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空间建构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ISBN:9787301321188
版次:1
商品编码:12853459
品牌:北京大学出版社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院校艺术与设计类专业"互联网 "创新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21-05-01
用纸:雅致纸
页数:200
字数:400000
内容简介
本书以作者从 2001 年至今在中央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北方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院校的空间建构系列课堂教学实践的十余项课题为主线,阐述“用手工模型的方式思考”的教学主旨,并呈现相关课堂的个人教学思考与原创课程作品,内容包括从设计作品中理解空间所蕴含的形式美感、空间构成视觉元素及设计表现、课题训练的序列设定、相关空间造型基础课程课题实践四个部分。
本书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展示作者的教学思路与成果,由浅至深地展示作者在教学一线实践完成的空间训练课题,并提供相关的视频资料,既可以作为高等院校设计类相关专业设计基础类课程的教材,又可以作为设计爱好者和从业者的自学或参考用书。
目录
导读 空间与造型元素的定义与思考
第一章 从设计作品中理解空间所蕴含的形式美感
第二章 空间构成元素
第三章 课题训练的序列设定
第四章 空间造型基础课程课题实践
第五章 课题总结与思维拓展 2100433B
你看一下是不是你的计价没有更新
我建议上海申远空间设计,主打设计,拥有目前上海设计师最多的装潢公司。还是很不错的,设计理念也是很好的。
办公空间设计是指对布局、格局、空间的物理和心理分割。办公空间设计需要考虑多方面的问题,涉及科学、技术、人文、艺术等诸多因素。办公空间室内设计的最大目标就是要为工作人员创造一个舒适、方便、卫生、安全、高...
中国传统园林往昔丰富并灵动着中国古典建筑空间布局,现今其意境空间营造思想仍深刻影响着当代建筑空间建构。传承中国园林处理建筑与庭院的“空间渗透”、“景物互借”、“意境序列”等思维理念.结合多元化功能需求重构空间组织。本文选取地景化建筑案例分析归纳当代地景化建筑空间延续传统园林思想,整合建筑、景观、城市设计的方法。
论《木鱼歌》的空间建构与文化认同 林露德 (Ruthanne Lum McCunn)是美国 80年代新兴的华裔作家 ,她的作品致 力于书写华人移民的传奇经历 ,为他们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树碑立传。作为一名具 有双重文化身份的华裔作家 ,林露德通过跨越国界、 种族、文化的书写 ,不仅为美 国官方历史记载中被销声匿迹的华裔事迹找到应有的地位 ,也为美国主流社会中 沉默的、被边缘化的华裔获得了公正的声音。 她的小说《木鱼歌》 (Wooden Fish Songs,1995)取自华人开拓者吕金功的真 实事迹 ,生动地再现了吕金功跨越中美地理时空的迁徙 ,绘制了从中国至美国不 朽的华人足迹。小说由三位来自不同地域空间且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女性来讲述 , 建构了三个并置的空间关系 ,交织了来自三个不同种族的文化。 林露德在建构三个空间的过程中 ,暗含着一条流动的线索:吕金功跨越“中 美大陆”与“美国南北两个
《现代城市空间建构的适应性理论研究》将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系统,选择了“适应性”作为研究城市规划新方法的切入点,借助于科学系统的思维工具,对城市规划理论本身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从适应论的缘起到规划方法适应性的现实意义,比较全面系统地硫理出可供探讨的适应性规划方法的脉络,并拟建出了一个适应性的城市规划内容框架。
《现代城市空间建构的适应性理论研究》借助于科学系统的思维工具,对城市规划理论本身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从适应论的缘起到规划方法适应性的现实意义,比较全面系统地梳理出可供探讨的适应性规划方法的脉络,并构建了一个适应性的城市规划内容框架。
绪论
一、适应的思辨与释义
二、城市系统运演的适应性
三、城市规划方法的适应性
第一章 “唯变所适”的传统聚居观
一、适应:稳定性和持续性
二、聚落的生态经验
三、城市空间建构的适应性
第二章 有系统活性的城市结构
一、组分、空间和时序结构
二、城市化抉择的出发点
三、结构系统的适应性优化方向
第三章 适应性的城市规划目标体系
一、规划目标体系的组成
二、适应性目标体系的设立
三、规划目标体系的分解
第四章 城市新区空间的适应性调控
一、城市发展形势的客观判断,
二、促进城市转型的空间发展策略
三、城市功能新区建设的新格局
附件:国内外城市新区的建设实践
第五章 城市空间生态规划的适应性
一、生态城市的适应性策略
二、生态适应性的规划方法
附件:武汉城市山体和水体保护规划策略
第六章 现代城市空间设计的适应性
一、空间特色的规划控制体系
二、城市空间设计范式转型
三、城市外部空间的整合术
第七章 山居模式的适应性选择
一、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的适应性
二、山地生态建设的适应性
三、山地城市文化的适应性
附件:会馆建筑与移民文化
第八章 保护性规划实施的适应性
一、保护性更新规划的实施原则
二、规划实施的现实矛盾分析
三、规划实施途径的适应性选择
四、建立畅通的规划实施渠道
第九章 城市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实践
一、适应性的开放式规划内涵
二、多种形式的公众参与实践
三、公众参与的作用和启示
四、对现实局限性的进一步思考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顾大庆,在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接受基本的建筑教育,在硕士研究阶段开始对建筑教育产生兴趣,后赴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接受作为设计教师的基本训练,他的博士论文研究方向为设计工作室制度及其教学法的演变。他于1994年秋来到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系之前曾于南京和苏黎世任教。他的主要研究兴趣有如下几个方面:1)建筑教育,包括中国建筑教育的历史和当前的问题,设计工作室制度,建筑教育的不同模式:2)设计教学法与设计课程的设计:3)设计理论,包括“布杂”的构图理论,现代艺术和建筑的关系,视觉教育,建构方法:4)香港现代建筑和集装箱建筑。作为建构工作室的负责人,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建立一个以大纲为中心,以研究为基础,以团队方式运作的设计工作室,以及发展一个可以系统传授的设计方法。建构实验中有关空间问题的研究也得益于他的其他课程的教学,如视觉训练,剖碎与透明,以及绘画与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