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承诺录用后5个月内发表作者稿件。
2、刊载原创学术成果论文、研究简报及综述论文。
3、涵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各领域 。
据2018年5月14日中国知网显示,《科学技术与工程》出版文献共24756篇 。
据2018年5月14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科学技术与工程》载文量为24129 。
据2018年5月14日中国知网显示,《科学技术与工程》总被下载3168405次、总被引83682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0.458、(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263 。
据2018年5月14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科学技术与工程》被引量为62497、下载量为591840;据2015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科学技术与工程》影响因子为0.34,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735种)中排3979名 。
《科学技术与工程》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来源期刊,被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全文收录 。
《科学技术与工程》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科学技术与工程》主要报道中国自然科学各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创新性结果,主要登载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及国家、省部的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短讯以及自然科学各专业、各学科中国国内外动态和发展前景的综述和评论。
《科学技术与工程》主要读者对象是自然科学界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专家、高等院校师生、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管理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 。
《科学技术与工程》主要设有科学论文、科技简报、科学学论坛等栏目 。
据2018年5月《科学技术与工程》官网显示,《科学技术与工程》编委会共有编委24人。
编委姓名 |
职称/所在单位 |
编委姓名 |
职称/所在单位 |
---|---|---|---|
曹春晓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陈懋章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陈蕴博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陈运泰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杜祥琬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傅恒志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高金吉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郭孔辉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贺福初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李椿萱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李静海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李平 |
- |
刘大响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刘吉臻 |
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 |
马宗晋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戚发轫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唐明述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王玉明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许昌淦 |
- |
姚振兴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张福泽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张运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郑南宁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钟群鹏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科学技术与工程》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旬刊)是2001年创刊,为科技类综合性期刊。报道我国自然科学各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非军事化创新性结果,刊登重大科研...
这个期刊目前还是 核心期刊的。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14-2015)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2014年版
科学技术与工程主办单位: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出版周期:旬刊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16-2017年度)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14年版;是科技核心+中文核心...
2001年,《科学技术与工程》创刊。
据中国知网收录信息显示,2005年由双月刊变更为月刊。
据中国知网收录信息显示,2005年由月刊变更为半月刊。
据中国知网收录信息显示,2010年由半月刊变更为旬刊 。
2014年11月,成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
职务 |
姓名 |
|
---|---|---|
主编 |
杜祥琬 |
|
副主编 |
李平 |
为了能够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为项目施工提供最有力的依据,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工程测绘逐渐开始融合,这不仅丰富了测绘技术的外延,也提升了测绘测量的精度,目前工程测绘中的主要技术种类有测量技术以及制图技术,以此为内容,对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工程测绘的融合进行具体分析。
谈建筑文化传统与创新——文章通过分析600多座城市的建筑雷同,提出了对建筑的文化传统与创新的看法。 全文共计4页
矿业科学技术与工程,是一个学科。
能源与矿业工程领域研判的Top12工程开发前沿涵盖了能源和电气科学技术与工程、核科学技术与工程、地质资源科学技术与工程、矿业科学技术与工程4个学科。
本书是关于中国的科技创新投入产出、科学技术与工程发展状况的指标分析报告。本书从科技人力资源、科技与工程的高等教育、中小学数学和科学教育、研发(R&D)经费投入、科研产出和影响力、科技基础条件资源、高技术产业、公民科学素质及对科技的态度等方面,系统、客观地反映了中国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发展状况、潜力与竞争格局,为制定科技政策、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科学技术与工程指标充分考虑了指标设置的通用性、可比性,实现重要指标、共性指标国际可比,多渠道、多途径采集中国科学技术与工程指标的基础数据。通过统计分析、抽样调查、大数据挖掘等方式,形成对中国科学技术与工程教育、学术、产业等各方面发展状况的量化评价,并对我国科学技术与工程发展的基本现状、基本特征做出分析和判断。
本书可供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科技工作者及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是对我国的科技创新投入产出、科学技术与工程发展状况进行的定量化描述的报告。报告将从全球趋势、学校教育、人力资源、研发投入、科研产出和影响力、科技基础条件资源、高技术产业等方面,系统全面客观反映我国科学技术与工程发展状况、潜力与竞争格局,为制定科技政策、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教育统计、科技统计数据和开展抽样调查和大数据挖掘等方式开展定量分析,形成对我国科学技术与工程教育、学术、产业等各方面发展状况的量化评价,对我国科学技术与工程发展的基本现状、基本特征作出分析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