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 成一农 | 出版社 | 兰州大学 |
---|---|---|---|
出版时间 | 2012年1月 | 页 数 | 392 页 |
定 价 | 76 元 | 装 帧 | 平装 |
ISBN | 9787311038380 | 副标题 | 三至七世纪中国历史城市地理研究 |
丛 书 | 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
1 绪论 1.1 研究综述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篇目结构2 3—7世纪地方城市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 2.1 史料的局限 2.2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及所使用的方法 2.3 城市空间分布演变的时空特点 2.4 新设、迁建城市的选址特点 2.5 区域城市空间分布变化的个案介绍 2.6 总结3 3—7世纪地方城市形态的演变 3.1 地方城市的城墙 3.2 子城与各种“城中之城” 3.3 地方城市中的街道格局——对棋盘格街道布局的讨论4 里坊制的产生及其演变 4.1 问题的提出 4.2 坊产生的原因以及里坊制度的演变 4.3 “坊正”产生的时间以及与里正之间职能上的差异 4.4 里、坊替代使用的问题 4.5 唐代地方城市中的里坊 4.6 总结5 3—7世纪地方城市个案简析 5.1 北方边地的军事城镇 5.2 西域地区的唐代城址 5.3 东北地区的高句丽山城 5.4 内地的行政治所城市6 3—7世纪都城城市形态的演变 6.1 秦汉时期都城的城市形态 6.2 重要都城城市形态的复原 6.3 对以往研究方法的评述 6.4 总结7 结论附表1 魏晋南北朝隋墓志所里坊名称附表2 唐代前中期墓志所见里坊名称参考文献索引
2100433B
《欧亚历史文化文库-空间与形态:三至七世纪中国历史城市地理研究》,本书讲述:首先,子城是衙署所在,亦当是城市中官员的住地,其中居住者的身份当高于一般居民无疑,这也形成了城市内居民身份的差异。不过官员不完全等同于城市居民,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很多时期,官员的流动性很强,来源庞杂,那么不同背景、利益以及流动性会使得他们难以凝聚在一起形成长期稳定的群体,这种条件下子城的兴筑或长期维护也难以进行。因此只有当地方官员的构成相对稳定,成员单一,可以形成长期稳定的位于一般百姓之上的群体时,才有可能在地方城市中兴建用于保护这种特殊城市居民,弃一般城市居民于不顾的子城。
看看《建筑空间组合论》和《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吧。这些都是我们老师很推荐的书。写得很不错,希望对你有帮助!
经过装饰之后形成的立体感和镜面反射
大致上可分为固定空间与可变空间,封闭空间与开敞空间,动态空间与虚拟空间。
空间结构中的最优形态与形态控制概述——空间结构的最优形态根据环境和使用目标不同可有各种形状。控制形态自身使其适应环境,叫做“可控形态结构”。
空间结构与建筑形态浅析——建筑应该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建筑形态的艺术性要依据一定的美学构成原则来体现;而一种结构形式要得以实现,其结构布置要符合外力作用、内力分布、材料性能和施工技术等各种条件。建筑与结构在形态构成上都有其内在规律,因此,建筑...
本书主要是在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资助项目“华北南部地区特大城市节能住区形态与设计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完成的,对我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重点是济南、石家庄、郑州和太原四个城市进行深入研究,开展以节能为目的的城市和住区层面的空间形态探讨。
在宏观城市结构层面,对城市内部多中心层级结构与交通能耗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探讨了节能城市空间形态的一些基本特征,给出城市规模、密度(容积率)、多样性、路网形态和中心度等方面的规划政策建议。在中微观尺度层面,对与生活能耗有关的住区形态因素,包括住宅特征(面积、类型等)、密度(建筑密度、人口密度等)、平面布局(建筑排布方式、街道走向等)和绿化(植被类型、规模等)等方面深入研究,构建了基于中国数据的家庭出行能耗模型和家庭生活能耗模型,得出通过住区空间设计手段促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重要结论。
对于城市规划师、建筑师、政策决策者和城市开发管理者而言,它是一项达到国际前沿水准的创新性科研成果;对于关心节能城市和住区的普通读者来说,它又是一本严谨而视角独特的科普著作。
第一讲:我们眼中的立体造型 |
3.3形态与光影 |
1.1设计与构成 |
3.4形态与量感 |
1.2形态与空间 |
3.5形态的设计手法 |
1.3我们爱设计 |
习作讲解赏析 |
第1讲单元测验 |
第三讲:创造形态无止境测试 |
第二讲:剥丝抽茧学形态 |
第四讲:向经典致敬 |
2.1认识形态 |
4.1chanel动态构成 |
2.2简单造型设计 |
4.2哈迪德与几何构成 |
2.3几何体设计 |
4.3贝聿铭与几何构成 |
2.4三维体素设计 |
4.4装置艺术与构成 |
2.5优秀习作点评 |
第四讲:向经典致敬测试 |
习作设计赏析 |
第五讲:空间形态的创意表达 |
第二讲:剥丝抽茧学形态测试 |
5.1创意思维的训练 |
第三讲:创造形态无止境 |
5.2创意表达的过程 |
3.1材料的视觉性 |
习作设计赏析 |
3.2材质肌理 |
第五讲:空间形态的创意表达测试 |
(注:课程大纲排版从左到右列)
第一章 我们眼中的立体造型 |
●3.2材质肌理 |
●1.1设计与构成 |
●3.2.1常用材质(I) |
●1.1.1构成与生活 |
●3.2.2常用材质(II) |
●1.1.2课程起源:包豪斯 |
●3.2.3肌理设计 |
●1.2形态与空间 |
●3.2.4肌理设计练习 |
●1.3我们爱设计 |
●3.3形态与光影 |
●1.3.1空间形态构成与建筑设计 |
●3.3.1形态与光影(I) |
●1.3.2空间形态构成与产品设计 |
●3.3.2形态与光影(II) |
●1.3.3空间形态构成与展示设计 |
●3.3.3形态与光影(III) |
●1.3.4空间形态构成与包装设计 |
●3.4形态与量感 |
●1.3.5空间形态构成与服装设计 |
●3.5形态的设计手法 |
第二章 剥丝抽茧学形态 |
●3.5.1镂空 |
●2.1认识形态 |
●3.5.2编织 |
●2.1.1形态与造型 |
●3.5.3变形 |
●2.1.2自然形态与人工形态 |
●3.5.4解构 |
●2.2简单造型设计 |
●3.5.5仿生 |
●2.2.1层面造型设计案例 |
●3.5.6装饰 |
●2.2.2层面集合设计训练 |
●3.5.7错视 |
●2.2.3板式造型 |
第四章 向经典致敬 |
●2.2.4柱式造型(I) |
●4.1chanel动态构成 |
●2.2.5柱式造型(II) |
●4.1.1意象元素是什么? |
●2.3几何体设计 |
●4.1.2具象元素 |
●2.3.1单一几何体 |
●4.1.3图形元素 |
●2.3.2几何体的重复(I) |
●4.1.4文字元素 |
●2.3.3几何体的重复(II) |
●4.1.5动态构成 |
●2.3.4几何体的分割 |
●4.1.6元素与节奏 |
●2.3.5几何体的套匣 |
●4.2哈迪德与几何构成 |
●2.3.6几何体的聚散 |
●4.2.1哈迪德与动态构成 |
●2.3.7几何造型——几何化的形态(I) |
●4.2.2迪拜前卫博物馆 |
●2.3.8几何造型——几何化的形态(II) |
●4.3贝聿铭与几何构成 |
●2.4三维体素设计 |
●4.4装置艺术与构成 |
●2.4.1三维体素设计—概述 |
第五章 空间形态的创意表达 |
●2.4.2三维体素设计—基本工具 |
●5.1创意思维的训练 |
●2.4.3三维体素设计—模型设计 |
●5.1.1联想思维法--培养思维的拓展性 |
●2.4.4三维体素设计—渲染设计 |
●5.1.2发散思维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
●2.4.5三维体素设计—设计实践 |
●5.1.3收敛思维法—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
●2.5优秀习作点评 |
●5.1.4逆向思维法─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
●2.5.1优秀习作点评(I) |
●5.2创意表达的过程 |
●2.5.2优秀习作点评(II) |
●5.2.1创意表达综合构成练习( I ) |
第三章 创造形态无止境 |
●5.2.2创意表达综合构成练习( II ) |
●3.1材料的视觉性 |
●5.3学生作品赏析 |
●3.1.1视觉中的点 |
●5.3.1手工设计1、MagicaVoxel制作案例 |
●3.1.2视觉中的线 |
●5.3.2手工设计2 |
●3.1.3视觉中的面 |
●5.3.3抽象造型动画设计 |
●3.1.4视觉中的体 |
●5.3.4产品设计 |
(注:课程大纲排版从左到右列)
第一章 研究概述 /001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框架 /002
一、家庭能耗的定义与分类 /002
二、空间形态与家庭能耗 /003
三、研究框架 /006
第二节 案例城市的选择 /007
一、城市规模与效率的平衡区间 /007
二、地域:气候分区与能耗 /018
三、研究城市的确定 /023
第三节 案例城市概况 /025
一、自然经济社会条件 /025
二、空间演变历程 /031
三、规模与密度特征 /038
第二章 城市空间结构与居民交通能耗 /049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居民交通能耗的理论解释 /051
一、个体出行行为的时空特点 /051
二、“3Ds”与居民交通能耗 /053
三、城市内部多中心层级结构与居民交通能耗 /056
第二节 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居民交通能耗的实证分析 /058
一、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度量维度 /058
二、“3Ds”与居民交通能耗的回归分析 /067
三、中心度与居民交通能耗的回归分析 /072
第三节 案例城市空间结构与能耗 /077
一、案例城市能耗特点 /078
二、案例城市功能多样性特征 /080
三、案例城市路网形态特征 /095
四、案例城市中心度特征 /097
第三章 样本住区形态特征 /107
第一节 研究方法 /108
一、研究设计 /108
二、样本住区选择 /116
第二节 平面与空间形态 /124
一、容积率 /124
二、建筑密度 /127
三、楼栋平面形式 /128
四、住宅特征 /130
第三节 绿地系统 /134
一、绿地率 /134
二、布局形式 /135
第四节 服务设施 /137
一、范围划定 /137
二、分类标准 /138
三、服务设施特征 /139
第五节 道路与公交系统 /148
一、住宅区出入口 /148
二、路网密度 /150
三、公共交通 /153
第四章 家庭生活能耗与住区形态的关系 /159
第一节 家庭生活能耗的计算与总体特征 /159
一、家庭生活能耗的内涵与计算 /160
二、四城市家庭生活能耗总体特征 /161
三、案例城市家庭生活能耗比较 /165
第二节 空调能耗与住宅区形态 /167
一、空调使用概况 /168
二、家庭空调能耗模型 /169
三、空调能耗与住宅区形态描述分析 /174
四、空调能耗与住宅建筑形态描述分析 /185
第三节 采暖及照明能耗与住宅形态 /186
一、采暖能耗与住房面积 /186
二、照明能耗与朝向 /187
第五章 家庭交通能耗与住区形态的关系 /191
第一节 家庭交通能耗的内涵与计算 /192
一、家庭交通能耗分类 /192
二、交通能耗的计算方法 /194
第二节 家庭交通能耗总体特征 /195
一、四城市家庭交通能耗 /195
二、四城市家庭交通能耗比较 /198
第三节 家庭非通勤能耗模型 /200
一、理论模型 /200
二、不同因素与非通勤能耗的关系概述 /203
第四节 非通勤能耗与住区形态 /206
一、家庭交通工具保有情况 /206
二、家庭交通工具与住区形态的关系 /208
三、非通勤出行及能耗特征 /210
第五节 非通勤能耗与中心可达性、服务设施等的关系 /215
一、中心可达性 /215
二、服务设施 /219
三、路网形态 /226
四、公共交通 /227
五、停车管理 /228
第六章 结 论 /231
第一节 节能城市形态讨论 /232
一、 城市规模:鼓励发展和完善200万~500万人口的大城市 /232
二、 容积率:提倡“1km2 1万人”的新区建设强度 /234
三、 多样性与路网形态层面:倡导小网格、高混合度的城市设计 /234
四、中心度:构建城市内部多层级中心结构 /236
第二节 节能住区形态讨论 /239
一、 容积率与建筑密度的适当组合配以开敞空间大疏大密的布局,有利于降低空调能耗 /239
二、 采暖能耗方面:提倡发展小户型,保障小户型住宅区的居住环境 /242
三、 非通勤能耗方面:提倡集中绿地共享与高层多层住宅区相结合的住区形态 /243
四、营建方便的服务设施网络 /244
五、探索新的街区类型 /246
第三节 研究创新与展望 /246
一、研究意义 /246
二、研究创新 /247
三、后续研究展望 /249
附 录 /251
附录1:样本住宅区编码 /252
附录2:家庭生活能耗计算方法 /253
附录3:家庭通勤能耗计算公式 /255
附录4:家庭非通勤能耗计算公式 /257
致 谢 /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