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老洋房 | 外文名 | old foreign style houses |
---|
结合老洋房的装饰装修监理工作的经历,提出老洋房装修监理不同于常规房建装修监理,不仅仅要按图施工,而更应结合老洋房的特点,积极主动介入,与业主、设计、施工四位一体,结合个案实际情况,采用现代技术对原有的结构和部分构件进行加固、更换,同时又保持老洋房固有的风格特征。
当代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工作中,往往存在着目标功能定位不清,进而导致保护不力的后果。笔者认为,武汉大学老建筑应定位为\"教学和生活设施\"、\"建筑文物\"和\"旅游景点\"三位一体式的建筑群,而上海\"老洋房\"应定位为\"半商业性建筑\"和\"公益性建筑\
老房子是生长在人们记忆中的草,怀旧的气息随着老洋房红色瓦墙上的藤条四处蔓延。在这座充满太多记忆的城市里,那些老洋房,犹如迟暮的贵妇。有人觉得她们美人迟暮,不堪细看;有人倒觉得她们历久弥新,百看不厌,况且骨子里散发出的气质,是青春少女们憋也憋不出的。近来老洋房的意蕴正重新得以释放,“历史与传承”,“文化与居住”,“推陈与创新”,成了“现代老洋房”的创作主流。这是个集体怀旧的年代。尤在这个留有太多记忆的城市里,一砖一瓦,一窗一廊,老洋房西风东渐的线条,沧桑的红砖青瓦,目之所及,手之所触,宛若时光倒流,散落在这个城市的种种历史记忆中,在细节中渐渐开始复活。于是,这个城市的表情,由此婉约而生动。
前言:
1898年英国租占威海卫后,对这里实行了长达32年的殖民统治。在此期间,威海城区及刘公岛出现了一大批带西洋风格的老洋房。这些老洋房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医疗、社会民生各个领域,见证了英租威海卫和英国续租刘公岛的全过程,是那段特殊历史的真实写照,是一批难得的实体档案。张建国、周德峰积数年之功,通过对遍布城区和刘公岛的老洋房的全面调查、精心考证,编著了《威海老洋房》图录。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到这段历史,了解这些老洋房,承蒙编著者的支持,我们对该书部分内容予以刊发。
华商商行
地址:重庆街
原用途:商行
现用途:驻军使用
建造年代:1933年
保护等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华商商行(2011年)
据房屋看管人后代称,该建筑由戚仁亭、刘福堂等四人合伙修建。日伪时期戚仁亭接替刘福堂任伪威海卫商会主席,刘福堂任首席常委。这栋楼曾经住过两个日本商人的家属。抗战胜利后,戚、刘二人被人民政府认定为汉奸,戚仁亭逃往台湾,刘福堂于1947年被处决。另外两个合伙人不详。1947年国民党军队进攻威海时,国民党军队也在这里住过。1952年看管人搬出,由驻威海军使用至今。
这栋楼房建筑为坐北向南的两层小楼,西侧正门入口处设有门厅,两根四棱门柱耸立,门前有高台阶,门楣上刻有“1933”字样。门厅之上为二层阳台,阳台围有西式栏杆。东侧外凸构成三个立面,每个立面设一小窗。建筑后面有一排附属房,最近几年被拆除。
远眺华商商行(1930年代)
岛岛今后将陆续介绍威海的老洋房
请大家持续关注哟~~~
文/图来源:《威海老洋房》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容介绍
《上海顶级老洋房》一书中述及的那些老洋楼,至今还屹立在上海街头,建筑学家、博物专家可能很容易地指出其建筑之风格、材料之特点、设计之工致,但是,对于洋楼主人的身世,对于曾经发生在洋楼里的故事,随着时光流逝,知道的人却越来越少,所谓“读物质之楼易,读人文之楼难”。作者宋路霞把这些老房子称作“上海近现代历史的活化石”,并披露了老洋房背后的上海故事。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