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孔径角 | 外文名 | aperture angle |
---|---|---|---|
别 名 | 镜口角 | 领 域 | 天文学 |
性 质 | 与焦点的距离成反比等 | 相关名词 | 视场光阑 |
分辨率又称"鉴别率","解像力"。是衡量显微镜性能的又一个重要技术参数。
显微镜的分辨率用公式表示为:d=l/NA
式中d为最小分辨距离;l为光线的波长;NA为物镜的数值孔径。可见物镜的分辨率是由物镜的NA值与照明光源的波长两个因素决定。NA值越大,照明光线波长越短,则d值越小,分辨率就越高。
要提高分辨率,即减小d值,可采取以下措施
1. 降低波长l值,使用短波长光源。
2.曾大介质h值和提高NA值(NA=hsinu/2)。
3.增大孔径角。
4.增加明暗反差
工作距离也叫物距,即指物镜前透镜的表面到被检物体之间的距离。镜检时,被检物体应处在物镜的一倍至二倍焦距之间。因此,它与焦距是两个概念,平时习惯所说的调焦,实际上是调节工作距离。
在物镜数值孔径一定的情况下,工作距离短孔径角则大。
数值孔径大的高倍物镜,其工作距离小。
孔径角又称"镜口角",是物镜光轴上的物体点与物镜前透镜的有效直径所形成的角度。孔径角越大,进入物镜的光通量就越大,它与物镜的有效直径成正比,与焦点的距离成反比。
植筋孔径有哪些要求:1.规范采用《GB50367-2006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φ10 取孔深度孔径14mm 深度150mm ...
φ10 取孔深度孔径14mm 深度150mm &...
700mm左右。
数值孔径简写NA,数值孔径是物镜和聚光镜的主要技术参数,是判断两者(尤其对物镜而言)性能高低的重要标志。其数值的大小,分别标科在物镜和聚光镜的外壳上。
数值孔径(NA)是物镜前透镜与被检物体之间介质的折射率(h)和孔径角(u)半数的正玄之乘积。用公式表示如下:NA=n·sina/2
显微镜观察时,若想增大NA值,孔径角是无法增大的,唯一的办法是增大介质的折射率h值。基于这一原理,就产生了水浸系物镜和油浸物镜,因介质的折射率h值大于一,NA值就能大于一。
数值孔径最大值为1.4,这个数值在理论上和技术上都达到了极限。目前,有用折射率高的溴萘作介质,溴萘的折射率为1.66,所以NA值可大于1.4。
这里必须指出,为了充分发挥物镜数值孔径的作用,在观察时,聚光镜的NA值应等于或略大于物镜的NA值。
数值孔径与其他技术参数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几乎决定和影响着其他各项技术参数。它与分辨率成正比,与放大率成正比,与焦深成反比,NA值增大,视场宽度与工作距离都会相应地变小。
孔径光阑是限制轴上物点成像光束立体角(锥角)的光阑。也就是起到决定能通过光学系统的光能(即像平面照度)作用的光阑。
将此光阑Q1QQ2通过其前面的透镜成像到物空间去,则其像P1PP2 就决定了光学系统的物方孔径角(由孔径光阑决定的光锥角称为孔径角U)。这一限制轴上点光束孔径角的光阑)孔径光阑被其前面的光组在光学系统物空间所成的像称为入射光瞳,简称入瞳。
孔径光阑Q1QQ2被其后面的透镜(光组)在像空间所成的像P1'P'P2' 称为出射光瞳,简称出瞳,其决定了系统像方孔径角U'。
与入射光瞳、出射光瞳对应的那个实际起着限制光束作用的光阑Q1QQ2即为孔径光阑。
光束的孔径角是表征实际光学系统功能的重要性能参数之一。它不但决定了像面的照度,而且还决定了光学系统分辨能力。
在物面上按其成像光束孔径角的不同可分为三个区域:
第一个区域是以B1A为半径的圆形区,其中每个点均以充满入射光瞳的全部光束成像。此区域之边缘点B1由入射光瞳下边缘P2和入射窗下边缘点M2的连线所确定。
第二个区域是以B1B2绕光轴旋转一周所形成的环形区域,在此区域内,每一点已不能用充满入瞳的光束成像,在含轴面内看光束,由B1点到B2点,其能通过入射光瞳的光束,由100%到50%渐变,这就是轴外点的渐晕现象。 此区域的边缘点B2由入射光瞳中心P和入射窗下边缘M2的连线确定
第三个区域是以B2B3绕光轴旋转一周所形成的环形区域,在此区域内各点的光束渐晕更为严重,由B2点到B3点,其渐晕系数由50%降低到0。B3点是可见视场最边缘点,它由入射光瞳上边缘点P1和入射窗下边缘点M2的连线所决定。
以上三个区域只是大致的划分,实际上在物平面上,由B1到B3点的渐晕系数由100%到0是渐变的,并没有明显的界限。用眼睛通过放大镜观察物面时,由放大镜和眼睛组成的光学系统就是这样。 2100433B
最大 最小 最大 最小 M1.0*0.25 0.75 0.785 0.729 M32*2.0 30 30.21 29.835 M1.1*0.25 0.85 0.885 0.829 M32*1.5 30.5 30.676 30.376 M1.2*0.25 0.95 0.985 0.929 M33*3.0 30 30.252 29.752 M1.4*0.3 1.1 1.142 1.075 M33*2.0 31 31.21 30.835 M1.6*0.35 1.25 1.321 1.221 M33*1.5 31.5 31.676 31.376 M1.7*0.35 1.35 1.421 1.321 M35*1.5 33.5 33.676 33.376 M1.8*0.35 1.45 1.521 1.421 M36*3.0 33 33.252 32.752 M2.0*0.4 1.6 1.679 1.5
大孔径扩底桩设计计算——大孔径扩底桩具有一柱一桩、传力明确、施工方便、安全可靠且工程造价低的特点.在设计计算过程中,可通过对地面处桩顶水平位移及转角的计算,求得地面处桩身的变位,再进行地面下任一深度桩身内力的计算,最后对单桩进行竖向受压承载力...
1954年布莱思按照赖尔提出的方案,建造了第一台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它由一整排小单元组成一字形单元和一个可沿着一条垂直线移动38个不同位置的小单元组成,可以综合成一个相当于正方形"大天线"的综合孔径望远镜,能在波长为7.9米的波段上得到2.2度的分辨角。虽然,2.2度的分辨角不可能获得精细的射电分布图,但是,这一观测实验证实综合孔径新原理的正确性,意义非凡。从此,射电天文综合孔径时代开始了。
在20世纪50年代还没有储存容量足够大、计算速度足够快的计算机来完成观测资料的傅里叶变换。到了60年代,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的发展才有了可能,陆续建成了0.8、1.6和5千米基线的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1960年赖尔和内维尔开始研制等效直径为1.6千米的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这台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由3面直径18米的抛物面天线组成,其中2面固定在地面上的天线相距0.8千米,另1面天线放在长0.8千米的铁轨上,可以移动,结果得到了4.5角分的分辨率。这个实验的成功,证明了利用地球自转进行综合观测的方法是可行的,由于总的接收面积增加使望远镜的灵敏度提高达8倍之多。这台望远镜于1964年正式启用,用于普测射电天图和研究弱射电源,特别是射电星系的结构。
1971年剑桥大学建成了等效直径5千米的综合孔径望远镜,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设计水平。它由8面口径为13米的抛物面天线组成,排列在5千米长的东西基线上,4面天线固定,4面可沿铁轨移动。每观测12小时后,把可移动天线放到预先计算好的位置上再观测12小时,尔后再移动位置,直到获得所需要的各种不同的天线间距的测量值。计算机处理资料后便得到一幅观测天区的射电图。这台望远镜是专为绘制单个射电源的结构而设计的,除了它有更大的综合孔径以外,各个抛物面也更加精密,可在短至2厘米的波长上工作,结果得到的角分辨率为1角秒,这个分辨率已经可以和高山台站上的大型光学望远镜媲美了。
孔径的平均大小,是评价一个样品的整体过滤性能的指标,通过孔径分析仪即可进行专业的测试,最终会得出最大孔径,平均孔径,最可几孔径,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曲线。2100433B
孔径千分尺微分筒上的读数,主要取决于对测量爪起主要作用的圆锥体。圆锥体的角度增大,示值误差就趋向“-”值;反之,就趋向“ ”值。因此,可按此规律修正孔径千分尺的示值误差。若圆锥体呈宝塔螺纹结构,则宝塔螺纹的各个径向螺距使所形成的角度增大,示值误差的方法需要专修宝塔螺纹与测量爪相接触的“-”值(最小值)位置。
测量时,测量爪的工作面要求都要接触在三个测量爪的中间位置,且与测爪体的轴钱相平等,不能有明显的歪斜。如果在零位时,某一测量爪接触偏斜在一侧,则当直径放大后,该接触位置就会逐渐向测量爪中间位置移动,从面造成示值误差。
测量爪测量面的圆弧半径应不大于测量下限尺寸的一半。所发,在修理孔径千分尺三只测量爪头悍要注意不要把圆弧工作面修得太小或太大,因为太小会造成使用量具产生左右晃动,而太大则会 生示值误差。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