市广电系统中青年科技骨干,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发表的论文有:《如何分享思想的盛宴》、《新闻评论的困惑与出路》、《想说爱你不容易》、《读什么,怎样读》、《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电视访谈节目》、《心灵的震撼与涤荡》等;散文随笔主要有:《读你千遍也不厌倦》、《双井的魅力》、《秋登梵净山》、《观棋不语非君子》等。
引言:划过时空的音符
光阴的故事
散落的音符
多彩的变奏
如歌的行板
后记2100433B
内容简介:说起来,我并不懂干栏文化,但对不同的建筑文化总抱着一种好奇和敬畏。大师们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在这个意义上,建筑和居住是海德格尔的秩序,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从“有巢”方面来说, 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就在于人是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大地上...
你好!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中国古代史书中又有干栏、干兰、高栏、阁栏和葛栏等名,当是由其他少数民族语言转译而来的音变。此外,一般所说的栅居、巢居等,大体所指的也是干栏式建筑。
你好!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中国古代史书中又有干栏、干兰、高栏、阁栏和葛栏等名,当是由其他少数民族语言转译而来的音变。此外,一般所说的栅居、巢居等,大体所指的也是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结构的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筑房屋,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
《临风把酒话干栏:山乡干栏建筑》内容简介:说起来,我并不懂干栏文化,但对不同的建筑文化总抱着一种好奇和敬畏。大师们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在这个意义上,建筑和居住是海德格尔的秩序,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从“有巢”方面来说,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就在于人是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大地上,为这个大地增添了激情与智慧的力量。在千百年中形成的各民族多彩多姿的建筑文化与建筑风格,反映的就是这种音乐和诗意吧。扬光所讲的干栏文化,在西南地区比比皆是。在绿树掩映之下,在山峦缓回之中,那些房子自然地在那儿。孩子的嬉戏,水牛的安闲,雾气中偶尔透露出来的霞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干栏总是显得那么淡雅而又神秘。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镇河姆渡村的东北。经文物考古工作者多次勘察,考证为新石器时代村落的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又经碳-14的测定,遗址的年代最远为7000年左右,被世界考古界命名为“河姆渡文化”,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姆渡遗址
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房屋的特点 是抬高房屋地板,以适应南方地区特殊的生存环境(潮湿,多虫) ,同时亦可利用下部空间。 这对于后来楼阁的发明、并最终导致阁楼和二层楼房的形成有直接的启示。河姆渡干栏式建 筑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其梁架用榫卯衔接、地板用企口板密接,工艺技术相当成熟。 穴居主要分布在北方的黄土高原上,这里的土壤呈垂直节理结构,壁直立而不易塌陷,气候 相对干燥,适合挖洞居住。穴居有半穴居和深穴两种。 干阑式建筑 是河姆渡文化早期的主要建筑形式。现有材料表明河姆渡文化的干阑式建筑营建技术大致经 历打桩式和挖坑埋柱式先后两个阶段。干阑式建筑遗存主要发现于河姆渡遗址和鲻山遗址。 河姆渡遗址干阑式建筑主要是 4B层 25 排排列有序的由桩木、板桩、圆木组成的排桩及 散落各坑的板材;根据排桩的走向组合,推测至少有 6 组(栋)以上的长排式建筑。 房屋依 山而建,背山面水布置,地势低洼潮湿。这种
古代中国南方盛行干栏式建筑,距今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的木构建筑,是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在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江西、广东等地的考古发掘中 ,也发现过不少陶制干栏式建筑模型。今壮、傣、布依、侗 、水等族住房建筑形式即由此发展而来。此外,西伯利亚、东南亚、美洲、大洋洲、非洲的一些地区也有干栏式建筑。
"上层住人、下层圈畜的房屋,史书上称为"干栏"。"干栏"是什么意思呢?用壮族语言来翻译,"干"是"上面""稻梗"的意思,"栏"是"房屋"的意思,连接起来就是"上面的房子"。这种意思与文献记载:"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①,"人栖其上、牛、羊、犬、豕、畜其下"②相符合。.........干栏式的建筑,不只见于古代,还见于现代的民族建筑中。其特点是屋顶在古代用茅草竹木搭盖,现代有钱者用瓦盖,但都是楼板和地面隔离,搂板下用木桩支持。人居楼上(也有建筑在树上),楼下设栏以饲养牲畜。这种"干栏"建筑不单是我国南方许多民族普遍居住的一种建筑,在南太平洋不少国家也有。为什么古、今许多地方人们都建筑此种形式的房屋呢?《太平寰宇记》161卷说:"俗多构木为巢,以避瘴气"。故又有"巢居"之称。这种建筑是为了对付高温潮湿天气和蛇虫猛兽之害。张华《博物志》说:"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韩非子。五蠹篇》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乌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 安志敏从考古学上进一步证明说;"干栏式建筑,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土著建筑形式,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便出现了。"尽管考古学的证据上,可以说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起便盛行着干栏式建筑,但并不足以证实世界各地区的栅居都是由这里传播出去的。因为人们住所的建筑形式与当地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干栏形式的房屋是壮侗语族民族和其他山地民族祖先,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摘自黄现璠著《壮族通史》 )
注①《魏书》卷一0一
②宋《太平寰宇记》
干栏屋为南岛语系特有的建筑特色,其种类虽有高架式、高床式、桩上屋等类型,不过通常是木头、竹子所构屋梁,并用茅草遮蔽盖顶的住房。后来,也有柱桩顶端设轭木的较牢固的干栏式建筑。虽说种类不一,但是这些早期盛行于菲律宾、婆罗洲、印尼、马达加斯加、中国西南、中国台湾地区等原住民区域的建筑,主要特色是将其楼板垫高,以楼梯上下住所。
干栏屋除了透气、凉爽外,也有避免瘴气、潮湿、淹水,并防止虫蛇进入的功能,另外,在架设上也较为简便易行。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