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阔荚苜蓿 | 拉丁学名 | Medicago platycarpos (L.) Trautv. |
---|---|---|---|
界 | 植物界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 | 原始花被亚纲 |
目 | 蔷薇目 | 亚 目 | 蔷薇亚目 |
科 | 豆科 | 亚 科 | 蝶形花亚科 |
属 | 苜蓿属 | 种 | 阔荚苜蓿 |
命名者及年代 | (L.) Trautv.,1841 |
产于新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俄罗斯(西伯利亚西部)、蒙古(阿尔泰)也有分布。
本种是中亚北部的一个区域性分布种。北京百花山的标本曾被错定本种,实际上是 Medicago ruthenica (Linn.) Trautv. Vassilcunko 发表的 Trigonella karkarensis Semen. ex Vass. 是以体形大小来划分的,从著者观察的我国标本,很难区别成两个种或种下等级,故作为异名处理。新近 Vassilczenko 又把本属的几个区域性分布种提升为几个单种属 (Crimaea, Turukhania, Ursia, Kamiella),这种做法尚难被传统分类概念所接受。
多年生草本,高 (2 5) 40-80 (-100) 厘米。茎直立或上升,四棱形,无毛或微被柔毛,基部常带紫色,叶甚茂盛。
羽状三出复叶;托叶阔三角状披针形,长5-8毫米,具浅齿,基部近戟形;叶柄细,下部的叶柄长2-3.5 (-5) 厘米,上部的较短毛;小叶纸质,倒阔卵形、圆形至阔椭圆形,近等大,长 (15) 20-30毫米,宽 (8) 15-25毫米,先端圆钝或截平,基部圆至阔楔形,边缘具不整齐尖齿,上面光滑无毛,下面微被疏毛或无毛,侧脉约10对,上下平坦,几不清晰;顶生小叶柄长5-8毫米,侧生小叶几无小叶柄。
花序伞形,具花 (4) 5-8 (-15) 朵;总花梗比叶短或等长,纤细,无毛;苞片细小,卵状,刺尖,长约1毫米;花长 (7) 9-12 (-14) 毫米;花梗细,长3-5毫米,无毛;萼阔钟形,长3-4毫米,宽2-2.5毫米,被微毛或几无毛,萼齿披针形,与萼筒近等长;花冠黄色带紫色条纹,干后变蓝色条纹,长 (7) 9-12 (-14) 毫米,旗瓣长圆状匙形,中部两侧稍缢缩,先端平或微凹,基部稍狭,几无瓣柄,翼瓣长圆状镰形,先端圆,基部一侧具钩状耳,瓣柄长,龙骨瓣明显比翼瓣和旗瓣短,卵形,具长瓣柄;子房线形,无毛,花柱短,胚珠12-14粒。
荚果长圆状镰形至近半圆形,扁平,长 (10) 12-18 (-24) 毫米,宽5-9毫米,先端圆,腹缝线直,具短的尖喙,脉纹横向结成狭长网眼,熟后变黑;有种子 (5) 8-12粒。种子阔卵形,长约3毫米,宽约2毫米,棕色,平滑,种脐偏于一端;胚根发达。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长于海拔1 200-2 000米针叶林缘、草地、河谷。
苜蓿为多年生木牧草植物,在西藏主要河谷农区一年一般可收割3次。若遇干旱年份,灌溉条件较差的地块,苜蓿只能收获2次。收割的时期为现蕾末期至初花期,即1/10的苜蓿开花为宜,此时蛋白质的含量高,品质好,而且下一茬苜蓿生长最快。在白朗第一次收割时间为6月初,第二次收割时间为7月底,第三次收割时间为10月中下旬。每次收割留茬在8厘米以下。最后一次收割不要太晚,否则影响养分的积累,不利于安全越冬,一般留30天的生长期后越冬。收割可采用人工或机械收割。每次收割后晾晒时,尽量避免雨水淋溶或牲畜践踏等因素造成落叶,否则苜蓿草的质量会下降。当草含水量降至18%以下,及时用机械打捆。
草架干燥法:草架主要是利用独木架、三角架、铁丝长架和棚架等。用草架干燥法时,首先将割下的苜蓿鲜草在地面干燥1-2天,使其含水量降至45%-50%,然后再用草叉将草上架,遇雨时不用干燥立即上架。堆放饲草时应自下而上逐层堆放,草层厚度最高不超过70-80厘米,最底层饲草应高出地面20-30厘米。堆放完毕后将草架两侧饲草整理平顺,雨水可沿其侧面流至地表,从而减少雨水进入草内。
草棚贮存法:建造简易干草棚,在棚内设置草架,用草叉将草上架,进行青干贮藏。或利用农民家中一楼牛圈,修建草架,进行贮藏。 2100433B
灵武市全民创业园和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工程 施工组织设计 1 灵武市全民创业园和中小企业 孵化基地工程 制 作: 审 核: 银川彩新钢结构有限公司 二零一零年八月一日 灵武市全民创业园和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工程 施工组织设计 2 目 录 第一章 前言 ·········································· 5 1.1 编制依据 ········································ 5 1.2 编制说明 ········································ 5 1.3 施工目标 ········································ 5 第二章 工程概况 ······································· 6 2.1 地理位置及自然状况 ····
草原苜蓿
短刺小苜蓿
褐斑苜蓿
花苜蓿
阔荚苜蓿
毛荚苜蓿
木本苜蓿
南苜蓿
青海苜蓿
天兰苜蓿
天蓝苜蓿
小苜蓿
小苜蓿(原变种)
野苜蓿
野苜蓿(原变种)
杂交苜蓿
早花苜蓿
紫苜蓿
此菌除侵染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外,还侵染镰荚苜蓿(M.falcata)、南苜蓿(M.hispida)、蓝兰苜蓿(M.lupulina)、小苜蓿(M.minima)、杂花苜蓿(M.media)、蓝花苜蓿(M.coerulea)、胶质苜蓿(M.glutinosa)、平卧苜蓿(M.prostrata)、蒺藜状苜蓿(M.tribuloides)、皱纹苜蓿(M.rugosa)、皿形苜蓿(M.scutellata)、布朗其苜蓿(M.blancheana)等苜蓿属植物。曾有报道,认为此菌的不同小种也侵染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兔足三叶(T.arvense)、田三叶(T.agrarium)、奇源三叶(T.dubium)、和田野三叶(T.campestre)。瓦特豪斯(Waterhouse,1955)报道,在澳大利亚此菌发生在胡芦巴属Trigonella suavissima上。我国在扁蓿豆(Melilotoides ruthenica(L.)Sojak)(=Trigonella ruthenica L.)上也发现了此菌寄生。古尔特(Goulter,K.C.,1984)报道,鹰嘴豆(Cicer arietinum)也是它的寄主之一。转寄主主要有乳浆大戟、柏大戟、也侵染Euphorbia gerardiana和 E.virgata等大戟属植物。
组 | 种 |
---|---|
木本苜蓿组Sect. Dendrotelis (Vass.) Lassen | 木本苜蓿 Medicago arborea L. |
天蓝苜蓿组Sect. Lupularia Ser. | 天蓝苜蓿 Medicago lupulina L. |
紫苜蓿组Sect. Medicago | 野苜蓿 Medicago falcata L. 紫苜蓿 Medicago sativa L. 杂交苜蓿 Medicago varia Martyn |
阔荚苜蓿组Sect. Platycarpae Trautv. | 青海苜蓿 Medicago archiducis-nicolai Sirj. 毛荚苜蓿 Medicago edgeworthii Sirj. ex Hand.-Mazz. 阔荚苜蓿 Medicago platycarpos (L.) Trautv. 花苜蓿 Medicago ruthenica (L.) Trautv. |
南苜蓿组Sect. Spirocarpos Ser. | 褐斑苜蓿 Medicago arabica (L.) Huds. 小苜蓿 Medicago minima (L.) Grufb. 南苜蓿 Medicago polymorpha L. 早花苜蓿 Medicago praecox D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