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预警接收器就像是收音机一般,接收一个或是多个特定频率的讯号。在特定讯号出现之后,就如同收音机接收到选定的电台频率下会有声音出现一样,雷达预警接收器会根据事先设定好的方式对使用者提供警告。
现代的系统可以同时监视较大的频率范围,同时会对接收到的讯号加以分析,只有当威胁性较大的讯号出现时才会加以警告,同时还会告诉飞行员讯号的特性,威胁性高低以及大致的方向。
军机上安装的雷达预警接收器是电子支援/侦测装备(Electronic Support/Surveillance Measures,ESM)系统下的一个分支,在操作原理上与安装在军舰或者是大型飞机上的系统类似,但是这些安装在军舰或者是大型飞机上的系统具备更多和更强的处理、分析、记录与显示功能,他们被归类在专门的电子支援装备下,而非雷达预警接收器。
由于现在各种无线电讯号充斥在周遭,雷达预警接收器首要的工作是剔除不确实或者可能被折射或是反射的讯号。其次要过滤接收到的讯号,如果是威胁性不高的讯号源,那就会根据系统的设定来判断是否要显示。所谓威胁性高低的判断是根据这个讯号是处于搜索、追踪、标定或是武器射控的状态,其中又以武器射控型态的威胁性最高,因为这时候多半表示已经有导弹或者是火炮盯上自己了。
精密一点的系统还能够计算与判断目标的方位与距离,这些资讯会出现在专门的显示幕上,配合声音警告,提供飞行员立即的威胁评估。
雷达预警接收器需要接收来自各个方向的讯号,因此很难以小型单一天线达到全空域的涵盖目的。最常见的安装位置包括机头附近,机翼翼端或者是翼根两侧,机尾附近以及垂直安定面的上方。许多飞机在机身两侧有深色鼓起的流线形状的突起物,或者是在机翼翼端的荚舱等等,都可能包含雷达警告接收器的天线。
在飞机座舱内部,飞行员的前方会有小型的圆形专用显示幕,这个显示幕与雷达显示幕式分开设置的,当具有威胁性的讯号出现时,显示幕上会根据讯号的特性和方位,以不同的数字与符号加以标示,提醒飞行员注意。
使用电流或光波传递信息的技术,其基本任务是传递信息。希望采纳。
金属旋压技术的基本原理相似于古代的制陶生产技术。旋压成型的零件一般为回转体筒形件或碟形件,旋压件毛坯通常为厚壁筒形件或圆形板料。旋压机的原理与结构类似于金属切削车床。在车床大拖板的位置,设计成带有有轴...
点焊,属于压焊分类,电阻焊的一个分支。 将工件装配成搭接接头,并压紧在两电极之间,利用低电压、大电流、短时间,电阻热熔化电极加压部位母材金属,形成熔核焊点的一种焊接工艺。 电阻焊按用途分为:...
现役的雷达预警接收器多半有一个中央控制电脑,电脑除了处理接收到的讯号之外,还会根据讯号使用频率和特性,与电脑内部的数据库相比较,如果有找到符合的系统资料,显示幕上就能够更精确的提供威胁的资讯,同时控制电脑能够更精确的判断讯号的位置与距离。然而,电脑的记忆容量有限,当新系统不断出现的时候,在更换硬件前,只好先将比较旧或者是被判定在任务执行地区不会出现的雷达系统资料删除。这种做法曾经发生过问题,导致一架美国空军的F-16上的接受器无法判断讯号而被击落。
新发展的趋势包括与低可侦测性飞机外型上的配合,与雷达和其他显示器整合资讯与显示。具有更高的侦测以及方位标示能力。根据目前公开的资料显示,F-22上的雷达警告接收器在某些场合下,能够提供敌机的资料以供直接发射AIM-120空对空导弹,而无需使用机上的雷达。
1 光纤连接器原理和分类 在光纤通信(传输)链路中,为了实现不同模块、设备和系统之间灵活连接的需要,必须有一种能在光纤 与光纤之间进行可拆卸(活动)连接的器件,使光路能按所需的通道进行传输,以实现和完成预定或期望 的目的和要求,能实现这种功能的器件就叫连接器。 光纤连接器就是把光纤的两个端面精密对接起来,以使发射光纤输出的光能量能最大限度地耦合到接收光 纤中去,并使由于其介入光链路而对系统造成的影响减到最小,这是光纤连接器的基本要求。在一定程度 上,光纤连接器也影响了光传输系统的可靠性和各项性能。 光纤连接器是光系统中使用量最大的光无源器件。 对连接器的要求主要是插入损耗小,反射损耗高,重复插拔性好,环境稳定和机械性能好等。由于光纤连 接器也是一种损耗性产品, 所以还要求其价格低廉。 其典型应用包括通信、 局域网(LAN)、光纤到户(FTTH)、 高质量视频传输、光纤传感、测试仪器仪表、
探地雷达 (GPR)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最初是作为测量路面层厚的工具而出现的 ,但它的用途并不仅限于此。该文首先介绍了GPR的基本概念 ,在此基础上讨论路面厚度计算的基本原理 ,并对GPR在路面水损坏探测和沥青混凝土空隙率质检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供道路工程人员参考。
通过对北京地区2005年夏季的20个单位雷达资料与探空和闪电资料结合进行的综合分析,得出了40DBZ回波顶高是作为该地区雷电预警比较合适的雷达特征回波参量的结论。而回波顶高所需要达到的特征高度稍微有别于国外的研究结论,需要在达到0℃层结高度以上
后在结合-10℃层结高度、P值(40DBZ回波突破0℃层结高度后,单体在这个高度上40DBZ以上回波占25DBZ以上回波的体积百分比)的变化等判据进行进一步的判断。
利用雷达资料对单体是否发生闪电,以及初次闪电发生时间段的预报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1)观察单体40DBZ回波顶高随时间的变化。如果40DBZ回波顶高度突破并维持在0℃层结高度之上,则单体有很大的概率将要发生闪电。
(2)在满足了上述条件后继续观察单体40DBZ回波顶高的变化。如果40DBZ回波顶高突破了-10℃层结高度,则判断在满足该条件的雷达体扫时间后约15min时间之内将发生初次闪电。
(3)若40DBZ回波顶高未能突破-10℃层结高度,则观察单体的P值变化。如果P值突破并能够维持在5%以上一段时间,则在满足该条件的雷达体扫时间后约15min内将会发生单体的初次闪电。
(4)若上述(2)和(3)条的条件均不能满足,而单体40DBZ回波顶高又始终能够维持在0℃层结度高以上,则可以认为在短时间内单体不会发生闪电。但如果单体生命史足够长,在更长时间后发生闪电的概率依然较大。
此外,当单体中回波从25DBZ上升到35DBZ时,也就是回波强度变化率达到极大值时,这个变化时间差与单体中初次云闪和初次地闪之间的时间间隔也存在一个线性相关。这可以进步为单体可能发生地闪的时I司进行预报提供一个参考依据。对于结构比较复杂得雷暴云,还没有比较好的方法对雷电活动进行预报,还需要深入研究。
成果登记号 |
20140073 |
项目名称 |
地质灾害干涉雷达监测预警技术系统研究 |
第一完成单位 |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
主要完成人 |
郭小方、范景辉、葛大庆、王艳、张玲、杨苏明、夏耶、刘广、张登荣、黄昭权、王帆、王毅、涂鹏飞、赵红丽、闫大鹏、张学东、刘欢欢、燕云鹏、钟雪莲 |
研究起始日期 |
2008-04-01 |
研究终止日期 |
2010-04-01 |
主题词 |
干涉雷达;地质灾害;监测 |
任务来源 |
部门计划; |
本项目以建立地质灾害InSAR监测预警技术系统为目的,系统研究了基于InSAR测量技术的地表形变调查、监测与预警技术体系结构,着重研究了雷达InSAR技术在复杂环境条件下高精度、稳定连续获取灾害性地表形变信息的关键环节数据处理技术和工作方法问题,通过对地面沉降、滑坡、矿区开采沉陷等地质灾害的调查与监测示范应用,建立了地质灾害InSAR监测预警工作方法、技术体系与相应的技术规程。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