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昆明理工大学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 | 师资力量 | 教职工130人 |
---|---|---|---|
成 果 | 累计新增产值超过20亿元 | 下设专业 | 冶金工程专业 |
学院各项工作以传统优良、基础扎实、成绩突出而始终保持在学校的领跑位置。近年来,完成和承担了国家资助和企业委托项目共100余项,科研经费近亿元,实施产业化应用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研究成果20余项,累计新增产值超过20亿元,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云南省科技突出贡献奖1项,国际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共发表学术论文近1000篇,其中被SCI、EI、ISTP等三大索引收录120余篇次;出版专著和教材20余部;获国家授权或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特别是2006年9月以来,新增国家级研究项目16项(国家发改委高技术项目1项,973计划课题2项,973计划预研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课题1项,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4项,863计划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项)以及与企业合作的重大项目(合作经费超过100万元)3项,累计科研经费5000余万元。学院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俄罗斯、诶本以及语文难等国家一流大学和研究院所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国际合作关系,为提升学院的科研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院的发展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为基础,科学研究为核心,结合学院学科特色和优势方向,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把学院建设成为学科特色突出、科研力量雄厚的研究型学院。
冶金工程专业
学科简介:我校冶金工程学科是我国本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现有真空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云南省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院省校共建重点学科1个;建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拥有冶金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有色金属冶金、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材料循环工程、应用电化学工程、冶金能源工程、冶金控制工程、冶金资源与生态环境、生物冶金、生产过程物流学1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并有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招收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培养的毕业生遍布全国冶金及相关领域的生产、科研、设计单位和大专院校。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以徐祖耀、殷之文、张国成、戴永年4位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
该学科具有一支高学历、高水平、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47人,其中教授20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省级特聘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12人),副教授19人,其他教师8人。近年来该学科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及企业委托科研项目138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3项、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1项、省部级奖励3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44项,推广转让技术成果数10项,创经济效益数亿元。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100余篇。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多项。完备的学科体系、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育人氛围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创造了优异的条件。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具备冶金物理化学、冶金传输原理、冶金过程控制、钢铁冶金和有色金属冶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冶金、化工、材料及相关领域从事生产、设计、科研、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及数理统计、大学物理、物理实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金属学及热处理、电工及电子技术基础、热工仪表及控制、技术经济学、工程力学、冶金原理、传输原理、冶金设备基础、冶金工程设计基础、冶金实验研究方法、重有色金属冶金学、钢铁冶金学、轻稀贵金属冶金学等。
业务范围:冶金工程科学是研究从矿石和二次金属资源中提取金属或金属化合物,用各种加工方法制成具有一定性能的金属材料的学科。冶金工程专业属材料类学科,毕业生可以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制图、机械、电工与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掌握黑色和有色金属冶金过程的基础理论和生产工艺知识;3、具有黑色和有色金属冶金生产组织、技术经济、企业管理、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和工业设计的初步能力;4、具有分析解决本专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以及进行科学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初步能力;5、了解本专业和相关学科的科技发展动态。
就业前景: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为各类冶金企业的工程技术、科研、设计、生产管理、技术经济管理岗位;科研设计院所、高等学校的相关学术领域;还可在材料、化工、环保、机械等行业所属的相近专业性质的岗位工作。近年来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优秀毕业生可免试推荐攻读硕士学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学科简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为昆明理工大学传统优势学科之一,是我国材料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在材料行业具有重要的影响,为相关企业、部分科研院所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本学科现有教育部稀贵金属材料重点实验室1个,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国家工程中心1个,云南省新材料制备与加工重点实验室1个,授牌省级重点学科1个;建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个,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权点,下设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多个自主设置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并有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材料工程的工程硕士授权领域;拥有材料学与材料加工工程2个高校教师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突出的学科优势和基础,学科特色鲜明,在材料行业具有重要的影响。
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具有工学博士、工学硕士、工程硕士、本科、继续教育等多层次的系列完整教育体系,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学术思想活跃,知识层次与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48人,其中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22人。曾承担了包括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重点项目、云南省国际合作、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近三年来,获得过省部级奖共10项、获其他科研奖4项。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材料工程专业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2005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云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本学科拥有广泛的国际国内合作交流基础,与多个国家(地区)的大学和科研院所有长期合作交流。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学术氛围为学生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具备坚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全面掌握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制备、加工、应用、开发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及相互关系,具有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能从事材料科学与相关工程技术领域的生产技术、工程设计、新产品与新工艺研究开发、质量控制、生产组织管理、营销与贸易及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与研究人才。
业务范围:材料科学与工程以物理、化学以及力学、数学等自然科学学科为基础,以工程学科为服务和支撑对象,是一个理工结合、多学科交叉的活跃学科,其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以及工程学,主要研究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合成与加工、性质、使用性能等要素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并研究材料的生产加工过程及其技术。本专业毕业生能够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2.掌握材料的研究制备方法、测试技术,具有正确选择和合理使用材料的知识与能力;3.具备研制、改善传统材料,研究开发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及新产品的初步能力;4.基本掌握材料工业生产工艺及设备基本原理,具备从事工程设计、工程技术、经济、管理、营销与贸易的初步能力;5.掌握材料及其制品的质量控制和检测能力;6.了解材料与工程学科领域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具有综合应用工程技术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就业领域:本专业具有广泛的就业方向,凡与材料及相关领域如:材料工业、汽车工业、航空航海、电子电器制造、烟草工业、轻工业和建材等行业中工程技术、科研、设计、新产品与新工艺研究开发、质量控制、生产组织管理、营销与贸易等岗位均有就业和发展机会,也能从事材料学科科研(设计)院所(校)的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优秀毕业生可免试推荐攻读硕士学位。近年来毕业生供不应求。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面向21世纪、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德智体皆备、具有坚实的宝石及材料工艺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较全面地掌握宝玉石的矿产资源、物质结构、款式设计、加工工艺、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综合知识。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首饰材料与矿物加工和检测的基本理论,掌握珠宝首饰设计与加工的工艺技术,具有珠宝首饰的检测与鉴定能力,能够从事珠宝首饰的鉴定与营销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范围:本专业以翡翠和贵金属珠宝首饰的设计、加工、鉴定、营销为主要方向。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结晶学与矿物学、宝石矿床学、宝石学、翡翠学、设计学与设计美学、素描、色彩、首饰现代加工工艺学、贵金属首饰加工、现代检测仪器与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加工、市场营销学、珠宝首饰评估等专业课程,还要经过生产与商贸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就业领域: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为与珠宝首饰有关的加工、检测、贸易、旅游、拍卖等行业,能够从事珠宝首饰的设计和加工、检测和鉴定、贸易和营销及市场评测等工作。
昆明理工大学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是昆明理工大学综合实力最强的学院之一,已有52年办学历史。学院拥有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有色金属冶金 ;两个博士后流动站:即冶金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即冶金工程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点;1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冶金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两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材料工程、冶金工程;三个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学、冶金物理化学、有色金属冶金;拥有真空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学院下设3个系和一个实验中心:冶金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宝石与材料工艺学系以及实验中心;学院拥有6个研究所,并以学院的科技成果为基础创办了3个高科技公司。
综合实力当然是昆明理工了,老学校了,全国排能在100名内. 青岛理工和成都理工都是最近几年才改的名字.原来叫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和成都理工学院.综合排名好象是成都理工比青岛理工靠前 青岛理工是建筑类,土木...
工程造价在昆工算是好专业,录分相对也高,你报工程造价的话,录取希望不大,一般在省内招的都差不多要高出二本30多分,有时都快接近一本线,你可以看看这个http://shi.edu.sina.com.cn...
昆明理工大学最好的专业主要集中在冶金、材料、采矿、地质和建筑等学科,具体有: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采矿工程、矿物勘探工程、地质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等。
全院教职工共13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云南省特聘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23人,教授36人,副教授及相当职称45人,博士学历教师42人,国内外兼职院士及教授30余人。现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全国高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教育部霍英东基金教师奖(教学类)2人,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及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5人,云南省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才8人,后备人才3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4人,云南省学术创新团队1个。学院本科生规模1500余人,硕士研究生400余人,博士研究生200余人,在站博士后7人,外国留学生42人,其中戴永年、黎志勇、华一新等都为国内知名的专家。
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于2009年完成整合与分离,分成两个独立学院: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下设冶金工程专业和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下设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宝石材料专业及功能材料专业。
特色专业建设是体现高等学校办学特色与办学优势的关键,是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本文介绍了昆明理工大学冶金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通过依托学科优势,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实践教学,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从而提高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认 识 实 习 报 告 姓 名: 学 号: 班 级: 2016年 9 月 目 录 一、云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 .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企业概况 .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主要产品 .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生产工艺流程 .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熔铸 .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挤压 . ......
昆明理工大学真空冶金及材料研究所 成立于1979年,所长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永年教授。现有在职职工9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2人、副教授和高工4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真空冶金及材料研究所长期从事有色金属真空冶金理论、工艺和配套设备以及有色金属新材料的研发等工作。
昆明理工大学真空冶金及材料研究所
昆明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于1999年12月由原昆明理工大学建力系和原云南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而成,2012年原建筑学系独立建院,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划分为土木工程学院和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学院,土木院是昆明理工大学办学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30多年来,学院围绕“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研究型人才”的目标,形成了以土木类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学科专业群,建立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下设4系1所1院:土木工程系、工程力学系、市政工程系、建筑工程管理系、云南省工程抗震研究所、与学校共建的昆明理工大学设计研究院 。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共计204人,专任教师192人,其中教授30人,副高职称6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4人。学院聘请了国内外多名院士、专家作为客座教授。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16 人,硕士生导师90人,云南省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6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4人。
冶金工程
冶金工程专业始建于1951年,是我国冶金教育最早的人才培养基地之一。专业的前身为炼铁专业和炼钢及铁合金专业,经历了中专、大专和本科3个发展阶段。1951年开始招收炼钢专业中专学生,1958年开始招收炼铁专业学生。1985年学校升格为专科,开始炼铁、炼钢及铁合金专科专业招生。1989年该院与北京科技大学联合培养钢铁冶金本科生1届。2004年冶金工程本科专业开始招生。58年来,该校共为国家培养输送钢铁冶金专业毕业生近6000多名,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其中炼铁专业从1994年开始作为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经过7年的建设,其教学基本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2001年3月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高等工程专科教育“示范专业”。2004年重庆科技学院成立后,冶金工程专业以本科教育为重点进行专业建设与改革,提升了本科办学实力,加强了师资队伍、实验实习基地和课程体系建设,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达到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2008年1月冶金工程专业被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批准为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全日制冶金工程专业本科在校学生为500多人。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是在原来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专科专业的基础上建设与发展起来的。1996年原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化工系开始招收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大专生。2004年成立重庆科技学院后,成功申办了本科专业。2005年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本科专业开始招生,在校学生近270人。10多年来,该校已为无机非金属材料行业培养和输送了较多的优秀人才,已成为无机非金属材料行业的骨干力量,在国内特别是在西部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我国无机非金属材料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金属材料工程
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的前身为冶金系,创建于1951年,1985年学校升格为专科。1997年以前,学院开设有炼铁、炼钢及铁合金专业,为完成这两个专业的《金属学》及机械类专业的《金属学及热处理》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学校设立有金相教研室。1997年,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市场调查,学校开始招收涂装防护工艺专业(2002年更名为表面工程专业,2005年更名为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专科学生;2003年招收新材料技术及应用专业专科学生。2004年,学校合校升本,根据学校发展情况,金属材料工程本科专业于2006年开始招生,有在校本科生180余人,专科生约160余人。截止2012年底,该校共为国家培养输送涂装防护工艺专业(含表面工程专业)毕业生400多名,遍布我国多家汽车、摩托车、船舶、家电等企业,为我国尤其是我市涂装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称赞。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在原来的材料成型及控制技术和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科专业的基础上建设与发展起来的,材料成型及控制技术专业招生始于1954年。2004年合校升本成立重庆科技学院后,成功申办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专业,于2005年开始招生,在校学生近400人。50多年来,本专业已为冶金和石油等行业培养和输送大量的优秀人才近5000名,已成为行业的骨干力量,在国内特别是在西部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我国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功能材料
本专业主要为适应我国新材料战略新兴发展和相关材料技术人才需求而开设,下设信息材料、生物材料及器械两个专业方向。该专业培养具备功能材料该领域所需工程和实践能力,能适应信息材料与生物材料及器械行业需求,能够在相关领域从事功能材料与器件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焊接技术与工程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起源于2003年原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创办的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科专业(2010年停止招收专科生),2006年作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专业下设的一个专业方向开始本科招生,201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并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分开招生,同时从2014年开始招收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油气材料工程方向管线钢焊接与可靠性评价方面的硕士研究生。该专业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现有高级职称教师4人,中级职称4人,博士4人(含在读博士2人),硕士3人,有海外经历教师2人。
复合材料与工程
该专业经2017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培养适应国家材料科技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树脂基复合材料为主,具备扎实的复合材料专业基础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知识面宽,社会责任感和沟通合作能力强,能够在国防军工、航空航天、能源风电等领域,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从事复合材料技术与产品研发、工艺与设备设计、生产运行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行业急需专业,就业前景好。该专业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现有高级职称教师3人,中级职称4人,博士6人,硕士1人,有海外经历教师3人。是川渝两地唯一本科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
(自2013届起不再招收专科层次考生)
冶金技术
培养获得工程师初步训练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人才培养特色是以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为核心,强调知识和能力的平衡发展。现有炼铁、炼钢及铁合金两个专业方向。
1.炼铁方向
炼铁专业是教育部批准的教学改革示范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要专业课程有热工基础、冶金过程检测与调节、计算机在炼铁生产中的应用、冶金物理化学、铁矿粉造块、炼铁工艺学、技术经济管理。适应的岗位群包括炼铁原料、高炉炼铁、烧结生产组织、技术管理及一般设计工作,还可适应于相关领域的技术研究、管理和营销等岗位。
2.炼钢及合金方向
炼钢及合金专业具有54年的办学历史。学生学习的主要专业课程有热工基础、冶金过程检测与调节、计算机在炼钢生产中的应用、冶金物理化学、转炉炼钢学、电炉炼钢学、连续铸钢、技术经济管理。适应的岗位群包括炼钢原料及处理、转炉炼钢、电炉炼钢、连续铸钢生产组织、技术管理及一般设计工作,还可适应于相关领域的技术研究、管理和营销等岗位。
由于冶金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本专业历届毕业生的良好声誉,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100%,就业去向多为大中型冶金企业,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
培养具备专业必备基础理论、工艺、设备,检测技术、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具有从事该专业领域技术应用与开发、设计制造、经营管理等方面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能适应材料成型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产品制造与产品质量检测与控制、生产组织管理与经营销售等方面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塑性加工原理、金属学及热处理、技术经济与管理、材料成型过程自动化、材料成型理论和工艺学、材料成型机械设备。
毕业去向:服务于冶金、有色金属、汽车、机械、电子、家电、仪器仪表等行业,从事材料加工工艺设计、产品制造、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经营销售与管理工作。